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品名称:闲谈《西游记》 作者:三宽居士 发布时间:2017-01-11 22:05:39 字数:3840
17、不思己过怨天人
《西游记》第十回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泾河老龙乱用职权,不认真执行上天的“雨布”,遭了斩刑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患问题。书中写到当泾河老龙终于明白自己阳奉阴违所犯错误(其实是罪过)的严重性后,已是追悔莫及,悲痛万分(主要是贪生怕死);当又得知其死刑由人间大唐朝的著名丞相、公正严明的魏征执行时,觉得有了保住性命的希望。不反思、忏悔自己的罪过,却去走唐王李世民的“路子”。
他认为,魏征虽然公正严明,但毕竟在唐王面前称臣。既然是臣,没有不听君王之言的道理。于是就苦苦哀求李世民,不要魏征斩他。
唐王李世民心软、面软、耳根软,动了恻隐之心,答应了老龙的哀求,亲口许诺不让魏征杀他。
李世民为了践行自己的诺言,在既定对老龙“用刑”的时刻,专门把魏征传进宫来与之对弈(下棋)。
不料魏征却在下棋之际打起了瞌睡,居然在梦中挥舞宝剑“喀嚓”一声斩下泾河老龙的头来!
这情景虽然书中人始料不及,其实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世间万物皆有定数。犯下了死罪,就是龙王爷也是逃不脱的。
可叹泾河老龙在身首异处之时。没有伏法认罪的表现,反而埋怨李世民说话不算话——答应保全他的性命却没有保全。既怨天又尤人,真是厨师不好赖灶歪。李世民背了冤枉不说,那老龙竟胡搅蛮缠,无理取闹,夜夜前来唐王寝宫大哭大嚷嚷的骚扰,闹得唐王寝食不安,惶惶不可终日;闹得文武大臣人人自危不得安宁;严重干扰了皇宫的正常生活、工作秩序。
唐王在万般无赖之际,只好安排胡敬德、秦叔宝两员大将轮流值班守夜,把守宫门,吓得老龙魂不敢进宫胡闹。
可这又带来新的问题,胡、秦二位毕竟是凡体肉身,连夜不眠的护驾,身体实在支持不住。长此以往,铁打的身体也会熬垮。于是,就有聪明人出了个好主意,把胡、秦二位的相貌画了下来,贴在唐王寝宫门扇上。把胡、秦二位使用的兵器钢鞭、宝剑放在门侧,倒也起到了震慑、阻止老龙之魂胡闹的效果。
老龙骚扰无果只好作罢。
这一节书有两个作用:一是淋漓尽致的描绘出一个不承认自己错误、不反思自己罪过、反而怨天尤人、撒泼无赖,胡搅蛮缠的反面艺术形象;二是给中国的年节留下了一个风俗习惯,由贴胡、秦二将的画像演变成春节时家家门上贴门神爷——门画;由门旁置放刚鞭、宝剑,演变成五月端阳门旁摆放艾蒿(形如刚鞭)、菖蒲(行如宝剑)。我想,这正是国人镇邪祛恶,惩恶扬善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18、换手抓背巧作弊
《西游记》第十回书的后半部分,写的是阴间、阳间握有权柄的人相互关照(民间称换手抓背——极形象,相互挠了痒痒,都舒服)通同作弊的事。予若不信,待敝人信手拈来---
书中写到唐太宗李世民经过泾河老龙的阴魂多次骚扰以后,精气神大损,活力不支,终于要走向死亡之路。一代君王何等荣华富贵,何等威风显赫,确实不愿意轻易死去。弥留之际,哀叹回生无术,保命无方,不免留下深深的遗憾。
此际,被人一惯称道大公无私公正严明的丞相魏征却极力劝慰唐太宗安心的去死——须知一般文臣武将是绝对不敢这样麻起胆子让皇帝去死的,也只有魏征敢说这样的大不敬的话。其实,魏征后面紧跟着大讨好的路数:也即阴曹地府酆都城掌管生死命案的崔判官生前是先王爷驾下的臣子;更重要的是他生前与魏征是有八拜之交的干弟兄;尤其重要的是魏征一直还在无微不至的关照崔判官仍在阳间的遗老遗少和众亲眷——仗着这几层硬关系,魏征就给崔判官修书一封,让唐太宗务必带上,信誓旦旦保证太宗不几日就可生还。
唐太宗将信将疑,把书信袖在袍子里,试着闭上了眼睛,俩腿一抻,撒手西去了。其魂魄没有直接到森罗殿阎王爷那里去报到,却径直到酆都城崔判官那里走“门路”去了,把魏征的亲笔书信交给了崔判官。当然那一时半会儿心里还很不塌实,很急切的等待看崔判官到底是什么态度。
却说崔判官听说有老同事的书信,便急切接过来读:“......万祈俯念生日交情,方便一二,放我陛下回阳,诚百爱也,容再修谢......”
