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参请机缘第六(3)(4)

参请机缘第六(3)(4)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29 00:00:47      字数:4847

  参请机缘第六(3)
  法达说:“要是这样的话,只要能理解经中的意思就行了,我就可以不必念经了?”
  大师说:“经有什么过失啊,难道障碍了你的正念?只是因为执迷和觉悟都在个人,受损或得益都是由于自己。口里念着,心里能行其义,就叫做转经;口诵经文而心不能行其义,就是被经所转。听我说偈:心若执迷就被法华转,心若觉悟就能转法华。诵经虽久不能明经义,与义理相悖成为仇家。无念而念就是正,有念而念便成邪。有无都不去执著,就如驾御白牛车一样没有阻隔。”
  法达闻了这首偈颂,不知不觉悲泣交加,于言下大悟,告诉大师说:“法达从往昔以来,确实未曾转法华,乃是被法华所转。”
  法达再启问:“经中说,诸大声闻乃至菩萨,即使竭尽思虑共同测度,也不能测知佛的智慧。现在却令凡夫觉悟自心,说这就是佛的知见。如果不是上根人,不免有疑谤。经中又说三车,羊车、鹿车和白牛车,到底如何区别?希望和尚再次慈悲开示。”
  大师说:“经的意思说得很清楚,而是你自己迷惑违背了经义。声闻、缘觉、菩萨,这三乘人不能测得佛的智慧,就是因为存在度量之心。即便是他们竭尽思虑共同推究,反而会与佛智越来越远。佛法本来是为凡夫而设说的,并不是为佛说。这道理如果都不肯信,任凭他自己退出会席好了。”
  “他竟然不知道自己原就坐在白牛车上,却向门外去觅什么三车。况且经文已经向你说的很清楚,只有一佛乘,没有余乘。若说二乘、三乘,乃至无数的方便法门,不过是因为人的种种因缘所说的譬喻言辞。这所有的法都不过是为了一佛乘的缘故,你为什么还不能醒悟?三车是假设,是为了以前未达到这种程度而做的方便说,只有一乘才是真实的,是因为你已经领悟了佛法义理的缘故。这种说法不过是为教化你去假归真。归到真实以后,真实也是不可言说的。”
  “你应当知道所有的珍财,都是属于你自己的,由你来受用。根本不用做诸佛如来想,也不做一切众生想,也不用做有用无用想。能够做到这样,才是真正在诵持《法华经》,就好像从前劫到后劫,手中都没有放下经卷;从白天到黑夜,没有不念诵的时候。”
  法达蒙受六祖大师启发,内心欢喜踊跃,于是用偈来赞叹说:“经书虽已诵有三千部,到曹溪被六祖一顿呵斥,所持全数消亡。因不懂得经中出世的宗旨,无始劫来的狂妄是无法止息的。羊、鹿、牛三车是权巧施设,比喻初、中、后三善依次发扬。谁知自身六尘之内,却原来正是如来的果位。”
  大师说:“从今以后,你才可以称为念经僧了。”
  法达从此领悟到深奥玄妙的经义,也不停止诵经。
  【原经文:达曰。若然者。但得解义。不劳诵经耶。
  师曰。经有何过。岂障汝念。只为迷悟在人。损益由己。口诵心行。即是转经。口诵心不行。即是被经转。听吾偈曰。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仇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达闻偈。不觉悲泣。言下大悟而告师曰。法达从昔已来。实未曾转法华。乃被法华转。
  再启曰。经云诸大声闻乃至菩萨。皆尽思共度量。不能测佛智。今令凡夫但悟自心。便名佛之知见。自非上根。未免疑谤。又经说三车。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如何区别。愿和尚再垂开示。
  师曰。经意分明。汝自迷背。诸三乘人不能测佛智者。患在度量也。饶伊尽思共推。转加悬远。佛本为凡夫说。不为佛说。此理若不肯信者。从他退席。
  殊不知坐却白牛车。更于门外觅三车。况经文明向汝道。唯一佛乘。无有余乘。若二若三。乃至无数方便。种种因缘譬喻言词。是法皆为一佛乘故。汝何不省。三车是假。为昔时故。一乘是实。为今时故。只教汝去假归实。归实之后。实亦无名。
