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智嫁打柴郎>智嫁打柴郎(十)尾声

智嫁打柴郎(十)尾声

作品名称:智嫁打柴郎      作者:草堂瘦叟      发布时间:2010-03-09 10:37:58      字数:6491

《智嫁打柴郎》:尾声试问三姑今安在且赴井塘访后人


雁过留声,
蛇盘留痕。
唐宗宋祖俱往矣,
一掊黄土生绿茵。

故事讲至此,有人追根盘问:“这三姑后事如何呢?”
对此,我看也无须多费笔墨,不外是男耕女织,和睦度日,养子育孙,代代相传罢了。你如果实必关心他们的后事,就请到我们青州井塘来走一趟,问问他们的后世子孙吧。
而今的青州井塘,依然是:

古桥横跨深涧上,
古城环绕村舍周;
夫妻槐情依依,
石筘井水粼粼。
大街上古路石盘,
小院里古屋石筑。
巷曲折,
陌不平。
古朴宁静;
神秘别致。
遐迩游客不知处,
远离嚣尘隐山中。

触景情生,不由人叹曰:

井塘古村仍在,
古城古街古屋古臼。
不知三姑今安处,
伊人故居,
目下依旧,
面对斜阳诉春秋。

这儿,是山东境内,乃至于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古代村落标本。长期以来,它藏在深山人未识,经山东大学叶涛教授慧眼识出后,力邀山东艺术学院张士闪和李新华教授、山东建筑学院姜波教授来村中考察,井塘深山古村落的完整性和独特浓郁的民俗资源魅力便深深地吸引了他们。他们又亲率领研究生弟子们三赴井塘,冒着酷热、潮湿完成了井塘村田野调查报告,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地广泛关注。日本学者曾两次实地考察,山东卫视也曾作过婚俗现场拍摄。
青州市,已将该村定为旅游景点,划作重点开发项目。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我省,乃至于全国的一颗旅游明珠。也许,这棵古桐,会为我们引来无数的彩凤呢。
当你有暇来到井塘村时,不但能一睹古村落的真容古貌,那吴家的后代子嗣们,兴许会向你津津有味地讲一段《傲父犹有舔犊情,王爷夜探三环女》的故事呢!
这真是:

