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从白桦林走来>第十二章

第十二章

作品名称:从白桦林走来      作者:望见马克      发布时间:2019-04-11 10:34:38      字数:3751

  2、高干子弟喜爱军装
  高干子弟对衣服也有讲究。当年来的战友中,很多的父辈是现役或者曾经是军人,因此他们对军装特别钟爱。那是父辈身份的象征,是革命家庭的象征,是高干子弟的象征。有些人尽管不是军人子弟,但是为了加入他们的群体,也想方设法搞一套军装。
  一般的穿法,是把将校呢的军服穿在里面,外衣或许是旧的棉质军装,或者普通的中山装。带上一顶国防绿军帽,脚下一双黑色条绒的懒汉鞋。够了,基本是高干子弟的装扮。他们穿的呢子军服,都是原来父辈淘汰下的军装。为了显耀和证明,他们拼命地想要想穿。
  后来有人告诉我,总后的子弟似乎搞到旧呢子军装容易些。
  我看到晓明穿的,是难得的一套校官马裤呢军服。那是1964年全套校级马裤呢军服。
  帽子上的制作单还在。有肩绊,马裤呢解放帽里有小牛皮汗圈和菱形漆布汗顶。裤子上有带京字的裤钩。呢子上衣兜盖内衬,上衣戳记、裤子戳记和帽子戳记是1964年某厂。显然这是一套完整的军装。
  后来有战友告诉我,1955年首次授衔军装用料按衔级区分。元帅、将军服为纯毛马裤呢;校官服为纯毛麦尔登呢;尉官服为棉斜纹布。后期校官才配发马裤呢军服。称为校官马裤呢礼服,与将官马裤呢相比,含毛量略低,约为百分之八十,将官的是纯毛精梳马裤呢。
  1965年解放军取消军衔制后,之前配发的军服便停止使用,取而代之的是“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的六五式军服。那些五五式将校呢大衣、马裤呢、人字呢、柞蚕丝军服,全部闲置在家中。堆在家里也是浪费,于是就拿出来给孩子们穿。那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几乎每家都有几个孩子。哥哥姐姐穿过的旧军服,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接着穿。军队干部的子女肯定最先有机会拿到父辈的旧军装。那个年代解放军的声望很高,年轻人都很向往这个职业,因此拿到一件同龄人搞不到的旧军服,想必是相当自豪,很值得炫耀了。
  有些非军人的高干子弟搞不到上面那些,就弄一件黄绿色“人字呢”军服(“人字呢”是当时一种斜纹布料)。这种军服配是发给当时的尉级军官的。肩上的“肩绊”与“扣眼”,是为了安装肩章用的。穿上“人字呢”,虽不能说明父母是军队的高级干部,但也能证明是个军人子弟。
  1971年夏,师长视察我们连,他当时穿的是一身国防绿。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领章。那样军装在我们排曾有人买卖,当时的价格是三十元,我们一个月的工资。而大明他们穿的马裤呢至少也得上百元。师长显然看到了毛穿的军装。毛的父亲是1955年授衔的大校,一定穿的是纯毛麦尔登呢。当毛和师长开玩笑时,师长含笑不语。文革时的师级首长最高也就是大校,一般的是上校,中校任副师级也有。师长也就是上校或者中校。
  师长穿国防绿的确良,兵团战士穿马裤呢的料子军服,多大的反差。
  
  3、高干子弟印象
  在黑龙江二龙山农场河北队生活劳动了六个年头,我深切感觉到,连队有一股无形的正义向上的力量,尽管是一个非正式群体,还是能够发扬正气,影响着连队建设,这就是干部子弟的正能量作用。
  文革前我国行政十三级是划定高级干部和中级干部的界限。高干子弟是指十三级以上干部的子女或弟弟妹妹。之所以称子弟(女),就是因为有些自小就跟着兄长在干部家庭长大的弟妹们,他们也享受着跟兄长一样的生活待遇。这样的干部子弟在河北队知青中约占三分之一。他们绝大多数来自北京各个大院,有中联部、总后勤部、农林部。他们的父亲最高是部长级行政五级,最低的也是十七、八级。也有的战友父亲不是高级干部,但属于高级知识分子或者专家教授。大家在一起说得来,能玩到一块儿,就不分级别高低和工作职务了。大明的父亲是九级干部,正经八百的总后副部级,可是大明一点架子都没有,甚至于说有点等同于老百姓子弟了。石战友爸爸是七机部十八级处长,大家也愿意和他在一起。如果按照行业界别他们又被称为某某大院子弟。
  随1969年8月大批北京知青到来,高干子弟成批地来到连队。据不完全统计,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有二十人、农林部有七人、四机部有三人、中联部有五人、七机部有三人、新华社有三人、装甲兵有一人、总后学院有一人、总政学院有一人、外文出版社有二人、北京大学有一人,总计有四十七人,占知青总数的百分之二十。后来,他们中间有一名任排长,七名任班长,其余大部分人都从事农工,少数在农机驾驶与维修、炊事、饲养等工作。
  干部子弟比起工农子弟来有一定的政治素养,他们有上层社会生活经历,到连队经过一段时间磨练后基本放下了架子。他们虚心向工农子弟学习,坚定信仰,勤奋工作,处世低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尽管有过困惑、苦闷、迷茫,但更多的是肯于学习、善于思考、敢于探索和勇于奋争。他们利用宝贵的业余时间,孜孜不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利用政治活动时间讨论探索人生理想道路;在生产工作过程中,面对艰苦环境默默忍受;面对繁重劳动,乐观承担;在实践中逐渐理智,逐渐成熟。
  最难能可贵的是少数干部子弟人坚持在乡下锻炼,直到兵团撤销知青返城。
  
