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秀水明山(记录)>第27章杨德琨、石敦奎捐躯抗日疆场

第27章杨德琨、石敦奎捐躯抗日疆场

作品名称:秀水明山(记录)      作者:绿叶草根      发布时间:2017-10-17 12:21:32      字数:7278

  杨德琨(1895-1932)男,清溪场镇格寅村人。是“一•二八”上海抗战(即淞沪抗战)烈士。他在这场震惊中外的抗日战斗中身系炸药包冲向敌阵,与敌人同归于尽,阻止了日军的猖狂进攻。
  杨德琨,幼年曾读私塾。稍长,跟随父亲务农。成年后,正当明国初期社会秩序大乱。为回避当时封建势力相互间的仇杀,于明国13年(1924)离家外出从军,参加蒋光鼐、蔡廷锴将军率领的十九路军,任六十一师一团八连中尉连副,驻防上海闸北。
  1932年1月28日深夜十一点半,侵华日军在司令官盐泽幸一的指挥下,悍然向上海闸北发动进攻,爆发了震惊世间的“一•二八”事变。驻防上海的十九路军在没有接到抵抗的命令的情况下,鉴于“九•一八”事变以来的严重民族危机,处于对日本侵略者的义愤,毅然奋起抵抗,经两昼夜激战,给日寇以重创,并于1月29日凌晨通电全国说:“光鼐等分属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悍国守士,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救过保种而抗日,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以丧失中华明国军人之人格。此志此心,可质天日而昭世间。”电文所到之处,抗日怒潮汹涌澎湃。
  日本帝国主义原先估计中国军队不敢抵抗,驻泸日军司令盐泽幸一曾狂妄宣称,“四个小时内就可占领上海”。当其率领的日本驻泸30余艘军舰、40多架飞机、数十辆装甲车和六、七千名海军陆战队,遭到十九路军闸北守军迎头痛击而惨败后,一面向本国请求调兵支援,一面通过美、英、法各国领事出面,提出停战三天。但当他们的增援到达后,又自食其言。于1月31日夜,突然再度猛攻中国守军。激战一个星期,日军又遭到失败。敌司令盐泽幸一被免职,又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野村继任日军司令,继续向上海增兵,进攻中国守军。经过十天拉锯战斗,敌人又告失败。又调来第九师团长植田谦吉来接替野村任日军司令。这时敌人增至三万多人,大炮六七十门,飞机六十多架。2月20日,日寇又向中国军队阵地进攻,这时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两个师赶来增援,配合十九路军作战,又把日军大得落花流水。接着日本派前陆军大臣白川大将来接替植田任司令,同时增调三师日军和200多架飞机来华。这样,日军在上海的兵力达到七万多人。
  淞沪抗战中的战斗空前激烈,日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增兵十倍,三易司令。而十九路军则得不到南京国民政府的增援,在处境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于2月23日派参谋长求见蒋介石,涕泣求援,蒋介石仍推说:“各部俱未集中,何能增援?”而坐视不援,相反还扣留全国各地捐献给十九路军的物资。因而誓死守士的将士,大打得非常艰苦和异常悲壮。杨德琨所在军营防守阵地,受敌人飞机和炮火轮翻轰炸,工事全被毁坏,又遭敌军坦克猛冲,随后敌军倾巢来犯。这时。六十一师副师长张炎亲率两个团出击。杨德琨接到坚决阻止敌人的进攻的命令后,随即在身上腰际缚上炸药,带领连里战士冲向敌军坦克,与敌人同归于尽。致使敌人死伤甚众,不支而退,向这样与国士共存亡的事迹随处可见。但终因得不到国民政府增援补充,在击毙万多名日军后,于3月1日退守第二道防线。3月4日“国联”开会决定,中日双方停战。到5月5日,国民党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淞沪停战协定》,取缔抗日运动,至此,“一.二八”淞沪抗战宣告结束。
  战后,杨德琨的遗骸,安葬与上海江湾。对其亲属的抚恤,第一年发特优金飞光洋800元,第二年发600元,第三年发320元。《张治中回忆录》曾记述到,关于烈士的遗骸,政府有拱护侠骨忠魂的办法,在南京总理陵园附近的灵谷寺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的中英,安葬“一•二八”事变之役阵亡烈士一百二十八人,第十九路军居其七十,第五军及宪兵团居其五十八,以隐示“一•二八”的血痕,并使“一•二八”阵亡烈士所代表的精神永垂不朽。
