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古郯武师高宗藩>《古郯武师高宗藩》(十七)(与王仲华合作)

《古郯武师高宗藩》(十七)(与王仲华合作)

作品名称:古郯武师高宗藩      作者:江苏黄云峰      发布时间:2010-08-17 15:08:48      字数:9576

第五节

英雄不能创造历史。
历史可以造就英雄。
但是,历史虽不是英雄创造的,却离不开英雄。没有英雄的历史,不是历史的英雄,倒是历史的苍白、历史的无能。反之,英雄辈出的历史,是历史的骄傲,是骄傲的历史。
郯城太极拳运动发展如此迅猛,如此波澜壮阔,当然是历史的必然。但是,如果没有高宗藩及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的努力,没有他们的献身精神,郯城的全民健身运动就不会像今天这样。
当然,如果没有郯城县委、县政府的支持,没有郯城县体委和县老年体协的帮助,没有郯城县太极拳协会的努力,没有郯城县各行各业的赞助,一句话,没有郯城人民的拥护,高宗藩即便是太极拳大洋中之蛟龙,也搅不了几缸水;是太极拳山上下来的猛虎,也威不了几座山。
高宗藩永远也不会忘记,在普及太极拳运动初期,时任县委书记的张敬涛,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关心。每当省、地区来人参观或检查体育运动,他都让高宗藩陪着,并介绍郯城县普及推广太极拳的意义。宴席上,他总是亲自给高宗藩敬酒。县里办太极棍学习班时,他一天两次到现场学习、指导。县委副书记主仕臻主动学习太极拳。春节时,夫妻俩亲自到高宗藩家拜年。常务副县长杨玉金在县财政极为紧张的情况下,仍挤出钱来支持太极拳协会。在普及太极拳运动中,身先士卒的县处级领导还有:县纪委书记刘子和,副县长王树恒,原人大主任田庆淮,原政协主席刘文荣,原组织部长王学庆,原人大副主任杜全利、王翠兰、韩治山、杜成德、张怀德、孙文杰等。
为了普及太极拳运动,郯城县许多单位及乡镇都伸出了援助的手--
一九九五年,高宗藩、何浩一、张从玲、毕秋生去济南参加国家举办的第一批太极推手学习班,郯城邮电局、港上乡、红花乡、胜利乡等马上赞助资金,保证了学习人员的正常开支。
一九九六年,高宗藩、周庭启、杜学华、张从玲、毕秋生、刘辉、何浩一、刘全伟、陈焕祥、秘登平接到临沂地区通知,让他们去学习太极养生掌和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大家高兴之余,又为钱所担忧。化肥厂、供电局、邮电局闻讯后,慷慨解囊,使参加学习的同志深受感动。
一九九九年,为迎接澳门回归和庆祝太极拳协会成立十周年,太极拳协会准备组织八百人的表演活动,纸板厂、供电局、农行、水利局、建行、工商行、人财保险公司、物价局、计生委、机关党委、新村乡又纷纷赞助。因为有雄厚的资金保证,这次欢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非常成功。
如果把高宗藩和太极拳爱好者比作郯城太极拳运动发展的杠杆,那么,郯城的上上下下,尤其是郯城县体委,老年体协和太极拳协会则是道道地地名副其实的支点。由于有了这牢固的支点,再加上强壮的杠杆运动,所以才有了郯城全民健身运动的今天。
一九八六年,郯城县成立老年体育协会,原郯城县政协主席赵明亮任主席,高宗藩任副主席。当时,一九八五年下来一大批老干部,赵明亮让高宗藩教太极拳,每年春秋两季各办一期,每期五十至六十人,这给后来推广太极拳带来了很大的动力。
一九八九年一月,郯城太极拳协会成立。协会成员开始仅七人,后来发展到二十九人,正式会员六百余人,非正式会员二千五百余人。经县体委批准,仅县直单位就成立了十六个太极拳辅导站。另外,红花、港上、新村、花园、码头、褚墩、高峰头等十九个乡镇都成立了太极拳分会,而全县仅有二十二个乡镇,大多数乡镇都有了分会。
由省体委颁发证件的教练员有:毕秋生,一级;刘全伟,一级;秘登平,一级;杜学华,一级;张从玲,一级;刘辉,二级;徐继春,二级;王立刚,二级;杨金龙,二级;何浩一,二级。
十多年来,高宗藩及太极拳的爱好者们,在县体委、县老年体协、县太极拳协会的支持下,曾执教了各种太极拳、剑、棍、掌、推手培训班百余期,培训学员累计数千人次。高宗藩本人自办学习班数十次,培养太极拳爱好者数百人。他先后数十次深入城乡有关单位,检查、辅导开展太极拳活动。连续十九届,具体组织实施了一年一度的长寿杯太极拳比赛运动会。每年,高宗藩和太极拳协会的会员们还组织开展县城驻地的太极拳团体循环红旗赛和节假日庆祝表演活动。
十余年来,高宗藩及其弟子们,代表郯城县的父老乡亲,南征北战,数次参加各种类型的太极拳比赛,硕果累累--
一九八七年,高宗藩、何浩一一行五人,代表临沂地区,参加在泰安举办的山东省第一届太极拳比赛大会。代表队获集体一等奖,高宗藩本人获个人一等奖,为全区争得了荣誉。
一九八九年,何浩一、刘宜春、周建民、丁昌远、陆绍英、黄丽荣等人受高宗藩之托代表临沂地区再次参加在济南举行的太极拳比赛,这次又夺得团体第二名。
