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剧本连载>洞天福地(长篇杂谈)>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

第二十七章 无弃人

作品名称:洞天福地(长篇杂谈)      作者:玉峡耕牛      发布时间:2017-11-10 20:09:38      字数:4300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之师,不爱其之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详解:
  1、善行无辙迹。
  白话:善于行走者,无会留下车辙和马蹄印迹。
  阐述:辙,指车轮压的痕迹。迹,指马蹄留下的印记。善于行路的人,按时到达目的地是唯一目的,他不会前呼后拥地招摇过市,也不会节外生枝地去炫耀权势和武力,乘坐车舆只是的手段,一路之上只是自然而然地过,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行,丝毫没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怀疑,故“无辙迹”。
  2、善言不瑕谪。
  白话:善于言谈者,说话不会出现瑕疵或不当之言语,不会留下可被人指责、争议的言论。
  阐述:善于讲话的人,目的性很明确,只是要人接受他的观点或听明白他的意思,而且场合不适宜、听者情绪不对,他不会说,不会对牛弹琴。所以,他的言谈自然而然,如行云流水、如天衣无缝,既无瑕疵、也无漏洞,更无须辩驳。出现瑕谪的言者,大多是那些喜欢卖弄华丽的辞藻而夸夸其谈者,他们或哗众取宠,或危言耸听,而语惊四座,他们想展示自己口若悬河的口才,以辩嬴、驳倒对方为目的,他们为说话而说话,会为迎合别人的品味而去刻意奉迎。所以百姓经常说:“是人,却不说人话。”
  3、善计不用筹策。
  白话:善于计算者,不需要用筹、策等计算工具。
  阐述:善于计算者,他看大势、谋全局,他时时掌握着、分析着各种信息,他掌控着局面,引导着大势,他心中有数。筹策对于他来说只是外在的形式。而一些精于计算,对筹策熟悉,打起算盘噼哩啪啦作响,看来起热闹,似乎挺厉害的,可哪里算得过他们呢。善计者,懂得大势,顺应大势,算大不算小,懂得人算不如天算的道理,所以自然而然、不露痕迹就算计了一切。
  4、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
  白话:善于关闭者,没有用横木或门闩来关闭,却怎么也打不开。
  阐述:善于关闭的人,会根据物性,实现天然闭合,一旦关闭,连缝隙都没有,自然就用不上横木和门闩了。如河蚌的关闭就是自然而然的。高明的关闭者,都不需要借助横木和门闩等外力。俗话说:“锁君子不锁小人”,锁和门闩只是一个形式而已。虽说“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有几分道理,但真正善闭者,是不在乎身是在朝廷、是在闹市、还是在山野,这些都是外在的,关键是心,心静了、关闭了,外力是无法影响和叩开。“大道”,就是最高明的善闭者,它无处有门,又处处有门,它处处有门,我们又轻易找不到门。只有顺其自然,致虚极、守静笃,才能隐隐约约触摸到“大道”之门。
  5、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白话:善于绾结者,没有用绳索捆绑、束缚,却怎么解都解不开。
  阐述:最好的结,是让人心服口服。心服口服就会接受,接受了自然会听众、服从,就不需约束,也不会感到有束缚。人们能解开的结,只能是那些用绳索绾起来的结,没了绳索,自然也就无法解开了。只有那些愚蠢而贪婪的人,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又生怕自己的利益失去,便用那粗大的绳索捆绑起来。孰不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与其为外物所累,不如放下,千金散去还复来呀。
  作为统治者,最好的结,是让天下百姓心悦诚服。而不要迷信严刑酷法,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可长久。不如顺民心,还智于民、还政于民、藏富于民,以大道化天下,天下自然归心,长此以往,天下臣服、万民归附、万国来朝。如此,一切步入正轨,习惯成自然,无人触犯法律,法律只是摆设而已,这才是善结者。
  6、是以圣人善救人,故无弃人;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白话:这就是圣人善于拯救天下黎民百姓的原因,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一个被废弃无用的人;善于挽救万物,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一样东西被抛弃成为无用之物。这才称得上是承袭、掌握了大道的真谛。
  阐述:以上五善,都是顺应事物的本性,既自然而然,又因势利导,不求外在形式,在强基固上本是下功夫,从而达到圆满自足。治理天下,善治者自然也遵循此道。人不是有用无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如顺应每个人的个性,该给个什么平台、安置在哪个位子,才能让他发挥最大作用的问题,所以普天之下,没有一个无用之人;对物也如此,物只有大小轻重的外在区别,而无有用与无用之分,天地生万物都是有用的,关键是放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的问题。如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真正承袭了大道,明白了大道的运行规律,掌握了大道的真谛。
  7、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白话:所以善于以上的人,掌握大道之奥的人,是不善于以上的人,不明大道之奥的人学习的榜样和示范;不善于以上的人,不明大道之奥的人,是潜在的、尚未发掘的善人,是善人的胚子。
  阐述:善人,不是指善良的人,而是指前面提到的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者,他们都能根据物性,顺其自然,实现完美与最好,所以在他们面前人无废人、物无废物,关键是如何用,如何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以善于此道者,就成为不善此道者的榜样和示范。不善人,不善此道者。资,是潜在的、尚未发掘的善人,是善人的胚子。如玉在石中,珠在蚌内。
  8、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白话:不珍重、不尊重这样的老师,不爱惜这样潜在的、尚未发掘的善人的胚子,虽然满身聪慧,却是个大的迷惑,是只大的糊涂虫,这就是大道的根本、本质和奥妙。
  阐述:善于或擅长于某事者,可以作为大家的导师,是众人学习的榜样,所以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懂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者,只是不明其理,未能悟出其要妙而已,要循循善诱,谆谆教导,而不能弃之如敝履,要懂得爱惜,因其本身就是未发掘的潜在的善人。反之,不贵其师,看不见善人的导师作用,不能见贤思齐,反而妒才嫉贤;不爱其资,看不到不善人的潜在资质,看不到长远,不早做人才储备,反而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夜郎自大。尽管满身智慧,这叫小聪明大糊涂,象这种既妒能嫉贤又鼠目寸光者,真是个大迷糊,他还自以为很聪明呢!这就是大道的根本、本质和奥妙所在。
  
