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经典言情>北京的过客>引 言

引 言

作品名称:北京的过客      作者:王戈      发布时间:2015-08-20 20:31:59      字数:5136

  长篇小说是文学构建中的大宫阙,洋洋洒洒的十几万、几十万、上百万字,人物众多,纷繁复杂,没有丰实的生活积累,没有对题材的深刻思考熔炼,没有宏阔的艺术构思和语言驾驭能力,狠难想象是什么样子的。尽管现在全国每年有上千部长篇小说出版,但是质量上乘之作恐怕不是太多。而更多的是要么把中篇甚至短篇小说特长,让人觉得内容十分稀薄,如淡水的低度酒,索然寡味;要么是一堆生活素材的罗列,芜杂而琐碎,如装满杂物的仓库;要么是胡编滥造离奇的故事,没有应有的思想内涵;要么是以似曾相识的对外国作品或别人作品的复制与照葫芦画瓢,让读者对作者的想象力产生怀疑。然而,我读《北京的过客》,竟一下子被作者所构建的如多彩的迷宫给牢牢吸引住了!作者对北京乃至北京联结的都市生活所熟悉,如描写对象把握、叙述和描写的娴熟与语言的形象生动、情节的奇巧,结构的独具匠心,都让我对这部作品感到很惊讶。
  《北京的过客》通过描写青年农民李湘辉,即“我”在北京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折射出在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丰富的都市生活画卷及底层普通人的生存状态,竭示了复杂的人生抗争与无奈,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想把握自己的命运,但由于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性格的原因,个体的人很难把握自己的命运走向。作者在《北京的过客》中,为了展示这种人生的多样性,也进行了一些“性”描写,这既突出了性的本质(人性),又写出了人的命运的复杂性。因为有了这种复杂性,便有了许多无奈与抗争,这便使人物性格有了丰富性,避免了单一性。
  《北京的过客》的作者,为了充分展示人物性格,调动了诸多艺术手段。各种文体在作品中的运用,占据了很大篇幅。这对于推动情节的展开,起了很大作用。从而使众多人物跃然纸上,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这部作品还可以举出很多优点,比如浓郁的都市气息,创作中平实而略带的幽默,都能给人以亲切感。同时故事的戏剧性也令人耳目一新。
  《北京的过客》是作者的长篇发韧之作,起步令人欣喜,虽还存在一些不足,但它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深厚生活积累和写作潜力。作者正值年富力强,可谓来日方长,相信通过参加这次网络文学节,以此作为起点和契机,这位作家会写出更有生活和思想浓度、更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来。
  评论家评述《北京的过客》
  一、简评《北京的过客》
  文字精粹绝妙,体验和感受幻化成含英咀华的内核,原始自如的生活语境与抗争庸碌生活的形形色色人物,知人论世,搭建起现实的迷宫,唤起读者的探求,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文字魅力将小说推上更高的层面,超越俗世生存,提升心灵境界,但实则并无飞腾,小说敞开的世界中充满辛酸悲苦,滞留着太多遗憾和残缺,但这样的浸泡何尝不是拥有?本小说将引领读者发现自身与生活的对等联系。(康漠)
  二、从《北京的过客》看生活
  不知道是没有华丽的语言,还是作者刻意地刻画着朴素,刻画纯朴的情怀。就像开篇里说过的北京的雪一样,洁白地洒在地面上,而后经过车辆行人的践踏,最终成为坚实的硬块。对于雪,我有独衷的情怀。
  而“我”就像雪一样,飘落在首都北京。从伊始的洁白无瑕,松松软软,到被车辆行人践踏后的坚实硬块。却从此不洁白,变成了灰色,甚至“溶成一道道小沟”。
  我很惊诧于作者竟会有《哈利波特》的情怀,但我想,这恰是作者将自己从想要表达的。在仅有几年的时间里的铺写出一生的画面,是故意这么做的。文字里透露着坚实地生活着的一点一滴。而我大概想猜到,作者是要我们读者真正地懂得生活。小说里的事情可以任意地虚构,但故事之外还有一个现实的人生,要怎么样走完这段人生,看每个人如何选择。我选择了这样。
  现实中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幻想破灭,转身回到现实。
  我抄自己的一句话:我做不到像上帝那样若无其事地看着世界上不该发生的事在发生,也不能像上帝那样无耻地把生活的一切美好都归功于自己的仁慈。
  主人公李湘辉的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作者的影子,在经历了多少不如意的事情后,向命运妥协,做了一个北京的过客。虽有补天之材,却像一恒河的一粒沙子一般,要么随波逐流,要么淹埋在深深的淤泥里。
