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苦读书发奋图强
作品名称:废园 作者:当阳山人 发布时间:2014-05-15 17:18:27 字数:3417
9苦读书发奋图强
立秋后的太阳总是要姗姗来迟。而隐藏在群岭之中的临河乡的居民们,则觉得这里的日出似乎要更晚一些。当他们睡梦正酣的时候,位于村子中间的临河乡重点初中已经开始喧嚣起来了。他们翻了一个身,等再次醒来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
时针指向七点钟,学校里的学生早自习时间结束了,山沟里还是一片寂静。透过东边的山岭,可以看到遥远的天际上还只是一片红霞。仰望苍穹,薄薄的雾霭犹若一张灰茫茫的网,笼罩着静谧的小镇;淡淡的晨曦中,一缕河风从沟口飘来,淡淡的雾蔼像暴涨的河水一样倒流进山谷。
偏僻的小镇,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也没有宽阔平坦的街道,只有一条窄窄的柏油马路从沟口直穿沟里,破旧的瓦房和新盖的平房犬牙交错,偶尔有几栋两三层高的小楼参差不齐地散落其中,那是政府机关的办公楼。那乳白的墙壁,那高耸的电线塔,以及那楼顶上迎风飘扬的红旗,为这个古老而偏僻的小山沟平添了一层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几个背着书包或拎几本厚书正低头赶路的走读学生,说笑着穿过山沟中唯一的一条柏油路,便有人在一处店面里向他们招呼。这是紧邻校门口的一间商店,里面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学生,手里拿着、嘴里啃着花花绿绿的小食品。
往西一折,沿一条狭窄的水泥桥面,便是一所学校。学校的大门旁的柱子上竖写着“临河乡重点初中”七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校名写在一块刚刚用油漆刷过的木板上,显而易见这是新写上去的,据说这是远近闻名的老教师也是现任校长汪天明老师的大手笔。
这所重点初中,成立不到两年,原来是临河公社高中的校园。改革开放后,公社不再叫公社改成乡之后,临河乡高中撤并,划归到邻近的乡镇高中。临河乡政府就遵照“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精神,从全乡抽调部分优秀教师,又从各村初中抽调优秀学生,迅速组建了临河乡重点初中。
汪天明早已调出了水磨沟学校,先是来到临河乡高中教书,后来临河公社的“带帽高中”被撤并后,他本来要和学校其他教师一起调往县重点高中的,但临河乡里的张书记硬是把他留了下来。汪天明是一个重感情的人,他不能忘记这里的深情厚谊,答应了张书记的要求,担任临河乡重点初中的校长。
临河乡重点初中成立一年,送走了第一届毕业生,果然不负众望。一百多个毕业生,二十多个人考取了县重点高中,升入重点高中的比例接近五比一,位于全县之首,临河初中远近闻名。
第二学年,因为有了第一年的开门红,远近有些门路的学生家长都想把自家的孩子送到这所学校里来,依然在中考中保持了绝对优势。连续两年有了好成绩,临河乡重点初中自然成了远近闻名的学校。学校也由最初的六个班扩大到九个班。虽然学校地处偏僻,校舍落后,但这里的教师相对于其他学校的教师来说,得到不少的实惠。自然,这里也成了临河乡全体教师向往的地方。
赖吉祥再也不能安心于继续在水磨沟小学做一名小学体育教师,得知临河乡重点初中缺少一名体育教师,他几次请求汪天明把他调到这里。汪天明有多年的教育经验和管理经验,深知一个学校如果有一个好的体育教师,学校的纪律管理就可以省去了一半力量,他需要学校里能有一个好的体育教师。虽然他知道赖吉祥不是最理想的人选,但挑来挑去,全临河乡上十多个体育教师当中也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合适的,再加上县里的驻乡干部吕福星三番五次的推荐,汪天明就答应了赖吉祥。
赖吉祥来到临河乡初中以后,要担任全校九个班级的体育课,还要负责早操和学生晚上的就寝纪律,工作量确实不小,但他还是欣然接受。
进入临河乡重点初中的校园,可以看到正对着校门口有一棵柳树,树干歪歪斜斜,但枝繁叶茂。垂柳的丫脖上挂着一截乌黑发亮的铁轨——权当掌管学校作息时间的大钟。清风掠过,数不清的垂柳柔软修长的枝条微微摇摆,好像是在欢迎学生们的到来。
太阳越升越高,明亮的阳光已经跃过山岭斜射下来,透过柳枝的缝隙洒在铁轨上,片片金鳞,点点银光,宛若一个个小精灵在欢快地跳舞。
临河乡重点初中的校院是依山沟地势而建的一个三进的院落。一进大门,算是学校的下院,有操场和厕所;往里,穿过一道楼廊,便进了中院,西边是依山而筑的一排窑洞,东南北三面则建起了瓦房或平房,把整个院落围起来,像一个天井。再往里,便是几座低矮的房屋和一些破旧的窑洞,这是师生们的住室和食堂。
