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湿地听蛙声>第一章 生命的礼物

第一章 生命的礼物

作品名称:湿地听蛙声      作者:孙彩文      发布时间:2018-04-19 18:28:40      字数:11977

  四月的冀北,细雨霏霏。
  手机“嘟嘟”响起。
  “您好!”
  “昨天请来星光大师题词的挂历,夜半从墙上掉下来,哗地洒落在地板上……”对面一声轻叹,然后是沉默。我的心一下子收紧。
  轻轻地/告别我的身体/这承载了一生的舟楫/轻轻地/唤起我的灵魂/我们就要远航/相遇/在另一片港湾……
  杨老师发来微信:“告别。”这天,是杨老师因癌症住院第65天。
  “去杭州。”
  “市二院,7号楼,5层21床。”
  4月16日凌晨5点20,浴房的花洒哗哗哗地响起。昨夜,吃了三袋冲剂,站在地板上身子微微摇晃。5天,日夜兼程,整理了8个短篇10多万字,发给了杨老师。直觉告诉自己,杨老师已经到了艰难的时刻,灵魂与身体在慢慢分离。
  他说:叙事是我的良药。
  眼泪滚进嘴里,像含了厚厚的粗孔橘皮……
  和杨老师相遇是2013年9月25日。走进他的博客,首页有一张他的照片,他骑在马背上,眉眼都是笑,阳光般灿烂。打开日志,杨老师和学生的邮件往来留住我的脚步。
  01
  学生叙事:生活就是一个字,扛
  离开哲学课堂已经好几年了,无时无刻却都还记得您那句话,“生活就是一个字,扛。”这话让我深深感动,一直未忘。我明白,生活是一个艰辛的过程,而正因为艰辛,我们才能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现在,我即将大学毕业了,我近乎处心积虑地等待即将到来的毕业,等了十几年。在我心里,这像是我生命的真正起点。我拥有了靠自己在这个世界生存的能力。由于我并不在乎功名利禄,找到一份糊口的工作,其实很容易,我可以背起简单的行囊,离开使我痛苦了很多年的家,离开那种压抑的氛围和我暴躁专断的父亲。我可以借助一辆列车,驶入人生不同的未来,我可以打破身上的锁,过上孤单而自在的生活。
  我一直觉得欠自己这样一个机会,我忍耐得太久了。
  从小开始,我就没有真正喜欢过学校生活,那些最开心的日子是逃课的日子。我并不是成心想逃课,只是在学校外面晃荡,会有种得到了片刻自由的幻觉。明知道那是幻觉,却觉得如此美好。我性格并不活泼,在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懂如何跟人友好相处,年少的时候经常心怀怨恨,大多数时候,我其实只是恨我自己。
  大学四年,是我人生最幸福的日子。
  虽然没有得到太多关怀,但是,起码没有什么伤害,没有没完没了的斥责和辱骂。记得有一次从家里回来,我站在校门口,看着熟悉的建筑,差点落泪。这样平和的日子,对我来说比什么都珍贵。
  虽然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还是会常常出现,但是您不要担心,我并不会这么做。我需要这个想法,需要知道我有选择的自由,需要明白我有一个紧急出口,需要明白我可以随时结束一切,这样生活就容易忍受得多。我必须坚持,我必须追求我此生的幸福,或者使我此生的不幸圆满。有时候,这样无比绝望的态度使我能好好生活。
  我常常会拿生命里的美好事物来劝说自己热爱生活。我会时常想起学校里清晨的玫瑰园,夜晚的万家灯火,阳光、河流、微笑。
  杨老师,之所以给您写这封信,是因为您一直也是我心里美好世界的一部分。您是一个榜样,您的智慧常常让我想到救赎。而我深信,一个教人有希望的老师是值得尊敬的。
  今年回家,我又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他们日渐衰老,额头上是掩饰不了的沧桑。突然觉得比起我来,其实他们更像是孩子。时间抹平了很多东西,我们从未有亲近感,但毕竟是一家人,生养之恩,无以为报。
  我总是有种充满难过的感激,因为,我从来只能从理性上,而不是从感性上感到我们是亲人。
  我的父亲想让我去教书。他是个悲观的人,认为任何体制外的工作都是烂工作。我没有办法和他争辩,如果毕业以后不离家,我只能去当老师。我去实过习,我知道没有尝试就不能判断,我觉得我并不适合当老师。在学校的第一个月,我就几乎能看见我退休时的生活。更糟的是,我觉得这几乎是个怪圈,我曾经那么厌恶的学校生活,现在我却要成为它的捍卫者。
  老师,我不知道该进行怎样的选择。
  朋友劝我,让我先回家去教几年书再干别的。我们总是要在妥协中往前走,您会不会也这样认为呢?而我感到不确定。从小到大,我一直都在妥协,可是,为什么我觉得越走越狭隘?
