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海蓝·长篇】文化强村的丰碑>【海蓝·连载】文化强村的丰碑(1)

【海蓝·连载】文化强村的丰碑(1)

作品名称:【海蓝·长篇】文化强村的丰碑      作者:周春雨      发布时间:2012-06-16 18:41:00      字数:3118

一 千年墨河传佳话 文化异彩扮古村

我的故里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家村落,大自然造就了她的天生秀美。村前有条千百年流淌下来的河,村后有座不称山的岭,可谓依托了峻岭、傍恋了古河。
记得我的初中同学是这样描写的:
在这炊烟袅袅的地方
河水呈着黑色哗啦啦地淌
宛若小提琴拉响惬意小调
浸润了土地肥沃
创变着看不尽的瓜绿茄紫柿黄椒红
满岭的石榴笑脸绽放
田间的谷穗子狼尾巴般大小
呈现给这里呵护着它们的主人
把小日子映照得金黄
这就是我可爱的家乡
在此留恋的雁群也会忘记南飞归家的方向
村前那条呈着黑色的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至圣孔子携学生子贡、颜渊周游列国,经由汇泉湾驾马车至此,师生见柳暗花明、河水清彻、好不惬意,便在此休歇。颜渊铺就宣纸,子贡下力研墨,孔夫子奋笔疾书。子贡急于一睹老师大作,不慎绊动了付流待淌的墨,墨水便迅即涌进了河,染就了河水至今的颜色,得名墨水河。
村后边的岭上奇石不绝,有神仙脚窝,有子贡颜渊双膝拜仙窝等等。岭上的若干小石窝常年积水不竭,老人嘱咐天再大旱也不能动一小勺,只准遇难事解不开了饮一小囗赐人聪明才智。
对了,孔夫子墨水河边的那篇书法大作“白水汇泉黑土即墨”中的即墨乃是我们的村名,凭借她至圣的文化氛围,文人雅士纷至沓来,村落规模不断扩大。至今的即墨村已鲜为人知了,它由村变镇,由镇变县,现已发展成为都市青岛的后花园——即墨市。
即墨市中的即墨村早就改写了称谓,叫作通济街道办事处墨水河居委会了。然而,即墨村的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旧事历历在目,尤其是那些热爱文化的老乡,就连已故的老者依然鲜活在我的心中。
即墨村村民文化氛围浓厚,说学逗唱几乎人人都会。一个以山里石雕花刻龙的大戏台搭在村的中央,常年不大闲着。在此登过台亮过相的有戏曲演艺界文化名人,也有活跃乡里的业余剧团。即墨村剧团以柳腔作主打戏剧品种,每当冬闲百姓围观、热闹非凡,村剧团演出的柳腔戏《王三卖鱼》,经县剧团看好采编排练,进京代表地方汇报演出,获地方戏曲优胜奖,其中的男主角王三还是我们村上的人呢;朗朗上囗的唐诗宋词屡闻不鲜,更有书法作品、绘画作品作为村民文化精髓送呈省级参展。
村上的所有人,以葛亮家的文化拨尖为快为荣。的确,他爹虽然不识字,但在村剧团的武场上发挥过作用,不仅仅那锣鼓点敲得铿锵有力,还能在关键时刻为台词生疏的演员提词救急。尤其他家葛亮是村上恢复高考以后最有才气的,毕业后竟辞掉公务员当上村官,把个城区贫困出了名的即墨村富得淌油。村上虽有像葛亮这样的好人家,但葛亮家有着与众不同的感人故事而闻名乡里,无人不晓。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长我四岁的葛亮是个傻大个。葛亮不姓葛,姓王。
王葛亮这个名字一直被乡里乡亲喊叫至今,才遇及识字娴文的人去夸耀。底细人说别看葛亮他爹一天学屋门没进,可就是长了一个异于常人的好脑袋瓜子,凡是听过的故事,就象刻了漏板印进他的脑子里,啥时有用处了便可原版拿来。
葛亮出生那年,适逢他爹每晚在纳凉的人群中讲《三国》故事,三疃五庄都出了大名。他爹崇尚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便给自己的娃取名王葛亮,巴望着王葛亮能为王家光宗耀祖。嘿嘿,我不大看《三国》也知道个大概,人家诸葛可是个副姓,你把人家的姓与名拆开再瞎去合并的用,我不免有些好笑。
小葛亮在同伴中光长个子不长脑子,别人家孩子能背得几首唐诗时,他还是讶讶学语那阵子掌握的那点老调子,象“小老鼠拉木锨大头在后边”这样的巧说就算是他的高难度知识了。他爹虽能说会道的,但饱尝了没文化之疼。记得早些年街头巷尾议论,他如果有点私塾底子早就上县文化馆了,那年海选没捞着去就是吃了笔试的亏。
为让小葛亮不重蹈复辙,葛亮他爹或抑仰顿挫或咄咄逼人,原版《三国》津津乐道,费煞苦心的领教均无济于事,换回的仍是小葛亮木讷的表情。
他爹是较有见识的人,心想:若送儿子上学是绝无收获的,就用他的人高马大吧,先当小马驹拉扯着,庄稼地里会排上用场的。
好马要用好料喂,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爱,小葛亮享受了正常儿童的待遇抚养。
小葛亮随着时间的脚步,转眼走到了国家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他家也不例外,降临了忍饥挨饿的厄运。
不能等闲待毙呀,一些脑子灵活,又能放下架子,张开嘴巴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年年”都有,他们或结伴或单独,会到一些条件尚好的村庄去讨饭。那时候“讨饭”讨到的是真正的饭,饼子、地瓜干、菜团团……给什么接受什么,不像现在的行乞者只要人民币。
那时候的行乞者是每家每户的要,走到谁家大门前,便把打狗的棍子一撑,嘴里就叨咕一句话: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直到家里出来人,送来了食物,也就不唠叨了。
可能是年长的大娘心眼好的原因,也可能是大娘掌厨的原因。反正那些要饭的到了哪家的门口都是这么喊的,仿佛是行乞者的“官话”,或者叫“行业术语”?
话说当时的王葛亮他爹,患上了腰肌损伤动弹不得,便叫葛亮随同老乡外出要饭。
王葛亮象演出一般充分地准备了台词,到了一户人家门口,照例站在那里念念有词:大娘,打发打发讨饭的吧——,大娘,打发打发…………
这时候屋里走出一位大爷,手里拿着食物。王葛亮也会区别男女,可能心里想:原来是个大爷。嘴里的话却变成了这样的:大娘,打发打发大爷吧——。
大爷一听,火了:这小子,讨饭的还是骂人的?边骂边抡起了院子里的铁锨,要打活人。
王葛亮对要打人的架势是肯定会看出来的,饭也不要了,撒腿就跑掉了。
就这样的少年葛亮竟能成了后来的大文豪,不乏让人诧异。他除非是饮了俺村后岭上的仙水,受了文神点化?

