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解州关帝庙
作品名称:晋游记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7-06-13 14:23:39 字数:9667
下午1点40分左右,车内哧嚓的噪声渐渐多了起来,王导知道大家相继睡醒了。于是拿起话筒说:“解州关帝庙就要到了,现在我把这个景点相关的情况介绍一下。”
“‘解州关帝庙’当地人的读法是‘害州关帝庙’。为什么呢?传说是古代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黄帝在这里杀死了蚩尤,因为蚩尤在此被害,所以就叫‘害州’,后来人们用‘解’字代之,但读音仍是‘害州’。”
“关羽是山西运城人,所以本地有很多关帝庙。然而‘解州关帝庙’是全国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被称为‘关庙之祖’、‘武庙之冠’。”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西关,庙宇坐北向南,为祭祀‘武圣’关羽的祖庙。它北靠盐池,面对中条山,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共有房舍200多间,以其规模之大,建筑之宏伟,居于全国关帝庙之首。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州关帝庙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解州关帝庙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和武庙,还有‘小故宫’之美誉呢。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宋、明时曾扩建和重修,清康熙四十一年又毁于火,经十余年的修建,才基本恢复原貌,其中著名景点有‘结义园’、‘春秋楼’、‘崇宁殿’、‘端门’、‘雉门’等。庙内有康熙御笔‘义炳乾坤’、乾隆钦定‘神勇’、咸丰御书‘万世人极’、慈禧太后亲书‘威灵震叠’等匾额,其代表性建筑是‘春秋楼’。”
王导刚说完,我们的车就开到了解州关帝庙的停车场,此时是下午2点12分。我们下了车,就看到关帝庙景区的大门,门前一对特别高的盘龙旗杆,此对旗杆是铁质,上面各有两条铁龙盘着,一上一下,十奇特和罕见。我们跟着王导一直走到园区的大门。在园区的大门那里,有一幅详细的游览示意图,王导在图下向大家讲解。
“解州关帝庙以东西向的街道为界,分南北两大部分。南部称为‘结义园’,由‘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莲花池’、等建筑群组成;北部是‘正庙’,坐北朝南,仿宫殿式布局,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主轴线上分‘前院’和‘后宫’两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门’、‘雉门’、‘午门’、‘山海钟灵坊’、‘御书楼’和‘崇宁殿’,两侧是‘钟鼓楼’、‘大义参天’坊、‘精忠贯日’坊、‘追风伯祠’;后宫以‘气肃千秋’坊、‘春秋楼’为中心,左右有‘刀楼’、‘印楼’对称而立。横线上分中、东、西三院:中院是主体;东院有‘崇圣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宫’、‘飨圣宫’和‘东花园’;西院有‘长寿宫’、‘永寿宫’、‘余庆宫’、‘歆圣宫’、‘道正司’、‘汇善司’和‘西花园’以及前庭的‘万代瞻仰’坊、‘威震华夏’坊。全庙共有殿宇百余间,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是很典型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好吧,我们现在在就进里面去参观,我们一边走一边说吧。”
