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墓人的故事(六)
作品名称:守墓人的故事 作者:杨牧之 发布时间:2015-02-16 17:47:45 字数:4003
【十六】问心
古往今来一个理:日子过不好是因为穷。再者,日子本来很好,但不会过,成天介穷折腾,结果把富日子过成了穷日子。还是个穷。
而鱼儿他爸他妈恰相反,本来他们很富有,他爸当过兵,到过缅甸打过日本人;鬼子投降后他爸做玉石生意发了财。解放后浮财和土地都叫分了,这才落败的。
他们有个儿子叫翠翠。男娃取个女娃的名字图好养。只是因为翠翠自小爱吃他妈做的面鱼儿,他妈便叫他“鱼儿”,时间一长,村人也这么叫了。
成分不好,男人又当过“伪军”,鱼儿家的日子可想而知了!秋天玉米熟了,队里分下几把玉米,鱼儿他妈把粮食捣成面给儿子做面鱼,儿子吃干的,爸妈喝稀的。
好不容易儿子长大了,上了初中了。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鱼儿和他爸他妈划清界限,不认他们。但是,鱼儿的吃穿一应生活费用仍得家里出。他爸向他解释:“我是当过兵,可我当的是抗战的兵,打日本的兵,我不反动!”鱼儿说:“呸!你又放毒,国民党就不抗日,抗战时蒋介石躲到庐山乘凉去了,抗战胜利了他才下山分桃子……”
他爸说:“跟你说不清,不说了;不过我们是你亲爸亲妈,你是我们生下的!”
鱼儿说:“生在什么家庭我没办法选择,但是信仰我可以选择,知道吗?所以我和你们划清界限!”
他爸说:“十根指头连着心,砸碎骨头还有筋;你不认我们,我们知道你是我们的儿就行了!”
两口子把鱼儿供出了大学。鱼儿工作了,在一家日企里上班,骂“八格牙路”用的东京腔,说的是日语。日企老板很看重他,给的日元;家里仍得给他寄钱,一月500,寄的人民币。他写信给他爸他妈说城里开销大,钱不够花。他爸他妈就给他寄,好在日子好过了。
只是这双老人从来就没想过自己,自己也是可以花钱的呀!但他们舍不得,有病就扛着,扛不过就一先一后死了。鱼儿花了一点钱把他们埋在墓园的路边,立了一个五十公分高的水泥墩子。
改革开放二十年后,鱼儿开始给他爸他妈上坟。来时开着丰田车,车里走下的女人是鱼儿的妻子,孩子是他的儿。鱼儿的妻子嫌路不好走,怪清明节老下雨,到水泥墩子前一抬腿,把鞋底踩在墩上刮泥。然后烧几页麻纸,烧毕,一家子便往山下走,一路上和熟人打招呼,告诉人家他们给老人上坟天不亮就来了……
鱼儿落下孝子的名。
在阴间,鱼儿他爸对他妈说:“你看看左右邻居,每年清明人家就收到儿女许多孝顺钱,而我们就这么一点点,不行,我得回去看看是谁不想给我们钱花!”
老婆子说:“鱼儿是孝顺的,俗话说有儿才知报娘恩,他不是也当爸哩么!”