  1995年,在纪念抗日战斗胜利50周年之际,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宝山筹建“淞沪抗战纪念馆”。筹建委员会办公室于是年2月5日专函秀山县政协文史委,征集“一•二八”烈士杨德琨的传略和遗物。
  淞沪抗战,可歌可泣。上海宝山,当年淞沪抗战的主战场上,现在已矗立起一座纪念当年中国军民不甘外侮、浴血抗击日寇的历史丰碑----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坐落在两次淞沪抗战(1932年“一二八”;“1937年八一三”)的主战场——上海市宝山区临江公园内,临江濒海,气势宏伟。纪念馆占地面积5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90平方米;塔基二层为展区,陈列了大量珍贵的影像资料、图片、实物等文物,并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展示手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中国军民在淞沪抗战中和上海人民在十多年抗日斗争中同仇敌忾,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出展厅,可乘电梯登上12层高的纪念塔顶层观景台,极目远眺,昔日的烽火战场,今朝繁华的宝山城和现代化的宝钢伴随浩浩长江尽收眼底。
  纪念馆2000年3月1日对外开放。2000年5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整个纪念馆,由展览、园林、办公三大区域组成。纪念馆所在地濒江临海,曾是原宝山县县城旧址,也是两次淞沪抗战的主战场。
  纪念馆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用钢材、岩石、玻璃等现代建筑材料来表现传统建筑形式美的纪念塔。建筑面积达3490平方米,塔高53.6米,共12层。其中塔基部份分为三层,是纪念馆的主要展览区域。展厅面积近2000平方米,陈列有《抗日战争与上海》、《血沃淞沪——淞沪抗战史实掇英》、《上海郊县抗日武装斗争图片展》、《抗战文化系列——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等展览。陈列运用多媒体影视合成等科技手段,配合文物和历史图片文献,使整个展览具有可看性强、时代感明显、极具感染力的特点。
  另外,分布在园林10.6公顷区域内的“淞沪军民抵抗日军侵略”大型雕塑、“姚子青营抗日牺牲处”、“淞沪战场遗址”纪念碑、宝山古城墙、水关桥、宝善桥、陈化成塑像、化成广场,以及陈化成纪念馆等人文景观,与临江公园的参天大树、如茵绿草、浩淼长江有机地溶合在一起,形成了淞沪抗战纪念馆濒江临海、环境优美、整体协调的格局和特色,登塔观光,可远眺崇明三岛、东方明珠,俯瞰宝山钢城、长江、黄浦江的交汇潮水和百舸争流、海鸥飞翔的诱人景色。这里是广大市民回眸历史、休闲健身的好去处。2003年1月,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馆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2月,又被市人民政府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
  该建筑将纪念馆和纪念塔合二为一。主体建筑旁,是凇沪抗战战场纪念碑、“凇沪抗战军民”大型雕塑、以“义勇军进行曲”曲谱为背景的水庭和高3.15米,长29.8米的"淞沪魂"石刻长卷主题墙。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矗立在昔日中国军民浴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主战场――今日的宝山临江公园内,塔馆合一是它的特色。纪念馆主体呈“L”型,以入口长墙为界,分成东西两大功能区,东部为办公区。在两个区域的相交处,南侧是大草坪,北侧用一个“含”于建筑之中的水庭作为过渡,使两个区域即分又联。纪念馆主体建筑纪念塔是以钢材、玻璃幕墙、花岗岩为主要材料建成,其外观造型运用了中国传统塔的建筑语言,体现了传统建筑美,纪念塔塔高53米,有12层,其中1至2层为陈列区,三层为临时展厅。步入纪念馆,道德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黑色"淞沪魂"石刻长卷,它是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的主题墙。
