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春《三秦演义》第六十一回 诗伯卖炭长恨歌 韩城纪念白居易
作品名称:三秦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7-16 14:07:02 字数:7657
第六十一回 诗伯卖炭长恨歌 韩城纪念白居易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白居易祖先白建赐田韩城,故白居易祖籍陕西韩城市。
他擅长作诗的名气,很早就传开了。白居易自小聪明,生下来刚六七个月,就能辨认“之”、“无”两个字,五六岁就开始学写诗。大概在他十五六岁那年,他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让他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结交名人。
那时候,正是朱泚叛乱之后,长安遭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连年战争,到处闹粮荒,长安米价飞涨,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
当时,长安有一个文学家顾况,很有点才气,但是脾气高傲,遇到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白居易听到顾况的名气,带了自己的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
顾况听说白居易也是个官家子弟,不好不接待。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名帖和诗卷。
顾况瞅了瞅这个小伙子,又看了看名帖,看到“居易”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米价很贵,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
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不在意,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拿起诗卷随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眼睛盯着诗卷,轻轻地吟诵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顾况读到这里,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跟您开个玩笑,您别见怪。”
打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就夸说白家的孩子怎么了不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他考取了进士。唐宪宗听说他的名气,马上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
白居易可不是那种争名求利、向上级阿谀奉承的官僚。他一面不断地创作新的诗歌,揭露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面在宪宗面前多次直谏,特别是反对让宦官掌握兵权。
这一回,白居易谏阻宪宗封宦官做统帅,惹得宪宗很气恼。他跟宰相李绛说:“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上来的,怎么对我这样不敬,我实在忍耐不住啦!”
李绛说:“白居易敢在陛下面前直谏,不怕杀头,正说明他对国家的忠心。如果办他的罪,只怕以后没人敢说真话了。
唐宪宗勉强接受李绛的意见,暂时没有把白居易撤职。但是,过了没有多少天,终于把他左拾遗的职务撤掉,改派别的官职。
白居易写了许多诗,其中有不少是反映现实的,像《秦中吟》和《新乐府》。在这些诗篇中,有的揭露了宦官仗势欺压百姓的罪恶,有的讽刺官僚们穷奢极侈的豪华生活,有的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遭遇。他的诗歌通俗好懂,受到当时广大人民的欢迎,街头巷尾,到处都传诵着白居易的诗篇。据说,白居易写完一首诗,总先念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如果有听不懂的地方,他就修改,一直到能够使她听懂。这当然只是一种传说,但是说明他写的诗歌是比较接近群众的。
正因为他的诗反映现实,触犯了掌权的宦官和大官僚,也招来了一些人的咒骂和忌恨。
有些人想诬陷白居易,只是一时找不到借口。
过了几年,白居易在太子的东宫里作大夫。有一次,宰相武元衡被人派刺客暗杀了。这次暗杀有复杂的政治背景,朝廷的官僚谁也不想开口。只有白居易站了出来,首先向宪宗上了奏章,要求通缉凶手。宦官和官僚抓住这个机会,说白居易不是谏官,不该对朝廷大事乱主张,狠狠地告了一状。
接着,又有一批一向讨厌白居易的官员,乱哄哄造谣污蔑,向白居易泼污水。有人说白居易的母亲是看花掉到井里淹死的,白居易居然还写过《赏花》、《新井》的诗,那不是大不孝吗?
