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东家恩仇记>第一章 报大恩美女动真情 办义学东家显爱心 (一)

第一章 报大恩美女动真情 办义学东家显爱心 (一)

作品名称:东家恩仇记      作者:常振田      发布时间:2016-05-02 20:47:37      字数:3677

  黄龙潭泉水,出了黄龙潭向南顺河而下,昼夜不停。那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河水里游来游去,小鸟在河边的树枝交颈嬉戏。自然界的一切都显得那样的和谐。
  再看这古老的河床,久经沧桑显得弯弯曲曲,乍一看去,犹如那九曲黄河就在眼前,但是,有所不同的是,黄龙潭小河的河床两岸绿草如茵,古柳成行,而黄河则不尽然。一棵棵老柳树的树干,经过许多年的风吹雨打,生长得歪歪扭扭、墩墩实实,活像一盆盆修剪过的大盆景,看起来别有风味。所有这些,仿佛一下子把人带进了大观园一般。刺林寨就座落在黄龙潭的下游,距黄龙潭有六七里路的样子。
  刺林寨不是一个一般的农家庄园,它有着很久的历史。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已经成为三龙镇以东较大的一个村寨。所以在当时,一提到刺林寨,方圆上百里的老百姓没有不知道的。
  早期的刺林寨全村共有一千五百多人。在这个人群中,除了少数姓薛的和姓袁的人以外,其余全都是清一色的常家子民。
  其实这里姓常的人,压根也不是本地人。他们的前辈都是逃荒过来的外地人,据常家人自己说,山西的常家大院是他们的老祖先。和其它姓氏的老祖先一样,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们的前辈同样饱经战乱其害,又尝尽了苛捐杂税之苦,故背井离乡、流离失所、逃荒要饭、苦度生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常家人便结伴南下,于是,刺林寨就成了他们栖身的地方,时间一久,这里就形成了一个较大的常氏庄园。
  刺林寨是三龙镇的东大门。在刺林寨北边的平岗上,有一片柏树林,原本是个过路小店,后因邓州进山的阳关大道经过这里,做生意的商人便向这个地方靠拢,慢慢的柏树林就成了一个小集镇。
  刺林寨距柏树林街有两里路程,全寨人所居住房子的建筑风格、沟路搭配及座落间隔设计的十分得当。如果按现代人的眼光去观察的话,就能说明他们的祖先们是个具有东方建筑艺术风格,和深知天时、地利、防水、防盗,又善于利用蓄水、采光等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小团队。
  在刺林寨的南边约十丈开外的地方,修有一条东西大路,西至黄龙潭小河,东至桑树桥小河。大路全长八里左右,路面中央六尺宽全有礓石和砖渣铺成。大路西边开挖有三尺宽的排水沟,沟岸上各栽一排白杨树。由于年代已久,昔日种的小树苗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像两道灰绿的屏障直立在大路两旁,看起来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村庄外面,沿四周是一条小草路,路上的蚂蚁草和芥子草像一条绿色的毯子铺在上面。和礓石路面一样,下雨天依然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泥巴。村子中间的礓石路面直通柏树林小街的中间地带。从四周和中间的路况不难看出,无论是雨天、雪天,村寨的人们出行都十分方便。
  在村庄与小街之间的开阔地带,以中心路为界,一边一个大坑塘,坑塘内全种的是藕莲花,每到夏天坑塘内荷花朵朵,鱼儿如梭。一早一晚姑娘们采菱角、摘莲子,坑塘四边欢声笑语,天阴下雨时,大人小孩披蓑衣甩钓竿,观看着荷叶上的雨点如珍珠串联。这样美丽的景色,不仅使人想起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中那动人的诗句: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难怪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用此诗衬托荷塘景色之美,更难怪过往此地的人们无不为之陶醉。
  村庄的四周除了小路以外,另栽有两行刺树,两行刺树中间相隔三尺来宽。刺树全是纯一色的陈蛋刺。人们之所以叫它刺树,是因为这种树一发芽就长刺,杆上长刺,枝上长刺,即便是发出来的幼条上也同样长着刺,每一棵树简直就是一个刺架。年代一长,两行刺树长得刺连刺、刺挨刺、刺套刺、刺绞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犬牙交错实实在在,完全长成了一道刺墙。眼看着那一根根一寸多长的狼牙刺,使人觉得毛骨悚然。别说一般人想穿过它,就是资深的梁上君子也望而生畏。如此一道令人敬畏的刺墙给这所庄园增添了神秘的色彩。因此人们把这个庄园叫做刺林寨。
  村寨里面的农舍建筑也同样井然有序。正中间是砖渣小路,在小路的尽南头,修有一个用青砖叠成的高台子。台高三尺,六级梯,九尺方。其意为三、六、九大吉大利。台子的后面栽有一棵老槐树,树上挂着一口大铜钟。如果村寨里有什么大事或活动,寨主就会敲响铜钟,当人们一听到钟响,就必须赶到这里,听从寨主的调遣。
