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我的南征北战>第六章 神秘的“221厂”

第六章 神秘的“221厂”

作品名称:我的南征北战      作者:海滨      发布时间:2019-03-20 16:28:21      字数:5344

  下篇北战
  
  进入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虽然,此时的共和国在各个方面已经得到巩固,反动势力也被赶到了孤岛上去,土匪也被剿灭了,但是,在共和国年轻的成长史上,各种斗争仍然激烈地存在着,只不过改变了斗争的形式:与国内的敌人斗争逐渐转入地下,与国际上的敌对势力斗争则充分体现在较量智慧和经济、军事实力上(换句话就是由过去的战术角力转变为战略角力)。不管怎样,对于我们这些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战士来说,仍然肩负着冲锋陷阵的责任。此后,虽然摘下了领章、帽徽,我仍然身着军装踏上了驶向西北的列车......
  
  第六章神秘的“221厂”
  
  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1964年9月,我结束了18年的军旅生涯,按照上级指示,转业到新的工作岗位。但是,这个新的岗位是个什么样子?还是个未知数,只晓得她在遥远的西北。
  办完转业手续后,1营覃立杰、向柏耀同志和政治部干事前来为我搬运行李,把我送到柳州火车站,我全家四口登上了北上的特快列车,我挥手同战友们告别,开始了新的征程。
  经过几天的长途跋涉,来到了青海省西宁市。报到之后我才从和我一样才到那里报到的一些人窃窃私语中得知:这是个高度保密的单位,对外叫“221厂”。
  五十年代初期,在朝鲜战争上,美帝国主义曾叫嚣要用原子弹征服志愿军,这对中国是个极大地刺激。中国最高决策者认识到新中国不能没有原子弹,就这样,中国踏上了研制原子弹的艰苦旅程。也就是从这时起,我国的核武器研究秘密地开展起来。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位于祖国的腹地,位于青海湖畔,总面积1100多平方公里。它是我国建设的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在这里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业内人都把这里称为“原子城”。
  原子城建于1958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均诞生于此,这里对外则叫“青海221厂”。现在这里已经退役,经国务院批准现已更名为西海镇,为青海省海北州府所在地。
  金银滩这片1100多平方公里的茫茫草原上,国营二二一厂基地的建设者们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创业精神,头顶蓝天,脚踏草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基地倾注了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邓稼先、王淦昌等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心血,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无私奉献;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无数精英树立不畏强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团结拼搏、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几十年奋斗在这里。也就是在我转业的1964年10月,我们国家实验成功的第一颗原子弹终于在这里诞生。
  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科技人员隐姓埋名来到在这里,经过艰苦努力先后研制成功了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并生产出多种型号的战略核武器。1987年,这座封闭了三十多年的军事禁区完成了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中央作出了撤消基地的决定。“221厂”才圆满完成了他的使命,1993年基地退役后移交地方政府。
  1987年6月,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了撤消国营二二一厂的决定。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西海镇,竖立了一块纪念碑。当你走进西海镇,你也许会发现它太平凡了,但是,就在这平凡的背后面却有着传奇的故事,在这平凡设施的后面,都有一个神秘光环,每一座建筑都有一段光辉的的历史,每一位建设者都能讲一段动人的故事。
  1964年9月12日,按照组织通知的时间,我赶到了青海省西宁市西宁大厦“221厂”接待处报到,10月初被安排到“221厂”学生大队四中队任书记。
  我所报到的221厂这时从全国各地新调入约两千名刚毕业的大、中专男女学生。
  大家刚调入不久,一次,在西宁剧院听老院长李觉作报告。院长那宽厚、宏亮的声音在剧院上空回荡:“给你们这些20几岁的青年知识分子讲话我特高兴!你们不怕艰苦,来到青海高原,表明你们是好样的,表明我院事业后继有人啊。我院第一批创业者们离开舒适的大城市,来到高原和戈壁,风餐露宿,抱定为祖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遵照‘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在解放军和全国人们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本月16日爆炸成功了。”