  杨老师,您是倾向于认为,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每一条路都是有意义的,还是认为,只有一条路是正确的,只有一条路能成为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排除万难走这条路?
  教师回复:成为我们自己
  因为有了这个词:父亲,你的生命就有了一份独特的刚强。
  年轻,渴望给自己一个机会;年轻,又往往没有足够的勇气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这种纠结中,选择将铸造你的灵魂。
  不懂如何跟人友好相处,是因为你没有这样的学习机会。无论是心怀怨恨,还是怨恨自己,这都是因为内心禁锢,而又找不到出口的缘故。
  如果说,过去没有获得别的人引领是周围长者的疏忽和失误,那么,在你已经成人的时候,不去努力战胜自己的积习,给自己一个重新学习重新开放的机会,那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失职。
  当然,开始这样的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但是,唯有这种痛苦才能驱逐怨恨的阴霾,让内心充满开放、信任和快乐。
  生命都能够放下,那种种外在的挫折、内在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能够放下生命,但又决定不放弃生命的人,有大勇敢大智慧。站在生命之巅放眼望去,悠悠去路,正有无数关隘,要你用生命去相搏。
  很高兴我能成为你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一部分,也很希望你的大勇敢大智慧能够成为我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一部分。
  父母的衰老和孩子气是你长大成熟的标志。成熟了,让时间抹平了过去,重新从感性上感觉到那份亲情,是因为你从弱小变为强大,是因为你善的本质。
  父亲,在你孩提的时候,是你的支柱,是你的向导。但是,你长大了,他却更像孩子。
  我想,你的父亲,他的想法有他的道理。他是从一个行将过去的时代里走过来的人。他那个时代,任何体制外的工作的确都是烂工作,都是在社会的边缘寻找生存的机会。作为父亲,希望你去教书,希望你生活在有保障的体制里,这是因为他爱你。
  但是,在你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变化与挑战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旋律。即使是教书,也同样有无数的挑战,无数的变化。
  在任何时代,安于现状的,只是那些在江河里的小船,而有大勇敢大智慧的,一定是驶向远洋的航船。
  一个人,只有跟随自己的本心,做自己选择的事情,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持久,才能熬到雨后的彩虹。一个人,在自己有机会选择的时候,选择了自己最厌恶的事情,或是有大勇敢大智慧,或是极懦弱极愚蠢。
  因为你在妥协,所以路必然越走越窄。妥协,意味着放弃自己追随别人。放弃,让人失去生命的方向和斗志;追随,让人无需观察、分析、判断和决策。
  人之为人,在于我们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追求,在于我们不断地运用感官、理性、智慧和意志去选择。
  诚然,在勇敢者智慧者的生命里也少不了妥协。但是,在他们的妥协里,退让中依然有坚持,追随中依然有自己的判断,他们的妥协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并且,他们的妥协不是一种被动的放弃,而是一种主动的审时度势,一种迂回的前进。