王导一边走一边说:“这座关帝庙应该说是分为‘结义园’、‘正庙’、‘关帝御园’三个部分的。这三个部分是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而建的,‘结义园’居南;‘正庙’居中;‘关帝御园’居北。‘正庙’的建筑是整个关帝庙中最多、最密、最雄伟、最精美、最古老、最具历史价值的部分。”
我们跟着王导走进景区,进入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建筑群,厚重的历史气息立刻扑面而来。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结义亭”。“结义亭”原名“三义阁”,亭里面横卧一块“桃园结义”的线刻石碑。但因年头久了,字迹已经模糊不清。“结义亭”后面的照壁下面有一根怪模怪样的石柱,据说这根石柱很有来头,是明朝遗物,石柱抵着照壁上篆刻的四字“三分砥柱”。此景出何典故,不得而知。
再往前行走,就看见“君子亭”。“君子亭”原名“莲亭”,因解州州守张堂尊主持兴建结义园时开辟的莲池而得名,后改称“君子亭”。如今所见亭内“忠义千秋”匾额下的关公大型根雕像,乃是当代艺术品。
“君子亭”的后面有一座古老的照壁,这座照壁掩映着后面的“结义园”。弯过这座照壁就看到“结义园”牌坊,简称“结义坊”。“结义坊”为“结义园”的南大门,与祖庙的南大门“端门”呈南北对峙之势,是一座气势宏大的木制牌坊,上悬“结义园”匾额,是清乾隆年间解州知州言如泗题写的。
穿过“结义坊”就看到“主庙”的影壁——“四龙壁”。“四龙壁”位于“关帝祖庙”的南门“端门”之正南,是明代宣德年间烧制的琉璃影壁,有遮避视线和丰富景观层次的效果,属于中国传统风水学的“符瑞”范畴,有“消灾降福、佑护生灵”的作用。此影壁画面自上而下分为天、地、海三界,主体是四条蟠龙遨游飞动,衬以凤凰、麒麟、玉兔等祥禽瑞兽,赋予了这座“四龙壁”诸多的传统文化内涵。“四龙壁”因其附着四条琉璃烧制的翔龙而得名。影壁上还有众多用琉璃烧制的人物,但都没有头了。导游说这是因为以前“结义园”和“主庙”是分开的,“四龙壁”之前是马路,所以受到很大破坏。又据说由于关羽死后身首异处,可能合当如此,所以没头的人物就不再去修复它们了。依我的猜测,很可能是文革时期过路的人有意破坏的。
绕过“四龙壁”便是“主庙”的正门——“端门”。“端门”位于“关帝祖庙”最南端,为“主庙”正南门,重建于明嘉靖年间,是一座古朴恢宏的砖结构宫门,其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并涂成朱红色。端门比例协调,造型典雅,雕饰苍劲,是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端门”前有三根粗铁柱立体交叉成两个互相纠结成“X”字形,导游说,这个物件名为“梐枑”,是文武官员到此必须落轿下马的警告标志。“梐枑”为雍正年间铸造。“端门”有3孔门洞,中间大,两边较小。3门均嵌有匾额,左门是“精忠贯日”;中门是“关帝庙”、右门是“大义参天”。“端门”的两边有两座高大的铁狮子,狮子的底座特别的高,也是铁铸的。“端门”背面的3孔门也都嵌有匾额,左门是“大义参天”;中门是“扶汉人物”、右门是“精忠贯日”。
穿过“端门”再往前走就到了“雉门”。“雉门”顶上嵌竖匾,上有“关帝庙”三个金字。“雉门”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的第二道大门,专供前来祭拜关圣的帝王出入,为清代后期建筑。雉门面宽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北面为乐楼戏台,与雉门台基、瓦檐同为一体,坐南向北,是前来祭祀的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可谓一门两用。“雉门”的东西两侧分别有钟楼、鼓楼各一座。“雉门”居中轴线,与“雉门”平排,往东西两侧一线排开的还有两门两祠:东侧是“文经门”和“部将祠”;西东侧是“武纬门”和“追风伯祠”。“文经门”是给文职官员行走的;“武纬门”是给身披甲胄之武官通行的。
