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攀枝花>攀枝花(连载六十五——完)

攀枝花(连载六十五——完)

作品名称:攀枝花      作者:啊睿      发布时间:2017-07-06 09:47:26      字数:7598

  8
  曾和道泽一同留校的同学陈东明和王玫,带学生来攀钢实习。陈东明和王玫住的招待所,离道泽家近,吃过晚饭,陈东明叫上王玫,一同来道泽家串门。
  陈东明在大学教书多年,但洒脱随性的性格一点没变。他手拿一把折扇,不停地扇,一进道泽家门,开口就说道:“老同学,渡口怎么这么热,这个时候,外面还凉快着呢,渡口就热成这样,嗨,受不了。”
  道泽笑道:“怪你太官僚,下基层少。我们这拨同学,谁不知道,渡口四、五两个月,是一年中最热的。希垚,东明和王玫来了。”
  从厨房出来的希垚,笑道:“你们下次选择冬天过来,渡口冬天好过。”
  王玫挖苦陈东明道:“等他当主任了,想什么时候过来都成。”
  希垚热情招呼道:“先坐啊,我给你们泡茶。”
  道泽招呼在里屋复习的子君:“子君,爸爸的同学陈叔叔、王阿姨来了。”
  “陈叔叔好,王阿姨好。”
  王玫问道:“你是姐姐吧,妹妹呢?”
  “妹妹跟婆婆到林阿姨家去了。”
  陈东明坐下,便迫不及待脱去长袖衬衣,露出里面白色的棉质背心。一旁的王玫笑道:“幸好在同学这,如果外人看到为人师表的大学老师,如此不修边幅,会怎么想。”
  陈东明故意讽刺道:“我们在家都这样穿。怎么,去了趟美国,回来就看不惯了?”
  听王玫去了美国,道泽羡慕道:“王玫,你真行啊,美国都去了。”
  “我那行啊,是沾爱人的光。他公派到美国留学,年初,我以妻子身份,申请去了二个月。”
  一旁的子君说道:“王阿姨,我同学的舅舅,从美国来看她外婆,我同学说她舅舅每天都要换一套衣服。”
  王玫点头道:“那是他们的习惯。记得在美国,有天晚上,我去参加一个Party,也就是聚会,第二天大家约好去吃饭,我想身上的衣服只穿了几小时,就没换。结果,你猜什么着?”
  子君不解地摇摇头。
  “一位女士问我,你昨晚没离开?事后,我才知道,像我这样没换衣服的,等于告诉别人你一晚没回家。”
  子君惊讶道:“哪要有多少衣服才换得过来呀?”
  “我认识的朋友,二个多星期里,没看到他们衣服有重样的。”王玫回答了子君的问题,又对希垚说道:“那的女士也讲究,手提包都是几个,她们会根据衣服的颜色或款样,再来搭配适合的手提包。”
  希垚笑道:“我就一个,从年头用到年尾,一用就是几年,坏了才舍得扔。”
  王玫点头道:“是啊,尤其是前些年,能解决好一家人的生活就不错了。”
  陈东明接过话:“知足吧,打倒‘四人帮’,这日子舒心多了,别的不说,起码这三个方面我们看到了:高考恢复了,文化生活丰富了,知识分子得到了尊重。”
  希垚点头道:“嗯,你说得对。前段时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篇将知识分子作为正面主人公塑造的好文章,字里行间,充分表达了对科学、对知识的尊重与敬意,读起来很过瘾。”
  “是啊,这篇文章,能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反响,不仅展示的是科学家的个人成就和魅力,更是一代中国人不灭的科学精神的胜利。”陈东明回忆道。
