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对示第九(上)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7-01-03 12:48:32 字数:3063
法门对示第九
有一天,大师把他的门下弟子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人唤到近前,说:“你们和其他徒众不同,我灭度后,你们各自都会成为住持一方弘法教化的禅师。我现在教你们如何说法,才能不失本宗的宗旨。在讲法时,应先举述三科法门,灵活运用三十六对,如果有出没就会落于两边,说一切法都不要背离了自性。当忽然有人向你问法,你说话的时候都要出语双关,都要取相对的法相,两者来去互为因果,最后做到两种法相全部除尽,更没有其他可著之处。”
“所谓三科法门,是指阴、界、入。阴是五阴,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十二入,包括外六尘,指的是色、声、香、味、触、法。还有内六门,是指眼、耳、鼻、舌、身、意;界是十八界,也就是六尘、六门、六识。”
“自性能包含万法,所以名叫含藏识。如果起了分别思量,就是转识。于是生起六识,出于六门,接触六尘,因此说一十八界,都是从自性起用。自性如果是邪,就产生十八邪;自性如果是正,就产生十八正。包含有恶意的应用就是众生用;善意的应用就是佛用。不管是哪一种应用,都是由自性而生。”
“相对的法相,外境有无情的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这是无情五对;关于法相的语言有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这是法相语言的十二对;从自性所起用有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铿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这是自性起用十九对。”
大师说:“这三十六对法,如果懂得如何运用,就能够使道贯穿于一切经法,而且自由出入不能够落于两边。自性发起作用,与人言谈时,能够做到在外界一切相上而不执著于一切相,内心空寂而不执著于空。如果完全著相,就会生起邪见;如果完全著空,就会增长无明。”
“执著于空的人,有的诽谤佛经,态度肯定地说‘不用文字’。既然说不用文字,那么人也就不应该有语言,因为这语言本身就是文字的相。又说‘直指人心,不立文字’,只是这‘不立’两个字,也是文字。见到别人在说法,便诽谤别人讲法执著于文字。你们应该知道,自己执迷也就罢了,这样却会诽谤佛经。千万不可诽谤经法,否则将造下无量无边罪业。”
“如果执著于外相却作法事而求取真道,或者是到处建立道场讲说有无的过患,这样的人因罪过愈深而不可见性。必须要依照正法修行,又不可什么都不想,这样反而会给道性造成障碍;如果只是听人说法而不去修行,反而会使人生起邪念。因此要依照正法修行,说法的时候不要著相。你们如果能够领悟,就依照这样去说,去用,去行,去作,就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了。”
“如果有人问你法义,问‘有’就用‘无’来回答;问‘无’就用‘有’来回答;问‘凡’就用‘圣’来回答;问‘圣’就用‘凡’来回答。二道是互为因果的,就会生出中道义理。就这样一问一答,其余的也是依照这样来作答,就不会失却佛法义理了。”
“假如有人问:‘什么叫暗?’就要回答说:‘因为有明,才会有暗,光明没有了就是黑暗。以光明来显现黑暗,以黑暗来显现光明。’一来一往相互为因,而成中道义理。其余的问题都可以这样回答。你们今后传法,就要依照这种转相的方法来传授,千万不要失却本宗的宗旨。”
【原经文:师一日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神会。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各为一方师。吾今教汝说法。不失本宗。先须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自性。忽有人问汝法。出语尽双。皆取对法。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也。阴是五阴。色受想行识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是也。界是十八界。六尘。六门。六识是也。
自性能含万法。名含藏识。若起思量。即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如是一十八界。皆从自性起用。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含恶用即众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性有。
对法。外境无情五对。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明与暗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此是五对也。法相语言十二对。语与法对。有与无对。有色与无色对。有相与无相对。有漏与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大与小对。此是十二对也。自性起用十九对。长与短对。邪与正对。痴与慧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慈与毒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险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常与无常对。悲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此是十九对也。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是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
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既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言。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
若著相于外而作法求真。或广立道场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若听说不修。令人反生邪念。但依法修行。无住相法施。汝等若悟。依此说。依此用。依此行。依此作。即不失本宗。
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汝一问一对。余问一依此作。即不失理也。
设有人问。何名为暗。答云。明是因。暗是缘。明没即暗。以明显暗。以暗显明。来去相因。成中道义。余问悉皆如此。汝等于后传法。依此迭相教授。勿失宗旨。】
法门对示第九浅解
这一章节是惠能大师教导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说法,才不会失却本宗的宗旨。因为在他灭度以后,就要靠他的这些出色的学生来传法,如果稍有差错,便会把人引入邪道。他给他们详细讲解了“三科法门”以及如何动用“三十六对”。
三科法门指的是阴、界、入。阴就是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入是指十二入,包括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和内六门眼耳鼻舌身意;界就是十八界,包括六尘、六门和六识。
自性本来就含有万法,如果起了思量,就是转识。“生六识,出六门,见六尘。”因此说,这一十八界都是从自性起用。如果起的思量是邪念,就会生起十八邪;如果所起思量是正念,就会生起十八正。这十八邪就是众生所用,这十八正就是佛用。
这里所说的“邪”、“正”,不是世间法中相对存在的正与邪。这“邪”就是指执著于尘境所生的妄念,里面便包括了邪和正这两种念头;“正”就是指自心不和外境有任何染著所起的思量,抛开了尘世的邪与正两种念头。所以说十八邪是众生所用,十八正是佛所用。
这个道理用佛法中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邪”和“正”是两边,这两边都是妄,因此佛道相对这两边而言便是取的中道,可是既然“邪”、“正”两边都没了,那么“中道”又是相对于谁来说的呢?所以说“中道”这个说法也就不存在了。因此说佛法的宗旨是“两边不立,中道不存。”
大师又为他们一一列举出了天地无情五对,法相语言十二对和自性起用十九对,共三十六对。并告诉他们说如果能够灵活运用这三十六对法,就能够贯穿一切经法,取中道义理,而不会执著于两边。(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