  人可以一味地妥协,但同时也必须为这种妥协承担平庸、乏味和无趣的后果。承担,是那妥协者,而不是那让人妥协者。承担,不是一时片刻,而是终身。
  我以为,无论我们如何选择,每一条路都是有意义的。但是,其意义仅仅在于,在无数次妥协之后我们终于醒悟。
  在世界上只有某些路能使我们成为我们自己,而前面的无数次迷失和痛苦,让我们终于鼓起勇气排除万难走这些路。
  02
  学生叙事:细数芭蕉夜雨声
  凌晨三点多一点我就自然醒了,这是寅时的开端。此刻,我所在的江苏兴化(施耐庵、郑板桥、刘熙载的故里),海子池河畔玄武灵台一带,其实是没有雨的。我家的院落里,也是没有芭蕉树的。
  “芭蕉”是一种文学意象,平日也是常常被人遗忘的。“地有芭蕉天有雨,阴阳相和方有音”,有了呼应之物后,有音,有雨,有芭蕉。然而,即便有音,还是常常被人所忽略,如阴天的太阳。更多时候的我们,会因为看不到太阳,而说“太阳是不存在的”。也所以,对于未觉的我们——更习惯于体知而非心知的我们而言,认知“音”的存在,是需要语境之外力来协助的。于是,“夜”——便来了。
  “夜”之于我们,“星空”之于人类,意义其实是远超过白昼的,是我们的本来处,也是我们的本去处。那里有我们的母体所在,有我们的无限所在……也所以,滕州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不止一次地“仰望星空”。
  您十分钟课程,占据了我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成为了这个早晨实际经历的主要部分。而临到敲字给您留言,想表述我之于您十分钟课程的印象时,我却反过来,用了近两个小时的时间来说明我这个早晨,“细数芭蕉夜雨声”的由来及思想深处。我也知,这“玄心”是双刃的。
  无论这“双刃”如何,我又想或不想如何,他都带我一路走来了。情到深处水自流,于是,记录下这些,短小、很少,却对我很有意义的,当然,不是全部,文字较于真实的生活,终究是苍白的:
  【杨小洪】总结此学期学生们30页的学习心得(反思),涉及了八个主题:词语、自我、思考、心动、路(力行)、痛苦、他者、改变。
  【鹏(学生)】学习了哲学后,回过来再看学哲学,不再沉重——学哲学,不思考,是一种悲剧;学哲学,思考而不用,是一种累赘;学哲学,思考而身体力行,痛并快乐着,是一种幸福。
  【琪(学生)】关于影响力、改变及放下……第一、光环、完美……平和,知足而进取。
  【杨小洪】哲学,不是书斋式的,是与我们的生活和生命紧密相连的。“三个忘却在当下”:忘却书本说的;忘却老师说的;忘却自己原来说的——在线思考。老师,不能成为学生的羁绊和枷锁。
  峰回路转,此处“心的发散”,其实又使心回到了“我心的起点”:细数芭蕉夜雨声。
  我终究不是“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思考而思考”,我是在“探寻灵魂深处升起、放下”。并且这样的路,不当是独行路——独行路是不能完成理想的落地的。
  您的十分钟课程对应了我一早的五六个小时的时间,从数字统计上来看,这样的效率是比较低下的。换个“自由而无用”点的思维来看吧:假定将我此阅读方式,牵强为一种“精读”的话,那么,引发思考一下,“精读”与“通读”哪种更近作者本心,或更如何如何呢?
  我此刻刚刚领悟到,这种比较其实是相对机械的,更是一种“狭义科学思维”。就好比,我们无法比较“一个可以一目十行的读者”与“一个可以一叶知秋的读者”哪一个更懂作者一般。
  到底是因为懂而读得快?还是因为懂而读得深?我想,深浅快慢精泛有别,都更是形式吧,内容才是相对的重心所在。也所以,心,心,心……形,本该放,但不能绝对放;心,可提可放,但得轻提轻放。“心~形”,“形~心”,最终是得合一于空的,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一个人空有无别了,大概也就自在了吧?
