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彝族兵病重不下火线 在校生带伤归队救灾
作品名称:1976,闪耀在唐山废墟上的红星 作者:马誉炜 发布时间:2018-07-31 12:47:16 字数:3173
指导员咸隆忠和三排长等人来到黑孜孜拉所在抢险现场时,连长侯传义已经赶到了,他们正用凉毛巾轻敷黑孜孜拉的额头。听这里的战友说,黑孜孜拉自从进入震区后,一直带病坚持抢险。昨天清晨,当得知有一名叫白哲明的儿童还活着,但压在楼底下的消息时,黑孜孜拉立即请战,他对排长梁殿儒说:“这一带的废墟,是我来震区一直救援的地方,我最熟悉情况!还是让我来吧!”望着这位汗流浃背的彝族战士,梁排长有些心疼,但还是点了点头,只是说了声:“黑子!小心点,千万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当清除到距离孩子所在位置还有五六米远时,为了保护孩子安全,黑孜孜拉和另两位战友坚持用双手扒废墟,废墟中的玻璃茬子刺破了手,扎伤了脚,鲜血和泥土搅混在一起,但他们全然不顾,仍在急速地扒着,洞在向里一寸一寸地延伸着。突然余震袭来,一块斜靠着的五孔水泥预制板向下滑动,眼看就要砸下洞口。黑孜孜拉一个箭步冲上去,硬是用肩膀顶住了上千斤重的水泥板。为了不让洞内灰尘呛住孩子,他们找来一些泥洼里的雨水,泼一层水,扒一层土。大家在窄小的洞内轮流奋战,但黑孜孜拉始终说不累,不让人替换,经过两个多小时紧张搏斗,终于把埋压了110多个小时的白哲明,从死神魔掌中抢夺回来,创造了抗震救灾的一个奇迹。一直等候在废墟旁的孩子妈妈,顾不上看自己孩子一眼,抚摸着黑孜孜拉印有血迹的肩膀痛哭失声!那是激动、感动的泪水啊!从这次救援之后,黑孜孜拉总是感到眩晕,走路也没劲儿,但他就是不听劝阻,继续坚持救援,始终不下火线。这不,这会儿因实在坚持不住又昏倒在地。连长和指导员商量,必须让黑孜孜拉休息几天,不能再让他再坚持了。这是一道强行命令,必须执行。紧接着几个战友找来简易担架,把黑孜孜拉抬走了。
在唐山抗震救灾的日子里,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奉献拼搏的生动情景剧。连队先前有个战士叫李新光,作为工农兵学员,他于两年前经组织推荐到当时的唐山煤炭医学院读书。地震前一天,学校放暑假了,有许多同学当天就启程回家各奔东西了,因此逃过地震一劫。李新光因还有点儿事要办,想在第二天再回北京的家。不成想当天夜里赶上大地震,当时他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儿,连人带床从三楼就飞出来了,坠落地上半天他没有缓过神儿来,还好,李新光只是右胳膊受了伤,骨折了。更多的同学在地震中丧命,生死就在一瞬间。震后听说连队随38军部队来唐山抗震救灾,李新光兴奋异常,顾不上胳膊上的伤,也顾不上回家度暑假,立即赶到连队,向侯连长和咸指导员报到,要求投入抢险救灾的战斗。连长指导员劝他还是休息休息,以养伤为主。他说:“我不能休息!这么多百姓在流血,我是学医的,这里更需要我!请连长指导员分配给我任务吧!”在以后的许多天里,李新光成为我们机枪一连的编外士兵,也是特别加强的卫生力量,在连队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唐山矿冶学院附近,有一位被救出来的年轻人,因伤势过重,呼吸困难,生命十分危险。李新光毫不犹豫地对他进行人工呼吸,又用嘴吸出他嘴里的血痰,使这位年轻人转危为安。在抢救过程中,李新光受伤的右臂几次被碰着,战友们劝他不要这么不要命,注意关照自己的伤痛,他说:“没关系,救治群众要紧!我的胳膊都打上石膏了,不怕碰,你们不要为我担心。”可与他住在一起的卫生员曾焕学发现,每天就寝时,李新光都是十分吃力、痛苦地捂着胳膊。有一位地震中受伤的老人,左腿骨折,腿上一道一寸多长的口子露出骨头,由于在废墟里呆得时间太长,伤口已经化脓、生蛆了,李新光为他固定好骨折部位,又用镊子一个一个把蛆夹出来,为他清洗伤口。老人望着这位右胳膊打着绷带,用左手为自己救治伤口的解放军医生,激动地说:“你们真是比我儿子还要亲的亲人哪!”