两小无猜,
巧结良姻,
训鸽夺彩一奇闻。
王府末日一枝花,
赞歌一曲传至今。
瘦叟人老锋犹劲,
挥毫疾书,
传于后人。

作者:瘦叟刘沂生

附:评论一则

超凡脱俗墨飘香
——读师尊《智嫁打柴郎》有感
葛本山

我的恩师刘沂生先生,近年已经出版了《犟牛本色》与《魏嵋传》两部传奇体式专著,的确深受读者欢迎,连我的女儿宝宝梦琳与小子贝贝允易都爱不释手。
近日,老师给我寄来了墨迹犹芳的新作《王公女智嫁打柴郎》(以下简称《打柴郎》),让我享受先睹为快、一饱眼福的特权,令我感到非常荣幸。拜读之后,我深深地感到,老师是用他那超凡脱俗的文笔,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处于明王朝没落、衡王府衰危时期的王公之女三姑。
老师已杀青了他的第三部传奇专著《古州传奇》。《古州传奇》翰海拾贝,以丰富的青州民间故事为底本,经过艺术深加工,使其成为一部六章四十回四十余万言的巨著,融古今轶闻于一体,收世事盛衰于笔下,以传后世,以晓世人。
中华,已有数千年文明史。在这漫长文明史的延续中,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等民间口头文学,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基初,亦是中国价值观、人文理念以及哲学思想的根基与补充。同时,它也是中国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由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再到进一步艺术加工,则是民间区域文化转化为社会公众文化的必然阶段与高度升华。如果没有这一阶段,许多故事与传说,可能会随着一部分知情人的过世与历史的前进被湮灭。这样以来,这一段历史与文化,就可能出现断代或残缺。因此,自从文字产生以来,每一阶段的文化典籍,都必然吸收大量民间文化的精华,从正史典籍,如《尚书》、《诗经》、《左传》、《史记》,到其它类古典,如《山海经》、《吕氏春秋》、《楚辞》、《汉赋》等,无不皆然。从这一角度看,恩师著述的《古州传奇》,其价值也便在这里.
青州,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古州。其地历史悠久,民间传说极为丰富。据我所知,以往的青州,对其地的丰富民间文化重视尚为欠缺。诚然,青州的文化人,在这方面也曾做过大量的工作。但是,那仅是零散的,较原始的记录,与老师的《古州传奇》比较起来,无论是数量、质量、艺术性,还是深度,都相差不为小。可以说,老师的传奇文学艺术,已经将青州的民间文学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打柴郎》一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打柴郎》是个中篇传奇,内含十二节加尾声,老师以洋洋五万余言的巨幅,塑造了一个超凡脱俗、可敬可爱的古代女子三姑形象。
说三姑超凡脱俗,是十分恰当的。
首先,她与猛子的婚姻,并非一般的婚姻,而是一段从两小无猜,到心心相印,再到执着相恋,直至百折不悔,完美结合。与历史上人们熟知的诸多爱情故事中的女子们相比,三姑的爱情纯真得多,可爱得多。在那些女子的婚姻中,樊梨花的霸情猛于柔情,崔莺莺的风情多于爱情,杜丽娘的鬼情胜于人情。至于那番金莲嘛,则是浪情出卖了纯情。这些人的爱情,怎能与三姑相媲美呢?
其次,她与猛子的胜利结合,既非靠什么英雄相助,也非赖天地鬼神们的佐佑,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来赢得。三姑的智慧,突出地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形似偶然,实出必然:在三姑对爱情追求的历程中,如果说三姑与乳母吴妈的相遇,是缘分使然;无情的鸽子衔银钗换金钗,仅是飞禽求食的偶然。那么,她曾两次赴云门山,设巧计,求签语,力保与猛子的因缘,以至后来义正严辞地怒斥新权贵冯圃,护村卫家,则是她智慧与品格的必然。
二,貌若柔弱,大智大勇:三姑身处大明将亡、王府将倾的垂危之际。三姑生于礼教严明的衡王府,特殊环境造就了她的特殊性格。从外表看来,她柔弱依顺,毫无反抗意识。然而,她却胸存刚毅,智珠在握,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奇异女性。她巧妙地充分利用了自幼体弱多病,在父母心目中行成的爱惜之情,从不违逆父母,却又巧设求签机关,获取父母名正言顺的庇护,继而利用飞鸽巧成与猛子的姻缘。这些,已经足见她的智慧才干。当明朝灭亡、清朝确立、王府被抄、祸及井塘三姑家之时,她又理智地利用当年王府对她除名的“令谕”,以严词斥退居心叵测的清朝新贵冯圃,避免了在他人看来势难逃脱的的查抄悲剧。下面几段对话,便突出了她那大智大勇的光辉形象:

“不错,只是三姑目高于顶,瞧不起在下而已。”冯圃并不回避事实。
“大人此言差矣。吾三姑心有所属,岂敢高攀?”三姑也以实相告,并不隐瞒。
“不过,尔倘若嫁于吾人,不至于有今日之辱矣?”冯圃扬扬自得,幸灾乐祸。
“那倒未必。小女子尚讲究一女不事二夫,为吏者,岂可事二君?不齿于人类的贰臣夫人,有何值得夸耀之处?”冯圃本为明末举子,未及会试大明亡邦。清朝开科,会试时他得中进士,因此三姑称他为贰臣。房壮本为大明御史,而今又为清帝卖命,追逼大明遗王,明眼人不难看出,三姑的言外之意,自然连他也捎带着。而后,三姑语锋一转,直言相诘,“像吾三姑,早已被王府除名,青州一域,谁人不知?哪家不晓?尔远途来吾与王府无干之吴家,欲待何为?莫非藐视王法,借此敲诈、报复不成?”
三姑出语锋利,实在令冯圃难于招架。他愤愤地回道:“岂有此理,刁妇狡辩矣!”