  末了,送给杨老师一首小诗吧:我从杨老师此课前十分钟的语言表达习惯中猜测,此几行大概是会与您有共鸣的,并祝您健康、快乐、自在、自在、自在。
  另附一:从杨老师治学脉络来看,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所有的人文学科的研读、践行,其往深处去后,必然会归结到思想及哲学的层面上来。同时再延展一下,所有自然学科的研读、践行,其往深处去后,是不是也会必然归结到思想及哲学的层面上来?于后者,有一专有名词的存在,大概是可以直接佐证的:科技伦理——科学伦理学。
  教师回复:雨打芭蕉
  你的文字之于我如雨打芭蕉,那些入心的地方,我一一用批注标注。标注里虽然没有文字,但那空白,于我,无疑有一种空谷回音。每每回到那空谷,就能感觉到那时和此时的心跳。
  那空谷,如同你文中的“夜”和“星空”,让我们超越现实的羁绊去感受生命的神秘,在神秘中重新调整我们的人生态度。
  喜欢夜雨芭蕉,“玄心”如双刃剑在夜中起舞,削去了许多白昼割舍不下的繁枝茂叶,让我们回归简单、纯粹,让心弦被生命的本真而拨动。
  生活在荒漠上,精神的甘泉需要我们去寻找。开始总是以为自己在独行,但是坚持久了,视野开阔了,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孤独。
  求真的路上,到处都是一代代人留下的足迹。俯下身去,每一个足迹都像一个空谷,回响着一个独特的生命的追求。
  读了你的小诗,知道那是空谷在你胸中唤醒的一支心曲。虽然只有几个字,但是,背后的理想、追求和信仰,给我带来切切实实的生命的温度。
  雨打芭蕉,洋洋洒洒一夜,心因之自觉、警醒、奔涌、凝聚。凝聚归一,才能提炼为生命最终爆发的临界浓度。
  03
  学生叙事:爱过还是痛
  我不知道你经历过怎样的爱情,但我的爱情让我卑微、困惑。两年前,我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告诉你我生活的困惑;两年后,我依然在挣扎中想寻求到某些答案:
  我无法假设任何如果
  5年的感情并非不能在一瞬间化为泡影
  当他对我说,我喜欢她,我舍不得她,我或许
  爱上她了的时候
  我居然连眼泪都没有流下来
  好像我很久之前就知道会有这样的结果
  好像这么久以来我是在跟自己
  打一个注定要让自己心碎的赌
  然而,我该怎么走出来这样的日子
  生活好像注定是行尸走肉
  我不恨任何人
  你能想象那是怎样的日子吗?
  我居然可以每天都感觉到很幸福
  只是他的爱终于在我每天的感觉中烟消云散
  曾经有人问我——如果注定失去你会如何?
  我说: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我知道,我本来就愿意去承担所有的结果
  因为变了心的人是不会再返的
  只是,爱过还是痛了
  Standingstillonthebeach,
  thinkingofthehurtfulspeech.
  Wonderingwhyhehadtobecruel,
  andmakesthesandbeingwashedaway,
  bymytears
  through...andthrough...
  Didn'twanttofeelthewindowofdepressionandwill
  nevergivemyhearttoanotherperson.
  Tendtothinkthattimecouldheal,
  tortured…struggled...
  butstillfeelingill.
  Seaweedwavedandsang,
  Feelthesourtasteinmylung.
  Theperfectlovewasneverfound,
  sankintothepain...
  andslowlydrowned...
