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普救寺中觅《西厢》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6-18 14:45:16 字数:9442
5月25日早上8点05分,我们的车向永济市开去。王导在车上说:“我们要开两个钟头的车才能到达普救寺。现在利用这个时间跟大家介绍一下普救寺的概况。”
“人们对普救寺一般都知道,但人们一般不知道普救寺在什么地方。普救寺是在山西的永济市。永济市是陕人入晋的门户,古称蒲坂、蒲州,传说曾是舜的都城。唐与唐前,此地为畿辅重镇。”
“更为具体的说,普救寺位于山西省运城地区永济市西北12公里蒲州镇西厢村的峨嵋塬上。这个‘塬’是土字边加上一个‘原来’的‘原’字,也读‘原’。这个字在你们南方,用得很少,可能很多人没用过这个字,但在我们北方就常见常用的。‘塬’就是周围陡峭的小平原。在我们山西,这种地貌是很多的,是黄土高原被雨水冲刷造成的结果。言归正传哦,刚才说的峨嵋塬,其高约30米,南、北、西三面临壑,惟东北面是平缓的山坡。此塬东西宽200米,南北长350米,总面积约7万平方米;这里地势高敝,视野宽阔,普救寺就在塬上面。这座寺院坐北朝南,居高临下,依塬而建。普救寺为国家4A级景区。1965年公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什么叫‘十方’呢?‘十方’就是天地加上八方,天是上方,地是下方。因为普救寺所供奉的含有天堂和地狱的神祗,所以然也。”
“最主要的是,元代王实甫先生写的一本书名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后来简称《西厢记》,因此书中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所以普救寺上面的很多建筑都跟《西厢记》故事密切相关,如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莺莺的‘拜月台’;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等等。寺后还有一座风景优美的‘后花园’。由于《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在这里,所以普救寺名噪海内外,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外游客的旅游胜地。”
王导说得有些累了,她停了一下说:“关于普救寺的介绍就先到这里了,等下我们到了那里,再一边看一边说吧。”
上午9点50分,我们的车开到了峨嵋塬下的一个大型停车场,我们一下车,就望见远处有一座平顶的高坡,坡顶上有座高入云端的宝塔,塔下树木丛生,掩映着许多红墙碧瓦的建筑。我心里明白,那一定是普救寺了。
王导带着我们向那座高坡走去,到了坡脚的时候就看到一个广场。广场中有一条南北中轴线,中轴线的北端是连接普救寺山门的路口,山门内紧接着登上坡顶的台阶。这座台阶好陡,目测约为60度,能有上百级。在路口仰望上去,可见台阶两边有好几座寺院建筑。中轴线的南端是普救寺的景区大门,那里有一面巨大的影壁,影壁上书普救寺三个大字,影壁背面的字是“佛光普照”;影壁前面左右两边各有一座白象石雕,石雕白象与真象等大;影壁的左右是红色弧形围墙。在墙内看,左围墙有“南无阿弥陀佛”6个金字;右围墙也是6个金字:“唵嘛呢叭咪吽”。中轴线的中点有一座巨大的铜锁头雕塑。铜锁正面上书“有情人终成眷属”字样;背面有“永结同心”四字。广场北端有一道上百米的弧形灰色石壁,壁上是一幅幅《西厢记》故事的浮雕。我看到广场的这些布局,立刻明白,这个景区是以爱情文化为主题的。