  李觉院长当时是二机部研究院院长,他1933年至1935年先后就读于北平弘达学院、北平中国大学。1936年3月至9月在甘肃西峰东北军骑兵集团军学校学习,1936年至1940年历任东北军骑兵三师七团一连副排长、红军步校三团及八路军总部随营学校文化教员、山西孝义县总部随营学校工作员、山西决死十一总队政治指导员、晋西支队三大队党总支书记、晋西支队二团三营教导员,1940年至1947年历任鲁西军区教三旅七团政治处副主任、冀鲁豫八分区作战股股长、参谋处处长、冀鲁豫军区一纵一旅参谋长兼一团团长、一纵司令部参谋处处长,1947年至1952年历任二野一纵20旅副旅长、二野五兵团16军47师师长、二野司令部作战处处长、二野五兵团18军第二参谋长,1952年至1957年,历任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兼后勤部部长、副司令员兼参谋长。1957年8月调入二机部工作,任二机部九局局长、1964年至1982年,任二机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82年5月任核工业部顾问。李觉同志是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曾先后荣获“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5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在革命战争年代,李觉同志不畏艰险不怕牺牲英勇作战。抗日战争时期,在攻打山东南乐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亲自带领突击队执行爆破任务。1938年秋,日寇进攻太行山,李觉同志奉命率部袭击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军,战斗十分惨烈,我方1000多人的队伍打得只剩下三、四百人,李觉同志中弹负伤后依然坚持战斗,他和同志们的英勇战斗,有力配合了太行山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他跟随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在解放大西南和成都战役中是刘邓第二野战军指挥作战的主要参谋人员。解放战争后期,又作为教员为革命军队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和骨干。 
  1950年,时任二野作战处处长的李觉同志向当时进军西南的刘、邓等领导主动请缨,要求参加进军西藏,并受命为18军第二参谋长。他协助指挥了昌都战役和被喻为“第二次长征”的和平解放西藏大进军。西藏军区成立后,他被任命为军区副司令员,参加西藏工委工作,任西藏工委委员。在藏期间,环境异常艰苦,斗争极为复杂,任务十分繁重。他参与领导前方部队开展生产,抢修康藏公路,解决了运输问题;他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团结西藏上层爱国人士,落实民族政策,巩固反帝爱国统一战线,多次粉碎了叛乱分子叛乱的阴谋;他负责疏通了对印度的贸易,确保了进藏部队物资供应和后勤保障,稳定了军心。李觉同志积极倡导指战员树立“长期建藏,边疆为家,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自觉遵守政策纪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逐渐形成了“老西藏精神”,成为驻藏部队和工作人员的光荣传统。李觉同志为和平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广大指战员和藏族同胞的爱戴。 
  1957年8月,按照中央指示,李觉同志脱下军装调任二机部研究院任院长。他是我国核工业建设和研制的组织领导干部之一,长期工作在条件极其艰苦的青海高原研制基地。李觉同志凭着一颗爱党爱国之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很快从外行变成了内行。他甘当科研人员的小学生和铺路石。从机构组建、人员调配、研制基地的选址、勘测施工,他都亲自过问,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积极主动与中央各部委、各省市、工厂和科研院所协调工作,坚持做到让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其他的事情由他这个“后勤部长”去办。他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科研人员,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964年10月,我国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壮了国威,大振了军威,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打破了核大国的核威慑和核垄断,大大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1967年,我国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试验。李觉同志为我国两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他是核现场指挥者之一,为我国原子弹、氢弹研制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
  会场上,他的讲话在全场引起了一片欢呼跳跃,掌声雷动,有的人将帽子抛向空中,以此挥洒激动喜悦的心情。