操场的围墙上有一个阔大的月牙门,大门是两扇木栅栏,和这里的人们用来圈牛羊围起来的木栅栏没有什么两样。上课的时候,只要木栅栏一关,这里的学生便成了圈中的牛羊。课间的时候,常常有学生围着这个木栅栏,望着蓝天白云,望着东西山岭上的青草绿树,望着对面自由自在的行人,只有无可奈何地感叹了。
临河乡是一个偏僻的小乡镇,所以,临河重点初中的作息时间也独具特色。师生们每天早上五点半要起床。这时候的山沟万籁俱寂,人们正沉浸在甜蜜的睡梦中,学校那清脆悦耳的起床钟声突然敲响。睡得正酣的学生们迷迷糊糊地从被窝里钻出脑袋来,来不及伸一下懒腰,便手忙脚乱地罩上衣服。有责任心的班主任老师早已在站在臭气熏天的寝室门口,吆喝催促,要学生一溜儿小跑赶快洗脸、漱口、刷牙,十分钟后急促的集合铃声响起,学生们又得马不停蹄地跑上操场;围着不足二百米的操场边一圈一圈地跑步。满身大汗从操场跑回来,还来不及喘息,又得到教室里进行一个小时的早读。七点钟早读结束,学生们就急急忙忙地跑向那简陋的小食堂,几十个人挤在一个小窗口买早饭。
这里的学生们上午八点到十二点,一口气上四节课;下午又是一口气上四节课,晚饭后去过厕所之后,若还有兴致倒能到校门口的操场上溜哒两圈儿,但很快又被晚自习的钟声赶回教室。
山沟里天亮得晚黑得早,上完自习已是深夜九点多钟了,学校周围的居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不时有人被吵醒,便有人咒骂:宁跟鳖为邻,不与学对门。而毕业班的学生则要继续“加餐”,自习时间要延长到到十点或十一点。就是在这之后,还会有人自觉地点燃起煤油灯或蜡烛,趴在昏黄的灯光下,学习到第二天的凌晨。
躺倒在地铺上,学生们睡觉的时候,也不敢忘记班主任老师的教诲:“躺在被窝里,脑子不能闲着,要把白天学过的东西在头脑中过一遍电影,可以强化记忆。”学校里不少同学真的在这么做,还有人在实践各科老师介绍的其它方法,如用手指在自己或别人的肚皮或脊背上划几个单词写几个生字等,还有人小声地哼着理化老师编的顺口溜等。寝室里没有一个学生敢大声说话,只能窃窃私语。如果被教体育课兼职负责寝室管理的赖吉祥抓住,那简直就是一场灾祸。
教室——食堂——厕所,在考试的魔力棒指挥下,在“鲤鱼跃龙门”的强大诱惑下,临河乡重点初中的学生们整天沿着这种“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旋转。一年四季,他们就像一台燃料充足的发动机,铆足了劲头,一直不停地旋转着,忙碌着。
穷乡僻壤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跟着父母吃了不少的苦,受了不少的累,这点苦和累对他们来说自然算不了什么。所以在这里,很少听到有人叫苦叫累,他们的精神力量就是校园里悬挂的一幅标语――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10篮球赛争强斗狠
这天下午五点多钟,临河乡重点初中狭小的校园里,热闹非凡。只容得一个篮球场地大小的操场上,呐喊声、口哨声响彻云霄。围了不大的操场,跑道上、走廊上都站满了学生——学校难得一次的班级篮球赛正在紧张地进行着,学生们都从教室里跑出来,享受这千载难逢的轻松和惬意。
说是操场,其实就是紧挨着学校的大门的一块空地。操场上只有一幅南北两端竖起的两个简易的篮球架子,再也没有其它的体育设施了。篮球架是在大多数乡村学校都可以随处见到的,由学校里的教师或是附近的乡亲们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制做的,竖起两根木棒连起一块木板算是篮板,篮板上再用乌黑的钢筋扎成一个圆圈,算作篮球篮。这种发明创造虽然结构简单,却结实耐用,也花费不了几个钱财。
学校的那道木栅门敞开着,外面挤满了看热闹的群众。汪天明有意让他们进入学校里来,既可以让他们为学生呐喊喝彩,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尊重。农民们朴实厚道,平时学校需要什么东西没少麻烦他们。但学校的场地实在太小了,很难再找到一处容他们站立的地方。没奈何,就让他们随便找地方围观吧。汪天明校长打开了那扇木栅门,抱歉地冲他们笑笑。乡亲们也都尊重汪天明校长,也冲他笑了笑。
平时的学校操场上,很少有这么热闹和喧嚣,除早操、体育课以及学校大型集会以外,一般很少有学生在这里长时间逗留。即使在课外时间,学生们也都来去匆匆。现在,这个狭小的地方,倒成了学校师生们紧张学习之余的娱乐和放松的场所,成了缓解师生的精神压力和心理紧张的疗养地,成了振奋师生精神的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