  第一展厅《抗日战争与上海》陈列,以大量的历史珍贵影像资料、图片、及有关文物,概要介绍了以二次淞沪抗战为主的上海人民14年抗战史。
  第二展厅,主展厅:《淞沪抗战史事掇英――血沃淞沪》陈列,强调对参观者的视觉冲击力,在运用了声、光、电及多媒体技术,描述了“义勇军海塘退敌”;“众店员舍身取义”、“罗店镇白衣勇士”、“小英雄方塔就义”,“和籍团血洒江湾”等18个淞沪抗战中发生的故事,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三展厅《搞战文化系列――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展现的是抗战时期著名的美术家张明曹先生有关抗日题材的部分版画作品以及部分珍贵实物。反映了在深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上海文化界人士怒而奋起,抗战文化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重要方面军。影视厅:有抗战系列短片、资料片、故事片等滚动播放,由于彩数码激光音响效果给人以震撼,该影视厅一次可容纳153人观看。出了展厅,可直接乘电梯登上12层高的纪念塔顶层观景台,正中是一座火焰雕塑。观景台内还备有高倍放大望远镜,伫立塔顶极目远眺:昔日的战场、今朝繁华的宝山大地尽收眼底。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临江濒海,四周环境优美,景色怡人,有文化广场、大草坪、"淞沪军民抗战"大型雕塑、"义勇军进行曲"曲谱墙;还有清代建筑大成殿――陈化成纪念馆、姚子青营牺牲处、古城墙、水关桥等人文景观。
  多功能影视厅滚动播放淞沪抗战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录像及影碟片,可举行各类学术报告会、演讲会;一楼主展厅是“血沃淞沪——淞沪抗战史事掇英”陈列;有“抗战文化系列——张明曹抗战美术作品展”;二楼展厅是“抗日战争与上海”的陈列;三楼是“上海郊县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大型图片展”;四楼以上为塔,塔高53米,11层设观景台,可远眺长江口、俯瞰宝山城。
  纪念馆免费开放,同时可为举行入党、入团、入队仪式、18岁成人仪式等免费提供场地和服务。
  石敦奎,龙凤乡永丰村寨种人,他的阵亡通知书上写着:1941年在河南抗日战场,与敌人拼刺刀,壮烈牺牲……
  当年,通知书的信封上写着“石老三”收,街上人都不知道那是石京秀家堂伯父的乳名,信在街上摆了几天之后,一位有点文化的做小生意的人,大胆地把信拆开一看,才知道里面的名字是准确的,石敦奎阵亡通知书。读信的人早已经去世,目前他的孙子还在永丰村。
  之前,石京秀就听父亲简单说过堂伯伯的故事,他曾经还原堂伯伯牺牲的过程:他在河南战场被敌人的枪炮直接打死,还是先受重伤后不治身亡?还是与日本鬼子在巷战中肉搏,不幸被敌人刺死?还是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石京秀在西南大学教书,一家人居住于重庆主城,他专程去父母家,再次向88岁的父亲询问,听得他血脉贲张,堂伯伯石敦奎与日本鬼子拼刺刀,倒下了,多么悲壮!堂伯父也许当时已经拼了几个鬼子,也许就只拼这一个鬼子,拖住一个算一个,使战友赢得杀敌机会。堂伯伯由于体力不支,终于倒下了。
  还有一点,堂伯伯觉得他牺牲的那场战斗,中国军队是胜仗,不然如果全军覆没,战斗结束后谁给统计的石敦奎阵亡,这个推测也得到父亲的印证,的确是一场胜仗。
  石京秀由衷感谢当时的民国政府送达的阵亡通知书,和读信的人,使他明确自己的家族中有这么一位民族英雄。