经过这样罗织罪名,谁也没法给白居易辩护,白居易终于被降职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去当司马了。
白居易当上县长以后,一次有个乡长和一个有钱的财主为了一件事打官司,闹到白居易哪里,乡长买了一条大鲤鱼,在鱼肚中塞满银子,送到县长家里。一个有钱的财主买了一个大西瓜掏出瓜瓤后也塞满了银子送到县长家里。收到这两份“重礼”后,白居易吩咐手下人把东西拿到办公室去,发出告示,明天公开审理。第二天县长大院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白居易问:“你们谁先讲?”乡长抢着说:“县长我的理(鲤)长,我先讲。”财主也不示弱,说:“我的瓜大,该我先讲。”白居易沉下脸说:“什么理长瓜大?成何体统!”乡长以为县长忘了自己送的礼,连忙说大人息怒,小人是个鱼(愚)人啊,白居易微微笑笑说本官听着呢,用不着你们旁敲赂本官,更不喜欢有人暗通关节。来人,把贿赂的物品拿出来,告知大家。拿出鲤鱼和西瓜,当着百姓的面抖出银子,百姓们一听大片哗然。白居易厉声喝道:“大胆,敢公然贿赂本官,按大唐法侓,各打四十大板!”百姓无不称快。而那些行贿的银子,白居易用来救济了贫苦百姓。
白居易无辜贬谪到江州,心情十分抑郁。有一天晚上,他在江州的湓浦口送客人,听到江上传来一阵哀怨的琵琶声,叫人一打听,原来是一个漂泊江湖的老年歌女弹的。白居易见了那歌女,又听她诉说她的可悲身世,十分同情;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引起满腔心事。回来以后,写下了著名的叙事长诗《琵琶行》,诗中说: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后来白居易又几次回到京城,做过几任朝廷大官。但是当时的朝政十分混乱,像白居易这样正直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他把他全部精力倾注到诗歌创作中去。他的一生一共写了二千八百多首诗,成为我国文学宝库里的一份十分珍贵的遗产。
《长恨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该诗对后世诸多文学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儿请看《长恨歌》全文: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再看我《白居易祖先考》:
《旧唐书》记载:“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之仍孙。建生士通,皇朝利州都督。士通生志善,尚衣奉御。志善生温,检校都官郎中。温生鍠,历酸枣、巩二县令。鍠生季庚,建中初为彭城令。时李正己据河南十馀州叛。正己宗人洧为徐州刺史,季庚说洧以彭城归国,因授朝散大夫、大理少卿、徐州别驾,赐绯鱼袋,兼徐泗观察判官,历衢州、襄州别驾。自鍠至季庚,世敦儒业,皆以明经出身。季庚生居易。初,建立功于高齐,赐田于韩城,子孙家焉,遂移籍同州。至温,徙于下邽,今为下邽人焉。”
《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邽。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洧自归,累擢襄州别驾。”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尝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九老图》。(中华书局标点本《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九)
白居易在《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一文中写道:“白氏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于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楚杀白公,其子奔秦,代为名将,乙丙巳降是也。裔孙曰起,有大功于秦,封武安君,后非其罪,赐死杜邮,秦人怜之,立祠庙于咸阳,至今存焉。及始皇思武安之功,封其子仲于太原,子孙因家焉,故今为太原人……”该文系白居易为其祖父白锽写的事状,文中清楚地记述了白氏远祖为楚公族白公胜。据有关史料记载,白公胜封地白邑,白邑在今河南境内,因此,白居易远祖应为河南人。
渭南渭河北岸有白氏先茔,该茔乃白居易在元和六年亲手修建,安葬着白居易祖辈三代人以及兄弟辈共计十余人,从弟唐宰相白敏中也在其中。原茔规模宏大,唐宣宗御封程公护墓,累年祭祀,香火不断。可惜原茔在文革期间被毁,幸存部分残碑分别收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渭南市博物馆。1996年,在原址征地17亩,修复了白氏先茔墓冢15座,即:一世白温,二世白鏻、白锽,三世季康、季庚、季般、季轸、季宁、季平,四世敏中、幼文、行简、幼美以及白居易(葬洛阳)、白宇经(葬韩国)衣冠冢。渭南市人民政府拟僻此地为白氏陵园,此地很快将成为白氏又一处人文旅游景区。白居易的曾祖父白温由“同州韩城徙居下邽”。
