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5-15 15:23:57 字数:4514
附录:一:众文友对《从白桦林走来》的评论
白桦生情忆青春往事钩沉达三江
山雨
题记:人生最大的财富是什么?不是金钱,是生活的积累。把积累沉淀下来,便奠定了这一生的根基。王建从白桦林走来,那里有他的积累,有他的沉淀,有他的根基。
王建的《从白桦林走来》一书即将出版了,在对他表示祝贺的同时,还奉上我对他这本书的一点点感悟,作为与学友的交流吧。
王建生于天津,长于天津,为什么要从“白桦林走来”?我打开他的书,开宗第一辑、第一篇就是情深意重的抒情散文《从白桦林走来》,既点了主题,也回答了他为什么“从白桦林走来”。
他是一九六八届的知青,积极响应党中央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来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他所在的六团二十五连驻扎在二龙山农场,那里是小兴安岭的余脉,那里有满山挺拔的白桦林。他在那里生活战斗了五个年头,像小树苗一样,在那里成长起来。
全书以他人生轨迹为主线,分为四辑:
第一辑《知青岁月》,写他兵团生活。开章,以一篇饱蘸深情的散文尽情地抒发了他对白桦林的感情:“白桦林,秀美的林,伫立在那遥远的边陲,却植根于我的心底……
他写白桦林,不只是写他自己、写他的过去,而是写他所经历的那个年代,写他们那群知识青年曾经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战斗历程:
白桦林里,可见麦田上战友们挥汗如雨,可闻那劳动号子铿锵有力;
白桦林里,闪现着我们兵团战士们奋力扑火的身影;
白桦林里,暴风雪肆虐的严冬,战友们依然挥汗如雨修水利;
白桦林里,战友们驾驶着“东方红”,耕耘着肥沃的黑土地;
白桦林里,战友们在昏暗的油灯下缝补衣衫;
白桦林里,战友们正用自己的知识把东北乡学的娃儿们哺育;
白桦林里,有献身北大荒的知青战友的英灵,他们像白桦树一样挺拔屹立;
白桦林里,有我们生活过的连队,有我们住过的泥草房和耕耘过的黑土地;
白桦林里,有我们的爱情故事——浪漫传奇;
白桦林里,有我们难忘的知青岁月和珍贵的人生轨迹。
一连用了十个“白桦林里”,即使千顷、万顷的白桦林,也容不下他对白桦林的一片深情,真有说不尽、道不完的话语!
第二辑《人生履痕》,记述了他走出白桦林后的足迹。他从兵团选送到“天津第一机械工业学校”上学,后留校工作到下海经商,他随着那个时代的潮流踏浪前行。《难忘的工资定级》《第一次写论文》《我的下海经历》记述了他的几个转折点。每到关键时刻,他能把握机遇跨出一步。机遇是给有准备之人的,这里有他的努力。
第三辑《异域风情》,记述了他参加“天津开发区苏伊士国际合作有限公司”组建的“埃中合营投资公司”到埃及赴任的经历。《万里赴任,初到埃及》《在埃及过斋月》《拜谒摩西山》《在埃及参加婚礼》《神秘的小红盒》等文章,不仅介绍了埃及的风土人情,也记述了中埃人民的友谊。跨出国门,为他人生增添了色彩。
第四辑《人伦亲情》,体现了王建是个重感情之人,无论亲情、友情,都是他心底深处的火焰。从《儿子诞生记》到《宝宝诞生记》(孙子),从《深夜,你拉着我的手》到《听哥哥讲篮球的故事》,把他对儿孙的疼爱和与家人的深情都抒发出来。他也曾得到父母的至爱,他把这种血脉相承的爱链接起来,更印证了他对白桦林的爱源于心底。
全书以递进方式,展现他《从白桦林走来》的足迹。我以为,正因为有了《知青岁月》的磨砺,才有了《人生履痕》的业绩,《异域风情》的拓展,《人伦亲情》延续。第一辑是他的坚实基础,以后三辑,无不烙有白桦林的印记。