  石京秀的奶奶收到的抚恤金120元,保长要盖章收取其中20元,到乡里领的,那时叫高秀乡。父亲还说,他们村里出去抗日的有11人,包括我堂伯伯在内8个抗日烈士,他们的名字,父亲还记得,现在他们村子里还有其他老人记得这些烈士的名字。村里出去抗日的有11人,最后回来2人,我堂伯伯是抗日烈士不是“孤证”。在村子里,家喻户晓。
  根据父亲说的,村里出去抗日的有11人,做了一些推断,解放前秀山每年都有四、五百的壮丁去打仗,从1938——1944年抗日战争期间,秀山去的壮丁,都是去打日本鬼子,名声威震疆场的川军抗日士兵有我们秀山人,他们之中有不少牺牲在抗日战场。
  石京秀在图书馆看到一本国民党将领写的记录抗日战争的书,其中在河南,中国军队与敌人在许多阵地反复厮杀,堂伯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献出了生命。堂伯伯父母去世早,是与石京秀的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是独子,没结婚,没有后代,算起来石京秀一家是他最亲的人。石京秀决定在秀山老家给他立一个石敦奎英魂碑,上面刻上一段文字:
  
  您的名字叫石敦奎
  您因为抗日战争而牺牲在河南
  您不能裹尸而还
  愿您的英魂回归故里
  让家乡的山水永远陪伴着您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立即向中央和全国通电请缨抗战:“和平果已绝望,除全民抗战外,别无自存之道,要求当局早决大计,甫澄愿率川军供驱遣抗敌!”不久,在南京召开的国防会议及党政联席会议上,刘湘慷慨激昂,再次声明:“四川为国家后防要地,今后长期抗战,四川即应负长期支撑之巨责。四川竭力抗战,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国家……”刘湘又发表《告川康军民书》,对全省作出动员:“……中华民族为巩固自己之生存,对日本之侵略暴行,不能不积极抵抗!凡我国人,必须历尽艰辛,从尸山血海中以求得最后之胜利!……四川为国人期望之复兴民族根据地与战时后防重地,山川之险要,人口之众多,物产之丰富,四川7000万人民所应负担之责任,较其他各省尤为重大……”
  8月,各路川军将领集议抗战事宜,决心放弃前嫌,统兵14个师,开赴抗日前线。
  为抗日,川军执行了蒋介石“军队国家化”的指令,接受了国民政府的整编。而一心想插手四川的蒋介石以几道军令,把刚出川的川军分得个七零八落。从此,川军的足迹遍布了全国的抗日战场,几乎所有的对日大会战中,都有川军将士的身影。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慷慨赴死,以劣势武器,无数次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殊死决战。根据国民政府统计,川军在抗战时期的伤亡人数约为全国抗日军队伤亡总数的1/5,居全国之冠!
  川军前脚出川抗日,国民政府后脚迁都到了重庆。到国民政府还都南京,近8年时间,四川一直承载着各种超负荷的负担。四川人民却始终毫无怨言,一边节衣缩食、勒紧裤带支援政府抗战,一边含泪把近300万子弟再送前线……
  由于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的落后,中国军队一直伤亡惨重。经过几次大会战,中国军队兵额的需求量越来越多,而沦陷区越来越大,可以征兵的地域越来越小,甚至有的地方兵源几近枯竭。大后方,尤其是四川,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兵源基地,征兵任务一直十分沉重。在四川大规模的征兵活动中,虽然一些地区出现了“抓壮丁”的现象,但那并不代表主流。
  很多四川民众送子上战场的故事催人泪下:
  安县曲山镇青年王建堂与朋友分头串联了100个青年,向县政府请命杀敌。就在他们开拔前,县政府收到了王建堂的父亲王者成寄来的一面出征旗。当众人展开这面出征旗时,全都大吃一惊——与祝愿亲人平安远征相反,这面由一块宽大的白布制成的大旗,居中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出征旗的右上方写着:“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左上方写着:“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四川兵在各战场都很受欢迎,他们吃苦耐劳,英勇善战,往往还没等到分配,就被各部队闻讯抢走。
