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故事家族>卷二 第三章

卷二 第三章

作品名称:故事家族      作者:尔玛天空      发布时间:2018-01-30 15:51:10      字数:4335

  打工
  
  80年代,人人都意气风发,大山里的乡亲们出外四处闯荡。曾经走南闯北的父亲,享受了两年的安稳生活,眼看着山前山后的乡亲们穿梭往返,出没于大江南北。忍不住回忆自己十多岁开始的外出经历,越来越向往外面的世界,窝在石家沟,憋闷心堵,脾气开始上涨。母亲不识时务,总以为一家人团团圆圆,比啥都强,经常教训父亲要安于平静,珍惜现在。刚刚平静了两年的家庭,又开始变得紧张神秘,飘荡着战争前夜的气氛。
  幸好到了我结婚论嫁的年龄。对相亲找对象,我一点也不积极,甚至觉得是一种折磨,讨厌并躲着媒婆,内心向往着自己去邂逅一位姑娘,成就心中的爱情。可在这大山深处,浪漫是一种病,一切都得服从现实,生活恶狠狠地教训着意想天开的人们。父母用半生的经历验证着这一切,苦口婆心地劝告我,见我愚木不变,慢慢地开始批判斗争我。父母两人用这种奇怪的方式,终于找到了他们的共同语言,保证着家庭的安全与平稳。
  我向往结婚,只是不希望有父母一样的婚姻。父亲长年在厂里,只是在春节和探亲的时候在家,对家里很少照顾,一家人不是很亲热,总觉得隔了一层。等到父亲在家住上十天半月,彼此熟悉了解了脾性,又到了离家返厂的时候。母亲一个人在家,侍候公婆,照顾孩子,大烦小事,总得自己决定,找不到可以商量帮衬的人。嫁汉嫁汉,穿衣吃饭。母亲除了能从父亲那里得到金钱上的支持,其他什么也不能依靠,只能自己劳累艰苦。两个人从事着不同的工作,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有着完全不同的思维和看法,常常说不到一起,家里充满着不安和混乱,感觉不到温暖和舒适。不希望未来自己的家也是如此,我宁愿不谈婚论嫁,也要等到自己认可的婚姻。真想找一个文化水平相差不大,能相互交流的对象。但在大山里,没有人家会让自己的女儿读太多的书,三山五岭,能找到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子都不容易。我当着教师,固执地想找一个文化水平稍高的对象,可谈何容易?眼看着年龄一天天变大,85年弟弟接班去了,我也到了23岁,已经成了大山里的大龄青年,只好答应了媒婆介绍,同三十里外刘家窝的彩妞儿定了亲。
  彩妞聪明能干,上学时成绩很好,父母为供儿子上学,读完初中,就让她辍学,留在家里种地操持家务。不出两年,地里种啥,山上卖啥,帮工换活,赶场走亲戚,场面上应付往来,渐渐都由彩妞出面,当家做主起来,成为远近闻名的能干人。相亲时,看她沉着文静,落落大方,不像以前相亲的对象忸怩作态,先就高兴起来,接触了半日,感觉到骨子里透出一股端庄稳重,我便点头答应,同意相交。母亲非常高兴,从此便守着大山的礼数,逢年过节,生辰满日,便张罗着催我常去对象家走动。交往一年多,双方感觉不错,便萌生了结婚的想法。
  父亲也很高兴,计划在我结婚的时候,好好展示下自己的实力。便同母亲商量着要在三两年内积攒一大笔钱,为我办一台风风光光的婚礼。