我们游完广场就向山门走去。山门前有两座大型石狮子。要进山门还要登上两层台阶,每层9级。山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牌楼,也是雕梁画栋,红柱碧瓦。中间开门,门上高悬普救寺蓝底金字牌匾,此匾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山门有楹联曰:“普愿天下有情;都成菩提眷属。”我想,这副联子将爱情与菩提挂钩,恐怕也是此处独有了。我又想,这样也许是最高境界的,佛的旨意是愿世间都充满美好,愿世人都快乐幸福,并非让人人都四大皆空、人人都六根清净的。如果人人都四大皆空、六根清净,那么人人都是佛了。如果人人都是佛,那么世界只有一个佛国,没有人国了,这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佛只愿人人都诚实善良、快乐幸福,并不奢望人人都出家为僧、修炼成佛的。
走进山门,立刻就得登上台阶。大约要登上50级台阶才到坡中间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便是“大钟楼”的台基,在这里可以休息一下;可以从容地欣赏大钟楼;可以居高临下,清楚地眺望远处的田野和坡下广场的一切。大钟楼,飞檐斗拱、气势雄伟,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据导游介绍,此楼全高17米,楼上悬匾“大钟楼”三字是中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是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据说这大钟楼又叫“观阵台”,曲出《西厢记》的“白马解围”一幕。说的是贼将孙飞虎带领五千人马围住普救寺要抢崔莺莺,张生调来好友白马将军杜确领兵前来解围,杜确大战孙飞虎。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和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的战况,结果杜确生擒孙飞虎。
在这个平台上,我看到“大钟楼”的地面一层是四面敞开的,楼下悬一口大钟,但此钟不算很大,其口径与高度尺寸相近,正视时其投影近于正方形。钟上铭文普救寺三个金色大字。我判断此钟是现代新铸的,因为在其铭文普救寺的上面又铭有“世界和平”四个小字。“世界和平”是现代词语。
在这个平台的左边有两块广告牌。其中一块上面写了好多字。上面一行小字是:“真情是永远的,爱情是幸福的,找出自己所属的婚型,留下美好的纪念回忆。”下面几个大字是:“结婚纪念锁。”再下面是好多小字:“一年纸婚;二年布婚;三年皮婚;四年丝婚;五年木婚;六年铁婚;七年铜婚;八年电器婚;九年陶器婚;十年锡婚;十一年钢婚;十二年麻婚;十三年花边婚;十四年象牙婚;十五年水晶婚;二十年瓷婚;二十五年银婚;三十年珍珠婚;三十五年珊瑚婚;四十年红宝石婚;四十五年蓝宝石婚;五十年金婚;五十五年翠玉婚;六十年白金婚;七十年钻石婚;七十五年金钢石婚。”另一块牌子的上面一行写着:“心想事成,锁住所求。幸福锁;吉祥锁;同心锁;平安锁。”然后下面画有四把锁头的图案,这些图案旁边分别写着:“真情是永远的,爱情是幸福的,找出自己所属的婚型,留下美好的纪念回忆。”;“一把同心锁,两颗幸福心,相约共盟誓,此生永不分”;“买一把开光吉祥锁,许下美好的心愿,事业成功,心想事成,吉祥如意”;“买一把开光平安锁,许下心愿,此生幸福,平平安安,健康长寿。”
在这两块广告牌的旁边有个卖货玻璃柜,柜子里摆有好多锁头长耳的铜锁头,有四种式样。柜边坐着一位守摊的姑娘,有一对年青夫妻看样子是苏杭来的去跟她说话:
“这锁头怎么卖?”
答道:“这种30元,这种35,这种45,这种50。你们要‘同心锁’还是要‘幸福锁’?”
“要把‘幸福锁’吧!”
“45元。”
“好的。到哪去锁?”