这些建筑这样地一线排开,规模就显得宏大起来了,就能显露出皇宫的气派来。
穿过“雉门”再往前走便是“午门”了。午门位于雉门以北,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的第三道门,民国九年重建,是庙内最晚的建筑。午门面阔五间,庑殿顶,七架梁。若在皇宫的“午门”,它是文武群臣待朝、献捷、侯旨和布诏的场所。这是在关帝庙的“午门”,它的正面即南面东西两侧分别绘有周仓、廖化的站像,他们是关羽的忠实部下,在这里用作关帝庙的“门神”。“午门”的北面绘有关公过五关、斩六将的图画。东西两端山墙还分别绘有道教中的方位神,左青龙、右白虎,反映了关帝庙当时凸显道教文化的元素符号。
“午门”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浮雕各类图案、人物144幅。墙上布满各色壁画。满满两面墙的壁画介绍了关羽的一生,与三国演义的故事完全一致。“午门”的梁上挂了很多匾额,这些匾额的匾文分别是“至忠至义”、“忠义仁勇”、“泽惠万民”、“威震华夏”、“忠义千秋”、“道沐两岸”、“气塞两间”、“咸赖康宁”、“普济商民”、“仁天义人,擎地昭寰”等等,真可谓琳琅满目了。
我们知道,只有北京故宫才有“端门”、“午门”的格局,为什么关帝庙也有此等设置呢?因为关公已被封为“帝君”了,又是“帝”又是“君”的,其地位身份与皇帝一样一样的了,怎么用不得“端门”、“午门”的呢?用得的!所以这“解州关帝庙”就有“小故宫”之称。
过了“午门”,便是关帝祖庙中轴线上的第二座牌坊——“山海钟灵”牌坊。这座牌坊的主体是木结构,花纹雕饰古色古香,但历经久远岁月,显得十分老旧。周边鲜花翠柏,更衬托出牌坊的沧桑来。
过了“山海钟灵”牌坊就到了“御书楼”。此楼是建在月台上的,月台有9级台阶。楼有三层重檐,也是飞檐斗拱,是宫殿式建筑。此楼是关帝庙中最高的建筑,此日楼上不对游客开放。我想如果能登上此楼,一定能观赏关帝庙的全景。
在“御书楼”前有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御书楼原名八卦楼,面阔进深皆五间,前檐出庑殿顶抱厦一间,后檐出卷棚顶抱厦三间,楼身四周围廊,二层为木制楼板,中空呈八边形,八卦之名由此而来。乾隆二十七年,为纪念康熙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名。”
在“御书楼”的东侧,有数株古柏和一排廊房,廊房之内是展示关羽生平事迹的壁画。在“御书楼”的西侧,也有数株古柏和一排廊房。走进“御书楼”,就看到两块牌匾。其中一块是“协天佑人”,乃丁亥仲夏沈鹏书写。另一块是“文武神圣”其上款是“道光十九年岁次乙亥四月上浣敬”;其下款是“介邑绸铺,成章恊,昌裕和,×锦良谨叩。”
“御书楼”的月台四周围以石雕栏杆,望柱上的石狮和石猴,被游人摸得光滑油亮。御书楼的东面,如今看见摆着一棵化石了的大树,十分稀罕,据说它是“硅化木”,来自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
御书楼前廊东侧有清嘉庆14年所立的《重修解州關帝廟碑記》,其碑文我拍摄下来之后,经仔细辨认,录其碑文如下:
“重修解州關帝廟碑記。歲在丙寅十月余奉,天子簡命巡撫山西,山西神京之右臂也,倚三關而跨兩河,井陘蒲津之險峻,風藏水聚,氣脈盤紆,稱天地之奧區焉,丁卯東奉命閱山西營伍,取道潞澤,經平陽而之蒲解,縱觀山勢,由太行直走中條,起伏開闔,晴晦萬變,其西又有黃河奔注以相,為縈繞竊念,山水融結如此雄奇,雖平陽蒲阪基肇唐虞而安邑,亦為神禹故都,恐扶輿盤薄之氣發抒猶未盡也。意秦漢而下,必復有一代偉人毅然傑出乎其間,及至解州謁帝廟,咨問州牧及帝後裔世襲,博士知帝發祥於是州常平鄉,在州東二十里昔鄒魯之野,有泰山遂生孔子,三晉表裏山河,土脈敦厚故亦宜有帝也。帝之有廟昉自陳隋,宋大中祥符間重建,金大定三年、元泰定元年、明洪熙成化正德嘉靖隆慶之間,疊經修葺。國朝康熙四年,陝撫賈漢復以占籍曲沃居近聖人捐廉重修,三十五年五月,聖祖仁皇帝,御書‘義炳乾坤’扁額,敬懸殿內。四十一年四月廟災,四十二年聖祖西巡,特發帑金修復舊制,迄今百有餘年矣。雖廟貌尊嚴如舊,而棟宇漸魷傾圮,瞻拜之下,愀然動容,竊欲鼎而新之,以費钜未敢發也。適河東觀察求謁言及此舉,觀察瞿然曰,此盛事必當為之,必不可緩,乞余捐廉倡始不足者募之及旋太原,又謀之方伯金公,伯曰,某前任河東蓄此志而未果,適拜湖南臬司之命,至今耿然,今得捐俸以酬夙願,不勝幸甚,自是廉訪觀察郡守以下,皆趨義輸金,各有差諸郡富戶及河東商人,亦踴躍從事,經畫一載而貲集,敬卜戊辰八月二十七日興工,次年六月初六日告成。是舉也,既以報帝之德,且足以仰慰聖祖褒崇神聖之靈於陟降焉。夫秦漢而下,名臣眾矣,惟帝明於正統,精扵大義,扶炎漢於天下三分,兄弟君臣人倫之至,佐大清而萬年一統。神武忠義,帝德罔愆蓋秦漢以來一人而已宜乎。廟祀十九省,極之海上十洲,日本五島而無不徧。而解州為帝故里,廟固宜雄甲天下也。謹採摭原委勒之貞珉以告,後之司土者,使隨時修舉焉。欽命兵部侍郎兼都院右副督御史,巡撫山西,兼管提督鹽政印務,節太原城守尉調任陝西巡撫成寧撰文。欽命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督御史,巡撫山西,兼管提督,鹽政印務,節制太原城守尉,前山西布政使金應琦,陞任湖北布政使,前任山西按察使張映漢,山西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前山西按察使劉清分守山西河東平蒲解絳霍羅地方水利兵備道,兼管山陝河南三省,鹽法道劉大觀書丹。大清嘉慶十四年,歲在已巳,秋九月吉日立。”
御书楼前廊西侧,也有一块清嘉庆14年所立的《重修解州關帝廟碑記》,其碑文为行楷体,此碑保存较好,字迹较为清楚,我以为其碑文与东侧之碑是相同的,乃一文两碑,故没有拍摄记录下来。御书楼的后廊有匾额:“絕倫逸羣”,此匾的上款:“诸葛亮语”,下款是“言子七十五世孫如泗谨书”。御书楼后廊下有块诗碑,是嘉庆壬申年芮城知县林芬所题写的《谒庙敬成二十韻》诗一首。全文记录如下:
巍巍中條山,肅肅常平里。欝欝浩氣充,驕驕異人起。
生當天下分,誓雪偏安恥。只手障荊襄,倒喝江水止。
丹心貫日月,知有漢而已。吳魏如遊魂,攝入刀光裏。
天將漢鼎傾,力扶延數紀。豈獨武鄉侯,鞠躬盡瘁死。
漢滅名不滅,身後中外祀。瞻謁來解梁,俎豆重桑梓。
廟貌誰重新,松嵐觀察使。經營閱歲成,艮泉吳刺史。
旌旆仍飛揚,儼宿熊羆士。神馬夜呼風,猶疑衝敵罍。
章武古衣冠,麾下紛金紫。宮殿倚青霄,雕繪燦霞綺。
升階讀碑碣,松陰覆銅几。誰知百戰心,遙契春秋旨。
大哉惟王言,義炳乾坤矣。御書峙高樓,褒榮聖天子。
嘉慶壬申謁廟敬成二十韻知芮城縣事林芬。
劉松嵐,名大觀,山東人;吳艮泉,名邦治,河南人。
后廊下还有一块古老的碑,字迹有些模糊,我拍摄了下来,经仔细辨认,碑文如下:
“謁:關廟敬賦。
炎運丁衰季,群雄沸九州。三分終帝蜀,百折獨依劉。河嶽鍾英氣,荊襄×上游。威名震中夏,雅尚讬春秋。遺恨吞吳計,孤忠伐魏謀。盟心原日白,论將亦風流。騎尾星辰上,當關虎豹休。武文其既聖,婦孺總知侯。此地傳桑梓,扵今拜冕旒。山光青入石,墖影直當樓。屬此蝤軒使,來瞻古道周。金身畫像肅,玉座篆煙浮。凜若鬚眉動,森然檜柏遒。銷氛神功順,衛國義同仇。
癸酉九月十五日,扵禁城頭顯示靈應,奉旨增諡告,仁勇新崇諡,馨香特薦羞,條峰長拱漢,落照斷雲愁。
嘉慶十九年太歲在閼蓬閹茂×月既望,山西學使者陳嵩慶。”