黑孜孜拉在连队临时驻地休息了两天后,病情仍不见好转,经连队联系转院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治疗期间,连队还派代表去医院看他,每次他都问连队又救出几个被埋的群众,盼望早日回到救灾一线。三个月后,传来令人揪心的噩耗:彝族战士黑孜孜拉因患肝癌晚期不幸逝世,年仅24岁。年轻的彝族战士,在身患肝癌的情况下,还奋不顾身投入抗震救灾,只身顶起将要坍塌的水泥预制板!这需要何等的韧劲与毅力啊!这无疑加重了他的病情。一个年轻的彝族后生,彝族人民的子弟兵,就这样一步一回头、恋恋不舍地走了。在我的印象里,那个看起来结实得像头牦牛一样的彝族兄弟和战友黑孜孜拉,他没有死!他不会死!他仍在彝族集聚区的大山里,用富有民族特点的青布包着头,在前额处扎出一长锥形的“英雄结”,显得那么英武帅气!他又如一只家乡大凉山上矫健的雄鹰,正迎风展翅翱翔,他飞得是那样高啊!那么美……一直飞到我的心里来。
那一天,在唐山抗震救灾的营地,闻听噩耗,连队的临时饭堂里鸦雀无声,连掉一个饭粒儿的声音也能听得到。
在唐山抗震救灾中,救人任务十分紧急、繁重,而寻找、搬运和安置遇难民众遗体的任务也是非常繁重的。当时正是炎夏,温度每天几乎逼近四十度。尸体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就会高度腐烂,气味熏得人受不了不说,还会引起大规模瘟疫。唐山地震发生之初,一些外国媒体就放出风来:大灾之后,必有大疫,这下看中国人怎么应对吧!但唐山一震,死亡24万多人,是中外历史上甚为罕见的震灾死亡数量。在那个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却没有发生大的疫情。这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领导,得益于全国人民的鼎力支援和震区广大军民的艰辛努力。当时的抢险救灾措施虽然比较原始,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但一切都是实打实、硬碰硬,那种人定胜天的气概,团结协作的氛围,尊重科学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都是十分可取的。我们在抗震救灾中,与火速抢救人的生命相一致的任务,就是尽快转运、掩埋遇难灾民的尸体。我们连转运尸体的任务也很重,记得当时把废墟里找出来排在路边的遗体,一个个搬运到解放牌汽车上,尔后就是开行几十公里,送到好像是西郊一个空地上,那里临时挖了许多的大坑,尸体集中排放在里面,每一个都曾是鲜活的一条命啊!搬运尸体这个活儿,心理素质差的绝对干不了。我们连都是派的像河北玉田籍的一班长王永常、江苏溧水籍1969年底入伍的老兵李业发、四川成都籍的三班长张蜀和我们班长申三元等人担任。
说到这儿还有一个花絮:那时候我们在临时驻地改善伙食就是吃猪肉罐头,那种军用罐头是用绿铁皮壳包装的,上面写着几行白字,大概是出厂日期,检验合格之类,那肉都是红红的,一些凝固了的白色的猪油泛在上面。有一天,大家结束了一上午搬运尸体任务,中午饭正在照例吃着那肉罐头,平时说话总爱开玩笑的老兵李业发用筷子挑起一块肉,突然大声说了一句:“哎!我说同志们哪!怎么看着这肉像咱们搬运的尸体颜色呢……”话音未落,只见连长、指导员都冲着正有些调皮吐着舌头的李业发瞪起眼睛,二排长赵俊康和一班长王永常等人一齐撂下饭碗,向饭堂外跑去,几个人凑到小树丛中就“哇哇……”吐了起来。你想啊,本来大家干的这活儿,身体就容易反胃、堵得慌,吃饭肯定受到些影响,你再特意提起,一般人就更不好控制那种感觉了。
事后,连队专门召开党员大会,责成李业发在会上作深刻检讨。老兵李业发,经常穿着开了线、褪了色的旧军装,留着寸头和稀疏的胡子,镶着两颗金门牙,文化不高,他虽平时表现得稀拉点,但人很耿直,爱憎分明,就是人们常说的傻实在、认死理那号人,他拉得一手好二胡,是连队演唱组的台柱子,组织领导能力也好,在全连官兵中颇有威信。这次也许是他当兵以来第一次作检讨,他的检讨也很深刻、很动情。并表示一定要将功补过,更加努力地投入抢险救灾。他确实说到做到,从那以后,他一改经常说笑话的习惯,变成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人,有些时候可塑性极强,当对现实中遇到的挫折失误幡然猛醒的时候,往往要改变许多的思维和生活习性,使自己变得沉稳老练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经历就是财富。在灾区几个月,李业发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不惧苦累、抢挑重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