一九九一年,高宗藩委托何浩一、陆绍英、丁昌远、刘宜春、周建民、黄丽荣第三次代表临沂地区去济南参加省太极拳比赛,获得团体第四名。
一九九二年十月,临沂地区在郯城举行第二届老年人太极拳比赛,高宗藩执教的郯城老年太极拳队荣获团体第一,何浩一获个人第一名。
一九九三年,在省农民运动会上,高宗藩带领许继春、陈焕祥等人第四次代表临沂地区参赛,他们表演的是四十二式太极拳。许继春获第六名,陈焕祥获第八名。
一九九四年,临沂地区举办全区太极拳表演赛,郯城代表队由何浩一、张从玲、陆绍英、丁昌远、黄丽荣、周建民等人组成,高宗藩是副总裁判。经过激烈的角逐,郯城代表队和临沂运输公司代表队并列夺得第一名。
一九九八年,在沂南举办地区太极拳表演赛,王玉英、葛兴仁、刘宜春、何浩一、苏成敏代表郯城太极拳协会参赛,获得团体第三名,何浩一获得武当太极剑第一名。
一九九八年,北京体育馆举办国际太极掌表演赛,参加的国家有十三个,参赛的团队七十八个,秘登平、杜学华、刘辉、张从玲、程艳等人,高宗藩亲自带队,代表山东省参赛。他们表演的是二路养生太极掌,一举夺得团体第五名,为山东省人民争了光。
接着,刘辉、李爱萍又从北京赶赴河南陈家沟参赛,刘辉表演的陈式太极拳,获得银牌。这次比赛是在太极拳的发源地,参赛的有八个国家,运动员一千多人。
郯城太极拳协会将组队参加河南温县陈家沟举办的太极拳年会。日前,他们正在厉马秣兵,刻苦锻炼,争取在明年会上再创辉煌……
高宗藩及其太极拳协会,精心辅导的一大批中老年太极拳爱好者们,不但“练”出了成绩,“练”跑了疾病,“练”来了健康,而且“练”红了思想。他们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越来越明显的骨干带头作用。他们中年轻人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当了企业“老总”,有的是私营老板,有的人了党,有的成为群众体育的积极分子,有的当上了太极拳辅导站、活动点的负责人,更多的则是以高宗藩为榜样,为推广太极拳,造福于人民而积极无私地奉献着。
高宗藩同志所致力的太极拳运动,不仅使广大中老年人增强了体质,延缓了衰老,重新焕发了青春,而且影响和带动一大批青年同志参于太极拳活动。这已成为郯城县最富特色的群众体育项目之一,为推动郯城的体育事业,为郯城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暮年建功业,余辉映“古郯”。
高宗藩不愧是“古郯”的一代武师。


尾声

闻鸡起舞。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没有运动的生命,不是健康的生命;没有威武的民族,难自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
正因为如此,高宗藩和郯城县成百上千的太极拳爱好者们,不论寒来暑往,不管星转斗移,他们总是坚持锻炼着。
与其说普及推广的是太极拳,倒不如说他们推出的是一种“太极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们会发现,它反映出中华儿女的那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奋勇拼搏的执着精神;反映出中华儿女那种严于律己,舍己为人,不偏不倚的公正品德;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那种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小击大的聪明智慧;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那种不卑不亢、温和雅致,无过与不及的大度和宽容。一句话,它反映出中华民族能向自身挑战,能向世界挑战,能向一切僵死,腐朽的东西挑战,而且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高宗藩在郯城普及太极拳运动中,可以算是一个典型。有位作家说,典型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全体民众学习的标志,是活着的人对死去的人的一种安慰,决不是政治工具。没有英雄和典型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当然,如果树出的典型是假的,那则是民族的可悲。英雄不是十全十美的,典型当然也不是至美至善。人们只有扬长去短,取其精华,光大他们的精神。
集中华民族真正崛起的半个世纪之实践经验说明人世间本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能依靠神仙和皇帝,人类要把握住命运只能靠自己。新千年的曙光即将透过冬夜的长空,射向大地。让我们踏着这千载难逢的曙光拥抱即将升起的新太阳,走进美满、幸福、祥和、灿烂的明天!