三姑的言辞犀利似芒,逼得冯圃溃败而逃,赢得了村人们的一片赞誉。这一貌似柔弱的女子,亦堪称女强人吧?
《打柴郎》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老师是用超凡脱俗的文笔,成功地塑造了三姑这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
遍阅中外名著,典型的人物形象,无不在典型的环境中塑造出来。《打柴郎》的典型环境,就是老师笔下那一波数折,跌宕起伏,丝丝入扣,环环紧衔的故事情节。我的老师很有才华,在《打柴郎》一章中,他已将文学创作“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秘诀,体现得淋漓尽致。
古人云:“无巧不成书。”这的确是至理名言。然而,只有那些经得起情理推敲的“巧”,才能令人信服,才能得以成立。《打柴郎》即属于这类作品。
王府三姑出生后大哭不止,王府急聘乳母,张嫂替王后采购柿饼得遇杏花为之一“巧”;此之“巧”,来自于因杏花生猛子后,丈夫受伤,急等钱用,不得不抛头露面赶集市之“实”。三姑与猛子童心可爱,训练鸽子们衔物求食,这是现实中屡见不鲜,无法否定的“实”;这一“实”,成就了飞鸽为猛子衔取绣球的二“巧”。云门山两次求签随心意,“实”出人为暗操作,用以掩饰了“天命”之三“巧”。若非“巧”遇两个姐姐的婚姻不幸,三姑即使再多智,恐怕也是枉然。
巧,巧!就是这诸多的巧,成就了三姑这段优美的婚姻佳话。
老师的《打柴郎》,从它的表面看来,的确是不事夸张之作,似乎仅是娓娓动听地讲说一段故事。其实,他暗运巧功,巧妙地使用了奇正相合、虚实并举、以朴掩华、用俗表雅的诸多文学手段,真可谓超凡脱俗的大手笔之作。
除此之外,老师的语言艺术,也应归在超凡脱俗之范列。
老师《古州传奇》中的传奇故事,已非那种干瘪、简单的民间故事采风之作,它已经成为经过艺术深加工的完美文学作品。表现传奇故事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有异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这一点,老师驾御得非常成功。
民间文学,从口头语言传承,向文字语言表达的转化过程中,如何保持从语言美到文字美,如何取舍方言、俚语、俗语,如何将区域性的道德伦理观念,升华为社会性的道德伦理观念,都是对创作者的巨大考验。这些,老师都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打柴郎》就极有代表性。
趣浓怕天明,入迷恨夜短。夜阑更深,孤灯长明,当我捧读老师的《打柴郎》时,犹似陪伴在他的身边,听他述说一段段优美动听的故事,让我欲罢不能,非读竟难收。
老师著文的语言,平实流畅,琅琅上口,风格统一。同时,并不乏细腻、生动、形象。请看,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早饭后。红日东悬,霞光满天,照耀得西山亮堂堂的。散落在山半腰的井塘石屋,被霞光一映,显得更加低矮、更加平稳、更加宁静。
杏花家的石屋,比别人家的石屋更矮小,屋顶上好几处茅草脱落,几乎露着蓝天。杏花着一身蓝底子白梅花的粗布衣,腰裹一块黑色围裙,一手提着装满猪食的木桶,一手拿着一柄木勺子,口里不住地唤着:“唠唠,唠唠唠,唠——唠——”。
猪圈里侧卧着一头老母猪,正在那里闭目养神。一窝崽子生下还不久,一个个肥得肚滚腰粗,毛顺见肤,正“追——追”地叫着,你争它夺,拼命地抢夺那些肉滚滚的奶头子。那个末生小崽子,体小力乏,岂能争得过它那些身强力壮的兄姊们?于是,它眯缝着一对小眼,嘶声嚎叫着,在那些崽子兄姊们的屁股上拱来拱去,啃来咬去,惹得它们没好气地蹬蹄子伸爪,让它靠不上身。
不一会,一群在山坡上放养的山鸡,扑隆隆地飞来了,也想向女主人讨吃食。

这一段文字简洁、生动、形象,仅用三百来字,便将井塘村的景致、杏花女的着装、举动、猪崽子们抢食的风趣,活灵活现地烘托了出来。仔细品味,如临其境,如见其事,亲切感人,幽默诙谐,的确出手不凡。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没有老到的写作功底,是绝对难以成其文的。
老师的文章中,穿插着不少诗词。这些诗词,无不信手拈来,寓谐于庄,任意挥发,意味深长。你看:

东马道,西马道,娥媚巷子铎楼庙。
招蜂引蝶温柔窝,半掩门儿抿嘴笑。

柳叶眉,蜂儿腰,浪子一见魂被招。
春风一度不认人,寡恩薄情只认钞。

这是揭露衡王府王爷的劣行时,顺笔插入的一首俚谣,仅用寥寥数笔,便将妓女们招蜂惹蝶的浪态活画了出来,也将她们的丑陋本质暴露得赤裸裸的。
老师的传奇作品,与一般的传奇文章不同。一般的传奇文章,作者较少现身议论;老师的作品则不然,里面顺理成章地插入进不少议论。这些议论,有的是用散文,有的则是用诗歌俚语,无不单刀直进,入骨三分,揭尽天下之丑陋,骂尽天下之奸佞,令人读后心舒气畅,拍手称快。不信,且看下面一首评诗:

前车之鉴当记取,无限江山亡床上。
目下贪僚色鬼多,谁整乾坤保无疆?