  教师回复:我怎样变心
  你的来信,充满着痛,让我有一种切肤的感觉。
  爱情,有人因此幸福,也有人因此痛苦。但无论是哪一种,其中都有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有何种付出就有何种收获。
  也许你付出的太多,但这太多或许是一种畸形,既扭曲了自己,也扭曲了别人。既然知道是一个注定要让自己心碎的赌,那一定要好好反省自己走过的这一段路程,而不是沉浸在痛之中。
  没有人愿意承受痛苦。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在痛苦中,我们就应该珍惜这让我们死去活来的人生体验,正面地(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负面地(认为世界负我)吸取教训,超越自我,把这痛苦变成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把它当做重新开启生命之门的起点。
  爱过还是痛了,并不是一件一无是处的坏事。它让你真实地、零距离体验了和一个异性交往的全过程,把你不切实际的对人性(他人的与你自己的)的幻想一一打破,让你有可能在对人性重新认识的基础上去寻找新的爱。
  不要说他变了心,这个已经毫无意义。而是要思考,我怎样变心,怎样更新自己的观念,更新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的生命获得一种新的意义。
  人,要有自立的意义和能力,这样走在世界上才有真正的踏实和方向感,才不会被失意和挫折所压倒。
  在人的生活中需要有爱情,但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想想上帝造物之初,与爱情相关的器官甚少,而自立于世,探索前行的器官甚多。
  如果不能充分地调动起自然赋予我们的全部潜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大写的人,那么,即使我们的爱情结了果,有了一个身体健康的小宝宝,我们孱弱的精神,又如何承担得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我们又凭什么让他获得自信地行走在世界上的能力?
  当我们自己尚不能perfect的时候,我们没有资格和能力去谈perfectlove。如果世界上真有perfectlove,那只有等到我们在生活的一切领域中都做到perfect之后。
  Perfectloveisneversomethingfoundbutsomethingwedistillfromourdailyeffortaimingatmeaningfulandgreatlife.
  04
  学生叙事:我所遇到的困惑
  杨老师,我决定考研了,所以,想在这个暑假找好专业和学校,然后,新学期开学后,在学校就可以渐渐地准备起来。但是,最近在查的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在专业方面,由于我们大三才有语言学的课,所以,对它不是特别了解,凭我仅有的从网上查的一些资料,我觉得自己好像对它没有多大的兴趣;小说、文学方向的话,自己似乎也一直没有多大的热情;翻译方面,直觉上我好像也没有多大的兴趣。所以目前,我好像仅凭直觉对英语教学这方面比较感兴趣,还有就是,考虑到我以后也是想当教师的,但我不知道自己这样选择一个专业是否合理。望杨老师能帮我分析下,呵呵!或者说,杨老师凭对我的一点了解,觉得我适合什么专业呢?其次,我真的对于现在的研究一点也不了解,各专业的研究前景和价值到底怎么样,我一点概念也没有,像英语教学方向,研究有前景吗?
  教师回复:柔弱的肩膀肩负着时代的重任
  你想去考研,这是一件好事。开拓自己的视野,于一生有极大的帮助。读研,其实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不断确定人生方向的过程,可以因为自己的探索而渐渐寻找到今后的方向,也可以心无目标得过且过,稀里糊涂地混个文凭。因此,选一个自己喜欢的专业是读研成功的开始。人各有不同,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安心,才能持久。人生在世,无论做什么事情,成功的前提是安心于此,乐此不疲。
  我当年读研,专业是文学,毕业后翻译过许多东西,后来也做过一些语言学的研究。无论是文学、翻译、还是语言学,我都挺喜欢的。但是,我觉得喜欢是一回事,把它们当作毕生的事业又是一回事。所以,这些年,我虽然在文学、语言学和翻译方面都有一些成果,但我一直觉得,那不是我最后的归宿,所以一直在寻找,直到现在。到如今,应该是寻找了十年,在教育、心理、哲学领域里找到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
  任何领域都有自己的价值,关键在于研究者个人修养、努力程度和自我反思。
  当今的中国,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彻底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有待探索。中国已经在经济上不可逆转地崛起,这种崛起,呼唤着新一代有志之士去探索去重构新的价值体系。
  英语教学,作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界面,一定会有不可估量的未来。要紧的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抱负与勇气,用我们柔弱的肩膀,去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05
  学生叙事:告别学生的身份
  现在已经是快凌晨一点了,可是,心里真的很烦,难以入睡。眼看着2012年就快走到年底,但是,这一年却真的不知道该是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2012是世界末日,我不相信,但是我确信,这是我第一次告别了学生的身份。
  从大四毕业前夕,一直走到现在,时光流转得飞快。但是,我总感觉自己行走在各种举棋不定之间。虽然有时候会感觉踌躇满志,充满力量,但却总也会有跌入谷底的失落、纠结、迷茫,这些词也一直在我耳边彷徨。
  周围充斥着太多太多的声音,有着太多太多的选择,从大四下选择到在上海这座“魔都”打拼开始,这样的困惑始终一直都在,让我不知心之所往。
  尤其每一次和父母通完电话,他们的焦虑和担心却往往让我不知不觉又变得迷茫——是留在上海打拼,还是回到家乡,找一份稳定点的工作,是准备考公务员,或是出国读书继续心中的梦想……
  这一切的困惑始终都在……
  有时候我们说,我们要followourheart,followourpassion……可是,现在已经在职场上快一年的我,渐渐地感觉内心的声音被周遭嘈杂的环境所掩盖。同时我更怕,有些梦想错过了,是不是就不会再有机会去践行了?