  想到这些年的境况,王玫不禁感叹道:“哎,我们这代人,从学校出来,一晃十几年过去了,十几年的大好时光,就有十年是在思想禁锢、文化贫乏、学术荒废的环境中渡过。倘若没有这十年的人为折腾,社会的发展会是新的天地,我们的机遇,也会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你们,处在三线这样重要的平台。”
  道泽点点头:“那段混乱的日子总算过去了。我在组织部,接触到一些人和事,有的真叫人痛心。一些很有造诣的专家、知识分子,因为种种莫须有的原因受到迫害,十多年来,一直靠边站,甚至于连工作的机会都没有,真是寒心啊。现在,开始落实政策,可是,耽误了十年,十年的光阴啊,有的已步入中年,有的步入老年,就是这样,我也强烈感受到他们陪感珍惜,他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想把这么多年的光阴夺回来。你们在大学,信息来源多,感受可能更强烈。”
  陈东明点头道:“‘春江水暖鸭先知。’作为大学教师,我们已强烈感受到一个‘读书无用论’荒唐年代的结束,由恢复高考而引领的全社会读书热潮正扑面而来。高考也许不是唯一的人才选择途径,但是,中国文明在经过这次磨难之后,高考择优选才的办法,至少能尽可能多地把蕴藏在社会的潜在人才招收到大学正规的教育中来。不瞒你说,经过50年代的反右,60年代的横扫和70年代的荒废,科学人才已出现较大的真空,在目前百废待兴的情况下,教育率先起步,才能为改革开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道泽赞同道:“你说得对,如今,尊重知识、渴求知识的氛围越来越浓。尤其是今年3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讲到‘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这话的含义是什么?是党和政府对知识分子的承诺!从此,广大知识分子背负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个沉重的十字架终于被摘去了。”
  看到一旁听得聚精会神的子君,王玫问道:“子君,听你爸说,你今年参加高考?”
  “嗯。”
  她鼓励道:“好好复习,争取考出好成绩。”
  “我是我们家睡得最晚、起得最早的那一个。”
  “这叫先苦后甜。我们学校编了一本高考复习资料,回去,我给你寄一本过来。”
  陈东明也鼓励道:“子君,上‘重大’吧,有优惠哦!”
  听到有优惠,子君瞪大眼睛问道:“什么优惠?”
  陈东明认真说道:“只要你进了我们学校的录取线,陈叔叔保你专业随便选。”
  必须进录取线才行,子君心里一下失落了许多:“我还以为能降低录取分数呢。”
  道泽提醒道:“子君,‘重大’可是重点大学呃。”
  王玫鼓动道:“是啊,子君,‘重大’不仅是重点大学,还是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钢铁、机电、能源、材料,这些都是‘重大’的优势学科。子君,努力啊,我和陈叔叔等着你来报考。”
  虽然陈叔叔所说的优惠,低于子君的预期,但听到叔叔、阿姨的关心和鼓励,子君还是很开心,仿佛心怡的大学正向她招手,她充满信心地说道:“为了‘重大’的录取线,我一定努力。”
  
