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小北京演义>吉春《小北京演义》第十六回 《人民日报》登莲池 修建水库丁福

吉春《小北京演义》第十六回 《人民日报》登莲池 修建水库丁福

作品名称:小北京演义      作者:吉春      发布时间:2014-04-10 21:00:08      字数:11717

  共和国韩城十二章(2)
  
  1959年
  1月中旬,国家计委、水电部、煤炭部和山、陕两省50多人和苏联专家沙全?契波佐夫来韩,为选择龙门水库坝址作初步察勘。
  1月14日,韩城、合阳并为一县。新的韩城县人委机关正式对外办公。
  3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间题的决议》,对公社实行权力下放,队为基础,三级核算,各计盈亏的管理体制。
  8月,县人委制定的《韩城县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农副产品购销统由国营、合作社企业经营。
  10月1日,县剧团赴省参加国庆献礼演出,线腔《白汗衫》受到好评。翌年,《白汗衫》一剧又赴省参加小剧种会演,旦角演员赵引莲的唱段被灌唱片发行。
  10月20日,合县后的首次党代会召开。根据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精神作出“反右倾”、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决议。
  12月,富源大队(上官庄、南北寿寺)推行包工、包产、包投资的生产责任制,被定为全县“复辟倒退的典型”,有关干部受到批判。县委书记处书记封维隆、县长董继昌因探索“包产到户”和“三包、四定、五到田”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受到批判。1960年12月19日封维隆被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并被撤销党内职务。1962年4月3日,根据中央关于甄别工作指示精神,为封平反。
  1960年
  3月8日,本县实现队队(大队)通电话。
  3月,成立秤改小组推行秤改,将原来16两为1斤的市秤改为10两为1斤的新市秤。
  5月至II月,分批开展新“三反”运动,揭发“三风”(贪污、浪费、官僚主义)和“五气”(官气、暮气、骄气、娇气、阔气)。
  6月21日,南沟煤矿桑树坪平峒发生特大瓦斯爆炸事故,死29人,重伤4人,轻伤23人。
  11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开展农村整风、整社运动,纠正“一平二调”错误。
  12月,下林皋村公共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中毒者达130多人,其中3人抢救无效死亡。
  1961年
  2月4日,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田汉来韩,游览了太史祠、烈士陵园,为太史祠、闯王行宫、烈士陵园赋诗、题字。
  
  春风告诉夏雨:
  田汉咏韩城
  1961年月的一天,国内著名剧作家田汉同志来到韩城,对历史文化名城特感兴趣,有感而作,写下了两首佳诗,至今在韩城广为流传。第一首是:
  仿太史祠诗
  剧作龙门意若何?一天星月少梁过。
  雄才百代犹堪仰,宏业千秋总不磨。
  清水村中炉火秘,芝川桥畔血痕多。
  传忠难得如椽笔,柏下苍茫望大河。
  第二首是:
  烈士陵园题诗
  烈士陵园一纵览,四山飞雪沪川寒。
  缘何百姓安田井?只为群贤呕心肝。
  作栋成仁风未远,统辉殉国血犹丹。
  不信圆觉信正觉,今古钟声不一般。
  田汉来韩时,韩城正组织班子写《司马迁》的剧本,所以他在前首《仿太史祠》的诗中问“剧作龙门”搞得怎么样?少梁,指今天的韩城县少梁村,战国时韩城叫少梁,秦名夏阳。清水村就是现在的芝阳镇清水村,土地革命时我党游击队在此开炉自制武器。芝川,今芝川镇,司马迁解所在此,韩城临解放时,国民党反动派曾在芝川桥畔杀害革命烈士。上河,指黄河。
  后一首诗,是同日参观韩城烈士陵园的感觉。他感到现在的百姓为什么能安然地务田呢!就是因为革命先烈呕心沥血创下的这种环境。作栋。指王作栋烈士;统辉,指统辉烈士。圆觉,烈士陵园过去为圆觉寺。“今古钟声不一般!”是个警句,两种钟声,换了人间。
  
  2月4日,北周原村生产队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中毒者230多人,经抢救全部恢复健康。