  如斯文字,焦虑彷徨……很怀念曾经您在课堂上那直指心灵的力量。写下这份邮件,希望能听听您的意见。
  教师回复:梦想,不是来自外在的世界
  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你这样的年纪正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走进社会,梦想与现实发生最激烈的冲突,何去何从最让人纠结。
  周围有太多的声音,每一个声音后面,都有曾经磨灭的梦想之痛、无奈和放弃。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宣告,梦想在这个世界没有立足之地。
  梦想对于你们这个年纪的人,其实并不是地平线上的灯塔,不是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拼搏就可以抵达的港湾。它应该是地平线上的启明星,永远照耀着你人生的奋斗之路,却永远不可企及。但是,当你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它的时候,你在无意中已经走过无数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美景。
  地平线上,既有启明星也有灯塔,一个照耀你终身,一个指点你一段路程。灯塔会有错过,但启明星会永远照耀着你。你所说的那些会错过的梦想,充其量只是眼前的灯塔,而那让你永远激动,却永远不可触及的梦想是你成就未来的星辰。
  跌入谷底的失落、纠结、迷茫,这些正是锤炼我们内心的力量。那些试图扼杀我们梦想和意志的境遇,是上天恩赐给我们脱胎换骨重铸心灵的最好机会。走出了雪山和草地的红军,才能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
  我见证过你内心的力量,我也清楚地知道,是你自己的追求让你选择了现在的道路,从而经受了你曾经的同学没有经受过的考验。
  梦想,不是来自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内心,来自内心对生命的领悟,来自生命对世界的承诺。走进草地的红军,在草地里听到的看到的和经历的,都是扼杀梦想的厄运。但是只要信念不倒,它就有走出死地的希望和斗志。别忘了,红四方面军曾经三过草地,那是一种何等让人钦佩的勇气。
  梦想与幻想,一字之差,差之千里。幻想之为幻想,因为我们不准备为之付出汗水;梦想之为梦想,是因为我们随时准备为之流汗、流泪乃至流血牺牲。
  你的纠结和迷茫,把你内心的追求放在梦想与幻想的天平上,一念之间,将让你走向完全不同的人生。
  06
  学生叙事:追梦的人
  时光飞转,初夏又至。听着窗外蝉鸣,转眼又是一个夏季。
  人生的路不断向前,有一路挫折,亦有一路的美景。经历了毕业后一年多在社会中的洗礼,沉淀了许多……这个过程中,有困难亦有精彩,有困惑也有成长,有身心疲惫不堪的迷惘难受,也有蓦然回首时,为自己的坚持和朋友亲人的关心而感动的热泪。不管怎样,回首看来,有这样的一段旅程,我感到无怨无悔,也无比骄傲。
  记得在去年六月的毕业典礼上,看到杨老师真的很开心。因为,觉得杨老师是这样一位用心在教学生、在启发学生的优秀老师。然而,人生的路很长,我们的路上会碰到的问题还有许多……最近有一个问题,让学生感到比较困惑,还希望杨老师能从您的角度给予指点!
  在杨老师您的课堂上,您一直鼓励学生去勇敢地追寻梦想,追寻让我们心灵永远为之激荡的东西!我很有幸,能曾经在您的课堂上得到这样的启发!