崔判官阅读了书信,当时就就拍板表态:“蒙他(魏征)早晚看顾臣的子孙,今既有书来,陛下宽心,微臣管送陛下还阳,重登玉阕。”
须知,任何人的死期(包括皇帝佬)都是有定数的。这是阴曹地府比铁还铁的纪律。也即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可崔判官表了放唐王生还的态,就得在唐王死期登记簿上作文章,即命小鬼把万国皇帝的“天禄”簿拿来。(此簿是记载各个皇帝在位期、死亡期的簿子。)
崔判官捧着天禄簿子逐页逐行核对、审阅,一眼就瞅准了唐王的“天禄”期就是“贞观一十三年”。不由得大吃一惊,急忙取笔蘸墨,把贞观一十三年的“一”字的上、下各添了一横,变成了“贞观三十三年”。然后才郑重其事的把“天禄”簿子交给十殿阎王复查,并且汇报说是小鬼拿错了人。
那十殿阎王可能不会怀疑崔判官做手脚,一见“三十三”年的记载,不仅同意了崔判官拿错人的说法,而且即刻就放唐王还魂阳间重登王位。魏征那么公正严明的人也走这样的特殊关系,可见特殊关系是能办成大事难事的。而崔判官的作弊行为也在神不知鬼不觉中得手完成了,成为后世作弊者的“楷模”。
19、唐王还魂始爱民
正史、野史及民间传说都讲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开明君主,有道皇帝,慈善爱民的天子。
殊不知他慈善爱民、开明有道是自还魂以后才开始的。这从《西游记》第十和十一回书中可以看到白纸黑字的证据。
书中讲到,唐贞观十三年即是李世民在位执政期满,和人生大限死期的降临之时。但因魏征丞相托关系、走门路走到阴曹地府崔判官的名下,崔判官念及生前与魏征是结拜的兄弟,更何况自己在阳间没死的亲属多亏魏征给予了无微不至的照顾,就麻起胆子违犯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将贞观一十三年偷改成“三十三”年,于是李世民才可以还魂回阳。书中特别指出的是,李世民在还阳途中,虽然有阴间高层官员崔判官护送,但在经过枉死城时,却遇到了众多冤魂直呼其名,向他讨还性命——
这就充分证明那些冤魂是认识李世民的,换句话说他们都曾经是李世民统治下的老百姓,并且是枉死的老百姓。他们,是苛捐杂税逼死的?是横征暴敛逼死的?是沉重劳动逼死的?是缺吃少穿冻饿而死的?是官吏草菅人命害死的?都有可能,反正是死得冤枉,不然死后就不会关进枉死城。
那些冤魂,有可能不是李世民亲手致死的,但一定与他制定的政策有直接关系,与他的文武大臣及属下的地方官员的该作为而不作为、或错误作为有直接关系。一句话关总,李世民当政时确实逼死了许多人命。否则,枉死城中的冤魂就不会径直向李士民讨还性命。
可是,生命对于任何人都只有一次,死了是讨不回来的。连李世民这样的君王想获得第二次生命也还得靠魏征走阴间的门路,作弊,偷改寿限才行。
值得欣喜的是,李世民经过一次死劫以后,翻然醒悟,立即更新了做人为帝的观念,采取了一系列德政措施:大赦天下罪人,宽宥该死或不该死的重罪人犯,颁布济贫救孤榜文,尤其是释放宫中老幼才女三千多人。使一大批预备着供他淫乐的年轻女性终于得到了人身自由和向往已久的真正“性”福,遵旨配军——即与军人配婚。还颁布了普天行善的榜文,要求人心向善,并从我做起,于是才有了鼓励向善、行善的大行动——让唐僧率众去西天取经。让人心皈依佛法,开始了古代的精神文明建设。
20、关于刘全敬瓜
鄂西北边陲竹山县民间有“刘全敬瓜”的传说,亦有《刘全敬瓜》的唱本;与此相关联的还有“李翠莲借尸还魂”的小唱。刘全的妻子即李翠莲,其夫妇二人被民间当作“贤人”歌唱。若不知该传说和唱本的来路,翻开《西游记》第十一回便会看得清楚明白。
书中讲到,唐王李世民死后还魂之际,为了表示对十殿阎王放其活命的感谢,曾当着众鬼官、众鬼人许诺:回到阳间,一定相送阎王们最喜欢吃的阳间的一种瓜。
李世民还阳重做皇帝以后,心想对阎王许诺的事情马虎不得,立即着手兑现送瓜的许诺,贴出了招贤榜文说:谁愿意代替他唐王去阴间送瓜,其优惠政策是免除三亲六戚的徭差和一应捐税。
这个政策确实优惠,但是谁愿意以死相换呢?所以无人揭榜。事有凑巧的是,恰好在那一阵子均州(属今十堰市)农民刘全,因指责一贯坚守妇道的妻子李翠莲不该与一过路和尚讲了话,翠莲一气之下便寻了短路而亡。撇下一双儿女,凄惨兮兮。
刘全十分懊恼自己的莽撞行为,造成家破人亡,也就没了兴趣活下去,但想着一双儿女的活路和后路,便毅然去长安揭了榜文,愿意为国捐躯(其实是代皇帝送死)就听命于李世民赐死(死还是赐),那魂儿头顶着瓜飘飘然去了阴间。
刘全头顶的是什么瓜?书中没有交代。可竹山民间有交代:刘全赴阴敬的是北瓜。其理由是,从古至今一直就有东(冬)瓜、西瓜、南瓜,可就是没有了北瓜。那是因刘全敬瓜断了北瓜种。
这事信不信由你,反正,在农业科技这么发达的今天,也还不曾听说某某培育出一种叫做北瓜的瓜来。
再说刘全把北瓜敬献给十殿阎王,阎王们十分欢喜。一是夸奖李世民言而有信;二是称赞刘全忠君行贤,并且大开免死的绿灯,不仅放刘全生还,而且还放已经死了多日的李翠莲也生还。于是,刘全夫妻双双便高高兴兴回到了阳间。
看来阎王们也很容易满足,一只瓜的小恩小惠就让他们把“死亡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大打了折扣。
现在回头看来,刘全很是划得来,不仅受到了十殿阎王的特别奖赏——还魂回阳,而且得到了名为李翠莲、身体确是李世民亲妹子的妻子(那日正好御妹跌跤而亡)。从此与皇帝称兄道弟,进入上流社会,再不住十堰市属的均州农村,而定住在都城长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