  此时,大量的中外名著重新印刷发行,希垚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买回一大摞,有《莎士比亚全集》、高尔基的《三部曲》、巴金的《家春秋》、王蒙的《青春万岁》,有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茶花女》,以及《斯巴达克斯》、《巴黎圣母院》等。子君和童童对这些名著也是爱不释手,一有时间便拿来翻看,想到子君复习任务重,希垚不得不限制子君看小说时间。
  道泽也托朋友从上海为女儿买来时下最畅销的《数理化自学丛书》。不久,子君又收到王玫阿姨寄来的高考复习资料。
  随着高考的恢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急迫起来,仿佛要将自己耽误的、失去的,能从孩子身上补偿回来。希垚、雨琪和晓薇也未能免俗,将八小时以外的时间,更多地放在了孩子的教育上。
  子君进入到紧张的总复习阶段,放学后的时间,已被老师安排的补习、各种复习资料和高考模拟题等占据的满满的。希垚她们的重点,放在了童童、若欣和金珂身上。她们商议,凡涉及历史和地理方面的知识,由雨琪辅导,数学则找晓薇,希垚当然负责语文。
  吃过晚饭,雨琪带若欣来到希垚家,让希垚给若欣补习作文和文言文。一进门,看到墙角的方形玻璃缸里养的小红鱼,若欣好奇问道:“张阿姨,这小金鱼叫什么,你们哪来的鱼缸?”
  “说是红鲤鱼,童童舅舅做的,让童童养着玩。”
  雨琪说道:“现在时兴这个,我看我们楼里好几家都在养。”
  “太麻烦了,一会要换水,一会要出去找食,好在童童新鲜劲还没过,这不,又叫上婆婆出去弄鱼食了。”
  “道泽出差还没回来?”
  “还有几天。你自己坐啊,我给若欣上课了。”……半小时过去,补习完作文和文言文,希垚给若欣布置作业:“我给你留一道小练笔,就在这做,二十分钟完成。”
  若欣点头道:“嗯。”
  布置完作业,希垚叫上雨琪:“我们到阳台站一会儿。”
  站在阳台上,看到对面楼里一位女孩专心学习,雨琪叹道:“看到那女孩,就想到我上高中的样子。”
  希垚点点头。
  “子君复习怎么样?”
  “今天晚上老师还在给他们讲习题呢。虽说现在抓得紧,但我还是担心,前二年,受大环境影响,太多的时间用于学工、学农、学军,基本没好好学过,英语年底才从A、B、C开始。唉,还是怪我,那些年,我也很沮丧,不想子君再走我们这条路。”
  “我觉得子君没问题,虽然基础没打好,但大家都差不多。再说,她聪明,悟性又高。”
  “但愿如此。渝欣现在怎样?”
  “闹情绪呢。”
  “怎么?”
  “你知道的,像她这样的工农兵大学生,社会上本来就存在偏见,去年考进去的那批大学生,更是不把他们放在眼里。渝欣从小就要强,那受得了这委屈,嚷着要退学,说要重新通过高考来证明自己,我好说歹说,才劝她打消这个念头。”
  “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若不服,毕业后还可以再考研究生嘛。”
  “我也是这样劝她的。”
  “渝欣这孩子心气儿高,憋着这口气,对她来说不是坏事。”
  “张阿姨,我写好啦。”若欣写完作业,在屋里喊道。
  希垚和雨琪走进去,希垚检查完若欣的作业,赞许道:“有进步,紧扣主题,层次清晰。阿姨再给你留两道作业,回去后预习这两篇文言文,自己先仔细阅读,不懂的下次来问。”
  若欣边收拾文具,边答道:“嗯。”
  看到子君床上放的一摞《数理化自学丛书》,雨琪问:“买到这套丛书不容易啊,我借二本回去看看?”
  想到子君这段时间要用,希垚说:“等过了这阵吧。”
  “那我只借这本《代数》,就两天。若欣正学这部份,我帮她把里面的重点整理出来,让她参考参考。”
  希垚将《代数》递给她:“可怜天下父母心。”
  