书中文体多样,有散文、小说、游记,也有诗歌;感情真挚,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厚,以一段段生动的故事感人至深。如《河北队趣事》《怀念战友》《在大锅里洗澡》《小包子》《上山日记数则》《谁之过》《难以忘怀的挫折》《北大荒的野味》《连队附近有只狼》《人参的故事》《北大荒的信号弹》等等,再现了当时兵团生活的场景,既有难忘的艰苦,又有青春的朝气,一代知青,一个群体的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他的文章带有时代色彩,真实地记述了当时的一些事情。如《我们连里的另类老职工》《当年的保卫股长》《知青是兵团连队建设的中坚力量》等。特别是有些资料非常珍贵。如《附:兵团时期前后河北队人名录》,包括历届领导、地区、连队、知青姓名。收集起来是很不容易的。
书中更体现了他的乐观主义精神。谁都知道,当年的北大荒,真荒凉,兵团战士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但他的文章充满信心和活力。如《河北队抒情》,他用西子湖、九寨沟、菲律宾海岛、埃及红海与黑龙江二龙山农场相媲美,再叙述那情、那景、那事,给人以美好的印象。他通过对几件事情的描写,介绍那里的冬、春、夏、秋一年四季的生活,苦乐都在其中了,实际也是他几年兵团生活的缩影。他还用一一九七零年写的心得,记述了他们河北队热火朝天的夏季劳动场景,使人感到更真切。
读王建的《从白桦林走来》这本书,似乎把我带入了白桦林。从他的作品能感受到当年知青们火热的激情;看到白桦林迎风傲雪的风姿;闻到万亩良田的稻香;听到三江流水的欢唱。同时,也听到王建为他们的青春歌唱。特别是当他们四十年后重聚首,《重返故乡二龙山》《回访北大荒》后,看到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三江平原发生的巨大变化,更是慷慨激昂。他为他们的青春骄傲,为他们的奉献无悔。我觉得“白桦生情忆青春,往事钩沉达三江”正能表达他对白桦林的情感。
文字是心灵的再现,每一篇文章无不是他人生观、价值观的写照。他没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当作包袱背一辈子,而是正确看待当年的历史,并从中找到自己的收获。因此,他的文字里,没有怨愤、没有忧郁、没有诋毁、没有讥讽、没有谩骂……有的是白桦林一样青春勃发的朝气;有的是兴安峻岭一样的坚定;有的是三江平原一样的朗阔;有的是黑水激流一样的勇气。体现了他积极乐观的情怀和不懈努力的追求,是一本正能量的书。著名作家,原天津市文联主席蒋子龙曾为我们老年人大学文学创作研修班授过课,他说:“作家永远分两类,一类是世俗写作,一类是灵魂写作。我想老年大学的写作班应该培养的是灵魂写作。”王建的这本书体现了“灵魂写作”的要求。他把已经过去的东西用他的价值观、人生观追记回来,以新的构思、新的视角重新筑起一道灵魂的墙垒,不仅留给自己,也留给后人。
我与王建是老年人大学文学创作研修班的同学,王建出于对我的信任,让我帮助校对他这本书的初稿。我从他的书中感觉到,他是个善学习、爱思考、勤动笔的人。阅后我问他,你是不是坚持写日记?他说,是。他的笔记本积累一大摞了。我想,没有长期积累,很难完成这样一本记述详实、回忆性文章居多的作品集。后来,我从他的一篇《我的书缘》文章中了解到,他自小就喜爱读书,即使文革时期把书禁锢起来,在兵团期间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学校、企业工作繁忙,出国到埃及赴任等各种情况下,他总是想方设法找到书来读。读书已是他的一种习惯,一直坚持到现在。退休后,他又上了老年人大学,继续圆他的文学梦。在他大半生积累、学习、提高的基础上,完成了这本书,确实不容易。这是他生活积累的宝贵财富。曾经也为老年人大学文学创作研修班授过课的作家薛炎文说过:“每个人的历史就是他的作品”。王建用他的历史完成了他的《从白桦林走来》。
祝王建同学在追求文学、完善自我的道路上续写新篇!
作者:焦瑞霞天津市作协会员
承载灵魂的白桦林
——读文如读人,王建先生和他的《从白桦林走来》
伏萍
王建先生要出书了,取名《从白桦林走来》。那一刻,我的思绪仿佛瞬间被点燃,耳畔回荡着那首幽远而动听的歌曲——《白桦林》。它是多么凄婉而壮阔的歌声啊,将一代人的悲欢离合“煮”成了命运的交响!