据《清康熙康行涧韩城县续志古迹》记载:“白田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左明府梦石、解太史存有诗。”又据《清乾隆傅应奎韩城县志卷十三艺文》记载前人《重修白公祠记》。
虽然白居易自己说自己是秦国某贵族的后人,但莫砺锋教授却说:这都是因为想找个名人做祖先,不是事实;然后又说李商隐都在碑文里说“公之先世,用谈说闻”。因此认为,白不是某贵族的后人,而是西域的龟兹国人。
我们说,历史考证要根据传主本人讲的为实,再加以当代史书记载,还有文物资料等。这是考据学的起码常识。怎么能信口雌黄。
(载韩城新闻网2010-1-28:9:57:22)
再说韩城纪念白居易诞辰:
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祭祀典礼在韩城北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世界文协主席吉春致词白选民主持
《吉苑》报讯4月3日风和日丽,韩城各界人士和白氏后裔300余人,参加纪念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祭祀典礼。
典礼大会由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组委会负责人、韩城市文体局原副局长白选民主持,他首先介绍出席典礼的领导学者来宾:韩城华池人、宝鸡麟游县县长白英民,国家级书画家文则天先生,著名史学家、文学授授、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文协主席吉春先生,世界文协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副会长、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先生,世界文协副主席、韩城市委党校副教授段筱全先生,世界文协副主席、《韩城矿工》报处级总编冯骁先生等。
接着,由世界文协主席吉春先生致《欢迎词》。他代表韩城纪念我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组委会,对前来参加祭祀典礼的各位领导和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感谢!特别对农忙时节到会的群众表示衷心的谢意!
他说,白居易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祖先世居韩城,白居易是我们韩城人!《新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清康熙《韩城县续志?古迹》记载:“白田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清乾隆《韩城县志?艺文》有前人《重修白公祠记》。今天,我们在北陈村白公祠遗址举行壬辰清明祭祀典礼,足以证明这一文物古迹的存在。
他说,今天,我们纪念史圣司马迁之后的这位诗圣白居易乡贤,就是要学习发扬大诗人的“八种精神”:一是学习他《卖炭翁》、《妇人苦》诗篇,发扬关心人民疾苦、扶贫致富的以人为本精神;二是要学习他《赋得古原草送别》诗篇,发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生存精神;三是学习他《与元九书》诗篇,发扬“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跟随时代前进的精神;四是学习他《长恨歌》诗篇,发扬“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夫妻恩爱、白头偕老精神;五是学习他《放言五首(其三)》诗篇,发扬“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的经得起考验的真金子精神;六是学习他《琵琶行》诗篇,发扬“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扣人心弦的弹琴精神;七是学习他《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篇,发扬“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九老”(即白居易、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香山吟诗饮酒的欢度晚年的乐天精神;八是学习他向农妇求教改诗,发扬“诗歌大众化”的下里巴人精神!
最后,他情不自禁,特吟“白居易赞”扇子藏头诗一首,缅怀这位乡贤对中国乃至世界诗歌宝库的贡献!
他念书法
“白居易赞”
白建受封韩城县,居住香山有白田,
易水春风白公祠,赞不绝口吟诗篇!
-30万字《吉春诗集》、300万字《史记续史记合注本》、100万字《黄楼梦》《温泉》《天堂》、100万字《世界史记》、100万字《资治通鉴前编后编》、100万字《三秦演义》、60万字百假百丑百贪《三百图》、66万字《文革演义》以及《龙门风情》、《小北京演义》等50本书2000万言12卷《文集》著作者,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世界文协主席吉春2012年壬辰清明为纪念大诗人白居易乡贤诞辰1240周年而作并书
他最后说,谢谢大家!