  应知所有珍财。尽属于汝。由汝受用。更不作父想。亦不作子想。亦无用想。是名持法华经从劫至劫手不释卷从昼至夜无不念时也。
  达蒙启发。踊跃欢喜。以偈赞曰。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未明出世旨。宁歇累生狂。羊鹿牛权设。初中后善扬。谁知火宅内。元是法中王。
  师曰。汝今后方可名念经僧也。
  达从此领玄旨。亦不辍诵经。】
  参请机缘第六(3)浅解
  法达问大师是不是理解了经中的意思就不用再诵经了,大师就他这个问题做了详细的解答。
  诵经的时候,只有了解了经中的义理,口念心行,才是真正的转经;而只是口中诵读,心中根本就不了解,这就是被经转。由此看来,法达尽管以前已经读过了三千部《法华经》,可他从未曾觉悟,可以说一直是在被法华转。如果明白了佛经中的义理再去诵读,这才是真正的转法华。
  我们只有读经、懂经,并且身体去力行经法,这才叫修道,也就是真正的转经。可是有许多的人,他们自己根本就不明白佛法中的义理,却还要去讲法,迷障了众生不说,自己还借此机会大肆敛财。
  前些天听人说起有一位法师,到道场上来的时候根本不讲法,只是说给大家看病,对于别人的病症他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可是还要收取一些费用。这种做法让许多人对信佛产生了动摇,因为法师每来一次他们就要花费一次钱财,可是对于佛法中的义理却是一点都不懂,有的甚至于觉得学佛就是学法术。后来又听说那位法师不知道带着多少钱远走他乡了,没人知道他的去处。这样的人谤经毁佛,所造之罪真的是难以言说了。不知道他是凭着什么成为法师的,他不用身心去力行经法,即便是读过上千部经书,也只是被经所转,自己反而愈迷愈深。
  由此而知,真正的转经才是最重要的事,“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所以只有正法才不会使人们进入迷途,才能够消除社会上所有的不平事。
  法达又向大师请教经中所说的羊鹿之车与白牛之车有什么区别。三车之譬喻是就人的不同智慧而设说的,一切声闻、缘觉以及菩萨们共同来思维推究,也无法测得佛的智慧。佛的智慧也就是一佛乘,也就如同白牛之车。执迷的人越是去用心揣度,内心产生的分别思量也就越多,离佛的智慧就会越来越远,就好比是乘坐羊鹿之车。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坐在白牛车上,圆满的觉智本自具足,只是自己不能够领悟,却要到门外去寻什么三车。佛法只有一佛乘,根本就没有二乘三乘,是迷人不觉,非要分出个什么一二三来,只要去除一切执著心、分别心,圆满的智慧自会现前。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自性这一宝藏,供自己受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迷人只贪恋世俗中的金银财宝,功名利禄,以为只有那些才算是财富。执着追求一生,也不过是眼见着那些东西如梦幻泡影般在眼前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临走时没有一样自己可以带走。
  只要能够守住自性,再不起什么思量分别,诵经与不诵经,都和日日夜夜手持经卷不间断地诵读是一样的了。
  
  参请机缘第六(4)
  智通禅师,寿州安丰人。曾经读过《楞伽经》千余遍,却不能领会经中所说的三身和四智,于是来礼拜大师,求大师为他讲解其中的要义。
  大师说:“所谓三身,清净法身,就是你的自性;圆满报身,就是你的智慧;千百亿化身,就是你的行持。如果离开本性,说另外有三身,这就是有身而没有智慧。如果悟得三身并非各有自性,就叫做四智菩提。听我说偈:‘自性本来具有三身,发挥作用的时候就会显现成四智。并不是要离开见闻等境缘,只要超越自我就是登上了佛地。我现在为你说法,你明白了真谛就会永远没有迷惑。莫学那些向外驰求的人,只是终日口中说着菩提。”
  智通再次启问:“四智的义理,可否劳烦大师再为我开示?”