认识王建,是在《东方散文》全国笔会上。他的微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因为,他的笑是真挚的,真挚中还透着一股子童稚——虽然,那已不再属于花甲之人的过往人生。但是,当那个依然真挚如孩童般可爱的人站立面前,你一定会变得轻松而释然。
前来参加笔会的老师、朋友们虽非名家大腕,但也绝非等闲之辈。当时,我是通过《东方散文》拜读过王建先生的文章,他的文章一经入目,便无法忘记。因为,他是用心灵走近文学的,也便总能让你在艺术的殿堂里真实、质朴、谦和而特质地存在。
王建先生下过乡,上过大学,在高等院校、外资企业及大型国有企业任过职,多为管理者。退休后,他才“秉承文化养老的主旨,开始学习文学写作”,自称是“新兵”,却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国家一级刊物上,成为天津作家协会会员,名副其实。
我就在想,他为什么要写?又为何要出书?好不容易走过人生艰辛、劳作的历程,完全可以含饴弄孙、轻松自在地享受生活。但他却依然选择了跋涉,如蜜蜂般勤苦地将自己的经历酿成文字,结集成书,是为了出名?是为了获利?显然不是。从他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种追求,一种彰显,一种灵魂的真实……
其实,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个角色又很有秩序地依据责任而先后主次分明地排列开来。我看到,王建先生首先是成功的从业者,其次才是作家。他用一生的经历执着于自己的事业,用全部的心血去爱每一个岗位,以至成就斐然,这也是他人生中最大的成功与收获。做文先做人,做人甚至比为文更为重要。
在他人生命运的交响中,有一片特殊的白桦林:《回忆下乡离家的日子》《连队附近只有狼》《北大荒的野味》《河北队抒情》《难忘的工资定级》《写给母亲的诗》《我们来到葫芦岛》《初到埃及》《苏哈那失窃案》《深夜,你拉着我的手》……读过这些个性鲜明的文字,我们的血脉中不可能没有燃烧的热望与感动。他的作品写人生,写“真善美”,也写人世间的“黑”与“白”。他的文章很有内质,浓缩了生命行程中的“起”与“落”、“动”与“静”。他的文章更具“情”和“义”,虽然着墨不多,但那浓浓的亲情、友情、祖国情却从他的字里行间自然流淌,飘香而至。他在感恩之中感动自己,也感动了别人。是啊,他的创作如同在自己的心灵家园种植了一片园林,园林的树上结满了丰硕的果实,他用小说、诗歌、散文编织成七彩的叶儿,承载起他的灵魂,飘飘洒洒,长成一道别样的白桦林。
“为什么我们总是怀恋白桦林和黑土地?因为我们形成的全部情感和品格,鲜明的爱憎与是非观,以及忍耐、坚强、宽容、诚实、勤奋和热情,都孕育长成在白桦林里。”人们就用心灵的曲线诠释起他的作品,那里面定会找到我们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身影,心灵交汇之处,必有感动。明白了,他魁梧、俊逸的身板里,永远有火一般的激情,他是生命的行者,更是蹉跎岁月的见证者与耕耘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论后人如何评判过往的历史,经历过了,便会有所收获。而所有的孤独、寂寞、离别、无奈、抗争、思索……又何尝不是人生履历的一次增高?所以,他变成了一部书,这部书,因为真实、因为曲折、因为深邃、因为思辨、也因为率真,人们定会找到各自所爱的秘笈。
我手写我心,我心是否丰盈?为达目标,就必须使我心能够丰富起来,写出更多的感动。王建先生做到了。他把创作当成一种追求,当成他提升自我的修炼过程。他知道,只有当所有的人都敢于面对和解剖自己灵魂时,这个世界才会看到希望。这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高度。王建先生在为自己所爱的人以及深爱我们的人写作,不断总结,不断修正,从真实中参悟人性,从真实中拥抱生活,留下追逐的脚步,踏出命运的坎坷与坚强……
作者:伏萍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