  “我们家同沟里其他人户不同,”父亲说:“我好歹拿工资吃饭,立军代课每个月也有固定收入,立斌在厂里,全沟哪家有我们条件好!立军结婚,要搞好点,莫输给别人。”
  “哪个都想好!”母亲说:“光动嘴皮子不得行。银子钱硬头货。只要有钱,都想风风光光!”
  父母根本不关心我的看法,就当我不存在。其实在我看来,办一台热闹豪华的婚礼自然很好,但不办也一样可以结婚。关键的是过好日子,风光不风光,倒在其次。可父亲不这样看。
  “一家人都在挣工资,办得不如别人好,全沟人笑话!”父亲看看我:“你是教书先生,结婚要有个文墨人的样子!”
  “我可拿不出钱!”不知道文墨人的婚礼是什么样子,但我清楚的知道我自己是没钱办婚礼的。
  “晓得你莫钱。”父亲说:“你那工资也莫几个。趁着年轻,我还可以出去找点钱。”父亲说的是实话,我一个月30块,还不及他退养工资的一半。父亲是部队出来的老驾驶员,如果外出打工,挣的钱也会远远高过我的工资。
  “从十几岁跑到快五十了,还想到处跑啊?”母亲看看父亲:“沟里哪点不好?一样可以找到钱,尽想着到处乱跑。”
  “山沟沟里啥子好,同外面差得天远地远!地里种的,山上长的,变钱慢。就是卖,也值不了几个钱!”父亲一副见过大世面的样子:“莫见识!”
  “祖祖辈辈几千年都过了,现在的人日怪,过不了……”
  ……
  两个人每次说到这时,便少不了一翻口角。经历若干次的较量,最终还是父亲获胜,母亲同意父亲外出挣钱。
  父亲的驾照和经历,含金量很高,先是轻轻松松在石泉谋到一个部门开车,工资一个月一百二。可是干了几个月,父亲不干了,抱怨说:“单位小,规矩多,还不如在厂里自在。一个月拿一百多块,受他那个气,不安逸!”
  回到家,没过几天,父亲离开石家沟,走得更远,去了涪城,在战友的帮助下,开起了出租车。三个月后父亲回家,说老板一个月开的工资上千元,惊得母亲半天缓不过神。父亲刚从厂里回到家,把年久失修的几间吊脚楼,重新换柱子、椽子,新装了厢板,几个木匠辛辛苦苦干了两个月,才花费一千多。地主院子远房二爷梁崇廉,新修了三间房,据说也只用了一两千,就建成了石家沟最漂亮的吊脚楼。母亲万万想不到,父亲开一个月车,就可以挣上千块,第一次感受到了父亲的价值。事实上,父亲原本也不敢期望高工资,要知道自己在厂里累死累活,一个月也就一百多。但三个月出租跑下来,父亲算得清清楚楚,一个月最少也不会低于五千块,除去一千元左右的工资、加油和维修费,得大头的还是车老板,自己拿一千块,也就心安理得。开出租真是一门好生意,只可惜没那七八万的本钱,要不然,自己弄一辆车更划算。
  母亲看父亲只要一年时间,就可以成为万元户,心甘情愿地又一次过上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偶尔也到涪城去,陪父亲住上几天,忙忙地又回到山上。老是说:“他出车去了,我一个人,人生地不熟,路也找不到,不敢到处跑,认不到人,说话的都莫得。还是山上好,人熟地熟,到哪儿都得行……”
  少了母亲的说教,父亲一个人,出完车,忙完手中的活,无处消遣,又回到了厂里上班的日子。手边有了大把的钞票,比在厂里更自由自在,一大帮开出租的朋友,呼来唤去,喝酒打牌,其乐融融。
  
