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果这就是项羽之一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6-02-21 11:18:15 字数:3946
第八章:如果这就是项羽之一(依《项羽本纪》所写)
江东有男初长成
那人,手持楚戟,身骑乌骓,那达达的马啼声,是一个历史性的美丽错误!他的背后,有生死相从的八千子弟,有哀怨欲绝的女子泪水;有赞美有诅咒,有无二的战勇,更有灭绝的坑杀。他徘徊在乌江边,形影落寞,风中,有一个声音在轻轻地诉说:我是霸王,我是项羽,天要亡我,奈何奈何?
公元前232年,江苏宿迁,一枚将星坠落于地,这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战神——项羽。项羽的来头不小,他是战国时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反秦斗士项梁、项伯的侄子。但,一个问题出现了,即,楚汉双雄之一的项羽,他的生身父亲是谁呢?黄易先生在他的名著《亡秦记》中虚构了一个人物项少龙,说这个穿越之人,就是霸王的父亲。小说家言,原不足信,但一个足以改变历史轨迹的人,其生身父亲,竟然不可考,岂非怪事?是刘汉的故意抹杀,还是项氏后人有意避祸呢?可能两者皆有之。
项伯在刘邦得天下后,有大功,赐为国姓,项氏这一支,从此归入刘姓。想当然,不乏有项氏后代,为避害而改姓刘氏。难道项氏从此从历史的天空中消失了吗?非也!今人在江苏宿迁,得《项氏族谱》,上面清楚地记载着:项燕有子三,长子项超,次子项梁,三子项襄(此项襄,可能就是项伯)。项超就是霸王的父亲,清楚明了得很。《项家族谱》的发现,解决了项羽的身世之谜,也解决了太史公的另一疑虑。太史公在《项羽本纪》的最后,有一句疑问“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也就是说,太史公怀疑项羽是舜的后代。从发现的《项氏族谱》看,项氏一脉,出自弃,是周天子的远亲。当然,这个族谱的真实性,还须细考。因为,项羽之父,如果真有史实,依太史公直笔性格,岂能不标之?更何况,从《史记》的行文安排看,项羽的排名,还在汉高祖的前面,并按帝王的规模本纪之,并无为尊者纬的担心。可见,在汉时,项羽之父,确已成悬案,后出的《项氏族谱》,有多大的真实性呢,真值得商榷的。
好了,项羽的生父之谜,就说到这吧,回到正题。项羽幼时,也是个上山打鸟,下河摸鱼的主,不想当“乖宝宝”。读了几天书,烦,之乎者也的,弄得头大,不学;然后又去学剑,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辣块妈妈,那一份苦,哪是一个出自名门的少爷吃得消的,又不学了。项梁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一场屁股受罪的悲情大剧,眼看就要上演了。危难之处显身手,项羽很淡定,几句话,立马将一场危机,化解得烟消云散。他说:人生识字糊涂始,知识越多越反动,读书,能学会签名就行了。学什么劳什子剑,才敌一人,要学,就学大的,学能敌万人的真本事!项梁一听,立马大喜:仙人板板的,项门有此佳儿,复兴有望啊。于是教项羽学万人敌的兵法,这小项羽,学了一点皮毛,竟又不学了。项羽真的很聪明吗?可能有点小九九,但,真的有大智慧吗?少时看老,一味的好高骛远,其实,难成大果。
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天下,游至会稽,项梁与项羽两叔侄,碰巧也在现场,亲身观看了始皇过淅江的盛况!那阵仗,千军万马模渡,岂有不嗨之理?没料到,这位项羽仁兄,像打了鸡血似的,说出的话,更雷人:我可以取而代之。那股令天下英雄为此折腰的豪情劲,千百年来,本色得让人叹为观止。项梁大惊且大喜,急忙掩其口:我的小祖宗,这话不能乱说,要灭三族的!从此之后,项梁对这个小侄儿,令眼相看,青眼有加!
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在大泽起事,打响了反秦的第一枪。大泽反了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天下。九月,会稽太守殷通,决定阿Q般,他奶奶的,也要革命了。这些革命的二道贩子,哪里是要真心革命,不过是贴上一根标签,好继续当他的太守老爷。殷通还算有点眼光,找到了当时流亡在此地的项梁,决定拉他入伙,自立山头。关键时侯,关键人物的举动,决定着事情的全部!殷通说:“项梁,你与桓楚为将,管军事。我统管全局,一扯大旗,这事就能成。”项梁很狐狸,不动声色地说:“行。不过,桓楚流亡在外,躲在哪里,只有我侄儿项羽知道,我去找他,大人传他来问一下,事就成了。”项梁走出太守府,寻得项羽,命他身藏利剑,在府门外待见。项梁再入太守府,通报太守,项羽已到。退出太守府时,用余光瞟了一眼项羽,低声说道:“时机成熟,可以动手了。”于是,项羽快步闯入太守府,手起刀落,结果了殷通的老命。殷通的心腹,想反抗,项羽一发狠,连杀百多号人。格老子的,这等凶神恶煞的主,哪个还敢说半个不字?余众尽服,事情办得,那叫一个顺利,有点像戏剧!是历史的真实吗?是也不是。要知,乱世之秋,行非常之计,如果朝九晚五按章办事,这事,还真办不成。不过,这个项梁,在未“法办”殷通之前,已经在悄悄行动了,约集当地的豪强,准备造反起事。杀殷通,只是这个计划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他们要的是举事所需的地盘,以及源源不断的兵源,没有这,说什么替天行道,除暴安良,那都是白搭!