“你们上塬上去,在莺莺塔下边,那有一条大铁链子。”
年青的夫妻乐滋滋地继续登阶上去了。
我们看完大钟楼,然后往东横走过去,一下子就到了“天王殿”。“天王殿”里供着“四大天王”,这与其它寺院基本一样。这“四大天王”我是知道的,他们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护持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护持南瞻部洲;西方“广目天王”,持蛇(赤龙),护持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持宝伞,护持北俱卢洲。
看完天王殿,然后再往上登去就到“菩萨洞”了。这里有三孔灰色古旧的窑洞,中间的一孔窑洞门拱上有“菩萨洞”三字,三孔窑洞各有一尊菩萨雕像供在里面,估计是观音、文殊和普贤。窑洞前立有三块古碑,字迹模糊不清了。
看完“菩萨洞”继续往上登阶,就到了“弥陀殿”。此殿里供的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殿门有楹联曰:“虽苦得乐待生大河彼岸,救拔危难端赖无量寿佛。”此殿此佛似乎是现代打造的。殿门前只有焚炉没有大香炉,这似乎不合体例。“阿弥陀佛”是管往生世界的,是世人最为顶礼膜拜的大佛,不能轻慢了他哦。
我们看了“弥陀殿”后就往东走,一下子就到“月老殿”。“月老”又称“月下老人”,是中国民间传说中主管婚姻的神,也就是媒神,是天庭的一位上仙。传说月下老人以红绳相系男女,确定男女姻缘,这是古代中国人对爱情与婚姻“前世注定今生缘”的观念,这对于从前讲求结婚一定要门当户对的观念来说,月老的婚姻观念显然有了很大的进步。“月老殿”内供着“月老”神像,殿门有楹联:“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
我们看了“月老殿”然后往西走,一下子就到了“罗汉堂”。“罗汉堂”面阔五间,门前有一座四足鼎式大香炉,但没有焚炉。殿里面供着“十八罗汉”。“罗汉堂”的楹联是:“请看护法者岂是小人,莫怪和尚们这般大样。”
从“罗汉堂”再往西走就是“十王殿”。“十王殿”内供着“地藏王菩萨”和“十殿阎君”。“十殿阎君”应该是道教的,其名目分别是:一殿秦广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转轮王。殿里面的“十殿阎君”塑像,估计都是现代新打造的。“十王殿”门有楹联:“诸天无相极乐仰地藏,永世有目大悲观自在。”
由“十王殿”往北走就到了“梨花院”、“藏经阁”、“书斋”、“《西厢记》文化陈列馆”、“枯木堂”和“后花园”。这里最主要的景点是“梨花院”。“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梨花院”的院门古朴玲珑,门额上有“梨花深院”的匾额,门两旁有楹联:“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我知道此联是从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齐名的晏殊的诗《寓意》中剪取出来的。晏殊的律诗《寓意》原文是:“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此联巧妙地借用晏诗中的颔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和幽静。《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故事,皆发生于此“梨花院”中。
导游介绍说,“梨花院”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间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崔莺莺的弟弟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私下相会的地方。当年崔莺莺暗中写给张生的约会诗“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如今我还耳熟能详。