老爷子仍坚持要“回去一下”,老伴犟不过他只好随他去见公孙左。公孙听了来由,笑一下,说我同意了,你们去吧!说着朝他俩吹了一口冷气,老爷子和老伴便变成了墓园门外卖冥币香烛的摊主儿,同时在摊子的一侧还放了一盆面鱼儿,面鱼锅坐在火炉上,锅里漫着热气和香气。
鱼儿三口子来了。孙子指着冥币说要买下,指着纸糊的元宝也要买下,还有香烛,纸制的衣物、车马、电视机、楼房全要买。儿媳妇在孩子头上拍一下,说道:“全买下,知道要花多少钱吗?你倒大方!”孙子说:“人家都有!我爷我奶没有多难过!而且全是纸的,可是到了那边就成真的了,你舍不得吗?”儿子忙说:“是个意思,是个意思,买点纸烧烧就行了!”孙子说:“你不买,干嘛要来?不行,你把元宝买下!”儿子不动。孙子喊:“你买——”儿子仍不动。这时卖冥币的老人对他说:“我给你打五折,你哄哄孩子吧!”儿子问:“五折多少钱?”老人说:“这一串30个,原卖十元,你给五元吧!”儿子冷了脸,说:“这么贵!两元吧,卖不卖?”老人不卖。孙子掏出五元钱,将元宝买下,头里跑了,儿媳妇便把手中的香蜡放下,推推丈夫,说:“也行,买了那个这个就不要了!”说罢要走,这时丈夫嗅见香气站住了,指着盆问咋卖?老婆子说:“五元一碗,你可吃?”那人俯下身看看小碗内的油泼辣子,知道这辣子是正宗的西府辣椒,和着辣椒籽让热油一泼,辣子在碗里便溢出了红油,那红油透着椒香诱人肠胃,便要了两碗。男人吃着皱起眉头,自言自语地说:“这味道多年未曾遇到了,这口味只有我们家老太太会做,可是她死了多年了!”女人接过话去,说:“谁养的狗和谁亲,你还记着你妈的味道呢!”
丈夫看妻子一眼,问:“我对你妈不好吗?给钱从来都是你说了算,我没反对过!”妻子反问:“我妈把她生的女儿都给你了,你知足吧!”
男人便不再言语,继续吃面鱼儿,可是吃着吃着便吃不下去了,原来他看见碗中多了心、肺的形状,而且那心还在跳,在流血!
男人十分震怒,本要发火,可是抬起头来眼前却没了那对老夫妇!这两口子十分惊异,跑到坟前匆匆烧完纸,叫上孩子钻进汽车里一溜烟开跑了。
老两口隐了身形立在路口送走他们往回返。老婆子说:“我孙子好娃!懂事,可是,我没抱过他,鱼儿不让,嫌我脏,”老爷子说:“他把我们当做什么呢?没有老子有他今天吗?他来看我们是假,他来讨虚名儿是真!这个没良心的东西啊!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啊!”
老婆子抹把泪,叹道:“早知他是这样,我们不如不生,也少得烦恼……”
一双老人回他们阴宅去了。
公孙左和答子见看完这出西洋镜。公孙叹道:“人世上披着人皮的孽子比我这里牛头马面还可憎,起码我这里不兴假惺惺的这一套!”
答子见说:“你去把那两口子领来问问,他那腔子里长的是人心还是狗肺!忘恩忘本已经叫人作呕,又何必跑来演上这一出!”
公孙左笑道:“我取他魂魄不难,只是难为那个孩子了,算了,放他一马吧!但愿他能悔悟。”
答子见说:“纸烧多少不能说明什么,孝与不孝全在用心,心中有佛心即佛,心中记着父母恩惠即便捏土为香祭上一回,也是诚意的,根本不用做给人看!”
公孙左补充说:“说白了,祭人是祭心,求得自家一个心静、才能好生地活下去。你看那些做下坏事的人,他敢问心么?他不敢问,他有愧!”
答子见忙说:“不对不对。知愧如知耻,知耻近乎勇,坏人既做坏事,就不会有愧的,若有愧心就不做坏事了!非但如此,而且做坏事的人往往长寿,却是为何?”
公孙左说:“愿闻高见!”
答子见曰:“坏人做坏事心安理得,从来不认为自己是错的,心里没负担,所以能长寿!”
公孙左说:“原来是这样!那你的‘知耻近乎勇’就该改了,改成‘不知耻,方能勇’!”
答子见纠正他:“把‘勇’字换成‘野’字吧!知耻为勇,不知耻为野。你看人们把淫妇叫‘野女人’,‘野鸡’,把奸夫叫‘野男人’,把横行霸道叫‘野蛮’,不是吗?”
