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史记是拿来评说的>第五章第七节:周昭王的生死之谜

第五章第七节:周昭王的生死之谜

作品名称:史记是拿来评说的      作者:穿越中的书生      发布时间:2015-07-27 14:07:49      字数:3094

  第五章第七节:周昭王的生死之谜
  
  周成王这样天才级的布局大师,在位二十年,大约35岁时,就撒手归西了。在最后之际,还下了一招“此情绵绵”的杀着,即作《顾命》一篇,把召公与毕公等呼来,当庭宣读了一番,意思很明显,周朝一统天下的大业,才刚刚起步,诸如爱卿,当如朕生前一样,继续忠心辅助周康王,完成其未竟的革命事业。后世所谓的“顾命大臣”,可能就是从此而出的,我想!
  
  历史对于周康王的介绍,较少,他在位略三十年,只是对北方的鬼方游牧部落,进行过二次较大规模的讨伐,政治清明如此,于个人的经历而言,虽然略显朝九晚五,无聊得紧,不过,对于人民而言,却是功德无限。历史上有“成康之治”的美名,经成王的精心布局,康王的苦心守业,从此,小邦周那种农夫出身天生的不自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崭新的大周邑了!出身低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放弃或迷失,破罐子破摔,烂泥扶不上墙。
  
  周代经武王的3年,周公的7年,再加上成康之治大约四五十年,五六十年间,周人同心,周礼同德,周的国势,就达到了空前的强盛!国家一强大,就像包包有钱了,花花肠子,就要溜出来,无事找事呢。这种暴发户的心态,现在还少很吗?比如现在所谓的新雷锋吧,你做好事,这没什么好口水的,但,标什么新,立什么异?本来就心机不纯,难怪人家给你白眼,怪不得别人嘛。这不,周康王的儿子周昭王,祖宗留下一份大家业,有钱了,就开始周大爷起来了。任性没错,但,你不能烧包,会有人说的。看看史记上是如何说的吧,“昭王之时,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于江上。其卒不赴告。讳之也!”,太史公很开门,周大爷,你玩可以,但,别拿王道这样的事,来瞎折腾啊,这不,国家差点玩玩,自已也玩上的不归路。玩火者自焚,古今都一样,牢记啊。太史公笔锋一转,又大玩藏猫猫的游戏,周大爷如何玩死的,打死也不吐一词,一句“讳之也”,就打发了。君王死了,还秘而不宣,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闻呢?太史公讳莫如深,难怪后人要猜之了。这,怪不得太史公,皇家的那些烂事,就像历史的烟雾弹,云山雾罩,神龙见首不见尾,又有谁能真正说得清呢?
  