韩城市象山中学退休教师张胜发先生宣读《祭文》:
祭白居易文
维
公元二0一二年岁次壬辰清明,韩城市白氏族后裔及韩城各界人士,怀着十分敬仰先贤之情,聚集于白公祠遗址,高悬韩城乡贤白居易公遗像,缅怀乡贤之行迹,以鞭炮、清酒、鲜花,致祭于白公像前,且为之辞曰:
煌煌我公,唐代贤英。诗坛魁元,民之先声。
公之幼年,好学聪颖。倚山旁水,香山为名。
学富通天,歌飞琴声。为民鼓呼,诗如泉涌。
世所敬仰,万众称颂。廉洁躬行,德操秉正。
诗传世界,妇孺欢迎。惠爱民众,如沐春风。
渺渺迁客,枉泪湿膺。落雁啼曲,战马嘶鸣。
迸击恶风,猛扫奸佞。长歌当哭,不避威猛。
文卷七十,三千话铭。为人敬仰,流传不穷。
韩城乡贤,山川增荣。峨峨清庙,抗倭摧零。
庙虽不存,名高九重。德全者名不朽,
泽民民所重。松在岗而擢秀,兰在幽者香浓。
德高人共仰,诗美金玉声。六中全会盛开,
文化立国光荣。锦绣美景,告知向灵。
伏维尚飨
世界文协陕西分会副主席、韩城市司马迁学会会长薛引生介绍白居易生平,他说:燕舞香山春景秀,龙腾禹门福音多。在这春光明媚、春风和煦的美好日子,我们大家汇聚在这里,纪念先贤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他生于河南省新郑县一个“世敦儒业”的中小官僚家庭。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任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由集贤院召试,授翰林学士,四年拜左拾遗,并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元和五年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元和六年,他因母丧居家,丁忧三年后,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因率先上书请急捕刺杀武元衡凶手,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在这里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琵琶行》。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大和元年(827年)先后任杭州、苏州刺史,颇得民心,杭州人为了纪念他还把靠西湖边的一座长堤,命名为白堤。同年又征拜秘书监,赐金紫,复居长安新昌坊第,历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后转刑部侍郎,会昌二年(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后定居洛阳。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常与刘禹锡唱和,史称刘白。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民。公元846年,以75岁高龄病逝,葬于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继李白、杜甫之后中国诗坛又一个执牛耳的领军人物。他天资聪颖,十六岁即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千古名句;他的《长恨歌》、《琵琶行》为一代伟人毛泽东所推崇、所喜爱,成为千古绝唱;他的《观刈麦》、《卖炭翁》更是关注草根百姓的疾苦,为亿万人民耳熟能详。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正直豁达、兼济天下的人格魅力更是为世世代代所传颂。
白居易是韩城乡贤,他的一生与韩城有着千丝万缕地联系。尽管他祖籍秦时太原,但到北齐时,其远祖白健就从太原迁居韩城;韩城最早的一部县志——《明?韩城县志》就为白居易立传,深切地赞颂他“呜呼!居易其贤哉”;明崇祯十一年二月二日(公元1642年)邑令左懋第在县南十里之陈村为白居易修建白公祠;清康熙年间编修的《韩城县志》记载:“白田村,在香山下,白乐天先世所居也。”又载“香山,在巍山西十里,以唐少傅得名”。也就是说,韩城尽人皆知的香山寺、地接芝阳、巍东、板桥三镇的香山寺,是以白居易的号“香山居士”而得名。
近年来,白居易研究热风靡海内外:日本有白居易研究会;匈牙利人认为白居易与贝多芬齐名;新加坡和韩国有白氏宗亲会;国内的太原、渭南、洛阳、周至、忠州等地都有白居易研究机构;另外,周至县在仙游寺打造了《长恨歌》诗碑,九江市在浔阳江畔修建了琵琶庭院,还有庐山的白居易草堂,湖北宜昌的三游洞,四川忠县的白公祠,杭州西湖的白堤,苏州的诗神像等等。不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都雄辩地证明:“白居易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名人。”韩城人应为有这样伟大的乡贤而骄傲、自豪。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叫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唐宣宗李忱的《吊乐天》,表达了对诗人深深地怀念之情。今天我们在这里缅怀这位伟大先贤,愿白居易和他的伟大诗篇化作永恒的丰碑,昭示我们以开放的胸襟、向上的精神谱写属于我们时代的、崭新的篇章。
纪念白居易诞辰1240周年组委会成员高中科先生论证白居易是韩城人的“六点根据”(略)。
最后,白氏族人向白居易像行三拜九叩礼;全体与会群众向白居易像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