附:
我对学习太极拳的粗浅认识
高宗藩
余籍古郯子故里,生于公元一九一四年。今岁值世纪之末,八十有六矣。耄耋之人虽历尽坎坷,自谓眼明耳聪齿坚足健。其所以者何?武术使然。尝闻“学者弗如好者,好者弗如迷者”,余八岁从师学艺,至今凡七十八载,乐而不疲,持之无辍,一生对武术可谓迷而近痴也。
我中华武术博大精深,门类繁多,如花似锦,入此殿堂目不暇接。尤其建国后,政府大力提倡,不断挖掘,使之奇葩频放,硕果纷呈,此诚国家之兴也、民族之幸也、习武者之福也!
余师从李讳锡度翁,孜孜授业,继而入国术馆悉心钻研,终乃于民间普及之,与武术结下不解之缘。数十年来对少林拳、查拳、洪拳、劈挂拳、心意拳、太极拳乃至刀、枪、棍、剑各类器械均曾涉猎,一九八六年始独钟太极。固然年事渐高,筋骨渐弛,不宜窜蹦纵跳,此万古不违之规律,而更重要原因则是,太极拳乃循《易经》天地阴阳造化之理,蹈《内经》六合虚实升降之规,结合导引吐纳之术而创编,乃融武术、气功、养生于一炉的体育运动方式。余朝练之,夕研之,偶有所得,断不敢据为一己之私。恒念初学者不得其门而人逡寻反侧之苦,故不揣冒昧钝笔书此,以作同好诸君研习岖径之“拐杖”耳。
太极拳之生理保健作用
一、利于增强神经系统功能
夫神经系统者,乃人体调节、支配所有系统与器官活动之枢纽也。人类赖以适应并改造外界环境,而使体内各系统与器官之机能活动按照需要统一之。任何一种锻炼方法,倘能增强中枢神经系统之机能,则有保健之意义,太极拳运动之优点即在于斯。盖因练习此拳,要求“心静”和“用意”。所谓“目不旁视,心不旁思”、“无物无我,无怨无嗔”,营造一个大脑活动良好的训练状态。其动作亦然,要求完整舒缓,一气贯之。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兼顾,前后连贯,绵绵不断。且因某些动作较为复杂,需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需大脑在紧张之活动下方能完成,故间接地对中枢神经系统起着训练作用,提高其紧张度,活跃了其它系统与器官之机能活动,加强了大脑方面的调节功能。
太极拳乃是一种有兴趣之活动,演练者在练架子时会感到周身舒适,精神焕发;常练“推手”,可使人机敏灵活。而“情绪”的提高,可使人体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尤其是病人,可藉此脱离病态心理,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
二、利于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良性循环
人体各部骨胳肌的周期性收缩与舒张,可加强静脉血液循环,肌肉的活动和呼吸运动保证静脉血液之回流。就太极拳的动作组成来说,它包括了各组肌肉、关节的活动,也包括了有节律的呼吸运动,特别是横膈运动。因此它能加强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体内的淤血现象。
三、利于骨胳、肌肉和关节保健
人们随着年龄不断增长,骨胳、肌肉和关节都会发生退行性的变化。骨质变松,产生畸形,因此弯腰驼背,老态龙钟。练太极拳要求含胸、松腰、拔背、塌胯、溜裆等,经常作此连贯、圆活之动作,使周身节节贯穿,实为延缓衰老之良方。
四、利于体内物质之新陈代谢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打太极拳对脂类、蛋白类及无机盐之磷、钙的代谢影响良好,且令血内之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和胆固醇含量明显下降。由此看来,太极拳实乃动脉粥状硬化之克星。
五、利于消化系统之健康运行
消化不良,乃老年人常见病,且能因之引起诸多并发症。考其根源,大多是神经系统活动能力衰减造成之机能紊乱所致。常练太极拳,则由于神经系统机能之提高,必然对内脏器官起到调节与改善之作用。膈肌、腹肌有规律地收缩和舒张,对肝、胆、胃、肠、胰、脾、肾等器官起到自我“按摩”之作用,有利于其功能的增强,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胃肠张力蠕动,增强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由此改善体内的新陈代谢,建立一个良好的“秩序”。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等病则何由侵之?