  但是现在,我也常常看到,其实在我们身边,不缺少有想法的人,确切的说,应该说是有自己追求的人。很多人会把自己想得很伟大,很了不起。很多人都想当老板,当有钱人,想在公司有地位,想在市场上有影响力,想赚更多的钱……其实,我感觉自己所处的环境很浮躁,周围很多人都怀揣着一夜暴富的妄想。人们变得很贪婪,假恶丑的现象相较于真善美似乎更多。自视甚高,自我膨胀,急功近利和玩世不恭的态度似乎更加流行。这些人有追求,也很努力,但他们所追求的,更多似乎是权力和金钱。
  然而,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想要做成和推动一些事情,又必须有部分妥协地按照环境中的规则来做。有时候,附和着一些捣糨糊的同事笑起来,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有的时候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感到比较迷失,虽然大家都是在一起做事,但在这群人中间,我更像是一个另类。
  那么,如何在这样的社会的大染缸中追寻自己渴望的东西,又能保持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变呢?其实我相信,在大学中,很多学生都会有自己在一个领域中的理想或者梦想(记得在您的哲学课,就曾有很多学生站上讲台宣誓了自己的梦想)。可是,我也看到很多有这样的梦想和追求的人,一进入社会中就被许多社会的习气熏染得变了味道!
  追寻梦想必然不是躲在象牙塔中闭门造车,必然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然而,在社会的洪流中,我们如何去追寻心之所往,又不剑走偏锋呢?我必不会放弃自己向上和向善的力量,然我又该如何面对工作中的这些同事甚至领导呢?以上困惑,还希望杨老师能再做指点,十分感激!
  教师回复:倾听内心的声音
  梦想,两个字包含无数的内容。老板、有钱人、地位、影响力,都是一种梦。但要紧的是,不要把别人的梦当作自己的梦。
  自己的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有了它,我们处迷途而不迷茫,陷困境而不屈服,遭非议而心泰然。如果错把他人的梦当作自己的梦,就很容易自我膨胀,急功近利和玩世不恭。
  其实,有各种各样追梦的人,也有各种各样的追梦方式。不要过多地在意他人的方式,那是他们的自由,自有他们自己的理由。而你,像他们每一个人一样,有你自己追梦的方式,有你自己的梦。
  每一个追梦的人,如果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走自己的路,那他就应该对他人的梦和追梦的方式表示足够的尊重。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我不赞成你的观点,但我捍卫你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
  在一个浩浩荡荡的追梦的队伍里,我们既应该走自己的路,不受别人的干扰,又需要对他人有足够的尊重。这不是妥协,而是为自己和他人营造一种宽松的,追求各自梦想的环境。我们和平相处,才能更好地走各自的路。
  不能将自己梦想的根,扎进与自己全然不同质的现实生活的土壤,那只能是象牙塔中的臆想人。
  梦,要想成为走向未来的灯塔,必须穿透诱惑与磨难的迷雾,诱惑与磨难中显示梦的价值与力量。
  时时倾听内心的声音,调整自己的方向,在学会和世界和平相处的同时,我们的梦才会变成有无限未来的理想。
  07
  学生叙事:哲学祭
  10月14日,这个课堂最终没有经受住现实的压力,推倒性的影响力让我们跟哲学说再见了。死一样的沉寂和黑暗。
  哲学再一次被打败了,但是它没有输,在我心里。
  这个社会让哲学无处藏身,必定会付出它的代价。既然哲学在现实呆不下去了,就让它驻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心中的哲学自成一块圣地。
  这或许是我大学的最后一堂哲学课了,或许是我整个生命里最后一堂哲学课了。当杨老师的那句“Saygoodbyetothiskindofclass”时,心排山倒海地痛。我似乎能隐隐读到老师眼中的失望和痛。对于我这种没进入哲学多少的人,都会因为它的远去而感到一阵阵失落,何况是一个陶醉在哲学世界的人呢?我也一直在喊,杨老师的课把我折腾得很累。可是,却禁不住想紧紧抓住它的最后一丝气息,在这个课堂永远地驻下去。