  4月,韩城矿务局象山火力发电厂1500千瓦发电机组投运发电,开始对城区供电,城内各大街有了路灯。
  8月7日,陕西省煤炭局决定韩城矿区缓建。
  8月15日,韩(城)合(阳)分县,白马滩公社原划归黄龙县。
  1962年
  1月,县委书记范彦亭和县长张益三赴北京,参加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又称“七千人大会”)。
  2月,本县对公社、大队、生产队的规模进行了调整。全县共16个公社、262个大队、1269个生产队。
  4月,教育事业调整,韩城师范学校、龙亭中学和7所小学陆续停办。
  12月,为了减少商品粮供应数量,下放城镇人口4993人去农村,参加农业生产。
  1963年
  春,在全省检查粮食仓储工作中,本县首次获“四无”(无鼠咬、无虫蛀、无霉烂、无雀害)粮仓县称号。
  3月26日,全县人民响应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掀起群众性学习热潮。
  4月19日,破获以李春生为首的“中华民族革命党”反革命案件。
  6月27日下午,县南地区遭风灾;北部地区受暴风雨、冰雹袭击,农作物受灾面积5万余亩。
  7月10日,在农村分期分批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又称“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
  1964年
  2月14日,在雷寺庄凸儿沟一带试用飞机喷药的方法,防治林区松毛虫。
  7月,经过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县人口总数为183819人。
  12月20日,韩城县第一次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县、公社、大队、生产队贫协组织相继成立。1981年7月,撤销各级贫协机构。
  1965年
  5月,本县兴建最早的水库陈村水库竣工,设计有效库容35、31万立方米,可灌田3000亩。
  6月,对在“大跃进”运动中错误地受批判、处分的党员、干部、群众4627人的问题进行甄别。
  7月25日,芝水上游山洪暴发,晚12时许,芝川城内一片汪洋,水深及炕,不少房屋倒塌、漂走大量衣物、食油等,商店损失严重。
  农村开始使用电动小型磨粉机。
  全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亿市斤大关。
  
  夏雨:我看过在六七十年代学习焦裕禄的时候,吉春刊登于1966年3月18日《陕西日报》的《学英雄贵在实干》文章:
  “我以万分激动而沉重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通讯。焦裕禄同志的英雄事迹使我受到了非常深刻的教育,同时也激发了我的革命决心。
  “我在一个后进队蹲点。这个队生产上有一个突出问题是缺肥。过去有人总认为这里肥源缺,肥料没办法解决。这一回学习了焦裕禄的光辉事迹,自己心想:人家焦书记都有那么大的雄心去改变兰考的“三害”,难道自己连这一点都没有办法克服吗?办法是有的,主要是自己思想没有彻底革命化。咱是个蹲点干部,群众不光只听你怎么说,更重要是看你怎么做。想来想去,问题主要在自己身上。村子里有个涝池,抗旱时水用完了,下边积了厚厚的一层淤泥,我一看这是个机会,就跟队里干部社员商量,马上动手干起来。挖的时候,我和社员撑着干,社员挖我也挖,社员担我也担,大家的干劲欢极了,到了收工吃饭的时间,队长几次催叫收工,却没有一个人首先走,最后我看实在不成才说:’咱们都停,吃了饭再干。’大家才收了工。通过学习焦裕禄和从实践中体会到,人的因素每一,我们每个干部,只要学焦裕禄同志那样,舍得出力流汗,不怕苦,不怕累,实干,苦干,后进队的生产面貌就会大变样。”
  春风:雷英、王燕《龙门先生的故事》记录我“拾粪”情景:
  1961年8月以后,龙门先生调到县委办公室给书记当秘书,公务繁忙,不是组织三干会,就是写报告,还经常陪书记下乡检查工作。
  龙门先生几乎没有休假时间,一月仅回家一次。自留地农活没干完,就被县上电话叫走了。即使这样,他还是坚持在回家的公路上拾粪。
  龙门先生在集会上买了个小粪笼和一把小铁铣,每当休假回家时,就拿上这两件工具,从县城到西原的30里公路上步行,发现有牲口粪,就铲拾入笼,笼装满了,就倒在公路旁集体的地头,又拾开了。
  一次,龙门先生走到西贾村附近的公路坡上,正在拾粪,被路过骑自行车的年青人讥笑:“都当县太爷哩,小车不坐,竟拾粪哩!”
  龙门先生抬头一看,见是本村同学安民,便笑着说:“你莫笑话,咱们祖祖辈辈是农民,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嘛!”