六、利于畅通经络
中医学认为人体经络乃司“营、卫、气、血”,调阴阳虚实,通内外器官之“网络机构”。人体之疾皆由“外气侵之”所致,故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久练太极拳者会产生腹鸣、指尖麻胀,有针刺感。次即体内行起、经络通畅之表象,亦即人谓之曰“得气”矣。方此时也,周身轻松、通体舒泰,直无以言表,常得此至乐佳境,能勿长寿乎?
由此可知,以太极拳作为体育疗法,或云辅助治疗手段,在医学上是有充分根据的。其适应症亦颇广泛,诸如高血压、心脏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肠胃或子宫等内脏下垂、肠粘连、慢性肾炎、糖尿病、肺结核、慢性肝炎、肝硬化、肝肿大、脂肪肝、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遗精盗汗、肥胖症、关节炎等。概言之,凡属五脏六腑的各种疾病及各种神经痛等慢性疾病或症状都有一定疗效。尤其对于一些单纯使用西药久治不愈之痼疾,常有意想不到之效果。但是我们也不可过分夸大太极拳的作用。它作为体育疗法或一种辅助治疗手段是当之无愧的,倘离开日常的生活卫生和必要的医药治疗配合,一切溢美之词乃至神吹海侃都是违背科学的。只会断送太极健身及其它武术健身这一民族瑰宝之前途和命运。

如何学好太极拳
初学太极拳者,大都最关心的是,怎样能把拳打好。于是乎遍访“名师”、广寻“秘笈”。似乎听人家讲讲,找几本书看看,功夫就上身了,这是不科学的。与之相反,有的人则认为多练就行了,于是一天打几十遍拳,到头来越打越不像样。好端端的拳,被他打“油”了,这也是不科学的。那么何谓功夫?余以为,功夫来自于正确动作的多次重复苦练。简言之,即“到位”二字。
说起来这两个字很简单,其实它涵盖了许多的内容:
一、思想到位,也就是要立一个“心中戒约”,做到“五心归一”。五心者,信心、决心、恒心、耐心和精心之谓也。要相信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学会、学好太极拳,相信自己选学的套路是合理的、科学的。不要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拳路的优劣。要有一种“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决心,认准一条路,就要一直走下去。朝三暮四必将一无所获,只有“拳打一生”才能真正受益。常言说“人若无恒,不可学艺”,学拳最忌一曝十寒,而应强调百炼成钢。《荀子•劝学篇》云:“锲而不舍,金石为开”,拳谚亦云:“拳贵久,不贵多”。学拳宜循序渐进,不能急求速成。所谓“欲速则不达”,殊应诫之。初学太极拳者还应抱定一个“不学则已,学必求精”之宗旨。太极拳亦学问也,因此与做其它学问同出一理,“学问”者,学了就要“问”是也。要向师友问,向书本问,更重要的乃是要不断地向自己问。在勤于实践的同时,尚须勤于质疑。往往每解决一个疑问,就会获得一个进步。《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我辈习拳之初,万不可贪多,唯以精益求精为好。
二、动作到位,亦即每个拳式皆需达到标准要求,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头要向上顶,避免颈部肌肉硬直,且不可歪斜、摇晃。应随身体位置和方向之变换与躯干之旋转上下连贯协调一致;面部要自然,下颏内收,舌顶上颚,唾液下咽;目平视,睑微垂,眉舒展,呈舒泰、祥和、怡然之神态;背部肌肉随两臂伸展动作,尽量舒展胸部肌肉自然松弛,即“含胸拔背”之谓;腰脊乃第一之主宰,唯其松垂方可在身体进退旋转中起“轴”的作用,以保证动作虚实变化之顺利完成;臀要敛,以免破坏整体形态;腿乃人体进退变换、重心移动、发劲根源、周身稳定之所赖,其动作姿势关系着周身姿势的正确与否,故须特别注意。练拳人说“根在脚,发于腿,宰于腰,形于手指”,其言信也。