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势阳光第三十二章
作品名称:顺势阳光 作者:王凤文 发布时间:2017-05-16 14:56:20 字数:3452
学生们大都为她担心着。等郝明兰端着餐盘到了桌上,大家就都围了过来,看她那红光满面喜笑颜开的样子,同学们很放心了。一个个的自己吃自己的饭,不再过问郝明兰了。吃完饭后,同学们又都回教室了。只有郝明兰一个人回女生宿舍了。
下午的大课,是《中国当代文学》,是厉长庚的。讲鲁迅与《阿Q正传》,因为鲁迅的个人身世背景早就跟同学们做过介绍。因此在课堂上主要讲《阿Q正传》。该咋的是咋地。厉长庚的《中国当代文学》课讲的就是好,同学们就是爱听。郝明兰及时的从宿舍出来赶到了教学楼中文系的教室。《阿Q正传》篇幅很长,厉长庚不能背诵下来了。但他讲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重视文本,也就是不脱离文章原样。他简单的讲了几句鲁迅及其《阿Q正传》的写作背景,他就叫班里的同学站起来念课文。这个特点,在普通中小学的语文课堂上,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可在大学讲堂里,还来这一套,是不是有点小儿科了。
厉长庚不这样看,课文是根本。讲课离不开这根本。怎么可以忽略啊!他坚持在讲课的时候,先要认真地读文本!通读文本!这一点,中文系里二十六名学生是十分认可的。好了,背景讲完了。他喊道:“汪奉闻!汪奉闻同学,请你把鲁迅的《阿Q正传》给同学们朗诵一遍。”汪奉闻站了起来。厉长庚跟同学们说:“大家把《文选》翻到《阿Q正传》,注意听汪奉闻同学的朗读。汪奉闻开始朗读《阿Q正传》了。他放下了《文选》,给大家背诵着《阿Q正传》……
他原本坐在第一排座位的中间座。正对着讲台上的讲桌。他干脆转过身来,面对着大家,有表情的背诵着《阿Q正传》的原文。要说在同学们面前背诵课文,这事可不是第一次了。多少次了,没谁记得清楚了。可同学们总觉得是新鲜的。同学们没人再把眼光集中在文选里了,而是注目着汪奉闻,看着他背诵课文时的一个个微妙的表情,听着他背诵的每一句话……
“第一章,序。我要给阿Q做正传,已经不止一两年了。但一面要做,一面又往回想,这足见我不是一个‘立言’的人,因为从来不朽之笔,须传不朽之人,于是人以文传,文以人传——究竟谁靠谁传,渐渐的不甚了然起来,而终于归接到传阿Q,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然而要做这一篇速朽的文章……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救命,……’然而阿Q没有说。他早就两眼发黑,耳朵里嗡的一声,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至于当时的影响,最大的倒反在举人老爷,因为终于没有追赃,他全家都号啕了。其次是赵府,非特秀才因为上城去报官,被不好的革命党剪了辫子,而且又破费了二十千的赏钱,所以全家也号啕了。从这一天以来,他们便渐渐的都发生了遗老的气味。至于舆论,在未庄是无异议,自然都说阿Q坏,被枪毙便是他的坏的证据:不坏又何至于被枪毙呢?而城里的舆论却不佳,他们多半不满足,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而且那是怎样的一个可笑的死囚呵,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有唱一句戏:他们白跟一趟了。”
汪奉闻绘声绘色地给同学们完完整整地背诵完了《阿Q正传》。厉长庚带头鼓起掌来!二十六位中文系的学生,除了汪奉闻自己,余下的二十五位同学,那巴掌拍的,那叫用力啊!拍得太响了太响了……在对待厉长庚老师态度上,郝明兰对汪奉闻心存不满,但对汪奉闻的学习态度汪奉闻的超长记忆的事情上,那不得不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她卯足了劲儿拍着巴掌,嘴里还喊着:“太棒了!太神奇了……”
厉长庚开始分析《阿Q正传》:……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
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难怪《阿Q正传》一出版,社会上就有不少人惴惴不安,以为鲁迅是在专门讽刺他。这种强烈的反应正从一个侧面证实了小说成功的原因。正因为鲁迅把我们国人的病态灵魂如此深刻地勾勒了出来,只要这病态尚未根除,《阿Q正传》就仍然能强有力地震撼我们读者……说实在的,在这样的大学讲堂里,汪奉闻背课文背的那可是真的真的太精彩了;咱们的厉长庚教授讲解的那更为精彩。
厉长庚的讲解吸引着每一位同学!郝明兰入迷的听着厉长庚的每一句话,一个字儿都不丢掉的……显然是厉长庚拖堂了。九十分钟还没下课。范明柱副校长不得不派人到教室来喊郝明兰同学了。干事景秋生没好气的拉开了中文系教室的大门:“郝明兰,范副校长那里有请!快一点吧!”景秋生走了。郝明兰走上讲台,深深地给厉长庚鞠了一个躬,又给下面的二十五名同学鞠了一个躬:“再见了!我最最尊敬的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怎么喊上再见了?这是怎么了?好好地嘛!二十五位同学一下子想到了,郝明兰同学一定一定是要被学校开除了……
郝明兰刚走到教室门口,又回来了。她站在厉长庚身旁,面对着二十五名中文系的同学,说:“我不亏了!学校开除我!我不亏了!我名正言顺的做了一回历老师的新娘!同学们!我的愿望实现了!我做了历老师的新娘……”懵懂了!二十五位同学懵懂了。厉长庚瞪着眼睛看着郝明兰。郝明兰深深地看了一眼厉长庚。她走了。她离开了教室,她离开了学校。她被勒令退学了……厉长庚继续讲课,已经拖堂了二十二分了。这节课,他跟二十五名同学讲的最后一句话是:“郝明兰就是个典型的地地道道的现实版的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