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母亲的重生>母亲的重生 六

母亲的重生 六

作品名称:母亲的重生      作者:孙戈      发布时间:2013-11-02 15:51:39      字数:3732

  1963年秋天的一天,母亲的奶奶路过父亲家门口,正好碰见我的大爷爷大奶奶在自家门口闲聊,看见我母亲的奶奶刚好从门前过,就招呼过去坐一会儿,闲聊间,大爷爷突然想到我父亲,就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给你孙女做个媒,将你孙女儿说给我弟弟家的孙三,那些年我们街上几乎都是叫排行,你在家中排行老几就在前面冠上你的姓氏,比如我父亲排行老三,就称呼你孙三,你有子女了,你的子女都有排行老三了,就叫你孙老三,子女就叫孙三,再有小一辈老三,就叫小孙三。
  大爷爷这突然一说,母亲的奶奶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一下不知怎样应答,当时就没说话,估计那时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而且母亲的奶奶是个及其善良和蔼可亲的人,在旧时听着三从四德长大,如果不是母亲的爷爷去世了,这个问题也不是她该决定和能决定的,再说母亲的年龄也不大,祖孙相依为命,一时还没那个意识去考虑和面对这个问题。
  母亲的奶奶回家没提谈这个事情,以为就是说说了事,没去当真,谁知第二天一早,大爷爷就提着一斤白糖一斤冰糖到了母亲家里,将东西放到桌子上对母亲的奶奶说,太亲家母,昨天我们说的事就定下了,等他们年龄到了就结婚,当时的结婚年龄是男方二十,女方十八。大爷爷说完就走人,母亲的奶奶那一刻真的像傻掉了一样,望着桌子上面的东西发愣,母亲的爷爷去世前,家里一切事情都是丈夫做主,有时告诉她一声,有时不告诉她,她也从不过问,只知道埋头苦干。这次母亲的事,是自己要独自面对的第一件大事,而且弄得如此被动,在母亲奶奶的心目中,感觉被大爷爷摆了一道,但也不知道该怎么说才好,并且人已经走掉了,东西放在了自己家里,事情也只能这样了。当母亲听说此事时,想到离家近,可以不用离开奶奶太远,便于照顾,而且又是街坊,互相又见过面的,都是正经家庭的子女,就没说什么。
  后来母亲才听父亲说,当时大爷爷准备提去的是半斤白糖半斤冰糖,是父亲不同意,才换成一斤的。母亲的终身大事就这样稀里糊涂定下了,其实大爷爷去过母亲家里没几天,就有人上门给母亲提亲,对方是个部队的军官,说是只要母亲同意,结婚后可以随军,母亲的奶奶是个很善良,及其本分的人,觉得女孩子的婚姻就是一句话,定下了就不能反悔,于是拒绝了对方。1963年冬天,我奶奶离开家的第三天早上,大奶奶去母亲家对母亲说,魏大女儿,你去看看孙三嘛,已经两天两夜水米不进了,怕是过不了这个坎。母亲去的时候,父亲躺在床上,说话的力气都没有,看着家里的情况,两人商量好,提前娶母亲进门,好照顾家里的兄弟妹妹。第二天早上,母亲和父亲就去公社要求办理结婚证,当是我母亲十六岁,父亲十八岁,向公社的干部们说明了家庭情况后,几个干部凑到一起商量一下,再说奶奶离家那天也拉拉扯扯去过公社,基本情况还是了解的,所以就特事特批办理了结婚证。
  父亲那时已经在理发店当学徒,负责担整个理发店的用水,每月8块钱工资,当理发店的学徒很辛苦,一开始要担几年的水,然后要洗几年的头,才能让你动手学理发,学会了工资就跟别的员工一样。全街就一个理发店,乡角又宽,一天要担很多水。
  拿了结婚证后,父亲去给母亲扯了几尺红色花纹的毕机布,请人用手工给母亲缝制了一件衣裳,结婚当天自己一家和隔壁大爷爷一家还有奶奶娘家的几个侄儿到场,坐了三桌。母亲就这样和父亲一起,开始了自己的苦难人生,共同撑起也支离破碎的家。
  母亲的奶奶是个思想很传统的人,坚持留在家里自己独自生活,认为不管是女儿还是孙女,终归是嫁出门的女,泼出去的水,嫁给别人就理所当然是侍奉夫家的人,自己作为一个娘家人,去孙女的夫家,显得明不正言不顺。何况当时父亲家里也没有多的房间可供母亲的奶奶住,母亲也就不在坚持。
  其实当年不管是母亲还是母亲的奶奶,思想都是相当单纯和善良的,看到父亲家里母亲另嫁,留下兄妹三人,妹妹和弟弟都在读小学,的确需要一个人来照顾这个家,都一致认为,既然定了婚,就是夫家的人,只要夫家有需要,就该义无反顾地去承担起一份责任。
  1964年初,商店里招工的名额越来越紧俏,很多年岁大一点的人想方设法退休让自己的子女顶替,有些家庭子女多的,为了让自己的子女多安排一个,尽快有个稳定工作,除了自己退了让子女顶替外,还将自己的子女过继给有工作的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顶替了谁的工作,就得替谁养老送终。
