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八千里路云与月>第六节: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2)

第六节:英雄盖世的沽河儿女(2)

作品名称:八千里路云与月      作者:歌声的翅膀      发布时间:2018-05-09 09:59:10      字数:4745

  自清代以来,中华武术在莱西广泛流传,不少村设有拳房,聘师授艺。莱西境内,先后有19人中武秀才,7人中武举人,2人中武进士。
  清末时期,莱西店埠乡的高家横岭村出了个武术家高典吉。高典吉有一个徒弟叫李仲翔,莱西朴木乡中由格庄村人,1888年考取了山东省登州府武科武生员。曾游历山西、广西等七省,一路上拜师访友,交流武艺,败在其手下的有千余人。
  李仲翔有个叫龙欣的师兄,在莱阳县团旺庙当和尚,“恃武为恶,奸人妻女”,民愤极大。民国前夕,回到家乡的李仲翔,借比武之机,除掉了师兄龙欣。莱阳知县送“望众飞军”匾一块,以此褒奖他为民除害的壮举。
  李仲翔一生授徒数百人,仅有名的徒弟就50余人。而名徒中,最有名的是他的侄子、著名的螳螂拳大师李昆山(字进玉)。
  李昆山,8岁就随伯父李仲翔习武,12岁拜螳螂拳宗师姜化龙学艺,16岁回村开设拳房授徒,25岁受邀赴大连教场当武术教头。回山东后,先后任诸城县守望团队长、黄县(今龙口)国术馆教官和莱阳国术馆(省立第二国术馆)馆长。
  李昆山最擅长的是长枪,他的枪法没有套路,只是些实战的单枪法。后来,他把螳螂拳的特点融到枪法之中,练就了“抬头红”的枪法。“抬头红”就是枪刺对方的前额,微微出血,却不伤其骨肉,枪法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1933年的秋天,国民政府在南京举行全国武术擂台赛,明令“打死无论,发灵枢归返原籍”,武艺稍差者根本不敢登台。武艺高强的李昆山,报名参加了长枪比赛。
  在冠亚军决赛时,李昆山的对手是中央国术馆的一位教官,独占天时、地利、人和,南京的观众也无不为他加油。艺高胆大的李昆山沉着应战,用了“凤凰三点头”“红娘子叫门”“底漏枪”等枪法击败了对手,夺取了长枪比赛的冠军,获得了一枚刻有“尚武求精神”的金盾和鞘上刻有“蒋中正奖”字样的刀、剑各一把。
  南京的报纸报道说:“李昆山的大枪使人眼花缭乱,躲闪不及,真神枪也。”随后,李昆山还得到了一块金字大匾,匾的正面有蒋中正的亲笔“一支干戈震东洋,半世英雄传天下”。
  这一年,李昆山担任了莱阳第十区西南乡农学校校长。他在教农民读书识字的同时,还传授西北军的“四式枪”“四式刀”等劈刀刺枪战术。李昆山还出资去济南,以每把一块三毛钱的价格打制了4000把鬼头大刀,装备乡农学校的农民,以备抵抗日寇。
  当时,长城抗战已经爆发,全国人民一片“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声音。李昆山顺应抗战形势,举办了多期每期三个月的大刀武术班,训练了许多地方武力人员。抗战全面爆发后,李昆山加入当地的抗战队伍,先后担任国民政府平度县县长和国军的副团长。
  抗战胜利后,李昆山奉命驻防青岛。青岛解放前,李昆山随军南下,取道福建去了台湾。
  到台湾后,李昆山住在基隆。应地方人士的邀请,他又开设武馆教授徒弟,拜其门下的学生达百余人。后来,李昆山因年事已高将武馆关闭,但向他请教国术的人仍是络绎不绝。
  在台湾,李昆山曾一度担任蒋经国的武术教师,被尊称为国师。1982年,一代武术大师李昆山病逝于台湾,享年88岁。
  在大陆,李昆山的传人是他的亲外甥张炳斗。张炳斗莱西朴木人,幼年就跟随外祖父李昆山学习螳螂拳,李昆山去台湾前,将其托付于莱阳武术界“三山”(李昆山、王玉山、崔寿山)之一的王玉山,继续习练螳螂拳。1947年,张炳斗随父亲迁往青岛,由于受家庭成分的牵连,成年后的他每每受挫,后就职于青岛公交公司。
  张炳斗是螳螂拳的第七代传人,曾获得1979年全国武术大赛螳螂拳金牌,是第四届全运会的特邀代表,还曾是山东大学武术协会、美国华林寺武术总会和北美洲武术联盟技术顾问。1982年,电视剧《武松》风靡一时,播出时可谓万人空巷,张炳斗就是该剧的武打设计,并扮演了与武松对打的飞天蜈蚣王道人这一角色,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张炳斗不单是一位武术家,还兼有文人之气,他撰写的《螳螂拳演义——王朗传奇》,行销多达400多万册。如今,已从青岛公交公司退休多年的张炳斗,隐居于岛城凯旋家园的一栋小楼里。古稀之年的张炳斗,鹤发童颜,每天品茶、弄墨、听涛、习拳,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张炳斗时常回忆起外祖父李昆山的点滴往事:
  李昆山虽然行伍出身,但品行高雅,为人和善。在当团长的时候,李昆山经常只身一人骑马回乡,遇着乡亲,老远便会下马,或打招呼,或低头走过;待乡人走远,再翻身上马,继续行路。
  一次,李昆山回家探亲,在村头遇着一个远房姑姑。这个姑姑有精神病,经常遭乡人戏谑,因此见了生人就格外害怕。远房姑姑见有个军官骑着高头大马过来,远远地躲在村头的一堆粪头后傻傻观望。李昆山看到了就翻身下马,一边叫着姑姑,一边走过去,为她扑打身上的粪土。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李维藩是故乡莱西抗击日寇为国捐躯的第一人,他也是当年家乡考入黄埔军校的第一人。
  《黄埔军校第三期步兵队学员籍贯表》这样记载:李维藩(1901—1937),别号:北屏,年龄:23,祖籍:山东莱阳,永久通讯录:莱阳(今莱西)院上(镇)辛家庄明德堂。
  “北屏”是李维藩的别号。黄埔军校的学员自第二期开始大都有自己的别号。
  别号是过去有文化知识的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多是自己所起,它不像名、字那样要受家族宗法和辈分的限制,可以自由地抒发和标榜自己的志向和情操。
  “屏”字的本义是遮挡的意思,与之相关的“屏藩”、“屏风”喻意靠近边疆的国土,也指保卫国家的将士。在古代,华夏汉人备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犯,所以人们一提起边疆自然会想起大北方。李维藩自己起号“北屏”,其抵御外侵、保家卫国的志向与情操一览无余。
  “明德堂”是李维藩祖上在辛家庄的堂号。1901年,李维藩出生于莱阳(现莱西)院上辛家庄村。辛家庄(现分为北辛庄、南辛庄),位于胶东大沽河与小沽河交汇成漏斗状的顶部,西邻莱西与平度的界河小沽河,隔河相望是西汉胶东国的国都所在地朱毛古城。
  1924年冬,李维藩考入黄埔军校。两星期后,经甄别考试过关,编为第三期入伍生总队(张治中任代理总队长),这是黄埔军校实行入伍生制度的开始。
  黄埔军校入伍生教育定为半年,以术科训练为主,每天上下午各出操两小时,早操一小时,学科各一小时。学科设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要务令、野外勤务、内务条例、卫兵守则等,术科有徒手教练、持枪教练、战斗教练以及班排连教练和野外演习,还有射击演习、实弹射击、夜间演习、手榴弹投掷、刺枪、超越障碍等等。从此,李维藩就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同是这一年冬,占据广东东江地区的军阀陈炯明,趁孙中山离广州北上的机会,在外国列强和北洋军阀的支持下,自称“救粤军总司令”,向其部队下达进攻广州的作战命令。
  为统一广东,顺利北伐,广州革命政府于1925年1月15日发布《东征宣言》,开始第一次东征陈炯明。黄埔三期的绝大多数学员因刚入校不久被编入伍生总队留校,分驻广州市区和虎门等地,担任治安、勤务和警戒任务。
  正当东征军准备围攻陈炯明的老巢时,驻在广州的云南军阀杨希闵、广西军阀刘震寰率部发动了武装叛乱,并占领了政府机关和电报局、火车站等要点,形势十分紧张。李维藩所在的入伍生总队奉命从各地集中返回黄埔长洲本岛,配合回师的东征军发动总攻击,经过11、12日两天的激战,平定了“杨刘叛乱”,收复了广州城。
  战斗中,入伍生总队由猎德(今广州市天河区的一个行政村)强渡珠江,攻占石牌车站,进占东山、横花冈、四标营及广九车站。在平定“杨刘叛乱”中,黄埔军校牺牲的6人全是三期的学员。
  这一年的5月30日上午,上海爱国学生因上街游行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被英国巡捕逮捕100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前要求释放被捕学生,英国巡捕竟当场开枪打死13人,重伤数十人,逮捕150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6月23日,为声讨“五卅惨案”,广州的工人、商人、学生、黄埔学生等社会各界20余万人举行反帝游行,当经过沙基路(今广州六二三路)时,对岸沙面岛的英、法海军陆战队突然开枪、开炮,当场打死59人,重伤172人,轻伤者无数。