  老板
  
  父亲外出打工,只为多挣点钱。哪知道,事情的发展却由不得自己。父亲羡慕老板,觉得拥有一两台车,跑着出租,一年收入几大万,就象开了座金矿,让生活充满无限的可能。父亲从当兵到返乡的二十多年,天天同汽车打交道,对汽车每一颗零件都有着深入骨髓的热爱。父亲天天想着,谋划着,要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融入工作,实现梦想与现实的完美结合。
  跑满一年出租,就成了万元户,父亲很享受这种成功,开始财大气粗,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买一台车,搞一辆出租车顶子,需要七八万。没有这笔钱,也不愿意赊钱带账,只好忘洋兴叹。父亲转动着脑筋,发现车子越来越多,车辆维修的业务越来越好。好多修理厂的技术人员都是半路出家,技术不好,态度恶劣,收费还相当高,这是值得探索开发的好生意。
  父亲在部队虽说是汽车兵,可汽修兵的事没少做,小修大修都拿得起,放得下。人都是逼出来的。在茫茫戈壁,如果自己没点能耐,车子在路上抛了锚,解决不了,只能呆在驾驶室里忍冻挨饿,哪里也不敢去。白天,一望无际,了无人烟,闲得人发疯。夜晚,繁星点点,寂廖空旷,四周常常能看到几十双闪烁的狼眼,胆小的会吓得腿肚子抽筋。汽车兵同汽修兵,常常是打断骨头连着筋,你教我,我教你,相互配合支持,才能跑得更远。父亲在部队算文化人,别人听不懂的课,看不了的图,常常都来找父亲解释,父亲把解放牌汽车的维修手册背得滚瓜烂熟。转业到厂里,父亲的车一般都是自己维修维护,如果遇着大修,也常常不离左右,同维修人员一起,把车子的里里外外,搞得一清二楚。每次去修车,看那些二不挂五的维修工,这里敲敲,那里打打,半天找不到问题,父亲就恨得牙痒痒,真想一脚踢过去。每次同出租车同行谈起维修,大家都异口同声讨伐维修厂。
  “态度孬,架子大,求他挣钱样!”
  “那倒在其次,关键耽误时间,影响我们的收入!”
  “能晚上保养,白天照常跑,就安逸了!”
  “一般都是小修,不复杂,能自己开间厂就方便了!”父亲有感而发。
  “对对,老梁,你不跑车,开间厂,我们都到你厂里去维修!”
  “就是就是,保险比开车挣得多。你看这些厂,好心黑哦!”
  ……
  每次说到维修,大家最后总鼓动父亲承头,建一家维修厂。说得多了,父亲真的心动起来,每次去修车,也就有意识地用心观察维修厂。大多维修厂都是靠手工和简单的工具,这些简单的设备和工具,都是由汽车制造厂生产的,很容易买到。没有一家维修厂像部队和兵工厂,拥有拆胎机、平衡机、四轮定位仪、举升机等现代化的维修设备,大都主要靠手工机械。生意好的维修厂,主要是拥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员,能够迅速的确定问题,及时处理好,维修好。
  “开厂不复杂。”父亲找到涪城的几个同自己一样,退休在家,无事可干的战友,劝说他们一起办厂创业:“设备工具不复杂,用不着学部队学公家。有钱就买大设备,无钱就想土办法。无举升机,就挖地沟,一样……”
  “搞了几十年,都是内行,技术设备不用讲,关键是钱,钱从哪来?”
  “大家凑点嘛,积少成多!”
  “再简单,也要上万块。还要配件,又是钱。哪拿得出来这么多哦!”
  “还要找场地,租房子。”
  “可以找郊区边的空学校,废厂房,价钱又便宜。”
  “办不办手续?办手续麻烦得很!”
  “办啥手续哦。好多修理厂都没得手续,莫人管。”
  “莫手续,有人装怪,天天查你,啷个办?”
  ……
  几个战友在一起喝了几台酒,说得天花乱坠,仍然只当成闲话,没有人真正下定决心。父亲铁了心,计划自己干。父亲估算着,买设备、租厂房投资不大;配件可以同配件门市商量,要用才去拿,不用压资金;最重要的是找几个牢靠的技术员,技术好,肯吃苦,几个战友都不错,但不清楚给多少钱一个月较合适……父亲是一个执行力很强的人,从此在开出租的同时,留心起周边的空屋厂房;在修车时,有意打听着货源价格,技工待遇;通过战友,找到了部队时的几个转业后分到公社农机厂,拿着几十元一个月工资的汽修兵,听父亲说,请他们来,一个月工资上千元,都很积极。
  谋划了两年,88年的十月一日,父亲投资的修理厂终于开业了。因为是一帮退伍军人干的事,就叫老兵汽修厂。场地租用的是城郊乡的一所废弃小学,约有近十亩。投资上父亲出大头,占百分之六十,两位战友象征性出一点,加上技术入股,各占百分之二十。懂技术的一共六个人,两个汽修兵,各带来两个学徒。父亲负责分工派活,对外联络。母亲也被动员来专门负责煮饭服务,整个厂里算来八个人。开业当天,40多辆出租车,齐刷刷到场祝贺,场面壮观,影响巨大。当天就接了三辆维修车辆,开门大吉。
  父亲的判断异常正确,维修厂因为技术过硬,服务快捷,收费合理,口碑逐渐树立起来。先是出租车到这里维修,后来四周其他的车辆也开始来。到了89年的六月,越来越多的顾客上门,只好扩大规模,又请了几位师傅。
  父亲成了老板,一位领着国家工资的私营业主。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