  安民竖起大拇指说:“老同学,你真是焦裕禄式的好干部,劳动人民的本色没有变!”
  龙门先生却说:“咱比焦裕禄差远啦。”
  龙门先生继续拾粪。
  
  1966年
  6月12日,中共韩城县委成立了“文化大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组进驻象山中学。22日,象山中学学生冲击中共象中支部和校团委(时称6、22事件)。8月28日,象中学生三四百人,贴出“炮轰韩城县委”的大字报,震动全县。
  7月28日至9月10日,中共韩城县委举办中小学教师学习会,大批教师受到残酷斗争,106人受处分(其中27人被开除),3人死亡,3人致伤。学习会结束后,又将43人送入集训队。
  11月5日至18日,中共韩城县委召开全县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到会代表6786人,县社干部568人,连同听报告的会外群众数千人,时称“万人大会”。大会后,城乡背诵毛泽东语录成风。并掀起“破四旧,立四新”浪潮,使许多文物古迹遭受破坏。
  1967年
  1月27日,在上海“一月风暴”影响下,部分“造反组织”成立接管委员会,抢走了县委、县人委及各部门的印章。
  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韩城县武装部遵照上级指示,成立农业生产领导小组办公室(4月改称韩城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管理全县经济工作。
  5月16日至23日,象中等6所中学的造反队五六百人,要求为吴留华、张茂堂(吴为搬运社工人,张为范家庄农民,均被接管公、检、法机关的造反派所组织的‘无产阶级专政委员会’打砸抢罪和破坏抓革命、促生产罪拘捕)彻底平反而静坐。
  10月15日晚10时,象山中造反派头头带领百余名学生,冲进县人民武装部,撬开军械库门锁,抢走步枪900余支、“八二”炮5门、手枪10余支、炮弹90余发、轻重机枪数挺。
  1968年
  1月4日,数十名象山中学学生和一部分工人,再次到人武部武器库抢枪,抢走步枪120支、手枪5支、冲锋枪1支、迫击炮2门、重机枪1挺。4月19日晚,“红四司”派人到县中队抢走机枪1挺、步枪1支、小口径步枪10支、子弹10多箱。
  4月21日,1018战指和红四司两派在农技校发生武斗,动用步枪、机枪、迫击炮,打了不到1小时,双方各被击毙1人,红四司溃散。7月27日,1018战指与红四司两派共四五百人在黄龙县焦菩萨武斗,红四司1人被打死。
  6月7日,1018战指头头李云祥、崔小炳等人,到上官庄村抓走无辜干部群众55人,将其中13人串绑游街后,投入他们在电影院内私设的监狱(时称第二监狱)。至8月,该监狱共关押干部、群众121人,其中62人遭到毒打(内1人被打死,38人致残),另有3人精神失常。
  3月至7月,1018战指采取强借和欺骗手段,弄走国库粮食7万公斤、食油1482。5公斤和银行现金3500元。
  7月11日下午4时至8时,全县普降大暴雨,部分地区还有冰雹,降雨量145-150毫米。西庄公社井溢村数孔土窑崩塌,压死11人和7头牲口。
  9月7日,韩城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9月,县“革委会”在群众堂举办两委(县委、县人委)及公、检、法干部学习班(1969年3月改称“五七干校”),搞所谓清理阶级队伍。60多人被揪斗,25人被挂牌游行,另有3人非正常死亡。
  冬季,根据潼关“经验”,大搞“民主革命补课”,全县补订地主790户、富农366户、资本家9户,给1509人戴上了地主、富农分子帽子。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部复查纠正。
  1969年
  2月24日,在人民广场建造毛泽东主席塑像,10月20日竣工。1972年9月奉中央指示拆除。
  2月25日,抽调贫下中农社员9394人组成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516个所谓“老大难”(由于两派内战,生产、工作处于停顿状态的事、企业单位)单位。
  5月,“革委会”决定将全县小学公办教师全部转回本大队任教,改工资制为工分加补贴,报酬、口粮由生产队分配。此举完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10月18日,韩城县聋哑学校成立。
  11月,动员本县城镇居民201户,688人下放农村。另接收西安市及铜川市居民199户,661人到农村落户。
  12月,农村推行合作医疗制度,以大队为单位,建立合作医疗站,从医人员称为“赤脚医生”。
  1970年
  2月28日,燎原煤矿发生瓦斯爆炸,死5人,重伤8人。
  3月3日,省煤炭厅在韩城成立韩城矿区煤炭建设指挥部。由蓝田县招来3650名工人.1973年6月改为韩城矿务局。
  7月27日,县“革委会”抽调1621人组成宣传队,到农村各大队开展“一打三反”(打击现行反革命,反对贪污盗窃、反对投机倒把、反对铺张浪费)运动。
  10月10日,县“革委会”召开农业学大寨会议,参加者1960人。会议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错误地要求限期建成“大寨式”社、队。
  12月28日,西(安)韩(城)铁路修通,并在城内广场举行通车典礼。
  
  夏雨:1970年9月1日《人民日报》用半版篇幅刊登吉春、苏信诚、薛引生等写的“用辩证法指导种田粮棉产量超《纲要》-陕西省韩城县城效公社莲池大队革命委员会”文章:
  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也是我们夺取粮棉超〈纲要〉的法宝。
