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三.《六祖坛经》经文及浅解——悟法传衣第一(1)

三.《六祖坛经》经文及浅解——悟法传衣第一(1)

作品名称:我想,我已经找到了这个世界      作者:秋水霞衣      发布时间:2016-09-27 00:59:25      字数:3110

  1.简介
  
  为了便于理解,从网上摘录一些资料如下:
  
  《六祖坛经》为六祖惠能大师三十七年所说法要的总结。六祖二十四岁接受五祖忍大师衣钵,三十九岁出家受戒。由于他不识字,经法由他的门人记录整理。
  六祖惠能大师,俗姓卢,父亲名行韬,母亲李氏。六祖生于唐朝贞观十二年二月初八,广东新兴县人。大师三岁时父亲过世,家境清寒,没有机会读书,是个不识字的人。但他听人读诵,就能悟知其中义理,不但解悟且是实证,是闻、知、证同时,换言之,他同时具足三学、三慧,与世出世间先知先觉、大觉圣者相契合。
  
  【这里解释几个名词:
  •实证:实际的证明,确凿的验证。
  •三学:学佛者必须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即戒、定、慧。戒是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定是指禅定,即摈除一切杂念;慧即智慧,指窥见法的真谛,获得智慧解脱。
  •三慧:指闻慧、思慧和修慧。为证入解脱境界所必须的三种宗教智慧。闻慧指对佛法的正确理解,思慧指对于佛法的正确思考,修慧指由禅定引发的与世相无染着的清净智。
  •世出世间:就是指世间和出世间。世间是众生的世界,出世间是佛菩萨的世界。】
  
  由于版本较多,取曹溪原本的章目次第,全经分为十章。分别为:
  悟法传衣第一,释功德净土第二,定慧一体第三,教授坐禅第四,传香忏悔第五,参请机缘第六,南顿北渐第七,唐朝征诏第八,法门对示第九,付嘱流通第十。
  写经文与浅解这一部分系参照网上【哲人世纪】——《六祖坛经讲记》
  正因为佛法是从人的自性中来的,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具足佛性。坛经刚一开始便以真人和故事引入,让人在读故事的同时领略了无上的佛法,也增长了无尽的智慧。或许这正是它的高明之处,这样更容易让人理解人即是佛,佛即是人,而不会产生一种悬空,不知所云的感觉。
  
  
  2.悟法传衣第一(1)
  
  时逢惠能大师到达韶州曲江县曹溪的宝林寺(今南华寺),韶州刺史韦璩与他的部属、幕僚多人,特地来到宝林寺礼请大师,到韶州近郊的大梵寺,在该寺讲堂为大众广开佛法因缘,演说大乘佛法的精义妙法——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当六祖升座时,讲堂中的听众有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也有三十余人,僧尼、道士、在家居士们共一千余人,同时向大师敬礼,希望能听到摩诃般若波罗蜜法的精要。
  大师告诉大众:“善知识!这件事总的来说是要以清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沉默了很久,大师又告诉大众说:“善知识!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只要用了本心,即能成佛。请大家听听我求法得道的经过。”
  (为方便,以下用第三人称。)
  大师原籍是范阳,先人做官,被降职流放到岭南,成为新州的普通百姓。他的遭遇非常不幸,父亲早亡,他和老母迁居到南海,生活非常艰辛,靠卖柴度日。
  有一天,有一位顾客要买柴,要他把柴送到了客店。顾客将柴收下,惠能得了钱,走出门外时,见到一位客人在念经。当听到经中所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心中豁然开悟。于是他问客人念的是什么经,客人回答说是《金刚经》。他又问客人从哪里来,是怎么得到这本经的。客人说:“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的,那座寺庙是五祖弘忍大师主持教化的道场,参学门人有一千多人,我就在那个寺院礼拜祖师,听受这部经。五祖长劝出家、在家大众们:“只要受持、念诵金刚经,就自然能见本性,直下了悟成佛。”惠能听他说完,便觉得真是前世有缘。承蒙一位客人取了十两银子给他,作为老母的衣食之用,叫他到黄梅去礼拜五祖。
  惠能备足了老母生活所需,即刻与母亲告别。还不到三十多天,便到达湖北黄梅县的东禅寺,礼拜五祖。
  
  【原经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名璩。与官僚入山。请师于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良久复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
  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能一闻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礼拜五祖。
  能安置母毕。即便辞亲。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3.悟法传衣第一(1)浅解
  
  
  这段经文看起来很简单,只是平平常常的一段故事,里面却蕴含着很大的智慧。
  摩诃般若波罗蜜,佛家常用词汇,是佛家《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的一句。“摩诃”意为大;“般若”译义是智慧;“波罗蜜”译义是到彼岸。般若波罗密是说智慧如船,能将众生从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彼岸。“法”是指法门,即悟入可以了脱生死大智慧的方法和门径。
  “大师告曰。善知识。总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大师在这一句里已将般若法要和盘托出,只是大众未能领悟。后来又以“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四句话做补充,来解释前一句。
  在这句简短的开示里,“净心念”三个字是最重要的,“净心”就是一心清净,没有杂念,即无住;“念”就是一心正念,是大乘经常说的“一心正念真如”,即真正圆满的智慧,而不是让我们生出别的念头。这和《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个意思。六祖就是以此悟入的。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菩提是“觉”的意思,自性就是本性。人人都有本性、智慧觉性,从来也没有染污,只不过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种诱惑而生出的杂念就好像尘土一样,将原本清净的心一点一点遮盖起来,让人们不识自心本来面目,即人们所说的“迷失本性”。佛不是别的,正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清净心啊!
  
  人们都知道“童言无忌”这四个字,往往真理就是出自孩童之口,因为他们的心尚未被世俗所染着,表现出来的正是自己的本心,也就是我们人人都具有的本心。
  想起小时候的一件事,那时我好像还在上小学,家里来了客人,是我远方的一位姨妈。中午正吃饭的时候,妈妈和姨妈都因为自己有了好几个孩子而提起了计划生育,她们说起了在将来的某一年,女人生了孩子后就可以不用做节育手术了。我在心中暗自算了算,自己到那年正好是31岁,正好能赶上。便脱口而出:“我正好能赶上不用做节育了。”为此我挨了好大一顿数落,姐姐更是一个劲地说我傻,没有心眼,不知道害羞。从那以后我才懂得,人是要多生出几个心眼的,比如如何去迎合别人的欢心,以及自身的羞涩心等。可是我宁肯闭口不说话,也不会违背着自己的本心去迎合别人。
  
  事实却又是多么好的证明啊,就在我要第二胎的那一年,取消了做节育手术,我正好没有赶上。想起童年的那一件事来觉得有点好笑,我只不过是随口说出了一句真话而已,竟会挨了那么一顿数落。
  “人之初,性本善。”可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想不着色都难啊,或许正因为如此,佛家才把我们的身体称为“色身”吧!
  世人所谓的聪明,不过是在“本心”之上又生出了无数的心眼,然后以自己生出的心眼来对付别人在本心之上多生出来的心眼,于是,就仿佛大树一般生长开来,枝枝蔓蔓,无穷无尽。
  心眼多,就是妄念多。人本来是没有那么多妄念的,本性就是最好的,可是到最后却要想尽办法不惜用一切所谓的“佛法”来修回本心。这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多大的讽刺呵!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