  穿越高台子向南再走约有十来丈远,有一座天井大院,这便是刺林寨寨主的东家大院。站在院子的对面放眼望去,但见高高的楼门明三暗五,青砖青瓦、五脊六兽。大门两边的石狮子栩栩如生,铁红色的两扇门板明光闪亮。看起来虽然算不上富丽堂皇但也有几分威严。
  走进楼门就是前院。只要是进过东家大院的人都觉得好生奇怪。因为,前院的房子和楼门的房子质量相差的距离太大了。前院共有二十来间房子,分东西对面厢房。房子的墙壁除五尺高澎水下面是用砖垒的以外,上面全是土坯墙。房子的上棚全是用山上割的黄北草苫的。左边的厢房是东家的客厅、书房和住房。右边的厢房是管家的账房、住房和议事厅。院子中间一条青砖甬路。甬路两边分别栽有梧桐树、冬青树、桂花树和腊梅花。把整个院子装点的四季如春,满院飘香。
  前院和中院一墙之隔,房子的基本构造和前院一个样,土坯垒的墙,黄北草苫的棚,仍分东西厢房,是东家子女们住的地方。但是到了后院则是另外一番景像。
  中院和后院间隔的院墙相当有考究。院墙中间对着甬路的地方,开有一个圆门,门上边立了一颗白色的玉石珠子,一边卧了一条小龙,呈二龙戏珠状。后院那清一色的大瓦房和前面楼门不相上下。院子中间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用家具。东厢有一小广场,并排停着六辆大牛车。停车场的正南是后大门,从后大门可通向后院外的打麦场上。如此漂亮的房子住的全是牛把式、伙计、长工、佣人这样的下等人。
  从住房级别的布局看,已经说明东家自己人住的都是草房,干活的下人们住的都是相当漂亮的大瓦房。意思非常明显,东家大院的祖先们是为了不让后代们忘了自己的根本,始终保持着勤俭持家的传统,始终牢记着,自己的爷爷、父亲们曾经都是草木之人。其用心是良苦的,但操心是多余的。上一代管不了下一代。住的倒也是草棚子,但是如今的草棚已经不是当年的草棚了,不知是那一代的主事东家用桐油把几十间房子全刷了一遍。殊不知这种造价比大瓦房的代价还高得多。并且住起来比那砖瓦房子舒服得多,冬暖夏凉,老少皆宜。
  刺林寨眼下的主事人是少东家常清明。说他是少东家其实年龄也并不算小。现如今满打满算也三十六岁了。只因常清明的父亲死的早,他从十八岁就当了东家,从那时候开始佃户们就一直叫他少东家叫到现在。
  常清明兄弟二人,他是老大,还有个弟弟名叫常清亮。兄弟二人全靠着祖上留下来这么丰厚的家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丫鬟仆女应有尽有,过的真是神仙般的日子。
  按照刺林寨老百姓的话说:“少东家这个人也不算太坏,只是他玩女人那个花哨劲实在是让人恶心。”三十六岁的年纪,老婆接了三个。这些如花似玉的大姑娘过上个三年两载,没了新鲜劲就成了烂白菜,便另寻新欢。
  一个男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常清明原有一副魁梧的身材,现在只剩下骨头架子,面黄肌瘦,脸色发青。别看他平时弱不禁风的样子,可是一见漂亮的女子,立马就两眼发光,精力旺盛,浑身有用不完的力量。难怪人们私下说:“咱们的东家是驴头太子脱成的,天生的情种。”但是老百姓哪里知道常清明也有他的养生之道。
  常备的驴鞭、牛鞭成年不断,肉吃光了就喝汤。还有那滋阴壮阳的名贵草药,壮腰健肾的民间验方等等,他都在大夫的调节下经常服用。把自己的身子保养得精精神神。别看平时懒洋洋的这可是秦琼的马——有里膘。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常清明一口大烟也不抽,他清楚地知道,人一旦沾上那玩意儿,就等于进了棺材。
  不过常清明玩女人也有他的长处。不讲究门当户对,只要自己看中的女人,尽管再穷他都不嫌弃。眼下他的三个老婆都是他玩弄后怀孕的丫鬟姐,这些姑娘有了喜,他也不抛弃,明媒正娶地接到家里来,有吃有穿地养活着。只是不和她上床就是。对待三个太太的娘家倒也热情大方,所以三个女人相处得一团和气。反正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过各的日子,各养各的孩子。至于你想和谁上床那是你的事,别人犯不着争风吃醋。三个女人有这样的想法其实也是好事。东家大院里故十分平静。
  在家里,常清明有他的规矩,女人们就是屋里人,外事场的事,没你的份,大事小事女人不得插言,更不得干涉,否则,手中那一把一尺多长的竹折扇敲得你头上起包。
  和哥哥相比,弟弟常清亮生地文质彬彬。只是天不作美,二少爷到了十六岁那年,一场大病过后成了个神经病。早上起床后,勾着头瞪着眼,在村寨里外四处转悠,看见什么拣什么,连吃饭都不知道。三伏天身上晒得起皮,三九天冻得脸上绷血。有时候把自家的大白馍偷出一兜子,扔给小伙伴们吃,他自己看着却傻傻地笑。
  就是这么个小伙子,在刺林寨却没人同情他,相反人们在暗地里议论纷纷:“哼,上苍有眼,是该遭报应的时候了,看看他们的老祖宗干了多少缺德事,图财害命,霸占土地,能积德出好儿孙吗?这二少爷已经球了,那大少爷说不定哪一天非死那阴死洞里不可。”不管人们在暗地里怎么议论,东家大院里依然是神仙般的日子。这不是,说着说着,前天又来了个漂亮的小妞。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