【海蓝·连载】文化强村的丰碑(2)
作品名称:【海蓝·长篇】文化强村的丰碑 作者:周春雨 发布时间:2012-06-17 21:09:16 字数:3225
来年秋月,小宝宝临产。王有财风风火火的请来接生婆,哇,不好!大流血症状。幸好,离县医院一里地之遥,王有财大步流星用小推车送了过去,大夫麻利操作,施行了剖腹产,母子安然。不过,大夫告诉董昌琴:你只能做这一个孩子的母亲了。
大夫为她切除了病变的子宫。
旧社会王有财家境贫困,自然便没得上学的福份,荒芜了他一个好脑子。他深知有了文化能致富的道理,把拥有文化的希望寄托在小葛亮身上。
他对小葛亮的脑子不能开窍一直未能死心,上后岭冲着神仙脚窝叩首跪拜,祷告着文神快让俺小葛亮长上一点机灵吧。他隔三差五的打从子贡颜渊双膝拜仙窝取回神水让儿空腹饮用,外加洗脑,小葛亮只知憨笑没啥灵验。
小葛亮身边的玩童两年前都入了学屋门了,他只能孓然一个人依从他爹的打算,整天一个人扮演两个角色——弹蛋溜窝,可他再傻也知道选择自己是个赢方,自言自语我赢了,我赢了。
王有财见儿这般无趣也不是个长远法子,应该利用他的大块头。一则练练他的气力,二则让他多接触接触人场也好开化开化脑子。
在这样的策化下,小葛亮便被他爹送到了当村的舅母家。
舅母家是迁入户,小葛亮四岁时,他舅舅董昌富思想前卫,带着新婚夫人迁居至此。即墨这边是个县城,总比沂蒙山区富裕。
舅母膝下拉扯着挨襟的三个孩子,大小曼董卉比葛亮小四岁与我同年同岁,二小曼叫董苑,小仨董超是个小小,也是董家的宝贝疙瘩。舅舅终日下地劳动,分管日出而作的种割修锄,换得了连年的五谷丰登;舅母宋晓文主掌家庭内务,管料理生活、抚养孩子,分工也算明确。可舅母这边锅碗瓢盆响三个孩子叫,把个主妇累得不可开交。是亲三分享,葛亮他爹适时送子来帮忙。
宋晓文性情温和,从来不会大声说话,举止谈吐都是大方得体。她读过书,在董昌富家祖上一代的女人中,她算是最有文化的,如果用一个词概括,那“温文尔雅”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那时候,没有电视,书刊杂志也没见过,至多有根据电影改编的连环画。而葛亮的舅母却看了很多书,会给他们讲很多他们从没听过的故事,从舅母的故事里,他们在内心深处里认识了很多外面的世界。虽然小葛亮带表弟表妹会有点点辛苦,但在舅母眼前听故事,却是从没有过的快乐。
舅母每天不得外出,小葛亮和表弟表妹总缠着她讲故事,舅母笑着问:你们要听长的?还是听短的?
四个孩子雀跃着喊:长的,长的,长的……
于是,舅母用她那不高不低,不紧不慢的声音开始了这个经典传奇的故事:
从前,有四间大瓦房,房子里装满了米。让一群蚂蚁给发现了就来搬。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
故事讲到这里,他们听得出了神,后来怎么样了呢?而舅母却不紧不慢的干家务去了。他们沉不住气了,问:后来呢?
舅母继续道: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接着舅母又沉默了,忙着手里的活,平静得就像没有讲故事这会事一样。
葛亮带头就催:舅母,快讲啊,后来呢?
舅母这才笑了,道: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来一只蚂蚁搬一粒米……这一屋子的米呢,什么时候搬完了,这个故事也就讲完了。所以说,这个故事很长,很长,你们不是喜欢听长的吗?
