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警世二十四孝列传>警世二十四孝二十一 哭竹生笋说孟宗

警世二十四孝二十一 哭竹生笋说孟宗

作品名称:警世二十四孝列传      作者:浪漫诗剑侠      发布时间:2012-03-04 17:13:40      字数:3201

警世二十四孝二十一 哭竹生笋说孟宗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三国动乱说孟宗,父亡待母有孝行。
为了能治亲人病,哭竹生笋在严冬。
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
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孟宗“哭竹生笋”的故事虽然有点神话,但孟宗对母亲的孝敬却是一种真挚的情感。许多史书都记载了他的孝敬之举,善良的人们敬佩孝敬之人,将他的故事做了一些适当的夸大。这种至纯的孝性,正是人们所向往和推崇的。“哭竹生笋”在现实中是难以想象或根本不可能出现之事,但因孝心而显现之奇迹,却是大家之共同愿望。
哭竹生笋许神话,孝敬父母人人夸。
一颗孝心动天地,和谐人间传佳话。
孟宗,字恭武,因避吴宗、吴皓讳易名为仁。出生于孝感东北部的孝昌县青山口孟家栗林的一个农民家庭。三国时期,孝昌归江夏郡所辖,在吴国境内。当地有个“哭竹港”,就是因孟宗而得名的。孟宗以孝著称,后来屡官至司空,所以史称孟司空。
三国避乱居东吴,出身农民最孝敬。
哭竹生笋出港口,忠孝扬名做司空。
孟宗的母亲十分善良,非常疼爱自己的儿子。有一年冬天,天气十分寒冷。她特地缝制了一床又厚又大的被褥给儿子送去。人们看到这么大的一床被子,都十分奇怪。孟宗的母亲却深情地说:“我儿子的学友大多很贫寒,拿不出什么好东西来结交朋友,这床大被子正好为他们一起盖用,共同御寒,增进他们学友之间的感情。”孟宗在母亲言行感召下,学习期间品学兼优,尊师爱友。做出了许多学习上帮助同学、生活上照顾学友的感人事迹,这些事迹在学堂广为传颂。
母亲爱儿是天性,厚大被褥含深情。
尊师敬道做榜样,学堂事迹永传诵。
母亲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孟宗更孝顺自己的母亲。母亲每有疾病,他都要亲自照顾,端茶倒水侍奉于床前,无微不至,总是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愿望和要求。
母亲爱儿儿爱母,母子情深系孝敬。
孝敬家庭苦亦乐,享受天伦沐春风。
有一次,母亲生病需要调养,很想吃笋子,孟宗听了,亲自拿着镢头、挎着篮子,到竹林挖笋,当时朔风呼啸,天寒地冻,山路难行,他用镢头挖出台阶,一步一步地攀援着路旁树枝艰难地爬上了山中的竹林。可是,当时正值冬日,竹林中根本就没竹笋。孟宗东寻西找,挖遍了竹园,一无所获。孟宗想到父亲早逝,是母亲含辛茹苦的一手把自己拉扯大,培养成人,现在想吃竹笋,自己却无法满足母亲的要求,越想越伤心,就情不自禁地在竹园中抱着竹子坐在雪地里失声痛哭起来,一直哭到第二天天明。传说他当时哭声惊天动地,其孝心感动了天帝,天帝就速派神仙施法术。结果,孟宗的脚旁立即有几支鲜嫩的竹笋破土而出。孟宗喜出望外,赶忙把竹笋带回家。母亲吃了新笋,病真的慢慢好了。
哭竹生笋酬孝行,世间一切皆可能。
感天动地敬亲人,父母生病儿心疼。
由于孟宗孝母哭竹生笋、极尽孝子之道的典型事迹在吴国广为传颂,教育了人民,感动了吴帝,在当地州郡官员的一致举荐下,吴帝不仅亲自召见了孝子孟宗,还赐其物品多件以慰其母、安排他在骠骑大将军朱据名下当了一名军吏。
哭竹生笋感帝王,召见孝子赐衣粮。
且做官吏侍奉母,再写人间好华章。
日后,孟宗出任望江盐池司马,主管渔盐。后来,孟宗的母亲因年迈而病逝,他不顾禁令,弃官回家为母奔丧,守墓三十五天,日夜以泪相伴,跪守在母亲坟旁,极尽孝子之道,四乡八里百姓无不动容。
弃官奔丧泪断肠,守墓月余思亲娘。
孝子行为皆动容,皇王不究加禄粮。
母亲去世后,他一心扑在事业上,屡建功勋,后升任光禄勋,居宫中。永安五年(262年)由光禄勋升任为右御史大夫。宝鼎三年(268年),吴帝又将孟宗由右御史大夫提升为司空。于建衡三年 (271年)去世。
母亲去世侍君王,忠孝双全日月长。
位列三公因声誉,逝去人间美名扬。
《孝经》曰:“(孝是)德之本也,天之经也,地之纬也”。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既具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消极功能,又具有教化百姓,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功能。