  1944年,为解兵源短缺之急,蒋介石在国民参政会上,以“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为号召,动员青年从军。这一年,四川多所大学校园内,宣传从军的标语随处可见,巡回演讲往来不断,操场上的“从军报名处”人头攒动,激昂的歌曲一刻不停,似乎没有一个人能安稳地坐下来去读“圣贤书”。学生纷纷报名,已订婚的推迟了婚期,免服兵役的独子坚决从军……就连一些高官子弟也踊跃报名,其中有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的张群的公子张继正等。
  根据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公布的数字:四川一省征兵,无论配额与实征数额,均约占全国总额的1/5,居全国第一;全国约有15万知识青年登记从军,四川一省有4万人以上,居全国第一。全国抗日军队中每不到10个人中有一个是四川人,因此中国军队有了一句俗语,叫“无川不成军”。
  四川是抗战的大基地,四川是抗战的大熔炉,四川人民在全国抗战8年时间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前方将士浴血沙场,缺衣少粮,作战艰苦,牵动着后方爱国军民的心。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将军,以“中国国民节约献金救国运动总会会长”身份,从重庆出发,走遍全川20多个县市,进行为期一年的巡回演讲,掀起了四川民众爱国募捐的高潮。
  在白沙献金会上,1万多名男女学生齐跪在地,哭着哀求在场的名流士绅:“请你们救救我们的国家,救救我们苦难的民族吧!……”众人泪流满面,有的当场慷慨解囊,有的当场褪下了金表、金戒指、金手镯……
  在泸县献金会上,一群乞丐捐出了用破碗盛着的活命钱;一群断手残脚的伤兵相互搀扶着,捐出了他们靠编藤椅、制雨伞义卖得来的1万多元钱……冯玉祥,这位刚毅耿直的老将军,双手接过这些钱,感动得热泪滚滚,四周的人也哭作一团……
  自川军出川抗战以来,四川各界组织的各类募捐活动从未间断。据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不完全统计,仅四川民众前两次献金总额就达6至7亿元。这笔巨款,都是四川人民的血汗钱,多用来购买了战场急需的飞机、大炮、枪支等武器,狠狠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随着黄河、长江、珠江等流域产粮区的相继沦陷,四川省承载了国民政府主要的粮食负担。为此,省政府各部门印发了各种宣传小册子、传单、标语和文告等,四处宣讲缴粮是爱国行动,是国民应尽的义务。广大农民积极响应:山道上,田垄间,时常可以看到肩挑背扛、络绎不绝的送粮农民。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有些地区的农民饿着肚子,甚至饿得奄奄一息,靠吃“观音土”充饥,也要想尽办法,不拖欠半粒“公粮”。从1941年到抗战胜利的4年间,四川共征收稻谷总量约占全国总量的1/3。
  全省人民还担负起了“大后方”的建设重任。四川是日军战略轰炸的首要省份,但大轰炸并没有摧垮四川人民的意志,反而增加了他们的反抗精神和凝聚力。虽然轰炸频仍,但工厂不停工,工人们加班加点为前线赶制被服和武器弹药。藏匿山中的工厂更是夜以继日地不停运转,每到夜晚,厂房车间灯火通明,机器轰隆,这一景象构成了“中国工业史上的壮丽诗篇”。
  为打通抗战交通线,四川200多万民工担起了川陕、成渝等公路的修建和空军基地的赶修任务。他们吃糠咽菜,衣衫褴褛,风雨无阻,硬是凭着一双双长满老茧的手和简单原始的工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交通史上的奇迹。
  因为收藏,我有幸与一些出川抗日的川籍老兵相识,相交。通过他们,更增添了我对四川的热爱。这些老兵虽然都已进暮年,但谈到人生那段打鬼子的辉煌经历时,依然声若洪钟,情绪激昂。他们是对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和牺牲的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敬重。
  中国抗战取得全面胜利,四川,功不可没!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