过了“御书楼”继续沿中轴线向北走,就到了关帝庙主体建筑“崇宁殿”。“崇宁殿”始建年代不详。北宋崇宁三年,徽宗皇帝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是故此殿得其名为“崇宁殿”。此殿为皇宫帝殿格式,建筑在须弥座的月台之上。殿前苍松翠柏,配以石华表一对、焚表塔两座、铁旗杆一双,月台宽敞,勾栏曲折。殿前立着数块大碑,碑文因岁久年深,字迹模糊难认。殿之前廓,望柱林立,殿之瓦顶,苔痕斑驳,显得十分古旧。殿之西侧有块《君子上达》碑,碑上文迹消尽,已无法辨认了。殿之东侧也有二块石碑,其中一块是古碑,字迹已经消失无痕了。另一块是2005年岁次乙酉八月二十三日立的《祭关帝文》,河东禝麓居士赵玉汉书丹,宁思堂刊石。所谓“书丹”,乃碑刻术语,包括刻碑,摩崖,造像,墓志等类。因刻石必须经过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书丹”指用朱砂直接将文字书写在碑石上的过程。以前我误以为“书丹”是书写碑文及用印的意思,其实是错了。“书丹”说白了就是在石头上用笔书写之意。所谓“刊石”,就是用凿刻石。
据资有关料介绍,“崇宁殿”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殿皆雕龙石柱。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木雕云龙金柱;龛上有康熙手书“义炳乾坤”横匾。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殿周回廊置雕龙石柱26根,下施栏杆石柱52根,砌栏板50块,刻浮雕200方。“崇宁殿”正门高悬清乾隆皇帝手书横匾“神勇”,“神勇”二字是行楷体,其中间是字体比较小的篆字——“钦定”。檐下有咸丰皇帝所写“万世人极”牌匾,下列青龙偃月刀三把,重300斤。门口有铜香案一座,铁鹤一双。“崇宁殿”前廊左侧有一块匾额,上书“福国佑民”四字,为清光绪三年所立。殿之台基东南侧的汉白玉栏杆,现如今损坏较为严重,为防倾圮计,人们便在望柱和栏板之间的连接处,加上了固定铁箍。
“崇宁殿”前之左右两侧有两座铁制“焚炉”,甚为高大。“焚炉”是明嘉靖三年铸造的,高约9米,造型结构极具特色,纹饰图案十分精美,堪称传世佳作。“崇宁殿”之西边有座钟亭,钟亭是清嘉庆十四年增建的。钟亭内悬挂的是清顺治十七年铸造的大铁钟。
“崇宁殿”之东边有座碑亭,碑亭是清嘉庆十四年与钟亭同时兴建的,形制完全相同。碑亭内是清雍正12年“和硕果亲王”所立的诗碑,碑文为楷书大字,保存完好。碑文写的是:
“英風貫金石,壯節植綱常。廟食徧天下,神棲歸故鄉。平生一片心,皎如赤日光。當其忠義發,直欲淩太行。萬古春秋志,唯公升其堂。入廟瞻遺像,雲旆儼飛揚。和碩親王敬題。”
因为关公关羽关云长,被封为“崇宁真君”、“关圣帝君”之后,他的地位就与皇帝平级了,那么祭祀他的场所就得按照“前殿后宫”的皇宫建筑格局来办。那么前殿就是“崇宁殿”;紧接“崇宁殿”之后的建筑便是“后宫”了。“后宫”的主建筑是“春秋楼”,“春秋楼”是这座关帝庙中最为华丽的部分了。“后宫”当然是要有“后花园”的。
我们穿过“崇宁殿”,从其后门出来,就到了“后宫”的前门即南门。我们进入南门,走过寝宫,越过花圃,再沿中轴线继续往北,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气肃千秋”坊。木牌坊之东侧有“印楼”,楼内有“汉寿亭侯”玉印模型;木牌坊之西侧是“刀楼”,楼里面列“青龙偃月刀”模型。双楼对峙,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双楼之间的院子里植有一片翠竹,竹中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碑上有诗曰:“莫嫌孤叶淡,经久不凋零。多谢东君意,丹青独留名”,相传为关羽手笔,不知确否。