  翻开历史的故纸堆,咱们也来推算一下昭王之死的原因,八卦一番吧,当然,不是戏语,是有理有节的一说。《帝王世纪》上云:“昭王德衰,南征,济于汉,船人恶之,以胶船进王,王御船至中流,胶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没于水中而崩。其右辛游靡长臂且多力,游振得王,周人讳之。”。前言已经不厌其烦地说过,周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后,国力,环顾四周,真的是天下第一了。国家一强大了,毫无例外,自然就要四处突突,进行对外战争。昭王十六年,昭王亲率大军,南征荆楚,大胜之,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成功的背后,也许,就是失败,福中伏着祸嘛。昭王十九年,他又亲自统帅六师,得意再往,攻击更南的楚国,仙人板板的,却全军覆没,自已还身死于汉水之滨,这样天大的笑话,周王朝不秘之讳之,难道还是发头条,令天下人嗤笑吗?周昭王身死河滨,充分说明了一个理,任何侵略战争,都没有好果子吃。后世的隋炀帝,三次征伐高丽,未果,甚至还因此而亡国;百战不败的李世民,走隋炀帝的老路,战神又如何,照样的无功而返。
  好了,打住,有点离题万里了,再继续说周大爷的死因。据我们前面所引的《帝王本纪》上看,是船工做了手脚,用了假胶水,当周军六师,行进在汉水之际时,船却要命地进水了,水火无情啊,昭王也未能幸免,落水淹死了!这个说法,很经济,但,后门的漏洞,还真不少。一,当时之际,昭王并非是游山玩水,而是进行大规模的远征,人数当在万人以上。试想,如此庞大的部队过河,当不会只有一只船吧,前船遇水而解,后船又如何不知之?昭王贵为天子,必定后发,如果这样就让昭王死于河中,这也太有狗屎运了吧;二,船工是如何做手脚的?如果船工是楚人的细作,这些鸟人,又是如何混入周人的军械局的?毕竟,周六师出动,不可能全征用当地的民用船吧。如果是周内奸所为,那么,昭王的落水事件,周高层肯定会查察的,周泡泡都没吹一个,就此息事宁人了,如果是周内奸所为,责任推在这伙鸟人身上,岂不是更好的卸责之道吗?
  这两个后门,让船工漏水之说,不攻自破,有没有更靠谱一点的呢?当然有!《吕氏春秋》其《音初》篇中说:“周昭王亲将征荆,辛余靡长且多力,为王右。还,反渉汉,梁败,王及祭公抎于汉中,辛余靡振王北济,又反振祭公。”。这句话,翻译成现代白话,是说:周昭王去征伐楚国时,回来的时侯,桥梁崩坍了,昭王和祭公都落到江水中。昭王的右卫辛余靡很会游水,不禁背昭王过江,还背祭公过了江,救了两个国家级的大腕呢。我们知道,古代行军打仗,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是战争时期的常规动作。这样的桥,想当然,必是简易搭就,只需能通过,即可,没必要,也不可能,作“百年工程”。昭王讨伐完楚国后,打靶归来,凯旋高歌,军队整齐划一,浩浩荡荡地,通过先前造好的简易桥,不想,乐极生悲,简易桥竟悲催地崩坍了。出征前经过此桥,未垮,为什么归来时,会要命地垮了呢?难道是楚人动了手脚,还是桥本身就是“豆腐渣”呢?这因那因,其实,还真的都不是。先前周军经过时,只是为了快速通过,去打击楚人,而回来时,是为了扬国威,长士气,要命的问题,令人不可意议的,偏偏却是军队的整齐划一。对,周军步伐整齐地通过简易桥,遇上了我们现在称之为“共振”现象了,辣块妈妈的,没料到吧。原因说起来有点冤,但,后果却很严重,昭王与其六师,共振般掉入汉水,在汉水,下了一锅规模宏大的人肉饺子呢。虽然,昭王被辛余靡背过了江,可是喝了太多的江水,又吓了一大跳,惊吓过度,血压一高,遂一命乌夫,死于汉水之滨了!据这个史料,更有好事者,充分发挥想象,考证说,当时昭王落水后,还受到过鳄鱼的攻击呢,天灾加鱼祸,非要将昭王置于死地而万劫不复,就有点落井下石的味道了!退一步说,咱们就按这种野史的剧情来发展吧,的确受到了鳄鱼的攻击。但,如此大部的周军落水,难倒鳄鱼也懂“擒贼先擒王”之理?扭到昭王不放吗?再退万步来说吧,鳄鱼眼光很毒,昭王又交了吧吧运,受到了鳄鱼的攻击,辛余靡哪有时间和机会救主,还背之到河滨呢,岂不是更加矛盾了吗?如此这般地纠缠下去的话,恐怕真的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还是一笑之吧,是为上策!
  
  这,就是书生所推出来的昭王死亡之谜。当然,按此推断的话,后人真要原谅太史公,因为,在他那个时代,根本没物理学,“共振”是什么一种鸟现象,他听得没听说过,更不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了!如果是船工做假或者其它原因,周朝也无须讳之,周朝自有更强大的军队和君王,为其先帝报仇雪恨,这是耻辱,周有没有进行再一次的军事行动呢?真没有!周昭王的后代周穆王,兵强马壮,国力较之昭王,一点也不逊色,但,并没有对楚国进行报复性的军事打击,即是明证。昭王莫名其妙地被“共振”死了,周王朝打破脑袋,也想不到是物理之因,只好,将这怪事,归之于这是上天惩罚,所以,不讳莫如深,才怪呢!太史公如此含糊其辞,也是高明之处,总不能不懂装懂吧,不像后世有些专家,天上知一半,地下全和,乱放“空对空”,那才叫人一恨呢!
  
  一场古人不识的共振,令昭王死于南伐,留给了后人无法解之的生死谜,是宿命还是警示呢?君不见,现代的“彩虹桥”,号称百年工程,不是一样共振地跨了吗?那些死去的冤魂,又向谁人去诉说呢?历史啊,给我们警示时,难道没有一丝反思,供后人引以为戒吗?昭王身死汉水滨,令天下人一笑,难道,如此的笑局,还要一成不变地演习下去吗?我看到了历史的深处,有伤口在流血呢,一直不断,流满了我的视际,我的心,真的很痛!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