  一早,希垚刚进办公室,凌大姐就对她说道:“希垚,我要走了。”
  希垚感到意外,忙问道:“你到哪?”
  “十九冶参加上海宝钢大会战,这次老王要过去,我儿子他们单位也去,我只好跟他们过去了。”
  希垚高兴道:“好事呀,上海是大城市,生活条件好,状且,一家人又在一块。”
  凌大姐点头道:“我也是这样想。”
  “这边说好啦?”
  “老王已经给陈主任说了。等我过去,你有机会一定来看我啊。”
  “那肯定,到时,你可不要嫌我哟。”
  “瞧你说的,我高兴还高兴不过来呢。说实话,这些年,老王整天忙于工作,家里大事小事全靠我,耽误多,请假也多,多亏有你的理解和照顾,谢谢你,希垚。”
  “谁家里没有急事、难事,你我都是有家的女人,能理解。我也一直把你当成我的好大姐,有心里话也愿意说给你听,你走了,我还真舍不得。”
  凌大姐笑道:“我就是家里的一块砖,那里需要那里搬。”
  希垚握住凌大姐的手,不舍的说道:“保重!”
  凌大姐点头道:“你也是!”
  
  9
  看书,复习,做习题,几乎占据了子君所有时间。在学校,上完辅导课,回到家,继续接着复习。子君制订了详细的复习时间表,从清晨6点到晚上12点,从周一到周日,什么时间看语文、政治、英语,什么时间复习数学、物理和化学,均做了安排。为了不影响婆婆和童童休息,她还将自己的书桌搬到了客厅。今天,老师发了一套1960年的高考数学试卷,让子君他们回家做。子君做了一半,起身倒水,这才觉得屁股酸疼酸疼,长这么大,生平第一次坐到屁股疼。用手揉了揉,想到还有这么多的题要做,倒水回来,从床上拿来枕头垫在凳子上,接着继续做。
  10点多了,希垚进来,轻声问道:“子君,感觉怎么样?”
  子君看着母亲,摇摇头:“翻开书都会,可一做题,还是有好多问题。”
  “重要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万变不离其宗。这个时候,你要把复习的重点放在解决薄弱环节上。”
  子君点头:“知道了。”
  “复习也要劳逸结合,到阳台透透风吧。”
  “嗯。”子君做完老师发的试卷,想到妈妈刚才的话,起身来到阳台,看到对面楼里挑灯夜战的同学,她笑了。其实,在子君心里,她对大学的向往并没有那么强烈,在她的记忆里,爸爸、妈妈和一直以来接触的金叔叔、大罗叔叔,郭叔叔,吴叔叔,以及林阿姨,汪阿姨和丁阿姨,留给她印象最多的还是柴米油盐,普通而平凡,她最希望的是自己能穿上女兵制服,那是何等英姿飒爽。去年,部队在她们学校的高二年级招了两名女生入伍,整个学校都沸腾了。到工厂当工人,不是子君的理想,尽管她对工人充满敬重,只是她觉得工厂里的工作枯燥乏味,她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挑战,富有创造且浪漫,她想如果当不了兵,甚至于愿意到农村去种下一片果园……她还幻想自己能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搞发明,做研究,可又觉得自己不是居里夫人那样的天才,也没有把握能够成功,继而又想到通过自己的慢慢积累,从事写作,当个女作家,或许能够成功……海阔天空幻想一番,看到对面楼里挑灯夜战的同学熄了灯,又把她拉回到现实中,哎,先好好复习再说,不是说车到山前必有路吗,等考试完了,再好好想想自己从事什么职业,做怎样的选择。
  
  为了让子君安心复习,吃过晚饭,希垚便招呼道泽、母亲和童童一块出去散步。希垚说往江边走,童童却拿着玻璃瓶,嚷着往铁路线方向走,说顺便给小金鱼捞些红丝虫回来。他们穿过小区,沿着坡下的国家铁路线走了一段,来到位于半山坡的厂区铁路,厂区铁路旁有条水沟,正是捞红丝虫的地方。童童拉着婆婆,蹲在水沟旁,饶有兴趣地捞着红丝虫。道泽拉着希垚,坐在离她们不远的山坡上。
  微风阵阵吹来,希垚撩撩被风吹起的短发,担心道:“渡口去年的高考成绩,整体都不理想,还有几天,子君就要高考了,这心里七上八下的。”
  看到希垚的担心,道泽淡然地说道:“只要孩子努力就行了,我们不要给她太多的压力。”
  希垚点点头,若有所思地说道:“子君三岁跟着我们到西昌,仿佛还是昨天的事,转眼,就和我们当年一样,也要参加高考了,这心里啊,还颇有感慨。”
  “喜多,还是忧多?”
  “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有。”
  “这是孩子关键期,父母都有的焦虑症。”
  希垚不可置否的笑了:“我对子君这次高考没有十足的把握,但对子君未来的人生还是满怀希望。这孩子虽然跟着我们受了不少的磨难,但也让她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各地的长辈和同学,相似的背景和共同的使命,让相聚在这里的人,能够彼此敞开胸怀,相互影响,相互包容,文化更多元,思维更开阔,这些,都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的思维和品性。”
  听希垚这样说,道泽点头道:“你说的对,子君跟着我们受了些苦,但三线的生活经历,对子君来说或许会成为她人生宝贵的一笔财富。”
  希垚露出欣慰的笑容,问道:“你希望子君学什么专业?”
  “如果子君是男孩,我希望她学电子专业,也算是替我实现梦想吧。子君是女孩子,我反而觉得,只要是她喜欢的,什么都行,你觉得呢?”
  “我觉得子君学文科好,而她却选择了理科,我同意你的意见,让她自己作主吧。”
  “呜—呜—”一列满载钢材的火车从坡下的铁路线上驶过。看着驶过的列车,道泽指着前方的一处建筑,感叹道:“你看坡上那栋楼,1967年,我和大罗就在那,为即将进渡的第三批100余名攀枝花钢铁基地总图设计人员搭建蓆棚,转眼间,铁水奔流、钢花飞溅,每天都有一列列火车满载着渡口生产的钢材驶向全国各地……”
  
  终于,子君迎来了高考的日子。
  一早,婆婆为子君准备好早餐,还特意煮了鸡蛋,说是寓意圆满。
  在家人的簇拥下,子君拿着准考证和文具盒,信心满满走出家门。
  看着走向考场的姐姐,童童大声喊道:“姐姐,加油!”
  子君转过身,朝爸爸、妈妈、外婆和妹妹招手,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
  早上的太阳刚刚升起。子君带着家人的希望,走进一九七八年的高考考场……
  