  母亲的奶奶看到母亲从商店退出去就没法回去,也去要求自己退了让孙女顶替,街上没有大的企业,除了综合商店外,就是伞社和筷子厂,伞社和筷子厂都是手工企业,属于一个机构,除了一个卫生院,还有后来的市管会和公社,这么大的一街居民,就这几个部门,不但居民多,而且几乎家家都是多子女,三四个,五六个,八九个,街上子女最多的数母亲娘家的一个隔房亲戚,一共生了十二个,最小的儿子和我是同学,而且像卫生院这样的单位只有不到十人,市管会也是几个人,还有一个搬运社,有十来个人,当时的搬运社都是有点什么问题的人,一个是犯了点什么错,时过境迁后就安排进搬运社,一个是家里特别困难又一把年龄了没成家的光棍。还有就是家里困难,自己除了有点劳力什么都不会做的人。还有就是街上上场那里有个铁匠铺,有两个人上班,另外就是学校,其余就没什么能容纳一些人上班的集体或企业,再有就是街上的下场角的地方有一个很大的林场,除了种少量庄稼外,主要种植果木,对外加工一些挂面。这林场一般的人进不去,都是些退伍军人,在部队立过功的,回地方又有关系可托的,再有就是公社市管会的血亲。所以在林场工作的人个个都是凶神恶杀,不可一世。
  费了很多口舌,母亲顶替了自己奶奶的工作,被安排在我家斜对门往下场方向六七间门面的地方一个餐馆上班,而餐馆的隔壁就是我奶奶上班的粑粑铺,都属综合商店管,母亲上班的餐馆是街上最大的馆子,逢场天生意特别好,卖包子馒头,凉面稀饭,炒菜蒸菜凉菜,还卖面条豆花。
  母亲天资聪慧,反应敏捷,好学易懂,手脚麻利,不辞劳苦,记忆力强,口齿伶俐,声音清脆,为人正直,性格随和,招呼应酬逢人一口笑,嘴巴又甜。在餐馆上班很讨前辈的喜爱,都乐意传授一些自己的经验给母亲,母亲虽然读过几年小学,都是断断续续在上学,读书的时间加在一起最多有两年。母亲的口算很好,餐馆里的前辈又利用工作之余教会了母亲的珠算,母亲的很多特质和潜质,表明母亲具备了一个生意人所应具备的条件和头脑。所以母亲在总多学徒中,很快脱颖而出。
  经营餐馆,招呼应酬第一重要,其次是喊菜声音要洪亮,因为内堂很进深,客人点好菜后,你要在外堂将客人要的菜通过喊话传进内堂,声音不但要响亮,还要绵长,这样才显得有热闹的气氛,如果嗓子不好,几个回合就哑了,声音像个破锣一样,还会有人爱听吗?其次是记忆力强,不管好多客人点菜,都是吃完算账,你得将每桌人吃的什么,很快很准确地算出来,算多了客人不高兴,算少了客人走掉了,而且最好是心算,如果你抱个算盘不方便不说,客人还觉得你小题大作,居高临下。
  短短几年时间,母亲从学徒做到商店会计,后又做过出纳。母亲顶替她奶奶的工作时,与母亲和父亲协商好的,每月从母亲的工资中提取六块钱给母亲的奶奶,作为她奶奶的生活费。那个时候商店还没有一套科学的完整的新老接替的运作方案,退休的人没有退休工资,谁顶替了工作就是退接双方自己协商,然后从接替者的工资中扣除,退休人员的工资仍然由商店集体支出,这样的抄作方式省去了很多纠纷的滋生,不然像一些抱养的如果退休工资由接替人自己支付的话,时间一长就会后患无穷。不难看出当时商店的这一举措还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和先进性的。一些孤寡职工没人接替工作,就在商店一直上班,直到干不动为止,然后由商店按上班职工的人头从每人的工资提成一点,再集中分发给那些人,每人也就是三四块钱。
  母亲的工资只有八九块钱的样子,除去提成和母亲奶奶的工资,所剩无几,养家就全靠父亲的工资,一家四口的所有用度不到十块钱,叔叔和姑姑又在读书,穷得衣服裤子都没有换洗的,每天下班忙完了家务,进房间的第一件事就是烘烤衣服,干了第二天才有穿起出门的,就一条裤子都是屁股上补了几层巴,每天吃两顿饭,都是由我父亲平均分成四小碗,一人一碗,没有一点多的。经济一直是我父亲在管,只要是牵涉到叔叔和姑姑的事,父亲都要亲历亲为,生怕有一点差次,在父亲心里,叔叔和姑姑是自己的责任,就连分饭父亲都觉得只有他分才能公平公正,才能放心,只有不厚此薄彼才能保证四个人都能活下去,父亲那时的心情就像母鸡护小鸡,怕叔叔姑姑受委屈,这种公平公正一直持续着,直到母亲怀孕都没有丝毫改变过。
  1964年8月,母亲怀孕了,原本瘦弱的身体加上妊娠反应使母亲更瘦弱了,上班累了的时候,饿得头晕眼花,有时突然想吃什么东西,想得直吞口水,母亲身上没钱,也从不对父亲讲,知道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实在想吃得紧,晚上做个梦得吃了,第二天就不再想。母亲怀孕六个月的时候,有好多天连路都走不了,一点力气都没有,挣扎着扶着墙壁去我家附近的曹子贤医生那里看病,医生看了脉象后没有说话,母亲问他自己到底是得了什么病,是不是快死了,医生说没什么病,你得的是空壳病多吃点就没事,母亲一下背转身哭着离开了医生,
  在母亲心里,对于这个特殊的家庭,自己是双重身份,一个是嫂子,一个像后娘,所以不管自己在什么情况下,从来没有要求一丝一毫的特殊,那怕是多添一口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