  我们莲池大队位于城镇地区,集体耕地八百零一亩,每人平均只有五分三百地。几年来,我们学习和运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物、内因与外因、失败与成功、成绩与差距六面的关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搞科学种田,坚持在五分地里闹革命,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大丰收,粮棉主量连续六年超过〈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的指标。从一九六四年起,粮食主量每亩平均作八百九十斤,跨过了“长江”,去年又突破了千斤大关,亩产一千零二十二斤。我们这个过去“吃粮靠供应建设靠支援,用钱靠贷款”的穷队,一跃而为余粮队。贫下中农深有体会地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是法宝,一时一刻离不了,五分地里闹革命,粮棉产量超〈纲要〉。”
  五分地里闹革命
  我们紧跟毛主席斗地主,分田地,组织起挖究根,生主、生活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在农业战线上竭力推行“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工分挂帅”、“物质刺激”等反革命修正主义黑货,严重地破坏了集体经济,粮食不能自给。
  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人多地少,能不能在土地上挖潜力,改变落后面貌,为国家做出贡献?党支部组织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大家学得心里热乎乎的。可是一些有保守思想的人说:“鞋底那么大一块地,再闹,也增加不了多少粮食!”广大贫下中农运用毛主席的“一分为二”的唯物辩证法分析了我大队的具体情况,说;“地少是发展生产的不利因素,人多可正是发展生产的有利因素,只要人听毛主席的话,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道路,大家齐心干,每人五分地也可为国家作出贡献。”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照得大家心里亮堂堂,很快行动起来,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火焰山也能变良田
  生产斗争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要改天换地,战胜自然,关键是人的思想革命化,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低产就能变高产。
  我们大队有三十九亩旱地,分布在两沟一梁三面坡上,凹凸不平,土质脊薄,天旱不见庄稼面,一场大雨冲个完,群众叫它“火焰山”。这火焰山能不能变地好地?
  我们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的伟大教导,认识到:火焰山是块坏地,不长庄稼,这是不好的一面;可我们还要看到地是死的,人是活的,它还有可以改造的一面。大家说:大战火焰山,引水上高原,学习老愚公,定能夺高产。
  广大贫下中农信心百倍,斗志昂扬。但又有少数人认为,改造火焰山工程大,任务重,恐怕难成功。一小撮阶段敌人也在背后煽阴风,胡说什么“要治火焰山,除非猴王下了凡。”贫下中农坚定地回答说:“毛主席教导我们,‘外因是变化的
  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只要我们信心足,决心大,艰苦奋斗,就能排除万难。有毛泽东思想指挥我们战天斗地,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就这样,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以冲天的革命干劲,苦战一冬春,投工七千多个,挖土一万三千多方,终于把这片沟坡地修成了水平梯田。接着又和兄弟队一起投入引水上原的战斗,使千年的火焰山,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水浇田,粮食由平均亩产一百五十多斤猛增到八百多斤,棉花由亩产二十五斤提高到九十斤。
  科学种田闯新路
  在伟大领袖毛主席发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号召以后,我们大队的广大贫下中农,热烈响应,坚决照办。大家琢磨着能不能多种些棉花,为支援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作到粮棉双贡献。
  围绕这个问题,又展开了一场两个阶段、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在讨论中有人说:“就那么一点地,种粮食都不够吃,还想种棉花哩!”广大贫下中农说:“我们不能光替自己打算,为了备战、备荒,我们就是要做到粮棉双贡献!”有的人说:“要种棉花,那就少种些粮食!”大家坚定地说:“那也不行!毛主席教导我们,‘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我们为革命种田,科学种田,大挖增产潜力,既要粮食高产,又要棉花丰收。”
  在开始进行粮棉间作试验的时候,由于缺乏经验,产量不高。这时候阶段敌人乘机破坏说:“棉粮间作是要地的命哩!”