孝为德之本,天地有经纬。
和谐在孝敬,纯朴可面对。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谐,则社会和谐。在中国家庭养老还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背景下,孝的家庭功能无疑具有不容低估的作用。更何况,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仁爱思想,对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两汉时,察举孝廉,设置《孝经》博士,就是推崇“孝”的教化功能。
古人推孝廉,德高可做官。
有情可滋润,和美人世间。
《后汉书?仇览传》就记载有让坏人诵读《孝经》,坏人就弃恶扬善的故事。随着时代的发展,孝文化的内涵也被不断扩充。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不要盲目愚孝,奉养父母的精神赡养应高于物质赡养。所以,他认为子女干出事业就是对父母的最好回报。司马谈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继续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司马迁受宫刑后,冲破“无后为大”的观念束缚,“以孝立身”,发愤著书,终于写成了《史记》。
放下屠刀就是佛,弃恶扬善谱新篇。
忠君孝父故事多,且看西汉司马迁。
孟宗哭竹生笋是孝文化的实践典型,侧重于物质赡养,但其中蕴藏的孝诚思想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如果将这种孝诚推及社会其他领域,那么孝文化的影响将会不同凡响。中国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将个人修养和治国平天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此为人处事,我们的社会便会和谐。
修身敬孝道,齐家促和谐。
威武平天下,治国贤孝爱。
孟子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种封建和谐局面是建立在“百善孝为先”的基础上的。孟宗为政清廉,官至司空,这也与他的孝诚品质有关。孝有“大孝”、“小孝”之分。忠于职守,精忠报国,此为大孝。孟宗母亲把孩子尽到社会责任视为大孝,从而提高了孝的品位和社会价值,这种眼光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唐朝崔玄伟事母甚笃,为官十为清廉,他的母亲夸他是个坚守孝道的大孝之人。现代干部的楷模——孔繁森是个大孝子,他不用公车载着母亲在街上赏灯,而是用私车载着母亲,公私泾渭分明。而他在西藏时,将藏族老阿玛冻僵的脚揣进怀里,这不是大孝是什么呢?
圣贤说道理,千年放光辉。
仁义礼智信,孝敬是第一。
虽然《二十四孝》存在着一些消极落后的因素和成分,但从总体上说,《二十四孝》是从先秦到元代千余年中华民族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大展示,是对敬老爱老孝子形象的大表彰,是对千百年民间流传典型孝行事迹的汇集,所有这些都说明,始于孔子的孝文化发展到元代,由重理论上对“孝”的宣示转向了重践行的阶段,由重孝文化精神的阐述向重社会道德评价的转化,元代的敬老、爱老已成社会风尚。虽然元代社会只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并不能代表儒家孝文化发展的全过程,《二十四孝》所推举和宣传的孝子榜样并不一定在中国历史发展中都具有典型性,但元代对敬老、爱老如此崇扬、如此推崇和关注,确是古代中国社会少见的,这确实具有代表性,从历史发展的一个阶段充分地表明了敬老、爱老确是中国的传统的美德。随着历史的进步,《二十四孝》所宣传的孝行事迹,虽不可模仿,但在这些孝行故事中所透析的敬老、爱老的美德、所传递的道德信息,至今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传承和发扬。我们坚定相信,随着当今祖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我们中华民族的敬老爱老传统美德必将发扬光大,愈益显示它的光辉。
中华文明五千年,感天动地非笑谈。
人间德行乃孝道,传统美德永流传。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