  1987年,渡口市重新恢复为攀枝花市。这座共和国最年轻的钢铁城市,是全国唯一以花来命名的城市。
  
  后记
  
  攀枝花是三线建设时期建成的重大经典项目,影响深远,举世瞩目。原冶金部副部长高杨文曾说“北有大庆,南有攀枝花,都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大庆在三年困难时期,攀枝花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最艰苦的地方,以最快的速度建设起来的,比较起来,攀枝花在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比大庆更困难一些。两个大项目的建成体现了中华民族不怕任何困难的最伟大、最宝贵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任何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我们。”
  1964年,3岁的我,随父母到了西南的三线西昌,随后进入渡口,即今天的攀枝花。从此,与攀枝花有关的人和事,四0公司、指挥部、父母的同学和同事,采样队,铁五师,成昆铁路,一号高炉大会战,朱家包包铁矿万吨大爆破,转炉大会战,伴我渡过童年直至青年,记忆中不时闪现父辈工作的场景,他们的身姿,他们的话语,点滴的生活,文革,躲武斗,住蓆棚……攀枝花钢铁城建成了,攀枝花钢铁源源不断运往全国各地。
  岁月如梭。五十多年过去了,国内国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已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我记忆中曾经朝气蓬勃、英姿勃发、才华横溢的父辈们,已进入耄耋之年,有的天各一方,有的已经离去……那个年代过去了,父辈们义无反顾、满腔热血为之奋斗的事业,他们的拳拳之心,他们的音容笑貌,始终萦绕于心,我们不会忘,也不能忘。凭着当初的记忆,崇拜,今天的理解,思考,我试着感知他们,走进他们,于是,创作了长篇小说《攀枝花》,希望通过《攀枝花》,让他们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让三线精神永存。
  小说《攀枝花》时间跨度从1964年开始至1978年止。围绕攀枝花基地建设这个大背景,以沈道泽、罗和平和金向德等为主线,展现三线建设者的忘我,奉献,友谊、生活,副线描述了三线特殊背景下沈子君、赵卫、郭渝欣等小一辈的成长经历。
  由于受个人年龄、环境、能力的限制,小说《攀枝花》仍然留下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遗憾。
  此外,为增强小说《攀枝花》的历史感和真实感,借用了相关信息、素材和资料,在此一并附例(详见资料附例)于后,谨致谢意,如有遗漏或不妥之处也敬请原谅。
  最后,感谢江山文学网,让《攀枝花》与读者见面。感谢读者,有了读者的阅读,希望才能实现。
  
  
  资料附例(参考借鉴的主要资料及相关信息):
  1、徐驰:周总理领导我们建设攀枝花(人民网2006年1月5日);
  2、原冶金部副部长:攀枝花当年建设比大庆更困难(百度百科,高扬文介绍);
  3、1965年随邓小平秘密视察西南三线建设(作者――单兰山);
  4、“三线”建设,真正的“西部大开发”(朱元石主编《共和国要事口述史》第334―340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与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北京党史,作者宋毅军);
  6、揭秘:毛泽东提出“三线”构想的深层原因(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0年11月03日,尹家民编著《红墙知情录[一]新中国的风雨历程》);
  7、三线建设的回顾与反思(《战略与管理》1996年03期,作者宋宜昌);
  8、攀枝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走进攀枝花;
  9、《建设攀枝花的人》(上)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出版
  10、矿山惊雷——朱家包包铁矿万吨大爆破纪实(中国治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来源:中冶实久发布时间:2009-09-14,作者:郭德恩);
  11、峡谷丰碑——攀钢一号高炉建设纪实(中国治 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网站来源:中冶实久发布时间:2009-09-14,作者:郭德恩);
  12、周文龙博客《钢铁征程――周传典》;
  13、回忆成昆铁路通车典礼(《凉山文学》2005年第06期李良如);
  14、普通高炉冶炼钒钛磁铁矿世界难题的攻克(共青团攀枝花学院委员会,2007年5月3日发表,作者攀钢钢研院申秀萍);
  15、火红的攀枝花――西昌民兵团支援三线建设史料(野鹤闲云的博客;作者徐绍云);
  16、“我在‘三线’亲历文革(新浪博客――白发渔櫵笑谈中,作者胡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