二 文化继世一度衰 舅母赐教茅塞开

小葛亮他爹名叫王有财,有财有财是祖上对财不致衰败的崇赏罢了。
王有财老爷爷的老爷爷,曾是远近闻名的榜眼。在外,有钱有势;当乡,家业兴旺盛极百里。
而至有财他爷爷这辈,竟迷恋上了吸食大烟。把个祖上分给的遗产倾其所有,就连当辈挣得也不够他的消耗,当没法维系他的烟瘾了,没出两个月便伸了腿。
还好,唯有一块书法牌匾有幸留了下来。那是有财爷爷的作品,写的是诸葛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名句。有财他爹娘遵循了至理名言,一味节俭打拚了后半辈子。一步落了伍,十步难追上,待到二老先后撒手归西了,王家的日子仍不及邻舍百家,没有多少财气。王有财还是光棍一根,连讨个媳妇的银两也没攒下。
解放后,孤家寡人的王有财得到政府的关爱,分得了地主家的三间瓦房,在后岭脚下分得了属于他自己管理耕种的土地,摆脱了住寒舍穿破衣食粗饭的苦日子。
三十岁的王有财,还是满有艳福的。冬闲时节顺墨水河沿拾粪时,捡回了一个媳妇。不,就当初而言,严肃点是救人一命。当时他只想救下那个蓬头垢面身着百鸟单衣的疯女人,牵回到自己的三间瓦屋里不致被冻死。
有财心肠挺好,把他娘的棉衣裳给她穿上,热汤热饭的侍候那疯女人,整天待在家里粪也不拾了,怕那疯女人再奔进寒风里。有财把她当正常人为她讲《三国》故事,女人的眼直直的,看不出是瞅他还是瞅南墙,没有丝毫表情;日复一日,有财不厌其烦每天总是那套曲子,把书说到了春节。女人多少生了点眼神,听他的故事也会傻傻地笑了。
好人好报啊!待到来年春暖花开时,出现了奇迹。疯女人不再傻傻地笑,一双亮眸直冲有财莞然地笑。女人能说话了、会道事了,和盘交了根底:董昌琴,24岁,沂蒙山区,双亲健在,身下两个弟弟,啥时得的疯病不曾记得了。
疯女人恢复了记忆,模样也越发俊俏了。有财并无非份之想,而是找会写字的人立马给董家寄去了信。
董昌琴的爹星夜兼程,翌日一早登门寻女,见有财这般好人便把女儿当下许配给他,董昌琴羞怯得刮着手指甲甜然一笑表示首肯。
两人你恩我爱,男耕女织,小日子还算红火。
(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