有人只注意了上肢的动作,而忽略了腿脚的动作,或顾了手就顾不了脚,以致影响了拳架子的练习。概因其未练好各种步型之故。须知弓步、马步、虚步、歇步,各有一定之规范,倘马虎从事,练不出功夫,打出的拳自然就不伦不类了。太极拳有谚曰:“腰如车轴,臂如轮”,只有在动作时保持一定的弧度,肩沉、肘垂、腕塌、指舒,各关节放松方能连绵不断、轻而不浮、沉而不僵、灵活自然,是谓太极拳也。三、自检到位。关于太极拳之要领,可谓“前人之述备矣”,历代宗师名家均有专著传世,尤其是新中国建国一来,太极拳健身运动受到党和国家重视,得到大力关心和支持,得以推广和发展,各家论著异彩纷呈。故恕余不再赘言矣。余要言者,是初学诸君,可根据自己喜欢任选一种,悉心潜研之,且常自检之可矣。
余数十年习武授拳,学拳、教拳中结合自身和观察他人存在之情况,认为初学者大体易犯如下几种毛病:
(一)口腹闭气。传统太极拳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我国古代导引吐纳之基本理论,强调“以顺手自然为贵”。有的人打拳后感到气喘,盖因口腹闭气所致。根源在于过急地想把呼吸与动作完全结合起来,结果事与愿为。一代太极宗师杨澄甫先生在其著作《太极拳之练习谈》中认为,初学走架时气喘身摇,“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为保持肺部顺畅地换气,他主张在运动量增大时可以“口微张,齿轻叩”,让口鼻一起呼吸。有意识的“蓄吸发呼、合吸开呼、虚吸实呼、升吸降呼、退吸进呼”之规律须待久练久熟后自然形成。所谓“气宜鼓荡”,亦仅指纯任腹部之随呼吸自然起伏而言。倘拼力努劲如“拉风箱”然,日久必致气促胸闷,岔气或气痞甚至发生疝气,岂不违背养生健体之初衷?
(二)放松不够。太极拳乃属柔性拳术,曾有“沾绵拳”、“化拳”之别称;尝闻西方人未识太极拳之时,见其动作如环之无端谓之曰“圆运动”。皆道出太极拳之本质矣。
是故,习太极拳者务必时时着意“松静”二字。要做到全身充分放松,关节节节松沉,肌肉筋脉毫不紧张。这样才能使动作稳定、沉着、轻灵,圆活。因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动转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惟不用力而用意,松开全身,以意运臂,以眼领手,以气贯指,练习日久,自当“意之所至,气即至矣”。
(三)立身不正。传统太极拳最讲究“立身中正”,头部要向上顶起,下颏要微微内收,裆部要向下沉落,自腰部以下至尾椎的尾闾骨要自然正直;自头顶百会穴至裆下会阴穴,犹如有一条无形的直线串连,使全身始终保持中正安适。只有这样,才能符合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
(四)寒肩直肘。寒肩者,耸肩之形象化称谓,犹人畏寒冷而藏头缩颈然。直肘乃与曲肘相对而言,亦即在运动中肘关节未始终留有不同程度之屈度也。从医疗保健角度来讲,寒肩直肘必使上肢僵硬不灵,气血阻塞于肩、肘关节之间,而难达于指端。从技击角度看来,劲路不畅,往复迟重,难免受制于人。
须知肩、肘关系甚密,肘不松肩必耸;而头不顶,背不拔或腰不松,肩亦因发僵而耸起。故欲克服寒肩,除有意识放松肩、肘关节外,尚须留心兼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和“松腰落髋”等基本要求,切不可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五)提腰扭臀。提腰又叫“紧腰”或“硬腰”,俗称“老板腰”,是与松腰相对而言的。它直接影响起血流通、动作顺畅和下盘之稳固。腰不提则髋不能落,而腰、髋乃人体最大关节,如不能松,全身关节之紧张就可想而知了。扭臀,即撅屁股。有时甚至前后左右地扭动屁股,较肥胖的人和女同志易犯。不仅难看且易成习惯,较难纠正。只须平时练功中将腰和裆提起收紧即可克服。