  是迎着困难前进,坚持试验,还是知难而退,就此罢手?我们反复学习毛主席的伟大教导:“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改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又一次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认识到失败往往是成功的先导,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前面的失败,也就没有最后的成功。
  我们发动群众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原来,棉花小苗怕冷,不能用井水浇,只能用渠水灌,而且必须在麦子割倒之后,就马上灌水,不然棉花就会受旱而减产。我们摸到这个规律后,就继续进行试验。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每亩地收棉花一百四十斤,粮食四百八十斤。事实给阶段敌人上个响亮的耳光,大大增强了贫下中农实行科学种田的信心。
  为了支援国家工业建设,巩固工家联盟,国家要求我们队生产一些蔬菜供应市场。于是,我们又进行了大蒜、棉花的间作试验。这一次由于认真总结了经验,掌握了蒜棉生长的特性,结果亩产棉花一百三十斤,还收了六百斤蒜苔,两万七千头大蒜,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百分之七十。
  经过反复试验,我们总结出了夺取粮、棉、菜三丰收的科学种田新方法,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初步解决了人多地少,粮、棉、菜争地的矛盾。
  新起点上立新功
  几年来,我们大队革命和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跟先进社队相比,跟党和家对我们的要求相比,还相差很远。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用“一分为一”的观点,正确对待成绩与差距。大家认为,我们所取得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只能把它当作继续革命的新起点。
  我们对大队的工作又进行了分析,找差距,提措施,向新的目标前进。找差距中,贫下中农提出:能不能彻底保证水浇田不受旱?这个问题提得好!因为我们的水地大部分靠水渠灌溉,往往在大旱的时候,河里没水,庄稼就受旱。解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生产上继续革命的新课题。千说不如一干。思想统一后,我们自力更生,新打井和修井四眼,配备安装电动水车九台,水泵三台,做到两手准备,实现了渠井双保险。
  毛主席说:“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来说,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我们队的生产也是这样,由不平衡到平衡,由平衡到不平衡,旧的矛盾解决了,又出现了新的矛盾,就是在矛盾的交替运动中,生产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在实现了渠井双保险之后,水的矛盾解决了,肥料和种子的矛盾又突出地表现出来。为了适应一年多熟的需要,还应当多种生产期短、产量高的优良品种。我们在搞种子革命,做到队队有种子田,年年选种,不断更新,促进高产再高产。
  当前,我们大队的贫下中农正在认真贯彻执行毛主席关于增产节约的教导,决心继续活学活用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在七十年代的第一年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更大贡献,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增光!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光!
  
  春风:《人民日报》1970年11月22日又刊登吉春写的消息:
  韩城县掀起冬季植树造林热潮
  据新华社西安二十二日电陕西省韩城县各级党组织和革委会,认真总结植树造经验,掀起群众性的冬季植树造林热潮。无产阶段文化大革命以来,这个县的广大贫下中农、社员群众和革命干部,遵照毛主席关于“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教导,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大搞植树造林。四年多来,全县新造成片林十六万三千多亩,相当于文化大革命前十七年造林总和的一点六倍。截至今年六月,全县植树造林按人口平均,每人植树已达二百八十多株。在发展林业的过程中,韩城务级党组织和革委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每逢秋、冬植树造林旺季,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突击,大搞采种、育苗、造林、护林。目前,在全县出现了一个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热潮。
  《人民日报》这两篇文章,引来了全国各地的参观人群!县委书记赞扬:“吉春笔杆子有两下子!”