我们在梨花院里,看到了几组蜡像,如“请宴”、“拷红”、“听琴”、“莺莺作诗”、“张生夜读”等,那些蜡像与真人等大,人的容貌、衣饰、姿势、神态等,都十分逼真,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比如“拷红”那场面,老夫人的怒容注意分寸,不失相国夫人的尊贵身份;红姐的尴尬脸红夹带着不服;在一旁站着的小弟弟欢郎一脸茫然,这些表情都把握和刻画得相当准确。当我静静的欣赏着“拷红”的场景时,民国老牌电影明星周璇的“拷红”唱腔,清晰地在我脑海里如莺如燕的飘柔地回荡——那是红娘的唱段:“夜深沉,停了针绣,和小姐闲谈心。听说哥哥病久,我俩背了夫人,到西厢问候。他说夫人恩作仇,教我喜变忧。他把门儿关了,我只好走。他们情意两相投,夫人你能罢休便罢休,又何必苦追究。一不该,言而无信把婚姻赖;再不该,女大不嫁留在深闺;三不该,不曾发落这张秀才。如今是米已成饭难更改,不如成其好事,一切都遮盖。”
中国古代有句俗语:“男不看三国,女不看西厢。”对于奇书《西厢记》的故事,我很早就了解了的。《西厢记》是王实甫所写,对于书中的两首诗,我认为写得极富情感,所以背诵如流。一是张生的“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二是莺莺的和诗“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那个脍炙人口的《西厢记》,故事是这样的:
前朝唐国的崔相国死了,老夫人郑氏携小女崔莺莺及丫鬟红娘,送丈夫灵柩回河北安葬,途中因故受阻,暂住河中府普救寺。崔莺莺芳龄十九,书画琴棋无所不晓。父亲在世时已将她许配郑氏侄儿郑尚书之子郑恒。
张生又名张君瑞,是西洛人,当朝礼部尚书之子,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他只身一人赴京赶考,路过普救寺,巧遇莺莺及其丫鬟红娘,见莺莺花容月貌,倾城倾国,便生爱恋之意,为能多见几面,便借宿于寺中的西厢。
一日,崔老夫人为亡夫做道场。夫人治家极严,不许男子出入。张生探知莺莺每夜都到花园内烧香。夜深人静,张生到花园内偷看莺莺烧香。不禁行吟:“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张生的暗恋莺莺早有所觉,已有相思之心,便随和吟:“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默记于心。莺莺知张生夜夜苦读,愈加感动,遂生爱慕之情。
叛将孙飞虎听说崔莺莺有倾国倾城之貌。便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层层围住,限老夫人三日之内交出莺莺做他的“压寨夫人”。崔莺莺本性刚烈,宁死不从。危急之中夫人声言:“不论何人,只要能退贼军,便将小姐许配于他。”张生的结义兄弟杜确,乃武状元,时任征西大元帅,统领十万大军,镇守蒲关,人称“白马将军”。张生先用缓兵之计,稳住孙飞虎,然后书信于杜确。杜确带兵前来击溃孙飞虎。
崔老夫人在酬谢席上以莺莺已许配郑恒为由,让张生与崔莺莺结拜为兄妹,并厚赠金帛,让张生另择佳偶,这使张生和莺莺都很痛苦。丫鬟红娘为解两人相思之苦,有意安排他们相会。夜晚张生弹琴,借琴声向莺莺传递倾慕之心,莺莺隔墙听琴,遂托红娘向张生转达爱意。
张生多日不见莺莺,相思成病。张生趁红娘来探病之机,托她捎信于莺莺,莺莺回信约张生月下相会。夜晚,莺莺在花园弹琴,张生听到琴声,便翻墙而入。莺莺见他翻墙,怪他行为下流,发誓再不相见,致使张生病情严重。莺莺心生愧意,遂借探病为名,到张生房中与他幽会,并私定终身。
老夫人见莺莺神态异常,疑其与张生越轨,于是拷问红娘,红娘无奈,只得如实说来。红娘向老夫人替莺莺与张生求情,并说老夫人言而无信。老夫人无奈,对张生言,若娶莺莺,除非取得功名。张生遂离寺赴京,莺莺在十里长亭设宴饯行,再三叮嘱张生休要见异思迁、移情别恋。长亭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会莺莺,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中了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这时郑恒来到普救寺,谎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崔夫人遂将小姐重许郑恒,择日完婚。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身份携同征西大元帅杜确来贺。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我们团队的人当中,有部分人看了那些腊像,什么表情也没有,就好像见到成衣商场里穿着时装的塑料模特一样的麻木。我估计他们没看过《西厢记》,或者只是听说过有这本书有这出戏,但不了解个中的剧情,所以无法品味其中细腻的滋味来。这就像没细读过《红楼梦》原著而只看了《红楼梦》电视剧的人一样,仅粗知故事梗概,而无法品味得出其中深邃的情感内涵来。如果曾经品读过《西厢记》,并背得其中的诗词,那么进入“梨香院”的情感就会丰富得多了。
