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嘱流通第十(2)(3)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7-01-07 21:30:19 字数:5420
付嘱流通第十(2)
当时徒众听完偈语,都纷纷向大师作礼,并且体会了大师的心意,人人收回散乱的心,依照正法修行,更不敢有所争执。因知大师将不久于世,法海上师再次礼拜,问道:“师父灭度以后,衣法应该传给什么人呢?”
大师说:“从我在大梵寺说法,一直到今天所说法要,你们抄录流行,就把它起名为《法宝坛经》。你们守护好这部经法,并将它传授出去,以救度众生。只要能依照此经说法,就叫做正法。我今天为你们说法,但不再传付祖衣。因为你们的信根都已经纯熟,信念坚决而没有疑惑,能够堪当弘法重任,但是根据先祖达摩大师传授的偈意,祖衣不应该再传。达摩大师的偈语是这样说的:‘我来东土的本意,是为了传法度迷情。一花开出五叶,菩提道果自然成。’”
大师又说:“各位善知识!你们各自净心,听我说法:你们各人的自心就是佛,不要有什么狐疑。心外本来无有一物能够建立,皆是由于本心生出万种法相,所以经中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如果要想成就佛的一切种智,必须要了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如果能在一切处而不住一切相,并且在相上不起厌憎与喜爱,也没有执取和舍弃等念头,不计较利益成败等事,安闲而恬静,清虚、圆融而淡泊,这就叫一相三昧。如果在一切处,无论行住坐卧,都怀有一颗纯净正直的心,不用在道场中修行,自己的真心便成就出了自性净土,这就叫一行三昧。”
“如果人能够具有这两种三昧,就好像地下有种子,经过孕育成长,定能成就果实。一相三昧和一行三昧也是如此。我现在所说的法,就好像及时雨,普遍滋润着大地。你们的佛性,就好像一粒粒种子,遇到这及时雨的滋润,都能够发芽生长。凡是承受我的旨意的人,一定能获得菩提。依照我所说去行持的人,定能证得妙果。听我说偈:‘心地含有佛性的种子,普获法雨全部萌发。顿悟花的情状后,菩提妙果自然而成。’”
大师说完偈语,又说:“佛法没有二法,人心也是如此。佛道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可以执著。你们千万不要执著于‘观静’及修‘空心’,自心本来清净,没有什么可以取舍。你们要各自努力,随缘珍重!”
直到这时,徒众才向大师作礼而退。
【原经文:时徒众闻说偈已。普皆作礼。并体师意。各各摄心。依法修行。更不敢诤。乃知大师不久住世。法海上座再拜问曰。和尚入灭之后。衣法当付何人。
师曰。吾于大梵寺说法。以至于今。抄录流行。目曰法宝坛经。汝等守护。递相传授。度诸群生。但依此说。是名正法。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盖为汝等信根淳熟。决定无疑。堪任大事。然据先祖达磨大师付授偈意。衣不合传。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
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师说偈已。曰。其法无二。其心亦然。其道清净。亦无诸相。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
尔时。徒众作礼而退。】
付嘱流通第十(2)浅解
因为大师将不久于人世,法海再次拜问:“师父您灭度以后,衣法当传付给什么人呢?”于是大师说出了达摩祖师所传的一首偈:“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这“一花开五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从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为“一花”,而后发展演变成五个流派,即:维仰,临济,曹洞,法眼,云门。另一种说法是指自达摩传道以来,历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惠能这六代方使得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第一大宗。
大师这里所解释是取第二种说法。“一花开五叶”既已完成,那么佛法的种子已在中国的国土上普遍滋长,所以也就没有再传袈裟的必要了。因为这佛法的宗旨便是“无住生心”,既然在一切境相上都不能够住心,那么真正悟到了佛法的人,也就不会再将心用在继承衣钵和用心守护上了,只要有了一丝一毫的私心杂念,就不会是真正圆满的解脱。因此,这衣钵也没有再传的必要了。
虽然不传衣钵,但这正法的传承却是首要的任务,大师将他于大梵寺说法以至当日所说,令弟子抄录流行,并起名叫“法宝坛经”,嘱咐他的徒弟小心守护,用心传承,以普度众生。
人的本心就是佛,心外没有一物能够建立,但对外界产生执著,便会生出万种法相,因此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要想成就佛的种智,就要做到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一相三昧是说在一切境相上都不住心,更不会有贪嗔痴等念头,也不考虑自身的利益得失,心境清虚而淡泊;一行三昧是说自己的行住坐卧都保持一颗正直的心,时时见性不迷,不用在道场中修行,便可成就出自性净土。
大师又做了种种比喻,最后特别嘱咐不要“观静”和修“空心”。自心本来就是清净的,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舍,因此,只要自见本心就是“佛”。“观静”便是心中执著于“静”这一念,不能够摆脱,因此不能达到自性真的清净;而“空心”就是心中什么都不想,堕入了空想,就是外道。
大师说完,众徒弟真的领悟,这才作礼而退。
付嘱流通第十(3)
大师在七月八日那天,突然对弟子们说:“我要回新州去,你们速给我准备好船只。”
大家苦苦的哀求他留下,大师说:“诸佛出现,还要示现涅槃,有来就必定有去,这是很平常的道理。我这个肉身,也自然是有所归处。”
众人说:“师父您去了新州以后,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大师说:“叶落归根,来时不能够用口说。”
大家又问:“正法眼藏传给了什么人?”