  
  1971年
  5月,在西庄公社杨村建立韩城综合地震台。
  7月26日,禹门口黄河洪峰流量为15000立方米/秒,桥南村潜坝受到严重冲击,河床被刷深4米。
  10月,本县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称号。
  12月,县“革委会”抽调工人和农民组成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农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各高中领导学校的斗、批、改。
  1972年
  2月,中共韩城县委召开批林整风会议,组织县、社党员领导干部学习、讨论中央关于林彪、陈泊达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有关材料,揭发批判林、陈的反革命罪行。
  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第42支队(又称建字450部队),奉命来韩参加矿区建设。
  6月,盘河水库建成蓄水。总库容795.5万立方米,有效库容578.2万立方米。
  9月,安部门破获以樊浚、薛仲来为首的“马列新共党”反革命案,两名首犯于12月24日被依法处决。
  10月,红旗公社(苏东乡)建成大型引水工程-红旗渠,将澽河水引上早原,设计灌溉面积4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7万亩,后并入薛峰水库灌区。
  1973年
  1月,在西龙门山南麓修筑铁路隧道时,发现属更新世中期到晚期的禹门口洞穴遗址1处。说明公元前10-3万年,先民即在此过着原始群生活。
  7月,薛峰水库主体工程基本建成。总库容4360万立方米,有效库容3024万立方米。
  禹门口黄河公路大桥竣工。
  8月18日,马村变电站建成投运。
  12月,全年粮食总产5947.5万公斤,连续8年低于1965年,比1965年减少220万公斤,农村每人平均口粮仅121公斤。县属工商企业亏损168,1万元,财政赤字达52.7万元,
  
  《陕西日报》1973年8月16日头版头条发表吉春、许俊泰等撰写的长篇通讯:
  “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
  ----记中共韩城县委常委丁福禄同志带领群众修建水库的事迹
  “世上没有砸不烂的石头!”这是中共韩城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丁福禄同志常说的一句话。在带领群众修建薛峰水库中,他这种敢于藐视困难、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1970年秋天,丁福禄一调到韩城工作,就带领民工上了国家某建设工地,和群众一起干了5个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从国家建设工地回来,他又走了盘河水库,带领群众突击7个月,使水库主体工程提前胜利竣工。不久,他又接受了带领群众修筑黄河大堤的任务,又是一个多月的苦战,修成了20华里长的防洪堤。去年10月,他满身征尘奔向薛峰川,和8个公社的民工一起,经过8个多月的鏖
  战,完成了曾被一些人认为是3年才能完成的薛峰水库主体工程。
  几年来,丁福禄同志就是这样从一个战场转到另一个战场,带领群众栉风沐雨,大干苦干。在广大群众的心里,老丁是个再大的“石头”也能搬得走、再硬的“石头”也能砸得烂的人。
  迈开双脚,走上第一线
  1970年中央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精神,在韩城如何贯彻落实?回答这个问题,对才到韩城不久的丁福禄来说,确实心里没个底。但他觉得,只要迈开双脚,到群众里面走一走,看一看,干一干,就一定会取得发言权。在一个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丁福禄同志怀着怎样才能尽快改变韩城面貌的心思,和几位同志同县委机关,前往独泉公社作调查。在一段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他冷不防摔了一跤,向下滑了一丈多远,眼乍就要掉进深沟老涧里,幸亏一只脚蹬住了一块石头,才稳住了身子,同行的同志们为他捏了一把汗,劝他说:“老丁同志,你回去吧。路不好,天又坏,要调查等天好了再说。”老丁摇摇头,意味深长地说:“干部连山路都怕
  走,群众怎么建设新山区?”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使丁福禄开阔了眼界,受到了鼓舞。他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向县委作了汇报。县委在研究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之后,制订出出一个改变全县农业面貌的蓝图。