这是《大明江山亡床上,王府被抄罹灾难》一节里的评文。
老师由崇祯、李自成迷恋、争夺名妓陈圆圆所导致亡邦失国的教训,引发出如此强烈的感叹,为后代统治者们敲响了警钟。这与前文中“朝代的更替,大都属于‘人不亡我自亡之’之类,统治者们的腐败,导致了亡国灭族”的议论,可谓同工异曲。这些议论,岂止一针见血,简直是一剑刺骨呀!能不令你叹服吗?
我是老师的弟子,熟知他的教书方法。老师驾御语言文字的技巧,如同他给弟子们上课一样,进退有椐,轻松自如,令人叹为观止。
我以为,就整篇文章的布局与剪裁而言,同样堪称为超凡脱俗。
朱洪武靠明教起家,于1368年建立了明朝。大明政权传至宪宗手中,于成化二十三年封他的第七个儿子朱佑楎为衡恭王,在青州城里创建了衡王府。
衡王府王位代代世袭,繁衍六代七王,计一百三十年。满人入主中原后,衡王棷递表降清。清顺治三年,朱由棷父子被顺治帝骗至北京斩杀。同时,旨令新科状元青州人冯圃,调集住青州旗兵,抄王府,灭其族,整个衡王府被夷为平地。
《王公女下嫁打柴郎》的原始故事,原本发生于万历初叶衡王府康王朱载圭袭位之时。老师将故事移置于崇祯末朝、王府末代王爷朱由棷的复杂社会环境里,赋予故事以新的背景,提炼出新的主题。文学作品绝非历史,作者笔下也无须照葫芦画瓢.老师的剪裁方法,无疑是一种大胆地超凡脱俗地创造,非大手笔不能为之.这种处理方法,是艺术的需要,更符合艺术的真实性。否则,《王公女智嫁打柴郎》篇章的文学价值、艺术价值,都将被大大地削弱掉。
对老师大作的评述,且止于此。然而,我还有话要说。
宋朝著名学者朱熹有诗曰:

半亩方塘一镜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优美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深奥的哲理诗。“方塘”“清如许”的原因,就在于它有“源头活水来”。老师所以能用超凡脱俗的文笔,塑造出三姑那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就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超凡脱俗的人。
老师的超凡脱俗,表现在诸多方面。
其一,他胸怀广阔,超凡脱俗。老师尘行一世,只念人恩不记人恶。一九三七年他曾一度落难,至今依然常去探望当年收养他的恩人;在一九六六年“浩劫”的年月里,他几乎被“小将”们砸死,当那“后台”胆怯地登上他的家门时,他却酒肉相待,一醉泯恩仇。老师为教师呼吁的文章经陈云批示后,领导念他对教育的重要贡献,有意调他到市宣传部工作,他却婉言力辞“我的性格不适合这一工作”。至于惜贫怜苦,更是他一贯的善行……
其二,他的教学方法,超凡脱俗。他给同学们上语文课,只沿用自己的资料,自己的教法,从不照搬他人的成规。然而,他却往往是常胜将军……
其三,他的行事作为,超凡脱俗。十年“浩劫”中,教师沦为“臭老九”的泥沼,其他人熟视而无睹,老师竟于一九八四年向社会发出了“救救教育,救救教师”的强烈呼吁。幸运的是,他的呼吁获得了当时中央领导陈云“尊师重教”的重要批示……
其四,他退而不休,老年生活超凡脱俗。老师本有写作之长,因潜心于教育事业、三十余年殚精育李,不得不割爱息笔。年高六十六岁的他,竟然故志复萌,仅用十个月时间,便一气呵成七十余万言的传奇体式回忆录《犟牛本色》。其后,一发而不可收,又接连撰就出传奇专著《魏嵋传》、《古州传奇》……

江南三月,正是草长鹰飞,杂花伴树的时节。一个身居远方的游子,故里并无过多地牵挂。然而,我却时时惦念着我的恩师——刘沂生先生:你那本就杂乱稀疏的白发,而今更稀少了吧?你那因用脑过度好头疼的毛病,没有再复发吧?你那因著书过于劳累,已经在颤抖的手,是否还在挥毫疾书……
你寄来的,仍然飘着墨香的大作,我已经拜读过。此作,的确人物鲜活,情节跌宕,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哲理幽深,令我百读而不感其厌。可是,若要我作评,学生却不敢当此大任。上面草率成章的短文,权当我而今向你交的一份读后感答卷吧。是仅仅及格呢?还是良好?亦或是优秀?请你像当年一样,朱笔一挥,为我打个等级吧。
二十五年的光阴已逝,学生的文笔并无多大长进。
恩师知我,必当谅之。
丙戍年暮春于上海齐鲁画院

(作者简介:葛本山,山东省青州市人,1959年生,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上海缙华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上海齐鲁书画院副秘书长。)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