大师说:“有道的人得到了,无心的人自然通达。”
大家又问:“以后会不会有什么难呢?”
大师说:“我灭度后大约五六年,会有一个人来取我的头。你们记住我说的预言: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他又说:“我去后七十年,将有二位菩萨从东方来,一位是出家僧人,一位是在家居士,同时弘法教化,建立我宗,广修庙宇,把佛法发扬光大。”
门人又问:“不知从最早佛祖应现已来,一共传授了几代?愿师父垂恩开示。”
大师说:“古佛应世,数量已无法计算。现在以七佛为始来说,过去庄严劫时,有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现在贤劫时,有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这就是所说的七佛。”
“释迦牟尼佛首传正法眼藏给摩诃迦叶尊者,第二传给阿难尊者,第三是商那和修尊者,第四是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是提多迦尊者,第六是弥遮迦尊者,第七是婆须蜜多尊者,第八是佛驮难提尊者,第九是伏驮蜜多尊者,第十是胁尊者,十一是富那夜奢尊者,十二是马鸣大士,十三是迦毗摩罗尊者,十四是龙树大士,十五是迦那提婆尊者,十六是罗侯罗多尊者,十七是僧伽难提尊者,十八是伽耶舍多尊者,十九是鸠摩罗多尊者,二十是阇耶多尊者,二十一是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是摩拏罗尊者,二十三是鹤勒那尊者,二十四是师子尊者,二十五是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是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是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是菩提达摩尊者(在中国是为初祖),二十九是慧可大师,三十是僧璨大师,三十一是道信大师,三十二是弘忍大师,惠能为第三十三代祖。从上面所说的各位祖师,都各有所禀承。从你们向后,也要代代流传,不可有误。”
大师在开元元年的八月初三,在国恩寺用完斋饭,对他的众徒弟说:“你们各人依次坐好,我要和你们道别了。”
法海说:“师父留下什么教法,可以使后代执迷的人得见佛性呢?”
大师说:“你们用心听着,后代迷惑的人,如果能够识得众生,就是佛性;如果不能够识得众生,即使经历万劫,想要觅佛也是难遇难逢。我现在教你们,识得自己心中的众生,见自己心中的佛性。想要求得见佛,只在能够识得众生,因为是众生迷失了佛性,不是佛迷惑了众生。自性如果能够觉悟,众生就是佛;自性如果迷失,佛就是众生。自性若是平等,众生就是佛,自性若是邪恶,佛也就是众生。如果你们的心术不正,那么佛就在众生中;如果一念平等正直,就等于众生成了佛。我们自己心中本来就有佛,这自性佛才是真佛;自己如果没有佛心,到何处去寻找真佛呢?你们自己的心性就是佛,再不要有所怀疑!心外并无一物能够建立,都是内心产生执著才生出万种法相。所以经中说:‘心念一生则种种法随之而生,心念一灭则种种法随之而灭。’我现在给你们留下一首偈,与你们告别,这首偈的名字叫《自性真佛偈》。后代的人,如果了解此偈的意旨,自然能够见到自己的本心,自然能够成就佛道。”
【原经文:大师七月八日忽谓门人曰。吾欲归新州。汝等速理舟楫。大众哀留甚坚。师曰。诸佛出现。犹示涅槃。有来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归必有所。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可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口。
又问曰。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师曰。有道者得。无心者通。
又问。后莫有难否。师曰。吾灭后五六年。当有一人来取吾首。听吾记曰。头上养亲。口里须餐。遇满之难。杨柳为官。又云。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萨从东方来。一出家、一在家。同时兴化。建立吾宗。缔缉伽蓝。昌隆法嗣。
问曰。未知从上佛祖应现已来。传授几代。愿垂开示。