(六)老步迟顿。人体每迈一步,都有一个单腿支撑重心的过程,即有了虚实之分,支撑者为实,悬起者为虚。常人走路时,是由脚前伸落地即为一步。而太极拳中则是,虚脚贴近地面前伸,实脚相应地通过屈膝下蹲,由实变虚之同时摧动前脚根轻轻落地并渐渐由虚变实,最后全脚掌落实,是用“偏中求正”的原理来稳定重心的。这种步伐稳健轻灵,如猫行。有的人虚实过渡太快,重心不稳;有的人在虚实变换之中途发生迟顿,或虚脚不贴近实脚之踝骨,直线跨迈,如“蟹行”;有的人上下肢动作不协调,迈出的脚一经落实,下肢停止,上肢仍动,成了“上动下不动,上下不相随”,显得老态龙钟。
(七)迭步过劲。这是两个概念:做弓步或虚步时前后两脚和身体重心垂点同在一条直线上,称之为迭步。使身体缺乏稳固性而左右摇摆;做弓步时前腿膝尖之垂直线超过足尖,称为过劲。易向前跌扑或构成“死点”,使动作迟滞。前者的纠正方法是迈步时务必保持两脚足够距离,且与身体重心垂点成三角形;后者的纠正方法是保持大小腿在膝盖处之夹角尽量成直角,万不可成锐角。
(八)软裆萎膝。软裆是指在做仆步时,裆部全部下落,软弱无力地贴近地面,似同瘫痪。这样起身时很困难,且遇敌进逼时立即瘫倒在地。萎膝也叫“软腿”,指在做弓步时,后腿膝部向下弯曲,造成下盘支撑和后腿蹬地无力。纠正的方法是,在做仆步时裆部呈拱形,做弓步时,后腿在保持膝关节放松的情况下尽量等直。
(九)掀脚拔跟。初学者在做弓步时,如前后步距过大,往往会掀起脚缘甚至拔起脚跟。其原因一是步距掌握得不恰当,二是踝关节韧带紧缩。克服的方法是,在做弓步时用意识注意前脚的大脚趾和后脚的小脚趾,使之扣实地面。练习日久自可奏效。
(十)不匀不连。太极拳主张“功蕴于内,劲不外露”,通过外形动作之开合和内在劲路之虚实来体现其节奏感的。因此在定式时也仅仅是表现为实极将虚,似停非停的落实感,而绝不可有断续、滞顿的痕迹。初学者往往由于沉不住气,打起拳来,时快时慢,有时因用力不匀而突然滞顿。必须掌握要领,反复演练,细心体会,逐步达到要求。
以上毛病初学者易犯,余习武一生,练太极有年,亦稍不留神便越雷池矣。故时时留意,切切在心,并书此以供同好诸君共勉之。
此外,为了减少学习难度,建议初学者在未学整个太极拳套路之前,先练好太极拳的几种基本功法,这样在进行较为复杂的套路学习时,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成效。此套功法谓之《五功八法》:
五功,指的是五种桩功。一曰无极桩功。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两膝微屈;两手臂环抱胸前,上体正、头悬顶、下颏收、肩肘沉,腰松臀敛、意守丹田,呼吸自然。二曰太极桩功。从无极桩开始,两臂前举,蹲身下按,两掌掌心向内,置于腹前。三曰开合桩功。亦从无极开始,两手臂作稍向外祈和稍向内收之练习。一开一合,开呼合吸,务须自然不可憋气,渐求深、细、匀、长。四曰升降桩功。身体自然站立,两脚开立与肩宽,两手缓缓向前平举至肩高,肘微屈下垂,手指自然张开,手心向下,眼看两手,同时吸气,此为“升式”。两手下落按于腹前,松指屈掌,屈膝半蹲,作呼气,此为“降式”。一升一降,周而复始,反复练习之。五曰虚步桩功。两腿自然开立,重心渐移至右腿并屈膝,左脚向前半步,脚跟着地脚尖翘起,膝微屈;同时两掌掌心斜相对向上方举起,左掌指同鼻高,右掌俯于肋下,眼看左掌。
以上桩功每次练习之时间,由个人体质情况而定。
八法,指的是从杨式太极拳套路中选出八个单式进行练习。即倒卷肱、云手、野马分鬃、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履挤式、蹬脚、揽雀尾。
上述八种练习方法既是杨式太极拳套路中之单式,各类有关书籍资料中皆有详尽介绍,余不复赘言矣。唯此诸式可分左式右式练习,且能演练于仄地、斗室。初习者能以此打好学拳基础,有基础者通过此单式练习可增强功力,提高拳艺。殊望有志习太极拳诸君,不离不弃,久必有益也。
余耄耋之人,多絮叨之言,诸君谅之。文中参考和引用了《太极拳法研究》、《健身养生太极拳》、《太极拳运动》、《太极拳术》等诸书及不少有关资料,谨对原作者致以由衷感谢!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