  老师还有其他的课堂等着他去享受,我们呢?或许只能贫瘠地这样走下去了。
  有些东西,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有些东西还没太爱过,就已经不能再爱了。
  哲学走了,挽不住它的脚步……PhilosophyofSelf只能做翻译的脚本了。
  教师回复:祭哲学祭
  哲学祭,让我略觉疲惫的心,一下子被无名氏这几个字提了起来,回到了下午那个难忘的时刻。
  这个学期初,由于种种原因,我接手了一门本不属于我,而属于翻译板块的“语言与社会”的课程。我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只好勉强上阵,代之以我所熟悉的PhilosophyofSelf。
  于是,一个被赶着鸭子上阵的教师,开始面对着一群兴冲冲选了“语言与社会”的学生,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迅速在教室里蔓延。而我的PhilosophyofSelf用它对生命个体的关爱和对自我意识的呼唤,点燃了同学们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维权意识。
  在一个月的酝酿之后,一封征集了全班同学签名的维权信,摆到了学院领导的面前:改变课程的哲学导向,回到翻译的轨道。
  我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种无法解脱的两难:我高兴学生们的奋起维权,因为,这意味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觉醒;我哀伤他们的选择,因为,这说明他们依然目光短浅。然而,我,一个哲学教师,一个为自我意识觉醒孜孜以求的长者,面对着学生内心涌起的冲动,只能对他们表示应有的尊重,鼓励他们自己去决定自己的未来。
  就在今天下午,在与学生们进行了一个多月的哲学探讨的课堂里,在一番肯定和鼓励之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在黑板上写出了需要学生们做出决定的选项,静静地等待小组讨论后的判决。
  最后的结果是令我窒息的。赞成哲学取向:2票;赞成翻译取向:30票;居中:6票。而他们当中,在9月的反思中,已有许多同学经历了最初的煎熬,表现出长足的进步。
  本想在PhilosophyofSelf的课堂上看到更多的飞翔。但如今,我却要伴随这些选择离开的同学,回归到那使我肉体和精神倍受煎熬的翻译,在字句的斟酌中去守护灵魂的神圣。
  与哲学的告别是痛苦的,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那些刚刚对哲学有一丝感觉的同学。
  虽然如此,但我万万没有想到,在互联网的另一头,有痛苦远甚于我的同学存在,有失落之极者在我们的博客里写下这样一篇揪心牵肺的文字。
  哲学注定是要被现实所击倒的,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中国的孔夫子。
  哲学又注定要在哲学家死后活下来,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庄生的晓梦化蝶。
  哲学祭是对被现实所击倒的哲学的哀悼,哲学祭之祭,是对哲学课死后哲学复活的呼唤。
  当读到“哲学在现实呆不下去了,就让它驻在我们心里,让我们心中的哲学自成一块圣地”的时候,我内心明白,死亡已经不再属于哲学,因为她已经复活了,成为一个守望生命之灵的神。
  哲学祭的作者是沉痛的,她的沉痛在文字里缓缓地流动。“这或许是我大学的最后一堂哲学课了,或许是我整个生命里最后一堂哲学课了。当杨老师的那句Saygoodbyetothiskindofclass时,心排山倒海地痛。”
  自己也曾经有过排山倒海的痛,但痛过之后,是一种欣欣向荣的生,一种恍然隔世的大解脱,一种立命担当的豪情,一种同时体验到生命之轻与生命之重的内在喜悦。
  哲学祭与哲学祭之祭,在时空中相互呼应、相互依存,一个是痛苦的开始,一个是痛苦的终结。在另一个时空,我们一定会以另一种心境再次握手。
  后记
  被打动,是对恐惧最有力的消融。
  在拥抱中感受世界,在感受中体验超越,先是通过泪,通过伤痕,再是通过焦虑、恐惧和无边的绝望。但是,在绝望那似乎无边的尽头是平凡的重生,是一种通体透明的感受。
  愿我们像杨老师那样常常能被打动,被自己或被他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