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心脏的卫士
作品名称:渭北上门女婿后传第四部 作者:海上明月生 发布时间:2019-06-04 10:48:50 字数:3054
德仁经过心脏彩超的检查,以及做动态心电图的折腾,儿女们的来来往往、说说道道,二秒停博带来的思想压力,一个新的药品进入他的日常生活领域,使他由不习惯变成习惯,——一日三次要按时吃药。他的心情渐渐地平静下来,过去他始终认为“是药三分毒”,能不吃药尽量不吃药。现在他想起了一句俗语“人吃五谷生百病”,有病就要吃药,“良药苦口利于病”嘛。何况是心脏的正常运行出现了问题,人们不是依靠心脏保持全身的血液循环吗?所以保护心脏应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想到这里德仁呵呵地笑了,好像自己已经变成了保护心脏的卫士了。
秀兰走来问他:仁仁哥,你为何发笑?
德仁意犹未尽:兰兰,我是想,保护心脏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在我变成保护心脏的卫士了,所以我笑起来。
秀兰高兴地:好,咱们共同商量几条保护心脏的办法。第一,医生不是说像你这样的病情需要长期服药吗?所以你要坚持服药,一日三次,不可间断。第二,早晨散步半小时,中午睡觉一小时,下午打台球两小时。晚上十点钟按时睡觉。第三,空闲时间你再打电脑,写小说。
德仁说:好,兰兰说得好,我一切照办。不过,——
秀兰追问:不过什么?
德仁皱皱眉头:空闲时间我还要帮你做饭,写小说的时间太少了。
秀兰说:不少,不少,一点也不少。关键在于你要提高写作的效率,专心打字。不要在打字的时候,一会看趣闻,一会看美女,把时间都浪费掉了。
德仁说:取笑了,呵呵......
果然,德仁遵照秀兰的约法三章办事,特别是专心致志地写作,终于在新的一年到来的时候,完成了《后传第三部》114章的写作任务。小王、小牛也就不失时机地把德仁请进校报室讨论小说。小王抢先发言:老师,你“带着母亲上大学”这一章,对我触动很大,百善孝为先,什么时候也不能忘记母亲的养育恩情,母亲有病,儿子上大学也要把母亲带上,这个故事传递的都是正能量,办校报就应该大力提倡这种精神。
小牛说:我欣赏这一期校报的“编者按”:一个穷大学生要带着身患疾病的母亲上大学,我们对他这种顽强精神和孝心表示敬佩,也对他们这种际遇表示深深的同情。我们提倡同情心,一个民族有了同情心就会团结和谐,一个社会有了同情心就会兴旺发达,一个国家有了同情心就会文明富强。
“编者按”说得斩钉截铁,多有力量,多有分量。果然,这篇报道激起了广大同学的同情心,学雷锋小组牵头,同学积极进行捐助。这件事情引起了学校领导的重视,为这位母亲安排了住处,被褥及日常用品齐全。
小王插话说:小牛,你休息一会,我来分析。像这样复杂的情节,老师仍然不忘一波三折,节外生枝。有了捐款,由于医院床位紧张,母亲却住不上医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建国听说编辑小花的初恋是医院的医生,这便有了“曲线求医”、母亲住院的情节。故事因此有了戏剧性的发展,校长带头捐款,给母亲成功地做了手术。校长授意建国写了《带着母亲上大学》报道,照了校长带头捐款的照片,通过关系刊登在省报上。学校出了名,校长出了名,在省教育会议上做了专题发言......小花笑着对建国说:老师,你辛辛苦苦,做了许多工作,却让这个校长出尽了风头。建国一脸严肃地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我们只要老老实实、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了。小花其实知道:要是仅仅出一份校报,对建国来说,那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要进一步深入下去,做好各方面的工作,那就要有胆有识,有担当,有责任,有信心,办一件事情,一定有始有终,办出名堂来。大学生带母亲上大学这件事情由隐蔽到公开,由困难重重,到一个一个迎刃而解,建国处理得有条不紊,获得成功。最后的功劳却被这个隐藏在背后报复他的校长轻易地摘走,建国泰然处之,平静得如一池春水。
小牛称赞的:哎呀,通过阅读小说,评论小说,王老师也成了小说家了,你看你这分析,你这言论,真是严丝合缝,有条不紊,精彩之极。下边再听听我的精彩分析:站在一手举枪杆、一手举花束的红军战士塑像前,建国立下了誓言,要把自己的60岁看作16岁,开始一个新的长征,主要目的是写一部小说,把自己经历过接触过感受过的人物、事情、社会、历史,真实地反映出来,也算是对自己来到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交代。
小王插言说:哎呀呀,看你说得啰嗦的,悲壮的,宣誓似的,就像是你亲眼看见的,那么我考考你,建国写的一首歌颂红军战士的诗,你还记得吗?