  4、高干子弟正面影响
  高干子弟在我连多数思想活跃,为人直爽,敢怒敢言,在平时生产劳动中努力付出,少数人略有傲气,不好管理。他们在家庭里享福,可上山下乡是潮流,他们也得顺应,所以才到荒山僻壤。其实,北大荒寒冷气候条件是很苦的,那时河北队的生活肯定比城里差,但比去黄土高原、内蒙草原或者云南山区插队要好得多,有工资,吃白面。高干子弟在连队要和普通人一样吃苦,他们还要克服心理障碍,克服长期以来安逸生活的惯性,这也是一种磨练和考验。事实证明,这些人能够也做到了真心为国家、为兵团做贡献,因为他们从小就受着这种为国家效力为人民服务的正统教育。
  1970年夏锄,我们连队最小的知青十四岁的张战友午饭后困得眼睛都睁不开,烈日当头,站在队前打盹,还要和大家一起扛着锄头,奔向田地。作为排长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十四岁,多么幼小的年龄。在城里,在家中,在妈妈跟前还是撒娇的孩子,在这里已经是知识少年了。他的父亲是开国少将,被“四人帮”以莫须有的罪名迫害致死,家里无依无靠,就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来到边疆屯垦戍边,劳动奋斗,从此失去了家庭的宠爱,得到的是血与火的洗礼。
  高战友刚来连队时候,瘦小苗条,弱不禁风,但是穿戴很讲究。有一天她穿着一双崭新的回力白球鞋,走路时不慎被一位天津老大姐吐上一口痰。高很是恼火,非得让这位大姐弯腰低头给她擦掉,无论别人怎么劝,她一定坚持,表现一种娇气和任性。可是在后来战天斗地过程中与那位大姐一起春播、夏锄、麦收,不怕苦累,和大家一起艰苦奋斗,磨掉了身上的骄娇二气,弘扬了革命军人的气质风格。四十年后我们再相见时,这位战友一定要找到那位天津大姐,向她当面赔礼道歉,表现出高风亮节啊。兵团艰苦劳动和生活锻炼了人,改造了思想。
  杨战友是为了照顾弟弟才随着弟弟来到我们连队的。他因为开国少将的父亲的问题没搞清楚,戴着反革命子弟的帽子,一直用努力工作来换取领导的信任。他当上班长后,不仅以身作则,还处处关心爱护战友。我们从山上修路回来的路上夜宿指挥部。指挥部的帐篷只有不到二十个床位,而我们是一个三十五人的加强排,床位不够,只能轮流休息。大家互相谦让着:班长让战士、身壮的让体弱的。夜过大半,劳累的战友们酣然入睡。杨战友作为班长,围着火炉在为其他战友烤鞋袜,烤被浸湿的棉袄棉裤,在烛光下为战友缝缀衣服。此情此景多么感动人心啊!
  张战友,身大力不亏,一身正气。他主持正义,爱打抱不平。当看到大院子弟的严战友(有点像严衙内)欺侮殴打小同学,大家都不敢吱声时,他勇敢地站出来制止,向邪恶宣战。在当时连队环境很混乱,领导很不得力的情况下,这位共和国大校的儿子,为大家树立正气,做了榜样。
  1970年初冬,我连哈市女青年因重病住一师医院。院方要求我连战士去献血,以备手术之用。当我把这个消息传达到排里时,蒋班长还有王战友、谢战友主动请缨。第二天我带领他们三人一起到北安师部医院。完成任务后,连队领导还不知道。直到团卫生院把献血费转到连队,连长才知道。于是,赶忙为我们杀鸡熬糖水进行慰问。这几位战友若无其事一样,还是照样出工劳动。
  王战友平时敢于管理,坚持原则,一身正气,谁都慑服于他;赵战友背着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默默地劳动,改造思想争取进步,一直坚持到兵团撤销,全体知青回城,他才经父亲同意回城;周战友热爱学习、肯于钻研、勤奋动脑、敢于讲话,在奉行“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他坚持学外语、学文化、学哲学,为倡导学习知识,树立表率;肖战友敢作敢为,勇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一打三反”以及各项政治运动的艰巨任务;还有吴战友姐弟默默无闻,低调做事,高尚做人……他们和普通百姓一样,平易近人,是人民大众的一员。
  革命家庭培养了他们的高尚思想,焕发了高干子弟的精神,塑造了他们的革命气质和爱憎分明的个性。革命先辈的谆谆教导,他们牢记心间、代代相传。他们身上继承着来自于父辈的革命基因。他们认为高干子弟就应该为党多做贡献,就应该勇挑重担,就应该抛弃低俗,多些高尚。他们用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鞭策自己,用伟人和导师的语录激励自己,彰显了他们人格的高贵,在战友们中间影响很大。
  虽然有时个别人也表现出更多的优越感,表现出了消极情绪,个别纨绔子弟好吃懒做、互相吹牛、胡乱吹捧、不干实事。但瑕不掩瑜,绝大多数的高干子弟都是好的,他们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在一起畅谈理想、情操、精神,形成一种强大的力量。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