孩子们哈哈的笑了好久,葛亮也被舅母的“幽默”激发了求知欲。
小葛亮的求知好学被舅母发现后,便每天滋生了真正的有一定情节的故事。小葛亮眨巴着双眼,少了以往的憨气,眼珠子会转悠开始有了神气,多了一份与同龄孩童具备的锐气。
春天来了,偌大的院落便成了兄妹四人的嘻戏天地。舅母也不用为讲故事而备课了,该做啥就做啥尽管自行打理家务,到墨水河边洗衣裳去了。
兄妹四人变着花儿玩耍,弹蛋、跳绳、捉迷藏……。兴致中,一只春燕不知是啄水还是啄泥一头扎进院里水缸,扑隆着翅子飞不出来。董苑眼尖好动便去捞燕子,缸高人小捞不到,跷脚、探身,再跷脚探身用小手勾,冷不防扑隆隆头重脚轻掉了下去。董苑落水,小葛亮等情急之下,撕破嗓子似的喊叫,仍旧无人应声而至。董苑倒在缸底下扑隆着稍露着指尖,小葛亮个子最高伸手也够不到干着急。
葛亮急中生知,并没有听舅母讲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他独出心裁,用了与司马光相同的招式硬是把大缸在底部砸上个窟窿救下了董苑。
若没有救下董苑的缘故便砸碎大缸淌了半院子的水非得挨揍不可,而这会的葛亮却让全村人改变了以往的冷讽热嘲,送过来的是钦佩的大姆指,还获得舅母的奖赏——完整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葛亮的周围,没有了往日人家的不屑一顾,多了温存与鼓励,萌动了好学的心芽,他能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表弟表妹们听,俨然具备了他爹说《三国》的本事。
三 虽然大器较晚成 力撑王家精神柱
隔墙都有耳,何况当村当疃的好事。王有财听说葛亮长了本事,美滋滋端坐在炕上巴嗒巴嗒地抽着旱烟。他瞅着东墙上一副书法作品笑得跷起了胡须,虽然不识字而月深年久便熟记了内容,识透了上面的字。那是诸葛亮的名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心想:是龙是虎都是我的基因,葛亮的出息离不开老本子,我不用炫耀夸奖,越发让葛亮明朗志向有所进步。
“姐夫!”内弟妹宋晓文一边吆喝着,一边手拉葛亮进了家门。
“哟,您大舅母,快来,快来!”王有财旁若无人,是葛亮他娘的招呼。
“姐姐,您听说了吧?小葛亮他可做了个大好事,比同龄孩子都机灵呀。”宋晓文便说便亲昵地抚弄着葛亮的头。
“您舅母坐下说,咋会事?”王有财欠了一下身子,拍打着倒出的地场让座,把腚挪向了窗台。
宋晓文一五一十把葛亮砸缸董苑获救的事说个透彻,并就此事冲王有财发表了她的见解。她说:“我看葛亮并非脑子愚笨,指定是你望子成龙要求过高惹下的。你意为拿教俺姐姐的那一套让他入门,你想想,一个没进学屋门的孩子,净给他讲些老皇历,整天佳之乎也者三国什么的,铁脑子也整得生锈了。就象咱,连天上几颗星星都不知道,一下子能学好天文吗?在我家,我尽为他讲些小孩子能够听懂的故事,让他心有所悟,就是给他能消化新东西充分的机会,掌握了的东西就象钉子进板子似的,日子久了锈在里面就难拔出来,这叫牢记在心。不信,你问问葛亮是不是?”
是呀,宋晓文言中要害了。王有财被没文化折腾得高不就低不着的,一心向往知识降临王家,至少不吃机遇到了而没文化本事的大亏。就象他本人,倘若有文化,当年文化馆员,如今也好早拿国家薪水享清福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王有财的一个怕字可把小葛亮害苦了,耽误了四年功夫的学习。
王有财摸索着头,似有所悟“那么说,是骡子是马拉出去溜吧,等今年开学招生,立马就送他上学屋。”
葛亮他娘、他舅母会意地笑了,小葛亮手舞足蹈蹦得老高。
时年,葛亮十二岁。他以崇敬的目光望着舅母,是舅母两年来的启蒙教育让他发生了巨变,从近乎零智商到聪明的开发,至亲无上的舅母在他身上功不可抹。
葛亮背上了崭新的书包,终于迈进了梦寐以求的学屋门槛。我们大多孩童没有改变乳名,直接加上姓氏用了。那时候,农村没有幼儿园、学前班什么的,基础文化掌握略同,王葛亮会背的唐诗我也会。不同的是,他比我、比董卉大四岁,个子高了足有一个头。还有,他会讲好多小故事。
老师是个俊秀的姑娘,听说是聊城师大毕业的。她不凭基础摸底测验,凭直觉把个班长的职位给了人高马大的王葛亮。
王葛亮尽随他爹的好处,记忆力特强。每个拚音老师要求写二十遍,他只写五遍便能熟记熟写熟诵了,功课上一点也不费力气。
整个小学阶段,王葛亮各门功课遥遥领先,课文《木兰诗》竟能当堂背过。我与董卉在班上也是上流学生,可一到下来测试卷子就傻了眼,老比他低那么几分。我俩偷偷下力,用上头悬梁锥刺骨的功夫也落后他一大截子。用现在的话说应该称作是神童了吧?时至五年级,他的作文在全校以范文传阅学习;上了初中,他的大作不时被县、市级读物录取发表。
后来读高中时,我们被分在了两个班次,他在一班当他的大班长,我与董卉在三班。高中毕业后,我直奔农村,加入了学大寨的行列。人家王葛亮竟在两年后国家恢复高考制度时,刻苦复习了一年,考取了省城的名牌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