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坐禅第四、传香忏悔第五(1)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1-15 23:42:36 字数:5081
教授坐禅第四
大师开示众人说:“善知识!什么是坐禅呢?这个法门中,处处都没有障碍,对于外界的一切善恶之境,都心念不起,这就是‘坐’;内里自见本性如如不动,就是‘禅’。”
“善知识!什么又叫禅定呢?能离外界诸相为禅,内心自性不乱为定。如果外面著相,内心就乱;外面若是离相,心就不乱。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安定的,只因为见到外面的境界而动心就乱了。若是见到外面的境界内心不乱,这才是真定。”
“善知识!只要做到外面离相就是禅,内心不乱就是定。外禅内定,就是禅定。《净名经》上说,‘只要豁然省悟,即可回归本心。’《菩萨戒经》说,‘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
“善知识!在念念之中,都能够得见自己的清净本性,自己修持实践,自然成就佛道。但是此法门中所说的坐禅,原本就是不执著于心,也不执著于净,更不是不动。若是说执著于心,心念本来就是虚妄的,知道心念如幻象,所以也就无所执著;若是说执著于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有了妄念,覆盖住真如本性。只要没有妄念,本性自然清净。如果起心执著于净,就会产生‘净’这个妄念。妄念本来没有一定的处所,心所执著的地方就是虚妄。净本来没有任何形相,却在头脑中产生净的形相,还说这是修行的工夫。有了这种见解的人,障碍住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反而被净的妄念所束缚。”
“善知识!想要修禅定的人,在见到任何人时,都不见他人的是非善恶功过得失,这便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愚迷的人身体虽然不动,但一开口就说他人的是非长短好坏,与正道相违背。若是执著于心或者执著于净,就是阻碍了正道。”
【原经文: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经云。我本性元自清净。
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然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却障道也。】
教授坐禅第四浅解
这一章主要教授的是如何“坐禅”,这是禅宗最基本的修学法,也是最根本的境界,但它的文字却是最短,意在告诉人们其实“坐禅”也不是多么难的事。
对于外界环境,只要内心不起任何妄念,就是“坐”。这里的“坐”不是说的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儿,而是指的“心念不起”;内里能够守住自性如如不动,就是“禅”。能够守住自性,当然也就离开了外界的法相,离开了外界法相,内心当然也就如如不动。外离相是禅,内不乱是定,外禅内定,就是我们说的“禅定”。
简单一些说,就是对于外界的景物,我们只要做到“视而不见”,就是虽然眼睛看着它,但心里不去想它,所以它就和自身没有任何关联。内心保持清净,不在任何一处用心,这就是禅定。能够做到这样,行住坐卧都是禅,而不必刻意去寻找什么修禅的途径和姿势。
这个我可以用“艺术”来解释一下。好的艺术作品,无论是一幅画,还是一首音乐,或者是舞蹈,只要是艺术家在完全抛开“自我”的意识,也就是在真空的状态下创造出的作品,便具有一种难以捕捉到的灵性。只要是观众用心去观赏,也会随着进入那种境界,就仿佛它是来自于每个人的内心,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熟悉和感动。这就是我们人类共同的“佛性”啊!我们感应到的那个境界,也就是佛的世界。因此说,禅定是不分状态和环境的,而且任何人都能够到达那种境界。一旦达到那种境界,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想象不到的能力。
而文学家所说的“灵感”,又何尝不是佛性呢?在那种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才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因为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便是超越了自我,尽管有时哭有时笑,但他完全是随着作品中人物的情绪而变换着,跟自身的利益得失没有丝毫的染著。因此,嬉笑怒骂也是禅啊!细想来,人生何处不为禅,只在自己一念间。
但人们在对于“禅定”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往往会有许多种误解。有的会执著于心,因为他以为只要心不动就是禅,于是就用心地去感觉自己是否心动,因为心起念即是妄念,你又如何能捕捉到这个“不动”的念头呢?
