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悬疑武幻>三世人生>七、一切为了生存

七、一切为了生存

作品名称:三世人生      作者:霞中子      发布时间:2015-10-28 07:15:52      字数:4429

  17、首次的熟食
  有了火之后小秋首先想到的是要吃一顿熟食,吃果子都吃腻味了。熟食吃什么呢?他想,这森林里各种山薯多的是,目前最方便的就是煨山薯。山薯的种类很多,有淮山、有薯莨、葛薯、茯苓、何首乌等等。小秋最常见、最熟悉的是淮山。淮山别名叫“山药”,富含淀粉,还有健胃的功能,他的首选的是淮山。
  这座原始森林树下全是腐叶化成的黑土,土壤肥沃松软,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山薯,还有人参等等名贵的药材。
  小秋用他自制的刀,将树枝削成尖桩,用尖桩去挖山薯是很便利的,他一下子就挖得了一大篓子。他将几个淮山放进火灰里埋起来煨着。趁着淮山未熟的空儿,他背着薯篓点着火把,走到“中厅”那个“盐池”去,他要将这些山薯洗净,以便切片晒干贮藏起来。
  他洗净了那些山薯回到“前厅”的时候,就闻到一股煨淮山的香气。他馋得口水快流出来了,忍不住将背篓丢到一边,迅速地将山薯从火灰里刨出来,也顾不得烫手就“噼噼啪啪”地拍掉薯上的火灰,连皮也忘了剥去,就立即送进嘴里大嚼起来。未经冷却的煨山薯热得他不断地张着嘴,“噜噜噜”直吸气,大口大口地狼吞虎咽,好一个饕餮的样子。他吃得好香啊!自从落此森林以来,他何曾得吃过这么好的东西呢?
  他很快吃完了一个。他在吃第二个时就没有那么囫囵吞枣的粗鲁相了,他慢慢地剥皮,细嚼慢咽,吃得津津有味。
  吃到第三个时就更加斯文了。他去取来一只昨天刚削好的竹杯子,从大竹筒里倒了一杯水,啃一口薯,喝一口水,就像过节似的。
  小秋吃了三个淮山,吃得饱饱的。由于淮山富含淀粉,又是火煨过的,肚子的反应比吃果子舒服得多。他想,是人类就得吃人间烟火,只有神仙才会“辟谷”,只吃果子。他不无幽默的自嘲道:“如果我吃不到人间烟火,再过几天,我恐怕就要变神仙了,呵呵!”
  小秋将大枯木往火里挪进一些,让它留火,然后整理整理旁边的灰烬,使之埋没柴头。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火既不得产生火苗,又不会熄灭,而且这样做柴头才会耐得更长久一些,不致于很快就烧完了。
  小秋背起背篓,拿着尖桩,反关了洞门,做好了记号,就走进大森林里去。他走了十几步又回头望望那个山洞——他现在的家,只见袅袅的火烟从洞门的空隙钻出来,飘悠悠地往山顶上升去。此情此景,一丝久违的居家的温馨感,隐隐约约在心间。
  他继续向森森深处走去,他要去挖大量的山薯,趁着秋天天气暖和干燥,把山薯切片晒干储藏起来,作为过冬的粮食。
  因为这个大森林是在地球上的什么纬度他不知道。倘若是高纬度的北方,那冬天就零下三四十度的高寒,而且会几个月的大雪封山,若找不到食物就得饿死。这个大森林的冬天会是怎样的情况他怎么知道呢?他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确保冬天来时不致于饿死。
  
  18、自制陶锅
  小秋这几天一直都在干着挖山薯、切片、晒干的活儿,他把薯片一片一片地摆在山洞周围的大石上晾晒。因为山洞这里石多泥少,树不高林不密,阳光容易照到,加上秋天干燥,所以这些薯片经过三五天的晾晒就干透了。小秋将这些干薯片装进大皮箱和自编的竹具里蓄存起来。
  这一天,小秋想,生薯可以煨食,干薯片怎么吃呢?得加水煮才行。煮,就得有锅,没有锅怎么煮啊?得想方设法造一口锅才行!