翠竹院之后,便是关帝庙扛鼎之作的“春秋楼”,因楼内有能充分表现关羽神威勇武形像的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楼”。“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来到“春秋楼”大门前,见有一副楹联写的甚好:“圣德服中外,大节共山河不变;英名振古今,精忠同日月常明。”此楼大门有栏杆拦着,游客不得入内。
据文字介绍,此楼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修。楼宽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33米。上下两层皆施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剔透有致。楼顶为彩色琉璃覆盖;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可供上下;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上山西108县。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内设搭牵挑承,给人以悬空之感,谓之一绝;进入二层楼,有神龛暖阁,正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上,正楷刻写着全部《春秋》,谓之二绝;据说楼当项正对北斗七星,又得谓之三绝。
所谓的“关帝祖庙”,应该是指从“崇宁殿”到“春秋楼”的部分,这部分也应该是所谓的“主庙”,我觉得是这样,但导游和介绍资料都没有说清楚。
在春秋楼外,王导说,我们参观的主要景点基本都走到了,此处的游程到此基本结束。下面我们一边走出去,我一边说说解州关帝庙的兴衰历史。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开皇九年,到了北宋时,曾两度对解州关帝庙大兴土木。第一次是宋大中祥符年间重建。原因是当年此地附近的盐池突然水少盐减,皇帝派使臣查核,回复曰:“盐池为患的是蚩尤!”潜居于龙虎山的张天师奏请:“古代忠烈之士死后成神,蜀将关羽忠勇绝伦,陛下祷告召之必胜无疑。”于是皇帝命令张天师在宫中焚化符箓,一位美髯公旋即披甲佩剑而下作答曰:“臣等会齐岳渎阴兵,立助陛下灭妖!”几日过后盐池水满如初。皇上大悦,降旨在解州修建关羽庙。第二次大兴土木的是宋元祐七年,知州张杲之重修。根据史料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的重建,是历代帝王首次敕建关帝庙,所以“殿皆石柱,雕龙飞腾,庙貌宏丽甲于天下”。张杲之重修后,随着关公关云长被封为“崇宁真君”,解州关帝庙又被悬匾为“崇宁宫”,今见悬匾为“崇宁殿”。关羽的一生充满传奇,败走麦城遇害后,孙权将其正身厚葬在湖北当阳,即现在的当阳关陵,将其首级送曹操,曹操以侯礼厚葬其首级于河南洛阳,即现在的洛阳关林,这便是后人所谓的“头枕洛阳,身困当阳”俗语的由来。山西是关公的出生地,故在其老家山西运城的解州关帝庙为其建了衣冠冢,解州关庙、洛阳关林和当阳关陵并称为中国的三大关帝庙。王导讲到此,我们已经走出景区出口了。
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许多后来的情况,此是后话。在明朝,关公仰崇之风继续沿袭,官民对解州关庙的修缮也持续不断。明神宗朱翊钧先后追封关羽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并敕赐庙额为“英烈之后”,到此解州关庙的营建达到了高潮。到了清代,由于皇家崇祀关帝大大超过前朝,解州关帝庙不仅延续着明末的盛况,而且作为“武庙之冠”逐渐成为世人朝圣之地。