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悟法传衣第一(3)

悟法传衣第一(3)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10-07 18:57:10      字数:3568

  神秀写完了偈,马上回到自己的房里,别人谁也不知道这件事。神秀心中翻来覆去地想:“要是明天五祖看到偈颂欢喜的话,便是我与法有缘;若是说不好,自然是我的心性未开,过去的业障太深重了,所以不应该得法。圣人的意旨难测啊!”神秀在房中思前想后,坐卧不安,一直到五更天。
  五祖早已知道神秀并未曾入门,没有见性。天亮以后,五祖请来卢供奉,想让他在南边走廊的墙壁上画壁画,忽然看见神秀写在墙上的偈颂,于是对卢供奉说:“供奉,壁画不用画了,白白地劳累你远道而来了。《金刚经》上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就不如将墙上这首偈颂留下来,让众人念诵受持。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免除堕落恶道。依照这首偈修行,可以有很大的利益。”五祖教门人烧香礼拜,都来念诵这首偈,就能见性。门人念诵这首偈,都说好极了。
  三更天,五祖在法堂召见神秀。问他说:“墙上的偈颂是你做的吗?”神秀回答:“是我做的。但弟子不敢妄求祖位,只望师父发发慈悲,看弟子有没有智慧。”五祖说:“从你的这首偈上来看,你还是未见本性,只是刚刚到了门外,还没有真正进来。你这样的见解,不可能觅得了无上菩提。无上菩提,须得言下就识得自己的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妄念不生,自性不灭,在一切时中,都能念念自见自性。这样对于世间的一切法相都不再有阻碍,守住真性便可见一切事物的真相,虽有万境也不能动摇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之性,便是真实。若是自心能有这种显见,便是无上菩提的觉悟了。你先回去考虑一两天,再做一首偈,拿来我看。你的偈要是能入得门,我就把祖位传给你。”
  神秀给老师作完了礼退出门外。经过了许多天,他也没写出一首偈来,心中恍恍惚惚,神思不得安宁,好像在梦中一样,不管是走路还是坐卧都闷闷不乐。
  过了两天,有一位童子从碓房门前经过,口里吟唱着神秀那首偈颂。惠能一听,就知道这首偈并没见性。虽然从来没有得到过谁的指点,但却早已明白佛法大意。于是就问童子:“你诵的这是什么偈?”童子说:“你这獦獠,不知道大师说世人生死事大,想要传付衣法,便命门人作偈给他看,要是有人能悟得了佛法的大意,就传衣法给他为第六代祖师。神秀上座在南廊的墙壁上写了这首无相偈,大师令众人都诵持此偈。说按着这首偈修行,就可免除堕落恶道。”惠能说:“我也要诵持这首偈,结来生法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来到这儿破柴踏碓有八个多月了,还从来没有到过法堂,希望上人能带领我到偈颂前礼拜。”
  童子将惠能领到法堂的偈前施完礼,惠能说:“我不识字,请上人为我读诵。”当时身边正好有一位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他高声给他读诵。惠能听完了,便对张别驾说:“我也有一首偈,希望别驾能代为书写。”张别驾说:“獦獠,你也能作偈?这真是一件稀有的事!”惠能对张别驾说:“要想学无上菩提,不得轻视初学之人。下下人也会有上上的智慧,而上上人也会有不能显露智慧的时候。如果因此轻视人,就会有无量无边的罪过。”
  张别驾说:“你只管把偈诵出来,我替你书写。你要是得了法,必须先度我,千万别忘了我这句话!”于是惠能便说出他的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张别驾将这首偈写完以后,众人皆大惊,无不赞叹,互相传说:“真是奇怪呀,人不能以相貌来看人!过不了多久,他便可成就肉身菩萨。”
  五祖见大众这样大惊小怪,怕有人会伤害他,便脱掉鞋子擦了这首偈,说也没有见性,众人的惊疑才平息了。
  
  【原经文: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惟。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惟。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
  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房过。唱诵其偈。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童子言。尔这獦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此偈。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同生佛地。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
  童子引至偈前作礼。能曰。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能闻已。因自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獦獠。汝亦作偈。其事希有。能启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人疑息。】
  
  
   悟法传衣第一(3)浅解
  
  神秀题完了偈偷偷回房,心中忐忑一直到五更天都没有睡着。早上,五祖将卢供奉唤来准备在墙壁上题图,这才发现了神秀写在上面的偈颂。
  五祖于是回绝了卢供奉,他对卢供奉所说的话中引用了《金刚经》中的一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八个字就藏着很深的学问。它的意思是说,世间一切有形有影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对于人的本性来说,那些东西全部是虚妄的,不过是与往生因缘和合所生出来的幻境。你种什么样的因,必定会收什么样的果。那些虚妄的物质像迷幻药一样困扰着人的本性,于是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们便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自己所谓的“美好”,最终却是越迷越深,不知不觉间又种下无数的因,今生或者是来世再接收无尽的果。所以人们对世间的一切都不要太执着,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中,都要守住自己的本性,认定所有的一切都是虚妄的。这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本意。
  当晚三更天,五祖将神秀唤进法堂,说他作的这首偈,并未见性,只是到了门外。他说,“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其中“无上菩提”的意思就是当下自见本性,任何妄念都不生,而自己的真性不灭。这“无上菩提”不是可以捕捉到的,不可用有无来表示,即便是佛也不能说是自己证得了菩提,只要有这一念,他依然是众生;而众生也从来没有失却菩提,只要见了本性,即是菩提。“如如”便是永恒存在的法性,就是任何情境都不能动摇了自己的真性。人的心地只要清净了,对于任何世相都不起念,那他的真知真见自然就显现了。
  比如有人在路边碰到一个迷路的小孩,本性——即是那种最圆满的觉智就会告诉他必须帮这个小孩找到他的家,于是他就这样做了,这就是“无上菩提”。如果他的心里想着:“我如果把小孩送回了家,他的家人一定会感激我,用物质来奖励,那是我应该得的;即便是不送给我钱物表示感谢,哪怕说声‘谢谢’,我这样做也算值了。”他的心里只要生出了任何一种想法,都是“有为而为”,都不是“无上菩提”。
  
  惠能听见一位童子唱诵神秀的偈颂,听出来他未见性,于是让童子将他引到法堂的偈颂前,将神秀的偈做了一下修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只要自见了本性,万法皆空。神秀偈中的“身是菩提树”有物在,“心如明镜台”也是有物,既然是有物,就难免要招惹尘埃,于是就要常常“拂拭”。这里所说的“尘埃”便是“妄念”。惠能所说的“菩提本无树”,无树了自然就无物了,“明镜亦非台”,也根本就没有什么明镜台,既然什么物都没有,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招惹尘埃的。
  这里的“本来无一物”,便是守住了自己的真如本性,心中没有任何妄念。只要做到了这境界,便是佛。如果心中没有了别的妄念,只是存在着“本来无一物”这个念头,依然是未见本性,仍旧是众生。
  再拿碰到迷路小孩那人打个比方,他即便心中想着:“我只要把小孩送回了家,我扭头就走,连谢谢都不用他们说。”他即便是什么都不求,但他却存在了“不求”这一个念头,依然是没有见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