在西厢南侧有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其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据介绍说,这方诗碣,是最近一次修复梨香院时于基地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此方石碣跋文曰:“美色动人者甚多,然身后为名流追咏者鲜矣!昔苏徐州登燕子楼作词以歌盼盼。大定间,蒲倅王公游西厢,赋诗以吊莺莺。则莺盼之名因文而益彰,苏、王之风流才翰,有以相继。惜乎!王公真迹,为好事者秘。今三十余载,仆访而得之。又痛其字欲漫灭,故命工刻石,庶永其传,是亦物有时而显者也。泰和甲子冬至前三日,河东令王文蔚谨跋。”
在梨香院里,我还看到挂于壁上的新德写的书法作品,那是那是唐朝诗人元稹的《莺莺诗》和李绅的《莺莺歌》残章,我立刻拍摄记录下来。元稹的《莺莺诗》原文是:“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夜合带烟笼晓日,牡丹经雨泣残阳。低迷隐笑原非笑,散漫清香不似香。频动横波嗔阿母,等闲教见小儿郎。”李绅的《莺莺歌》残章原文如下:
“伯劳飞迟燕飞疾,垂杨绽金花笑日。绿窗娇女字莺莺,金雀鸦鬟年十七。黄姑上天阿母在,寂寞霜姿素莲质。门掩重关萧寺中,芳草花时不曾出。”……
“河桥上将亡官军,虎旗长戟交垒门。凤凰诏书犹未到,满城戈甲如云屯。家家玉帛弃泥土,少女娇妻愁被虏。出门走马皆健儿,红粉潜藏欲何处。呜呜阿母啼向天,窗中抱女投金钿。铅华不顾欲藏艳,玉颜转莹如神仙。”……
“此时潘郎未相识,偶住莲馆对南北。潜叹栖遑阿母心,为求白马将军力。明明飞诏五云下,将选金门兵悉罢。阿母深居鸡犬安,八珍玉食邀郎餐。千言万语对生意,小女初笄为姊妹。”……
“丹诚寸心难自比,曾在红笺方寸纸。常与春风伴落花,仿佛随风绿杨里。窗中暗读人不知,剪破红绡裁作诗。还把香风畏飘扬,自令青鸟口衔之。诗中报郎含隐语,郎知暗到花深处。三五月明当户时,与郎相见花间语。”
参观过梨香院就移步在其西邻的“大雄宝殿”。“大雄宝殿”面阔5间,建在有7级台阶的台基上。殿前有方鼎式大香炉,殿门两边有造型奇特的石头灯座,灯座有盖,似亭顶,四面有小窗,让灯光从小窗射出,这种款式一看便知是古物。殿门两柱有楹联曰:“法鼓金铎,二月春雷响殿角;钟声佛号半天风雨洒松梢。”“大雄宝殿”内供着三尊立像石佛,导游介绍说:“这三尊石佛都是1980年代修复普救寺时在‘莺莺塔’后33米处的地下出土的。其中释迦牟尼佛像高3.9米,专家从佛像的艺术风格来判断可知是南北朝时期的作品。据说,除释迦牟尼佛像外,另外两尊佛像出土时没有头,现今的佛像头部是后来才加上去的。”我们团队的两位队友听了此话,就调侃起来。一个笑着说:“我曾走过不少地方,见过不少没有头的佛像,我就纳闷了,佛那么伟大,法力无边,灵感无比,为什么连自己的头都保不住呢?他能保护众生吗?佛为什么不自己修复自己的头呢?”另一个听了反驳道:“佛要让一些人割他的头,又要让一些人修复他的头;让一些人作恶,让一些人行善;有恶才有善,无恶不知善。善恶不明、善恶不分,那就没有意义了。”那人又说:“佛既有无边法力,为什么不让那些割他头的人当即就死在那里呢?那样不更有威慑力吗?不更使众生敬畏他吗?”另一人答道:“佛本来就不想威慑众生,本来就不想让众生敬畏他的。佛要让众生自觉的、自发地敬爱他。佛知道,敬佛者,自然得福,而非佛所赐福;坏佛者,自取其祸,而非佛所降祸。因为佛本大光明、大慈悲。这就是佛的大智慧。”
这俩人在贫嘴,各施己见,大有没完之势。这时,其中一位的老伴阻止了他们话头:“哎呀!旅游嘛,看看风景好了,费那么多精神,说那么多没用的干什么呢?”他们两人立刻就安静了下来。
我们再向“大雄宝殿”的西邻走去,那里就是张生借居寺中的读书处——“西轩”。“西轩”面阔3间,进深1间,门前简洁朴素,并无其它配置。门有联曰:“一灯孤影摇书幔,廿载雪窗寄鹏程。”据介绍,“西轩”1987年修复。《西厢记》中的“惜莺”故事,即发生于此处。“白马解围”之后,老夫人悔婚,张生便从这里移居“梨花深院”之东、“藏经阁”之北的“书斋”。在后来自由观赏的时间里我走到这间书斋,看到壁上有镜框,框内有书法作品,那是司马相如的辞赋,名为《凤求凰》。诗辞全文是:“有一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何日见许兮,慰我彷徨。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不得于飞兮,使我沦亡。