  丁福禄同志意识到,有了规划,使人们展望光辉的前景,会鼓足更大的干劲;但的每一步落实,还得靠各级领导的正确指挥。所以,在领导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重大战役中,他总是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亲临现场,认真调查。兴修盘河水库主体工程时,县委分配老丁担任工程指挥部领导工作。他到盘河后,发现指挥部设在离大坝十里远的山外,就问:“指挥部设在山外怎么指挥?”有人指着电话机,回答说:“大坝上通有电话。”老丁听了心里有点火,严肃地说:“下乡光跑公路线,指挥光靠电话线,就要滑到唯心论的泥坑里去。”他提出每人“一张芦席一根椽,红沙梁上把家安”。指挥部搬到了第一线。去年夏天,为在昝村处边修一条大堤,抵御黄河洪水的危害,他带领几个干部坐皮筏子到河心察看水势。“无风三尺浪的黄河,把那皮筏子抛上撂一下,不良花溅人一身。同志们担心老丁的安全,而他却不管这些,挺身站稳,缌地观察水势,掌握第一手资料。上岸后,他和技术人员一起研究确定了筑堤方案。
  艰苦奋斗,带头实干苦干
  几年来,丁福禄同志吃大苦,流大汗,在群众中间留下了多少艰苦奋斗的故事啊!当黄河发水时,他跳进激流里,和群众一起护堤;当盘河水库的放水洞出了毛病后,他趟着齐腰深的水进洞检查,出洞来,一身棉衣全湿透;在薛峰水库参加清基会战时,他的右额被石头砸破,以医生缝合几针后,又继续战斗。公在兴修薛峰水库主体工程的八多月里,他实际参加劳动就达八十一天,其中多半上的是夜班。他这样忘我地工作、劳动、。常常日夜连轴转,很少睡过囫囵觉。
  一次,丁福禄累病了,在劳动时栽倒了。消息传到县上,县委负责同志打电话让他回县看病,老丁手把电话机,激动地回答:”群众和干部都在大干,有的受伤不下坝,有的全家人来参加战斗,我自私能离开?一点头痛脑热,抗一抗就过去了。“他放下电话机,又上了坝。丁福禄同志这样拚命地干但他对同志们却无微不至地关怀。一天夜里,风在刮,雪在下,群众仍然在大干。老丁本来想和指挥部的同志一起上坝去劳动,但又一转念头,想到同志们这几天白天黑夜的干,实在太累了,便叫大家都去睡觉,自己也和衣躺下。同志们见他真的睡下了,这才离去。可是,县水电局局长牛春亭等人半夜醒来时,发现老丁的床铺空着,起来开门,门却
  被反锁着,老牛等人好不容易抬开门,门外雪地上一串脚印直向大坝。他们急忙赶到坝上,只见老丁生龙活虎地在和群众一起劳动,衣服上一片泥,帽子上一层雪,同志们关切地看着他,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来。
  相信群众,甘当群众的小学生
  一九七二年十月,丁福禄带领群众来到薛峰川,抢修水库。为了赶汛期到来之前把水库主体搞起来,指挥部提出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清基任务。一位工程技术负责干部听了直摇头,说:这座水库在一九五八年就修过一次,当时我她参加了,前后搞了八个月,清基还没有搞出个名堂,大石头摆了一河滩。现在提出两个朋完成清基任务,怎么可能?三个月能完成也算大跃进。”丁福禄和这位同志一起分析了过去没修成这座水库的原因和现在修建这座水库的有利条件,语重心长地说:“薛峰水库,过去没修成是因为没有把群众社会主义积极性调动起来;现在,只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过去没有办到地事情,现在就能办到。”
  清基战斗打响后,面对河滩里横七坚八的大石头,移吧,移不动;炸吧,又会影响周围的施工。怎么办?丁福禄提出“用锤砸!”干部群众立即动员起来,抡起大锤,向顽石开战,工地上大锤翻飞,击石声震天动地。河滩里的大石头,一个一个被砸得粉碎,为清基扫除了障碍。前后只用了44天时间,就完成了清基任务。那位技术负责干部心服了,面对工地上如龙赛虎的群众,连连称赞:“真正的英雄!真正的英雄!”
  丁福禄不但处处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而且甘当群众的学生,他不论碰到什么难题,就去抽群众请教。库区几个老贫农和一个老羊工,成了他的“顾问”。薛峰水库的天井打到下半部城出现了6米厚的沙卵层,不断塌方,井下施工遇到了困难,技术人员一时又想不出好的办法。老丁说:“群众中‘诸葛亮’多得很,咱们还是去抽他们请教。”他和技术人员一起,走访工地上来自四面八方的打井土专家。大家提出用水泥砌块石的办法加固井壁,在井下生个火炉子来加速水泥的凝固。这样施工,既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为国家节省了大量木材。
  丁福禄同志就是这样同群众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从群众的身上不断汲取政治营养,在斗争中不断增长才干,成为带领群众改变农业基本条件的“火车头”。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