自古英雄出少年。手刃殷通后,项家叔侄,轰动江东,成为最耀眼的风云人物!特别是项羽,那勇气,那胆识,那近乎神般的刺杀,岂能不让江东儿男为之疯,为之狂?这就是英难:常人不能为,却能舍命一为之,那一份光芒,的确很万丈!小说中常说什么“力敌万人”,扯淡,能力敌几十人,已算得上强人了,能力敌百人,那就近乎超人了。项羽力大无穷,只手举鼎,更兼胆色过人,不是战神,又是什么?从此,江东八千子弟,粉丝般跟定项羽,生死相随,永不分离。这是项羽起家的第一桶金,也是最足赤的一桶金!
项家叔侄,在坐稳第一把交椅后,项梁自认郡守,项羽为副将,其它举事的豪杰,各得校尉,司马等职。因分配均匀,众人欢服,内外同心,形势大好得狠。就在项氏集团东征西讨,扩大地盘之际,一件大事发生了。事情的发生是这样的:当此之时,陈胜手下有一将,叫召平,率兵攻广陵,不克,听到陈胜败亡消息,乃渡江至吴地,矫称陈胜之命任项梁为张楚政权上柱国,令其率军渡江西向攻秦。这个召平,是个处乱世却能不惊的奇士。召平,广陵人,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沦为布民,种瓜为生,他种的瓜十分甜美,世人誉为“东陵瓜”。大泽乡起事时,投奔张楚政权,被任命为将。张楚政权快灭之际,又巧妙地将此一危局,转嫁给新兴的江东项氏集团,从容来去,不是奇人又是什么?
召平的这招借力打力,差一点让新兴的江东集团,走上了不归路。项梁得江东实地,又得上柱国之高官,不禁飘飘然,以为八千精兵西进,灭秦得天下,只在一瞬间耳。项军西进,在东阳,陈婴一部入伙,队伍扩大至3万。渡淮河时,黥布、蒲将军二股义军合伙,队伍膨胀至8万,一时间,兵强马壮,风头急进,成为当时最强的义军部队。项梁军要西进,必过彭城,而彭城东,却被另一股义军势力所占,阻挡了西进的道路。为首的,正是陈胜的旧将秦嘉,和秦嘉所拥立的楚王景驹。“从我者生,挡我者死”,项梁很直接,立马上纲上线,叱责秦嘉:背叛陈王,私立楚王,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诛之。在那个拳头说话的时代,要的只是一个借口,至于成不成立,说说而已,不交版权税,管它的!
很快,秦嘉和景驹势力,小儿般一攻即溃。消灭掉这股势力后,项军军威更盛,分两路继续西进。一路以别将朱鸡石、余樊君去迎战东来之敌,秦名将章邯军;一路以项羽军为首,攻襄城,确定陈王胜是否已死?别将朱鸡石,余樊君部不敌章邯军,余樊君战死,朱鸡石败逃,项梁大怒,挥大军猛进,部队攻占薛县,杀朱鸡石,以壮军心。项羽一部,在首战不利的情况下,继续强攻,终于攻下襄城,得知陈王已驾鹤西去,遂坑杀全城,鸡犬不留!
项梁在探得陈胜已死的确切信息后,决定在薛县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的机由,是一个叫范增的人,引起的。就在项梁屯兵薛县,准备再度西进之际,智者范增,神出鬼没地来到了此地,并献计游说项梁:将军能立大功,是因为将军是名门之后,楚国人才争相归附。但是,这还远远不够,要想天下人都归附你,就必须立楚王。有了楚王,就有了得天下的资本,我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将军何不加以利用?项梁一听,果是妙招,奉范增为上宾,深以为然。别小看了这一计,这是战略步骤,不是一城一池之得失,而是高瞻远瞩的纲领,无广阔的视野,焉能提出?范增这一着,的确高!
薛县会议,在毫无悬念的情况下,如期举行。会议产生楚怀王一名(此楚怀王非彼楚怀王,是其孙熊心,要的嘛,只是这个名号。),武信君一名,项梁自用。项梁很自得,更自信:现在两手都准备得硬硬的,要灭秦二世那小儿,岂不是手到擒来吗?吾军西进,秦军焉能不土崩瓦解,灰飞烟灭?
太强则易碎!强大的自信,终于让项梁走上了不归路。薛县屯兵几个月后,项梁大军,兵分两路,一路项梁亲帅,攻打亢父,初战即告捷。联合齐田荣,司马龙且军,救援东阿,再大胜;另一路,在项羽与刘邦的统领下,也取得了一系列的胜绩。刘项军攻城阳,克,并屠城。继续西进,于濮阳东打败秦军主力,秦军退守濮阳城;刘项军继续各处作战,运动到雍丘,击败秦军主力之一李由军(李由,李斯的儿子),楚将曹参(也就是后来汉将曹参)斩杀李由。刘项军威名大动,天下闻名。
再说项军主力项梁部!项梁亢父与太阿两胜,再加上刘项部斩杀李由,不免心高气傲,轻敌之至!连一个略通兵法的宋义,都看出了项军必败的先兆,为何项梁看不出来呢?一则,形势大好,当事者易迷之;二则,高估了自家的实力,低估了秦军主力实力;三则,章邯军故意以小败示弱,以骄其军,达到反戈一击的最终目的。果然,项军主力项梁部从太阿出击,猛攻定陶时,秦军精锐尽出,秦援军源源不断地增援,项军定陶大败,项梁战死!
天意否?楚国两代名将项燕、项梁,皆死于秦军之手?宿命否?未必!因为,另一个人,已经手提楚戟,冷冷地向秦军直扑而来,冷冷的血雨腥风中,有一个儿男不屈的身影和不甘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