  大师说:“既然领会到了三身,也便明白了四智,何必还要再问?如果离开了自性三身,而另外去谈说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即使有智,也等于无智。”
  六祖又说了首偈颂:“大圆镜智就是本性清净,平等性智就是心体无有滞碍,妙观察智所现没有任何执着妄念,成所作智如同大圆镜智。五八、六七各识在果地和因地上转,但用这些言语却要懂得它们并非实性体。悟到极处就要不再退转,无论外缘多么纷繁复杂,内心永远在定中。”
  智通顿时悟懂了本性四智,于是他向六祖说了一首偈:“三身原来是我清净的本体,四智是我明彻的本心。三身四智圆融没有障碍,自心与万物都会融为一体。起心和修持都是妄念在动,坚守不动也不是精义所在。经文的妙义因师而知晓,终于去掉了受污染之名。”
  【原经文:僧智通。寿州安丰人。初看楞伽经约千余遍。而不会三身四智。礼师求解其义。
  师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
  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也。即此有智。还成无智。
  复偈曰。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通顿悟性智遂呈偈曰。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参请机缘第六(4)浅解
  智通禅师虽然读《楞伽经》有千余遍,但他并未领悟经中所说的三身四智到底是什么意思,于是来向六祖请教,六祖为他一一做了解答。
  所谓“三身”,说的也就是“一体三身自性佛“,即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这三身即是一身,无分无别,无二无他。清净法身就是说的一个人的自性,自性本来清净,无有染著;圆满报身就是一个人的智慧,念念圆明,不起思量分别;千百亿化身就是说的一个人的行持,在自性上所起思量,由身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括言谈举止以及思想等等。
  这里的“智慧”,并不是世人所说的聪明。智慧是清净无分别的自性显现,而聪明却是妄念,是由本心之上滋生出来的对别人的猜度和算计。明明是一种错误,却会让迷失自性的人产生一种自以为是、洋洋自得的感觉,认为谁也不如他。但最终结果往往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吃亏受害的总是自己。因为无论任何事物,只要有一处突兀,便处处不能够圆融,总会有地方会露出马脚的。在自己有所觉悟的时候,才会发现由于自己的一念之差,而滋生出了多少环节,牵扯进了多少无辜的人。
  我又联想到自身,从小的时候,因为嘴笨心实,便被人认为傻,常常遭人嘲笑。我不能够融入到人群之间,也从来没有因为任何事和别人产生过争执。在人们的笑骂声中,却又只有我自己才知道自己是多么清醒地在看着这个世界。在人们做一些事和说一些话的时候,他们的起心动念甚至结果都早已出现在我的心里。每日观看着他们在自己用谎言编织起来的各种越来越繁密的网里,疲于奔波,遭受着各自因果的轮回,我却是越来越无法走近,只有以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享受着自己的寂寞。
  因为从来没有产生过任何执著,所作所为都是出于本心,所以落得个清净自在,也从来没有过任何烦恼。直到今天才发现,我是多么骄傲地坚守着自性!
  三身是就本性而说的,如果离开自己的本性而另觅三身,那就是空有三身而没有智慧。三身是在自性中,而三身却并不是各有自性。悟懂了这个道理,便是“四智菩提”。即会三身,便明四智。并不是离开了三身而另生四智,如果认为四智不是由三身而发,那就是有智而无身,有智也成无智。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这里涉及到很繁杂的唯识学,因为没有接触过,所以不敢妄加引用,只从自己的认识上简单说几句。
  大圆镜智指的就是自己的清净自性,湛然空寂,圆明不动;平等性智就是能够保持一颗真心,没有人我执和法我执,任何妄念都不生,自性平等;妙观察智就是完全抛开了自我意识而妙观整个宇宙人生,也就是在自性之上完全抛开了个人功利所起的思量;成所作智便是由身体的感官摄取境缘所转化成的智慧,也如同大圆镜智一样清净,空寂湛然。
  由于自身的意识从“无我”到“有我”的转换,才会产生出因果的轮回,但我们不要被经中的文字所转,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不能把它们当成是实性体。只要一下悟至极处不再退转,不管外界多么繁杂,自己一直都会在大定之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