康熙四年,陕西巡抚贾汉复重修关帝庙;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帝亲笔书写“义炳乾坤”匾额,悬挂庙内;康熙四十一年四月庙会期间,一场大火使解州关帝庙焚毁无遗;康熙四十二年,康熙帝西巡临汾解州,发帑金一千两重修,到康熙五十二年,知州祝增才恢复旧规;雍正十二年“和硕果亲王”拜谒解州关帝庙,指画关帝圣像,题写诗章及联额,其诗今存“崇宁殿”前碑亭之内;乾隆十八年,知州韩桐修葺廊庑、绘制壁画、移建乐楼、增修牌坊、完善结义园;乾隆钦定“神勇”匾;乾隆二十七年,州守言如泗先改八卦楼为“御书楼”,又改麟经阁前楼为刀印二楼,厘正匾额,修缮东西大牌坊,改建结义园、功德祠,并在庙西建设“关夫子故里”碑亭。此后,乾隆三十八至四十二年、嘉庆九至十年、十三年又有葺补;嘉庆二十年解州一带发生6.7级地震,关帝庙饱受摧残;道光四年又开始筹划修复,因资金不足,只进行了支撑加固;咸丰九年,前州牧叶筱珊会同杨铁臣、程立斋等人,筹银1.7万两,命董清海督工,历经十余年,于同治九年完成春秋楼、廊房、内外牌坊、大门角门、结义园、功德祠、崇圣祠、部将祠、追风伯祠的修复;光绪元年鼓楼重修;光绪三年“义壮乾坤”坊被火烧毁;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解州关帝庙连遭火灾,午门、大门、乐楼、东西角门、东西华门、钟楼、庙外西侧木坊、部将祠、追风伯祠、官厅、崇圣祠及百余间廊房皆成灰烬;民国期间,战乱频仍,解州关帝庙的维修工程远逊于前;民国四年,袁世凯令天下立关岳庙,解县知事周庚寿虚于应付,只是把结义园君子亭改为关岳殿了事;1917年,新任知事徐嘉清建设官厅。对清末火灾中烧毁建筑的重建因款项问题屡屡停工,自民国八年开始,至十一年才完工,且午门是另工重建;1938年,日军强盗侵我中华,战火波及解州,关帝庙崇宁殿、圣母殿、嗣圣殿、春秋楼、刀楼、印楼、东西官厅及廊房全被日军飞机炸坏;1940年惨淡修复了春秋楼和圣母殿;1946年补修了西官厅和东西廊房;1947年,运城解放在即,困守运城的国民党军队为了兴修工事挽回败局,将关帝庙内的娘娘殿和太子殿拆除。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在五十年代初,重修了崇圣祠大殿、“威震华夏”木坊和部分廊房,彩绘午门壁画,彩画了崇宁殿;1952年,成立了解州关帝庙文物管理所,专门负责庙宇的保护、保养、维修和游客服务工作;1957年解州关帝庙被公布为山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5年始,先后修复194间廊房、雉门卷棚、午门翼角、御书楼卷棚、东西宫门楼和宫墙、后宫院围墙,翻修东西官厅,重修“山海钟灵”等5个牌坊;1978年,关帝庙文管所正式对外开放;1986年,收回结义园,重修三义阁、君子亭、结义坊等主体建筑;1988年,解州关帝庙被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至2009年9月,恢复了御花园,完成东宫基址保护工程;2010年,利用社会资金修复了“威震华夏”木牌坊;2013年,整修结义园,推平假山,精缩莲池,新建山门。截止2014年4月,庙内的全部古建筑都已修葺如故。
下年3点20分,我们的队伍沿原路返回,走出了景区的出口。我这时才注意到,在景区围墙的东侧,有一座高大雄伟的石牌坊,这座牌坊面东背西,我立刻拍摄下来。我看到这座石牌坊东面顶上的字是“万代瞻仰”;背面顶上的字是“正气长存”。有文字介绍说,“万代瞻仰石坊”始建于明崇祯九年,是“主庙”现存牌坊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石坊的精华部分是正背两面雕饰的“三国故事”,人物众多,纹饰精细,是不可多见的珍贵文物。
下年3点25分,我们一齐上了车,向运城市中心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