  在目前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别说造一口锅了,就是造个碗都难。因为没有任何铸造的设备、工具和材料,也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经过冥思苦想,他想出一个土办法——制陶锅。他以前从课本里知道,猿进化成人类的当初,也是没有锅的,人类祖先首先使用的锅是陶锅。因为陶锅的制造方法,相对比较简易。
  小秋用竹篾编成一只篮子,然后拎着它来到“花果溪”旁边。他选了一块合适的地方,将杂草连根拔净,并用竹铲挖起泥土,将土里的小石粒全都捡出干净,然后用竹筒打水,用水将挖起的泥土淋湿,再用脚反复不断地踩踏那些泥土。经过上千下的踩踏,那些泥土变得又粘又韧起来,形成了陶土。
  小秋将陶土均匀地糊在竹篮外面的四周及底部,泥层若有一寸之厚,并使表面尽量光滑,于是一只陶锅坯子就成形了。小秋取来树枝杂草将陶坯盖起来,好让它慢慢地阴干,不致于龟裂。
  过了几天,那个陶坯干透了,小秋把它扛回来,就在山洞边用石块垒起一个三脚架,并将陶坯架起来,然后在陶坯底下、四周及内部加上柴草,慢慢焙烧。经地过一天一夜的连续焙烧,陶坯四周的泥层已被烧结变得十分坚硬,呈现出黑里带黄的颜色来。竹篮早被烧成灰烬了,先前糊上去的陶泥已经烧结成形,一口陶锅就这样制成了。
  有了这口陶锅,小秋的生活从此就有了质的改善。他用这口锅烧开水、熬薯片汤、煮野菜、热水洗澡等等。有了制陶的经验之后,小秋又制造了一口炒锅。在后面的几个月里,小秋制陶上了瘾,越造越得心应手,一发停不下来。后来他还制造了许多各种各样的陶器,有陶碗、陶杯、陶瓢、陶盆;有陶壶、陶罐、陶罈、陶缸、陶臼等等。人在掌握了一门技艺之后,他的创造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随着这些家具的日趋完善,小秋的生活内容也随之丰富起来,他把山洞装饰摆设得更像一个家居了。他采集桐油果,茶油果,将它们放进陶臼里碾成细泥,用苎麻做引子,点起了灯。有了灯,晚上洞里灯火通明,找到了居家温馨的感觉。他将干薯片碾成粉沫,煮成稀粥、制成窝窝头、煎饼等等,各种小吃也随之丰富起来。他采集竹笋放进陶缸中泡制酸笋,采集葡萄放进陶罈中酿制葡萄酒,他的餐桌上也开始丰盛起来。每隔两三天,他在晚餐时喝点小酒,甚是惬意。虽说是独饮独酌,但也觉得多了些情调起来。
  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熟食和食物的多样性,他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到增强,加上每天不停的劳作,筋骨得到了锻炼,小秋的身体不但得到很好的恢复,而且还比以前更健康、更壮实了。为了体能的维持和提高,他寻找含有油类和脂肪的食物。他爬上树掏鸟窝;钻石缝找蜗牛;夜捅马蜂窝取蜂仔;撬石块找蜂蜜。在这大森林里,这些东西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19、过冬的准备
  唐时太上隐者有诗云:“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可是对于小秋来说,却是另外一番境况了,他是:“忽落洪荒地,只身石洞眠。林中无甲子,风冷知逢年。”
  小秋发觉近些天来,森林里的树叶渐渐地变黄,落叶渐渐地多了,风也渐渐地凉了。今天的风竟然觉得有些冷了起来,他意识到,他在这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已经很长的时间了。想当初在那棵大榕树上醒来的时候,他就已经觉察到秋天的气息,到如今已经过了九十五天,从日子上算来,此时正是冬季的前奏了。
  自从遗落荒山之日起,他就在石板上用小石划杠杠记天数。移居石洞之后,他就在洞内石壁上划杠记日头,每划满三十杠他就换个地方划。直到今天,他已划得九十五杠了。
  这个大森林是在地球上的什么地带呢?小秋无法知道。他想,若是在热带、温带、亚热带还好,若是在寒带,最关键的问题是身体的保暖。虽说大皮箱里有一套西服,但要在这过冬还是不能够的,必须设法制造一件能保暖的大衣才行,哪怕这件大衣很土气、很粗糙、很丑陋,只要能过冬就行。再说,这里又没有取笑我的人,管我穿着像人还是像妖魔呢。可是,没有布、没有皮革、没有羊毛、也没有针线,怎么办呢?