  “沙基惨案”中,黄埔军校官兵27人遇难、53人受伤,其中三期入伍生遇难12人。李维藩的同学孙嘉傅(即墨长宜人)负重伤,徐仁江(青岛枯桃人)中弹牺牲。
  1926年1月6日,黄埔三期学生举行毕业考试,李维藩顺利毕业。黄埔军校学生毕业时,校方除颁发毕业证书、证章外,还特别赠予每位学生一把礼仪装饰佩剑,作为毕业纪念。佩剑以校长蒋介石的身份颁发,蒋介石字“中正”,所以此剑得名“中正剑”。
  1月17日,在黄埔三期1234名学生的毕业典礼上,李维藩同样获得了一把黄铜包身、做工考究的“中正剑”。
  “中正剑”,因剑身上刻有“成功成仁”字样,也称作“成仁剑”。不成功便成仁,“杀身”才能“成仁”。李维藩投身黄埔是为了革命,但他没等到中国革命成功的那一天,就在淞沪会战中为国殉难而“成仁”了。
  25岁的李维藩,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长、连长、少校副团长、中校副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七师四零二团上校团长。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中日双方投入军队近百万,抗战官兵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次会战。
  “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的淞沪会战,以罗店争夺战最为激烈。如果说“一战”中的凡尔登是一架“绞肉机”,那么淞沪会战中的罗店则是一座不折不扣的“血肉磨房”。时任国民革命军六十七师二零一旅副旅长兼4四零二团团长的李维藩亲率部队参加了罗店争夺战。
  历史上的罗店(今上海宝山区西北),又名罗阳、罗溪。“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这是旧上海地区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由此可以想象罗店当年繁盛的景况。
  罗店邻近吴淞、长江口,南接大场、闸北,西连嘉定、浏河,守住了罗店,就等于守住了上海和苏州的门户。因而淞沪会战中,罗店成为中日双方必争之地。但罗店一马平川,更可怕的是又处在日军舰火炮射程内,没有制空权保护的我军官兵,只有拿血肉之躯硬拼。
  8月19日,罗店争夺战打响。同罗店日军第11师团展开对攻的是国军主力十一师和六十七师。六十七师师长李树森将军身负重伤后,从德国紧急应召归国的黄维火线接过了师长指挥权。
  当六十七师所属的二零一旅抵达前线阵地时,十一师攻下罗店,为了使十一师继续进攻,201旅接替了罗店的守备任务,并奉命抽调旅主力配合11师攻击作战。
  8月25日凌晨,二零一旅主力在旅长蔡炳炎带领下向陆家宅之日军第十一师团一部3000余人发动攻击,两军你来我往,一场血腥厮杀。激战中,蔡炳炎旅长向全旅官兵立下军令:“前进者生,后退者死!”
  战至午后,在前沿指挥的二零一旅副旅长兼四零二团团长李维藩胸部中弹,仍裹伤继续指挥战斗,抵御二倍于己的日军,直至壮烈牺牲。
  此时,二零一旅的官兵几乎伤亡殆尽。情急之下,旅长蔡炳炎率领特务排和一个营杀入敌阵,被敌人的一发子弹贯穿胸部,当即倒下。牺牲前,蔡炳炎旅长兀自扬手高呼:“前进!前进!”
  罗店争夺战为时37天,中国军队夺回罗店达13次,牺牲营长以上军官24人,歼灭日军近万人。战后,原本“三湾九街十八弄”的罗店,“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整个城镇片瓦无存,惟余焦土,惨酷之状,不忍卒睹”,被日军称为“血肉磨坊”。
  参与此次会战指挥的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罗卓英将军曾赋诗淞沪血战:
  我在罗店作战,赖诸将士用命,大战七天七夜,敌人进犯三次,三次都被我军击退。在第二次争夺战时,本军旅长蔡炳炎、团长李维藩壮烈殉国。今以诗记其事:
  三来三往力争持,十荡十决扫虾夷。
  淞沪风云罗店血,大书蔡李是男儿。
  “大书蔡李是男儿”。其中的“蔡”是指二零一旅旅长蔡炳炎将军,其中的“李”说的是二零一旅副旅长兼四零二团团长李维藩将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