师云。古佛应世已无数量。不可计也。今以七佛为始。过去庄严劫。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今贤劫。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文佛。是为七佛。释迦文佛首传摩诃迦叶尊者。第二阿难尊者。第三商那和修尊者。第四优波鞠多尊者。第五提多迦尊者。第六弥遮迦尊者。第七婆须蜜多尊者。第八佛驮难提尊者。第九伏驮蜜多尊者。第十胁尊者。十一富那夜奢尊者。十二马鸣大士。十三迦毗摩罗尊者。十四龙树大士。十五迦那提婆尊者。十六罗侯罗多尊者。十七僧伽难提尊者。十八伽耶舍多尊者。十九鸠摩罗多尊者。二十阇耶多尊者。二十一婆修盘头尊者。二十二摩拏罗尊者。二十三鹤勒那尊者。二十四师子尊者。二十五婆舍斯多尊者。二十六不如蜜多尊者。二十七般若多罗尊者。二十八菩提达摩尊者此土是为初祖。二十九慧可大师。三十僧璨大师。三十一道信大师。三十二弘忍大师。惠能是为三十三祖。从上诸祖。各有禀承。汝等向后。递代流传。毋令乖误。
大师开元元年癸丑岁八月三日。于国恩寺斋罢。谓诸徒众曰。汝等各依位坐。吾与汝别。
法海白言。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
师言。汝等谛听!后代迷人。若识众生。即是佛性。若不识众生。万劫觅佛难逢。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佛性。欲求见佛。但识众生。只为众生迷佛。非是佛迷众生。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汝等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是众生成佛。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无佛心。何处求真佛。汝等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故经云。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吾今留一偈。与汝等别。名自性真佛偈。后代之人。识此偈意。自见本心。自成佛道。】
付嘱流通第十(3)浅解
七月八日那天,大师坚决要回新州,大家苦苦地哀求他能够留下。大师说:“就连诸佛出现,都要示现涅槃,更何况我这肉身,必定有它应该回归的处所。有来有去,这是谁也不能够改变的常理。”这就是天地万物所遵循的因果循环的正理,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大师的形骸只有回归故里,叶落归根,才会彻底断了尘世的因果轮回。而达到圆满的佛果,也必然要摆脱这肉身的束缚。达到圆满的寂灭,真正做到不著世间一物,才能够佛光普照,遍及一切处。
众人又问:“正法眼藏传付何人?”大家是在担心六祖示寂后,既然没有七祖承接祖位,也不再往下传祖祖相传的衣钵,那正法会不会断了传承?大师说:“有道者得,无心者通。”有道的人自会得到,这有道的人便是无心的人。只有“无心”,才能够对于世间的万相都不会产生执著,没有任何妄念,用智慧朗照整个宇宙,洞彻世间每一细微之处。所以说,即便是不传付任何一个具体的人,这正法却更能够悟到极致。
大师又预言了自己灭度以后的两件事,以及佛法师承所经历的各位祖师的名字,让众徒弟不要忘记弘法重任。
开元元年的八月初三,大师在国恩寺用完斋饭,便和众徒弟道别。法海问:“和尚留何教法,令后代迷人得见佛性?”于是大师详细讲解了如何识别众生与佛。
“众生”指的是自心对外境执著所生出的各种妄念,而“佛”就是自己的本性。只有识得了众生,才可以摆脱各种尘劳的缠缚,得见佛性;一个人如果不能够以观照的姿态来识得众生,那么他的心性必然是执著于尘境之中,即便经历了万劫,也难以得见自己的本性。
“烦恼”即是“菩提”,只要自性平等正直,那么所起思量正是自性千百亿化身佛在起作用,所以说众生就是佛;如果心存邪险,不能够识得自性佛,因此说佛也是众生。佛就在我们的内心,自性佛才是真的佛,如果自己没有佛心,又到哪里去觅真佛呢?所以我们的自心就是佛,千万不要再有什么狐疑。
心外本来没有一物可以建立,只因迷人对境生心,所以才建立世间万种法相;如果能够觉悟,不于任何处执著,那么万种法相都会断灭。所以说“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