小牛说:这把我难不住,这首诗我读了许多遍,硬是把它背下来了。不信的话,我朗诵一下你听:
顶天立地英雄汉,
要把世界改容颜。
雪山皑皑脚下踩,
草地茫茫也等闲。
花束芬芳新时代,
枪杆铿锵出政权,
振臂高呼天地动,
长征精神万古传。
小王感慨的:还是年轻人记性好。转眼间我已经快50岁了,张老师还小王长小王短地叫我。是啊,比起80岁的张老师我还小得很。回想起来,张老师退休已经20年了,当年在红军长征纪念碑前立下的誓言已经实现得差不多了,请你说说今年的写作计划。——对不起,我总把建国的形象当做你的影子。
德仁说:没关系,作者在写作时难免把自己的思想带进去,作品中糅合进作者的影子也是自然的事情。今年的写作计划吗?当然是写《初传》,小说都快写完了,还没有开篇第一部,读者会有疑问:这个主人公是从哪儿来的?他年轻的时候经过了哪些事情?他为什么会具有这种种思想、性格和特点?也就是说对于他的成长过程应该有个交代。
分别的时刻,小牛、老王(小王)一再表示:希望看到一个天真活泼、热情似火的少年主人公。
走在回家的路上,德仁想道:她们的设想不假,《初传》的少年主人公,确实有天真活泼、热情似火的性格特点,不过要怎样写才能反映出这个特点呢?这倒要费一番思索了。他突然想起自己幼小时被送到渭北农村舅父家抚养,一直把舅母称作奶妈。渭北农村地处黄土塬上,井深十几丈,打一桶水确实困难,所以有“吃水还比吃油难”的说法。在缺水的情况下,要讲卫生,要洗澡,简直成了奢侈的浪费了。那个肮脏,身上生虱子,成了普遍的现象。舅父、舅母没有文化,不认识字,哪里懂得教养孩子,所以他便显得木讷迟钝、不爱说话、呆头呆脑的了。他四岁被母亲接回西安,但是他从此与渭北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长期以来他对人民深厚的感情大概就是由此产生的吧。他想,他小说的主人公建国就是从这样的环境里生长起来的,土生土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人心向善,三岁至老......
想着想着,抬头一看,已经走进家门,德仁哈哈大笑:老马识途,老马真的识途啊,呵呵,我闭着眼睛都走进咱家了。
秀兰笑眯眯的:仁仁哥,你这不是老马识途,老马难道会爬楼梯?你这是狗不嫌家贫,你在外面没人给你管吃的,你这是闻见咱家的臊子面香味,才跑回来的。
德仁疑惑的:我说兰兰,又不逢年过节,又不是过生日,吃什么臊子面呢?
秀兰一本正经的:都说你是书呆子,你果然就是书呆子,现在又不是五八年大跃进没吃没穿的时候了,生活好了,天天都可以吃臊子面嘛。你何必狗咬小卧车,大惊小怪的。
德仁被秀兰劈头劈脑地数说几句,一时之间反倒默默无语了,是啊,现在吃顿臊子面是家常便饭,有什么好问的呢?
秀兰反倒来安慰德仁:仁仁哥,别怪我,我这是有口无心啊。其实,今天还是有节日的,你看,杨柳是不是变绿了?你听,鸟儿的叫声是不是更欢畅了?
德仁惊喜地:惊蛰,今天是惊蛰啊。
秀兰说:二月二,龙抬头,百虫出洞,百牛下田,百鸟争鸣,百花齐放。
德仁赞扬了一句“说得好”,不知道想起什么,心情突然沉闷起来......秀兰疑惑起来:仁仁哥,你这是怎么了,说得好好的,脸色怎么变得阴沉了?
德仁慢慢地说道:我想起了五六年,想起了五七年,想起了五八年。
秀兰说:好好的,想这些干什么?
德仁说:写小说呀,我要写《初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