有的又会执著于净,以为说的内心清净是一个实体,一种情境,可以用意识捕捉到的。于是内心便存一个“净”的念头或是一种“净”的景象,努力去追逐,但不知道这种念头和景象也是妄念。我见过这样一首偈,“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一花一净土,一土一如来。”在没有接触佛法之时,对这首偈非常喜欢,因为比起现实世界的虚浮狂妄,这真的是一种清净的内心世界。可是在学了佛法后,懂得了自性清净,而这首偈颂里的境界反而觉得狂乱成魔了,真的是“净而不净”。所以执著于净,反而会被净所束缚,障碍住了本性。
也有的会执著于身体不动,却不明白自性不动之理。自性不动的时候,对于他人的是非善恶等,都不会做出主观的判断,也就是心里不会生出这些念头。不执著于某一方面,内心自然会形成一种通达无碍的义理,出现一种最公正的解决办法。迷惑的人即便是身体不动,开口便议论他人的是非长短,这就是与道相违背的。
传香忏悔第五(1)
当时,慧能大师见广州、韶州以及四方的学者以及平民都聚集到山中来听闻佛法,于是登上法座告诉众人说:“诸位请听。善知识!修佛这件事必须要从自性中做起,在任何时候,念念都要自净其心,修正自己的言行,见到自己的法身,明白自心就是佛,自己持戒救度,才不枉来曹溪一回。既然大家远道而来,在此聚会,这是大家的缘分。现在请你们就地胡跪(古代一种佛教礼节),我先为你们传授‘自性五分法身香’,再授‘无相忏悔’。”众人悉皆胡跪。
大师说:“第一是戒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过失,没有罪恶,没有嫉妒,没有贪心和怨恨,没有烧杀抢掠的念头,这就叫做戒香;第二是定香。就是眼睛看到各种善恶境界,自己的内心都不会散乱,这就叫做定香;第三是慧香。就是自己心中没有任何挂碍,能够常以自性圆满智慧来观照,不做恶事,虽修行种种善事,但是内心不去执著。尊长爱幼,怜悯孤苦,救济贫穷,这就叫做慧香;第四是解脱香。就是内心不攀援外境,不去思量分别善与恶,神思自在而无有挂碍,这就叫做解脱香;第五是解脱知见香。自心既然对外境善恶都无所攀援,但也不可死守着空寂。就是需要多方面的见闻和学习,认识自己的本心,通达佛法义理,用自己的智慧之光去接触万物,能够达到内心无人无我之境,直至修成菩提正果,真如自性丝毫不会改变,这就叫做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这‘自性五分法身香’是用来熏修自心,不要向外去寻觅。现在我再为你们传授‘无相忏悔’,以灭前世、今世与后世的罪业,使身口意三业彻底清净。”
“善知识!请大家随我一起念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以及后念,念念都不被愚迷所污染,从前所造的恶业以及因愚迷多犯下的过错,全部忏悔,愿一时都能够消灭,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以及后念,念念都不被骄狂所污染,从前所造一切恶业以及骄狂等罪,全部忏悔,愿一时都能够消灭,永远不再生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以及后念,念念都不被嫉妒所污染,所有的恶业以及嫉妒等罪,全部忏悔,愿一时都能够消灭,永远不再生起。’”
“善知识!以上所宣说的就是‘无相忏悔’。什么叫忏?什么叫悔?所谓忏,就是忏除以前的过失。从前所有的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全部都忏除干净,永远不再生起,这就叫做忏;所谓悔,就是悔改自己以后所犯的过失,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骄狂,嫉妒等罪,现在既已觉悟,全部永远断除,更不会再造作,这就叫做悔。因此才称为忏悔。凡夫愚迷,只知道忏除以前的过错,不知道悔改身后的过错。因为不知悔改的缘故,前面的罪业未能消灭,以后的过失复又生起,这还叫什么忏悔呢?”
【原经文: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
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
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传香忏悔第五(1)浅解
初读这个章节题目,感觉好像是借助一种外援来忏悔自己的内心,以为所传的“香”或许跟祖传“袈裟”一样,是佛门中所必备的祖祖相传的宝物。读过这段经文后才了解,这“自性五分法身香”却并无实物,而是完全由修行人心内自熏,不可以向外去寻觅。
这“五分法身香”分别是: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懂了这五种香的解释,我们也就懂得了,这五种香何尝不是由“人”修成“佛”的整个步骤!
第一是戒香。也就是排除了内心嫉妒、怨恨、凶残等所有错误的念头,这就好像给人定的戒律一样,长久的这样坚持下去,必会使我们每个人去掉骄狂与执著的习气,达到内心清净。
第二是定香。内心既已清净,那么对于外界所有的善恶境界,都能够做到心中不乱,而不会以自己的主观判断来生出谁是谁非的念头。
第三是慧香。心中没有了任何挂碍,我们自性中的圆满智慧必定会显现。任何恶事都不会去做,所作所为全是善事,但心中却没有“善”这个念头。不仅能够做到敬上念下,而且也怜恤了孤贫。
第四是解脱香。就是自心已经完全解脱,对心外的境界再也没有攀援。也就是身在这个世界中,眼睛观看着这个世界,但心中已经不会再产生任何善恶等念头。
第五是解脱知见香。我们既已做到了内心不攀援善恶诸境,但不要死守着空寂,而是更应当去广学多闻,以增长自己破世间法的法力。这样,在处理任何事的时候,我们都能够做到无人无我。所谓的无人无我,指的是在任何事情上,既不和自身的利益得失联系起来,也不会考虑他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做到真正的公正平等。
经过这五种香的内熏,我们都会成为超越凡尘的“圣人”,“菩萨”和“佛”,所作所为皆是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大众。但我们心中绝对没有服务社会那些个念头,如果有那种念头,就是内心有所攀援,是有为而为,依然不是自性的显现。因此,我们都要把这五种香彻底熏透,才会成就无上菩提。
后面,六祖又教授大家无相忏悔。所谓“忏悔”,就是忏除前面的罪业,悔改以后的过失。如果只是忏除以前的罪业,而不懂得悔改以后的过失,那么前面的罪业不能够去除,后面的罪过复又生起。
就像现在的一些有钱人,他们不惜用任何手段赚到了大钱,但内心却不能安宁。因为曾经有愧于心,所以他们便逢寺烧香,祈祷礼拜,以便忏除以前的罪业。明知所作所为都是错的,但他们不知道悔改以后,为了赚钱,还是去继续造业。因此他们不仅前面的罪业不能够消除,后面又会生出许多,致使自己在生命轮回之中苦苦挣扎,也无法逃脱因果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