我们又从“西轩”东折,转到“塔院回廊”。所谓“塔院回廊”,就是围绕“莺莺塔”四周的走廊。因为“莺莺塔”是正方形,所以“塔院回廊”也是正方形的。一大一小两个正方形套在一起不也是个“回”字吗?真可谓“塔院‘回’廊”了。“塔院回廊”的门口有联曰:“胜迹千秋冠普救,风流百世话西厢”。
进入“塔院回廊”的门口,就看到耸入云天的“莺莺塔”了。“莺莺塔”是普救寺的地标建筑,十公里外就能望见它。
“莺莺塔”是普救寺是最高建筑。造型古朴典雅,是方形密檐式砖塔。此塔原名“舍利塔”,因《西厢记》里张生与崔莺莺的故事发生在塔下,故俗称“莺莺塔”。
据文字介绍,此塔平面呈正方形,底层边长8.35米,南向开门,内为方室,室内后壁有一佛龛。第一层塔室不设楼梯,室顶砌作叠涩八角穹隆,中有一孔可通上层。第二层以上塔身内部皆为方形空筒。塔身外壁用砖叠涩出檐使之形成13层,塔身高40米。2至9层,沿塔内壁有螺旋台阶,可盘旋攀登上至9层。2层以上各层四面辟门,但真假相间,门顶作拱形,真门可供眺望。该塔以其独特的结构和精湛的工艺而具有特殊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堪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和世界奇塔。回音建筑,在中国的文化园林中,堪称绝艺。然而这种古代的绝艺,如今全国保留下来的仅有四处,那就是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永济普救寺的“莺莺塔”;河南三门峡“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磴琴声”。莺莺塔的回音效应“普救蟾声”,即游人在塔西以下击石,便可听到从塔上传来“咯哇!咯哇!”的蛙鸣声,可谓神奇妙绝。一些声学专家把莺莺塔的“蛙鸣”与缅甸掸邦的“摇头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誉为世界六大奇塔。
在“莺莺塔”回廊的西侧,有一道二三十级的较陡的台阶下到半坡,半坡那里有个“听蛙亭”。在此台阶顶上有个小平台,叫“击蛙台”。据说在“击蛙台”上击石,则在台阶下“听蛙亭”那里的人便能听到“咯哇!咯哇!”的蛙鸣声。我们都是老年人了,不想爬上爬下,辛苦地跟那些年青人挤在那里拍石听声,去试一下“普救蟾声”的灵验与否。但从那些试验者的举动看,好像不大灵验的。也许是他们的操作不得要领;也许是人多太嘈杂听不到。
我在“莺莺塔”的塔脚下,看到嵌入塔身的一块古碑,上面有文字:“大明嘉靖四十三年,春三月望日,蒲州知州前进士铜梁张淮胤修。”
在王导的引导下,这座寺院的主要景点我们基本上都走到了,此时是上午10点40分,离上车还有10多分钟,王导叫大家自由观赏。因时间关系,后花园我们就不去了。我和老伴就绕过“藏经阁”去到北面的“书斋”、“西厢文化陈列室”、“枯木堂”走走。这时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叫“普救寺”呢?它是哪个朝代始建的呢?于是我用手机“百度搜索”一下这个条目,得到的资料显示:
普救寺始建于何年,现已失考。从古籍和出土文物考证推断,隋朝初年已有此寺,原名“永清寺”。唐时曾对该寺大加修葺。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誓曰:“绝不加害百姓”。翌日破城,兵不杀一民,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永清寺”更名“普救寺”。宋朝时,普救寺再次修葺。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永济市发生大地震,寺院所有建筑全部毁圮。到嘉靖四十三年,普救寺得以重新修复。此后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的故事的格局,重新修复了普救寺。
10点50分,我们全部走下坡去,10点55分,我们全都上了车,离开普救寺,向下一个景点——“鹳雀楼”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