  李觉院长接着说:“目前正值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制定了《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目前提出的一些问题》(简称二十三条),二十三条规定:城市和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今后一律称为“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希望大家在工作中认真遵照执行,服从工作队的领导,搞好团结,圆满完成此次任务。”
  这是一次“四清运动”的动员会,会后,新调入刚毕业的大学生组建成了学生大队,大队长为孙维昌、书记是宋继亨。大队下设四个中队,均设有专职书记,我任四中队书记;中队长和小队长则由学生担任。也许是才参加工作,为了检验学生们的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学生大队第一课就是下到地方农村搞“四清”。
  半年中我对四个公社的学生做过两次巡回看望,每当见到同学们都很热情,我向上级主动汇报了他们的思想和工作情况以及他们坚持“四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的表现。
  1965年夏秋,学生队“四清”工作转移到湟源县大华公社,大华公社地处山区,生活条件更为艰苦,不过,所有男女同学都能积极刻苦的工作,每天下地背粪、锄苗,白天下地干活、晚间开会2小时;大家睡土炕,吃青棵面、土豆也不叫苦。看到这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大学生,刚出校门来到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就能经受得住磨炼,不怕苦累,认真坚持四同的精神,我深受感动。由于我多年在部队生活都有勤务人员照顾,刚来到地方就到农村背着行李奔波各村串户,确实感到相当不舒服,可是看到同学们奋力拼搏的劲头,又联想到自己在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那种爬冰卧雪的情景,使我振作起与大家同甘共苦的勇气。
  1965年9月中旬“四清”结束,全体成员回到西宁住在西宁大厦搞总结,干部部长宣布了工作分配名单。9月25日,我们正式作为工作人员乘专车进入221厂,胜利结束了学生队的工作。
  1965年10月10日,我到221厂机关直工部报到,被任命为干部干事(副科级)。到直工部上班后,我才知道厂区所在地就是当年电影《金银滩》大草原拍摄的地方。同事向我介绍:1958年当国家将核武器研制基地选在这里时,世世代代在金银滩放牧、逐水草而生的上千户藏、蒙等少数民族同胞为了国家建设,毅然卷起铺盖,赶着牛羊无条件的远迁他乡。随后金银滩就变成了共和国神秘的禁区,不许外人随便进入。
  金银滩周围山上布满岗哨,高炮师的高炮布在厂区外围,戒备森严。基地拥有56万平方米的8个厂区和4个生活区。参与核武器研制的专家、科技人员、后勤保障人员、安全保卫等各类人员达1.5万人之多。对外也称:青海省国营综合机械厂。一万多人,这在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俨然是座相当规模的城镇。
  我调去不久,“文革”还是初期,1966年3月30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邓小平曾率中央、西北局和青海省主要领导人专程到达这里慰问。当天下午我担任总厂机关职工的整队工作,大伙兴高采烈地手持彩旗,敲锣打鼓,井然有序地站在机关食堂西侧道路两旁等候。14:50分,邓小平一行中央领导从夹道欢迎的队伍中走过,顿时鼓掌声、锣鼓声、欢呼声交织成欢乐的海洋。人们的目光一齐投向小平同志,谁都想多看一眼,激动的泪花在眼里闪烁。我和大家一样激动、一样欢呼、一样感受这幸福的时刻,亲眼看到了小平同志的风采。他衣着朴实,身穿呢子大衣。那天下午正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大家穿着大衣还觉得寒冷难当,可是邓小平连帽子都没戴,他满面红光,神采奕奕、目光炯炯,指挥过千军万马的手挥舞着向欢迎的职工致意;走过万水千山的脚健步踏在草原上,留下一串串深情的脚印。他时而驻足问候,时而边走边和职工握手。小平同志和群众之间像有根看不见扯不断的红线紧紧相连。随后,在影剧院广场同各厂部领导及职工代表二百多人合影留念。这是小平同志光辉灿烂的一生中,在草原上与中物院人留下的第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至今仍然珍藏在中物院科技展览馆中,更珍藏在中物院人心中。
  他在会议上题词鼓励干部职工:“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遵着毛主席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别人已经做到的事,我们要做到,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我们也一定要做到。”
  他的到来,像春风吹遍了草原,鼓舞着大家尽快攻破氢弹技术难关的信心,他的题词像传家宝一样在核武器研制者中一代一代传了下去。题词是小平同志留给中物院人的一份特殊礼物,如今读来,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亲切感。
  题词使全体职工受到极大的鼓舞,为我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加了油鼓了劲。
  一转眼这些已成过去,小平同志踏着冰雪上草原的日子,已经成为历史,成为中物院人心中一段难忘而美好的回忆。金银滩上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退役了。可是,历史不会忘记小平同志关心中物院、关心核武器发展的丰功伟绩!同时,历史也永远怀念那些头顶蓝天、脚踏草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发展作出贡献的战友们!永远记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永远记住那些壮志凌云、可歌可泣的背影。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