  正在为难之际,他忽然想到曾听人说过的《百鸟衣》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了他启示:鸟的羽毛可以制衣服。他想,要造一件大衣的确很难,因为不知道如何剪裁成形的。转念一想,何必要做成衣服的形状呢?只要“布”面足够大披着就行了,不一定非得穿着不可的。然而要做足够大的“布”面,得收集很多很多的羽毛,好在这个大森林里鸟很多,鸟的落毛也不少,只要用心去一点一点地捡拾,积少成多,集腋成裘,我收集它十天半月,也许就够做一件的了。造“布”面还需要又长又软的纤维,好在这森林里有很多长纤维的植物,如苎麻、菠萝麻等,都可以利用的。
  小秋说干就干,他在森林里穿梭行走,捡拾每一丝羽毛,可是捡了两三天了,还得不到半篓子。他想,像这样检下去,再捡它一个月也不够的啊!得找别的代用品才行。正想着用什么代替羽毛的事,忽然看到眼前有一丛长得又细又长的草,就像一簇马尾丢在那儿似的。他走过去摸了摸,果然又韧又软。他立即改变主意,决定用这种草来编织御寒的“披风”。
  他将背篓里的羽毛倒掉,专要采集这种“马尾草”。当他走到“花果地”那里时,发现这种草到处都是。以前倒没有注意到它们,现在用到它们了就看见了。只要用刀来割,用不了半天就够用了。
  人在生存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会突然变得很聪明。小秋一边割草一边设计编织“大衣”的方法。
  这一天,小秋在山洞里,用晒干了的“马尾草”,按照事先设计的方法,全神贯注地编织“大衣”。他一边编一边胡思乱想,从“大衣”联想到了“披风”;从“披风”联想到了“蓑衣”;又从“蓑衣”联想到了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从“蓑笠翁”想联到了“笠”。他恍然大悟:哦!我还没有草帽呢!我还得编一顶草帽,冬天风雨终日,没有草帽就出不了门了。再说了,有蓑没笠,那是不和谐的。
  他忙了一整天,终于制成了一件大“披风”,准确地说,其实就是地地道道的“蓑衣”。这件蓑衣虽然又大又厚,但它是用草做成的,穿起来并不觉得沉重。因为“马尾草”虽然看起来很篷松,但它的份量却是很轻的。第二天,他又按照前一天夜里设计出来的方法,编织了一顶草帽。他编好后,放在头上戴一下,还很合适哩。于是自语道:“在风雪之中,我穿起蓑衣,戴着斗笠,那才是地地道道的‘蓑笠翁’了,多有诗意啊!”
  小秋穿起蓑衣,戴着“斗笠”,觉得它们既暖和又舒适。穿着它们不但没有负重感,而且还能活动自如。他很高兴,就在洞里踱起步来体验体验他的作品。他越体验越觉得它们是一套理想的“披风”和“大盖帽”,既有文雅又有威武。小秋立即又联想到军人穿的皮靴,他想,要是再配上一双靴子,那才算是一个“齐”了。
  人们常说的“冷从脚上来。”冬天来了没有鞋子怎么过呢?在雪地里行走,没有鞋脚板就会冻烂的!可是,小秋的鞋子早就磨破不能穿,早就扔掉了。这两月来他在森林里往返穿梭,一直是打赤脚过来的。他光着脚板走过了那么多日子,脚板都适应了。他的脚板已长出了厚厚的趼,爬山履石,一点没事儿。可那是在秋天的日子,穿不穿鞋子都行,然而冬天说到就到,去哪里找鞋子呢?他又想,“大衣”和“帽子”都可以用“马尾草”编成,我也可以用马尾草”编一双靴子的呀!于是他立刻琢磨着如何编织鞋子的事。
  人间生活,衣食住行。衣有草衣,食有薯干,住有山洞,行有草靴,四大问题似乎都基本解决了,但小秋对于食的问题是格外重视的。他想,在冬季,鸟不下蛋,蜗牛藏身,如果再加上大雪封山,就连野菜都没有吃了。缺乏维生素和油料,人就会虚弱和生病的,我得想法子做好这方面的准备。
  这些天来,小秋为了准备过冬的食菜问题,他终日在森林里劳作,早出晚归,忙着采集鸟蛋、山螺、木耳、蘑菇和葡萄。他将木耳、蘑菇和葡萄晒干储藏,用火烟薰烤山螺肉腊起来,用盐水腌泡鸟蛋制成咸蛋,咸蛋是可以长期存放的。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