这两个一问一答,结扣解扣讨论得十分热烈,却不知路边老两口为了躲避屈辱已经离开墓园,四处漂泊去了。从此天地间又多了一双孤魂野鬼,每每于凄风苦雨之夜嗷嗷恸哭,搅得善人夜不能寐,扪心自问可有愧对列祖列宗的丑行,恶人也睡不着,盘算着天明后金钱从何处索取,攻奸从何处下手!
而朗朗乾坤不藏奸佞,善恶终有区分:善者行事问心,恶者则无心可问。
视之然也。
【十七】寻叶
立冬后黑龙沟来了两位客人。他们从南方来,男人像位艺术家,女士像教授,他们是夫妇。答子见很奇怪:这两人每天早早地来到墓园一座墓碑一座墓碑地查看,彼此低声地商讨着,然后失望地离开,再去看下一排……
已经好几天了,他们神秘的“采访”还在进行着。直至发展到俯下身去捡看每一片落下的桐叶,看了又放下,放下又去捡起。
园子里有捡不完的叶片,园子太大,树叶很多,西风正紧。
中午他们吃着干粮。答子见走过去同他们搭话。
“你们可是丢了戒指?”答子见问。
女士说:“噢,不是,比戒指重要!”
答子见自我介绍说:“我是守墓人。如果需要帮忙,你们说话!”
艺术家问:“你知道作家葬在哪里吗?”
答子见问:“作家,他叫什么名字?西京有人说过,天上掉石头砸死十个人,其中八个是作家,一个是画家,还有一个是唱歌的!”
艺术家答道:“他是我们兄长,他叫韩牧野,他走了,他碑上的名字却不叫这个,叫什么不知道……”
“改什么呢?活着都不怕,死了还怕什么呢?”
答子见很不解。
女士从包里取出一本诗集,翻到一页,给老人念道:
“我属于这片原野,
这块土地
除过天上的飞鸟,
水中的游鱼,
飘落的桐叶,
春秋的小雨,
我一无所有啊,
连同我的名字!”
答子见明白了,但说不清楚,只说:“听着让人不好受,能感觉到这人是个不错的人!”
艺术家突然从妻的手中抢过诗集,因为他看到了这样一行字:
从今后,我把我的诗行
写在冬至后的桐叶里……
于是他们开始搜索。但一无结果。
在他们离开的这一天,太阳出来了;温暖明丽的阳光伴着他们,在他们的前方洒下一路金光。他们依依不舍,一步三回头地下到山底,突然他们立住了,他们听到了熟悉的箫音。女士向山上跑去。男人叫住她,对她说这是风。
他们明明听到了箫声,只是谁也不愿去挑破,这箫声来自哪里,这箫声已经随着他们的远行,在耳边响了二十年了。
答子见立在崖上目送他们。公孙左来了,身边隐隐现着一个人形。公孙说:“他就是作家韩牧野,下山去的那留着长头发的男人本是他的文友,后来他们成了兄弟,老韩把那位女士叫老妹!”
答子见说:“你这鬼东西怪得很!你躲什么!人家几乎把每片树叶都翻遍了,找你哩!”
韩牧野说:“我不是不见他们,我与他们一直很好:只是我有过一个承诺,不管将来如何,我都会一直写下去,我会把一部厚厚的书交到他们手上!后来,我的书被查封了,我拿什么去见他们呢……”
韩牧野言罢失声痛哭。
公孙左说:“作家别哭了,你听着当明年迎春花开时,你的书卖得到处都是,到时我给你放假!”
韩牧野问:“为什么要到迎春花开呢?”
答子见笑道:“哈呀,你还是作家呐,迎春花一开,山下湖里的冰不是解冻了么!”
韩牧野又哭了,韩牧野对他们说:“你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吗?从南方、好远的南方,南方的一个岛上!”
答子见说:“你说鬼话我听不懂!走吧,和你领导一起,我请你喝鲶鱼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