  当了解到作者其实已经是迈入不惑之年的长者时,我方才觉得这篇小说的出现是有合常理的。作者的目的是想要告诉随波逐流的人们,或者被淹埋在淤泥里的人们,生活就是这样子,从来都没有诗一样的美好。或者会有惊鸿般短暂的快乐,也免不了时过境迁的悲伤。他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看待生活,懂得生活。
  其实生活,总被人们赋与这样或者那样美好的定义,人们总希望寻找到那样的美好生活,而不愿将那些悲伤、辛酸、苦难等不好的装进生活中。但生活就是这样,一个笑、一个吻、一段悲伤、一段彷徨都是生活的点点滴滴,甚至死亡,也还是生活要经历的,不同的是,同时也宣告的生命、生活的终结。
  李白是众所周知的巨人,郭沫若曾这样说李白:“酒入豪肠,三分笑成了箭气,七分酿成了月光,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这位巨人最后还免不了要客死异乡,以至最后还要说一句“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寒代)
  三、以草根打造另一个话语以草根打造另一个话语
  《小说阅读网》推出的湖南作家王真波(笔名:王戈)的长篇小说《北京的过客》,以草根文化立场的创作方式倾心于人生的书写,由此表达对现实人生的批判。这一创作方式,应该是有冲击力和爆发力的。尽管这部形式上打磨还算精致的作品在读者点击率上不敌玄幻武侠,但其对现实的关注生活经验的质感以及作者的批判立场都没有逊色于纸媒文学之处,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有顽强的生命力。真的顽强的生命力、纯然的民间立场,更能代表读者的心声。在草根文化的支撑下作者不做社会代言人,只试图成为自身的表达者。尤其草根文化的立场使作者与弱势群体有一种天然的情感联系。其在表达自身的同时能够深切地体察和体察的生存境遇。
  首先,《北京的过客》倾心于残酷人生的书写,由此表达对现实人生的言剖批判。
  从这个意义出发,《北京的过客》者力于批判现实生活,将人的命运往悲惨里写。其开头就确定了这种理性的结构。“我初到北京的感觉,那就是北京的天气特冷。风呜呜地吼,让人喘不过气来。我的那顶皮帽,就是被朔风吹走的。但被凛凛朔风吹走的,不仅仅是一顶帽子,比寒风更大的考验却正在等待着我。”小说讲故事的路数也类似于从希望列幻灭的模式。小说描写了外来京的文学青年在北京所经历的艰辛和磨难。无论他做产品推销员、报低发行员、数社信息记者,还是自由撰稿人和文章写手,都无法逃避一而再,再而三的打击和失败。真中了网友在留言栏里诉说的:“人在北京飘,哪有不挨刀”。“京飘”题材是近年来的热门题材。但这种倾向固然赢得了网络读者的同情之泪与悲愤之情,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也使这部作品的艺术性受到影响。因为艺术表现悲剧应有一定的节制。
  其次,《北京的过客》在以表现草根文化立场展现人生残酷的同时,也是为了书写草根阶层所信奉的一种位念。
  《北京的过客》不奉行艺术至上的创作原则,而是以草根文化的立场去聚集。在残酷人生的书写上,隐含着一种写作的意图:以顽强的精神去打造另一个话语世界。“顽强”是草根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草根”化顽强精神,特质正如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之一钟离东在《湖南日报》上发表的一首诗歌所写:
  比白面珍贵
  无数的白面原于泥土
  比万物伟大
  茁壮的万物由泥土孕育
  成路可行人
  烧成砖可盖房
  筑成堤可防洪
  泥土虽不说
  但她知道
  在这个世界上
  她的天职就是奉献
  没有她
  这个世界便会消失
  从这部作品中,我们可见:这部作品的创作方法----“草根”意味首一种文化,它价表达的是一种非主流、非正统的文化,有其独立的理由和优势。
  再次,《北京的过客》这种草根文化的创作套路与其它方法的不同,它主要在了以“草根文化”剖析现实生活。
  《北京的过客》这类草根文化下的作品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写实主义、现实主义、左翼写作等方法上似乎有相近之处,但实际上相距非常遥远。也与知识分子的民间概念也没有相通之处。事实上,草根文化的立场下,《北京的过客》这类作品首先是为了表达自身,熊后才是文学。(王民海)
  四、淡淡的悲歌
  一个多月前,因文友的荐介,我就开始在小说阅读网上读《北京的过客》。我很喜欢这部小说,看似平易,细细品嚼,却是余味悠长,酷似美酒佳茗。
  这部小说,写了那从农村进入大都市的小人物生活,写了那终日为衣食住行奔忙的小人物。作者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以一种悲悯诚笃的情怀,以一种亲切扑质的笔触,去描写底层生活的苦涩与欢愉、哀怨与企望、自尊与卑微,去揭示底层人物人性中的亮点与盲点,让我们感觉在浩浩荡荡的时代大嘲中他们的生存格局和心路履痕。