  综述: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以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启,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啊呀,古人的思想真是浓缩到极致啊,佩服,钦佩呀!随便拎出一章来,想研习通透,都不是一月一年能做到的。不象现在的人,动不动,洋洋洒洒一大堆。读古典最大的乐趣就是可以反复咀嚼,就这么短短一句话,意思还能生出意思来,有如细泉喷涌啊!
  老子的例子都来源于生活,朴实无华,搁在自己创造的语境中,又高于生活,有些意境和蕴含比较深远。故误读、误解者多,不论是信奉道还是信奉佛,甚至自称教授者。就拿第一句——“善行无辙迹”来说吧。首先,善行不是“行善”。此时此境此景的善行,压根儿与行善无关。其次,此善也不同于现在的善,不能生拉硬扯,拉郞配。现在的善,被赋予了太多道德评判的内涵,是与恶相对的概念。此善,是指善于,擅长,拥有做好、处理好某事的才能或技巧,而且行事周全圆润,大家都感觉舒坦,办的事又无缺憾瑕疵,非常圆满。而与道德上的、伦理上的善,拉扯不上关系。再次,行,行就是特指出行,且是驾驶车马出行。因为后面有“辙”,即车行驶留下的痕迹,有“迹”,即马蹄的印记。正如前章:“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中的行。
  还是先咀嚼一下“善行无辙迹”。车马奔于途,正常情况下肯定是喧嚣,也少不了尘土飞扬。如杜甫《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善行者,能车过不留痕,马行不留迹?如何做到?我想,第一种情形,一定是谙熟天时或地利,巧借天时地利之便从而遮掩了行踪,而实现“无辙迹”。如部队常常借暴雨和黑夜的掩护,晚上急行军,等到对方发现时,已经晚了,神兵尤如从天而降。第二种情形是,借人和,乔装打扮,混迹于普通行人之中,或借助普通行人的掩护,对方根本就没发现,而“无辙迹”。第三种情况是,坦坦荡荡、大大方方地行,丝毫没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怀疑,故亦“无辙迹”。这三种情形,都是隐身之法,前者利用天时、地利、人和而将“辙迹”消弭于无形,后者更是出神入化,达到化有为无的境界。
  再咀嚼一下“善言无瑕谪”吧。常言道:“病从口入,祸自口出”,三寸不烂之舌,是生事惹祸的根啊,有时真狠不得割下来当下酒菜。为何?言者是人,是人就存私心,就难以客观公正,于是就有失公允;二者,被言之事,或合情但不合理,或合理但不合情,此事古难全。三是在交谈过程中,言者会受各种因素干扰和影响,而说大话,过头话,情绪话甚至说假话。反之,坦荡磊落,不存私不挟私,所言之言,自然是干净话;其次,心平气和,不说情绪话,所言之言,自然无粗话、脏话,也无过头话;再次,不懂之事,不妄言,不知之事,不诳语,不轻易允诺,所言之言,自然是实话真话。如此之言,圆满自然,谁也挑不出剌,谁也找不出理,自然“无瑕谪”。
  善数者不以筹策。这就是所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也。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此二者皆是利用物体自身的物理原理,不须假借它物,既能严丝合缝,又能开合自如。
  老子所在的年代,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批“术士”,他们拥有一技之长,擅长于某一技巧技能,有的“善闭”,精通防御之术;有的“善数”,长于布阵之术;有的“善言”,游说于列国之间;有的“善行”,擅长于长途奔袭之术。有的“善结”,精于外交之术。他们巧妙地利用天时地利之自然,利用物体本身的天然物理属性,也穿插利用人性,化有为无,化无为有,几近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创造各种传奇。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才是真正承袭了大道,明白了大道,掌握了大道的真谛。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三人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善”人,一个是“不善”人。善人我们要跟他学,不善人我们看到要反省。所以,善人是老师,不善人也是老师。顺境是我们修身的环境,逆境更是我们修身的环境,顺、逆境缘都能成就自己。这是修道的奧妙之处。那些自以为是、有些小聪明的人,看不起善人——导师,因为妒才嫉贤,故不能见贤思齐;他也看不起不善人——潜在的善人,因为目光短浅,故不能胸怀天下。他的眼睛里自己永远是最聪明的,既看不能见贤思齐,又夜郎自大,一叶障目,缺乏长远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见小不见大,小聪明大迷糊。这就是大道的根本、本质和奥妙所在。
  此章最核心的思想是提出了“无弃人,无弃物”,即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地生万物都是有用的,关键的关键是放在什么地方用,怎么用。物只有大小轻重的外在区别,而无有用与无用之分。人不是有用无用的问题,而是如何用,如何去顺应每个人的个性,该给个什么样的平台,安置在哪个位子,才能让他发挥最大作用的问题。故无弃人,无弃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