  我读《北京的过客》,从中感受到了作家的真挚和善良,甚至听到了他对主人公同情的轻叹,让我陷入其中,不能自拔。随着作者悠悠缓缓的叙述,我们感受到现代都市物质生活对人的异化,对原本淳朴的情愫的解构,也感受到作者那含而不露的淡淡的悲歌。
  总之,《北京的过客》所蕴含的内容极为丰富,这是这部小说作者的高明之处,令人倾服。但最后我还是要说,这部小说还是有一些遗憾,比如,作品还可再作进一步思考,开掘还可再深一些。我希望今后能够再读到作者更好的作品!(王剑民)
  五、人性的震撼
  长篇小说《北京的过客》在小说网连载以来,已经引起了包括本人在内的众多网友的关注。小说以北京为背景,以颇具特色的笔墨描写了青年农民李湘辉在北京所经历的种种磨难。作品感染力强,极具震撼力。我认为,它的长处在于不仅生动地叙述了一个酸楚的故事,而在于这个故事背后的反思。
  小说的开篇由“属相”引起,娓娓道来,像同朋友拉家常,的确感人至深。但这部长篇小说感动人心的决定因素,因为作者并不像时下很多网络小说那样,单纯以故事情节以及其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来煽情,而是以此为依托,将其作为一个展示人物性格形象的舞台。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其中人物形象也越来越丰满鲜活起来,最终在读者面前立起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作者的这肿对人物性格的精雕细刻不仅体现在主人公李湘辉身上,同时也在其他人物,如钟离东、东方一笛、杨小小、伍晓琴以及杜鹃红等人身上显露无疑。
  作者是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且又从事文学创作多年,对社会、对生活固然有很深的理解。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他给了主人公最为残酷的结局,而这种结局更是生活和命运的结局。“我”在人生的道路上,遭受爱情和生活的痛苦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人的一生经历,有一定的命运因素,但徃徃也有更多的性格使然。命运之神安排了生活中的一切,却偏偏不给人们剩下一个“假如”。为此,我李湘辉想说的是:假如生活能从头开始,我仍然不懊悔的是我自己所走过的路,我不怨懑我所经历的一切。假如生活从头开始,我愿意仍然使我自己所经历的一切,包括所有的不幸和苦难。”
  人性之美是建立和保持人类文明的客观基础。正因为如此,彰显人性之美是包括文学创作在内的一切宣传教育的永恒主题,而文学在这方面则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人性的美不应当以正面的表扬来宣誓,应当而且可以在多个侧面上加以表现、深化、衬托。拿这部小说来说,其之所以能打动人就正于此。
  还有,这部小说使我感受到了作者出色的创作才华。作者优美的文笔、巧妙的情节逻辑安排和铺垫,的确显示了他对长篇小说创作真谛的完整理解和应用能力。当然,作品并非完美无缺,如有些章节还缺乏一些张力。希望作者在今后加以克服。最后我认为,还是小说阅读网的推荐写得好,现抄录如下,作为本文结束语:“作品精雕细琢,创作风格平实中略带幽默,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都市色彩,凸现出都市人特有的风采。整个作品摇曳多姿的内在力量和深度精神,极具感染力。”(罗国年)
  正文:
  如果我要讲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将以第一人称进行,我将与故事里的“我”同进退,所有的差别,只是微小的时间、地点、人物与细节上的差别。
  这是一个所有人都在经历的故事,所不同的只是,它被人记录下来,脆弱的文字有时居然是那么坚强的东西,我们记录,妄图留下一点什么,妄图改变一点什么,但是都是徒劳的。现在,你将看到一个文学青年,在他二十四岁的时候,来到一个陌生的都市,他没有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认为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啊,生活在哪个城市都是一样的,所差只是微小的细节。
  他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也像所有平凡的人一样,认为自己的故事独一无二,他在这个故事里辗转奔波,最终什么也没有得到。但是,那便是他的生活,他并没有抱怨。现在,我们闭上眼睛,再睁开眼睛的时候,看到的便是他的生活。
  这个城市不是他的久留之地,他已认定这里是一个驿站而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