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情,一份淳朴
作品名称:爱的沉河,爱的沐浴 作者:康子 发布时间:2013-11-26 16:25:09 字数:5899
再续前缘
一首简单的歌带领我进入夜的殿堂,是痛是悲还是撕心裂肺。
还记得那句话很经典,“你的世界我不懂,我的世界你一辈子也不会懂”,看着窗外慢慢消失的灯火,那是时光的轮盘,那是记忆的火光;那是燃烧每一个人心灵的火花;那是一个流浪的人在外失去方向的灯塔。
我什么都没有忘记,因为我知道我的本土,我知道那是我心灵里一直燃烧的起点。也许那也是终点,可无论咋样都是我魂牵梦萦之地---家。一个人漂泊在外就像一个北漂者,没有方向只有心里的那盏希望之灯没有熄灭。因为始终在心里都有一个熟悉而奔波的身影,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我们幸福生活打拼的父母。也许你们认为那是他们的责任,是他们的义务。那我告诉你你错了,那是用他们辛勤汗水换来的年轮,一圈儿又一圈儿的年轮展现在他们的面庞之上。当我们抚摸它们的双手时是道不尽的心酸,只有我们坚持不懈的奋斗才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说着说着从窗外斜射进来一方方月影,我的心不由自主的跟随它进入了月夜的殿堂。
淡淡的月光,深深的那份淳朴,伴随着槐花的香味,带领着我的梦进入永夜。虽说路是崎岖的,踩在软软的泥土之上仿佛在家乡的乡间小道上,很享受,平淡却不显得妖媚。城市的繁华街景,车水马龙总是打断自己的思路,总想找个安静的地儿好好回顾过去仰望未来。一片纯情,一片执着在我心间永存。
槐花味儿依旧,那份淳朴的心依旧未变,那句嘱咐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还是那句话你的世界你不懂,我的世界你一辈子也不会懂。
还记得那次美丽的邂逅,我们依旧淳朴。一起走在林间小道上享受着阳光的沐浴,聆听着天籁之音。一曲曲动人的天籁之音怎就让我进入了世外桃源,这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伟大诗人陶渊明。就因为陶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唯独赏菊引领我们进入唯美的田园。同时它也是一个爱喝酒的诗人,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真乃是千杯万杯绕今生。多少豪迈,多么豁达。像这样爱酒吟诗的人可不能忘了李白。
醉里乾坤大,壶里日月长。李白也许一生都离不开酒。时光跨过千年,有这样一个酒客。一壶酒,一把剑,一分相思寄明月,一路狂舞,一路豪饮,沧海一笑,散发弄舟,一生不肯折腰。他就是李白,他的一生似乎就是为了酒而生。黄河奔流着,青丝白发就这么悄悄地交替了,时空流转的记忆里,没有更多属于永久的期待。唯有酒,和那酒香中流泻的诗情,才是亘古常新的生命关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张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都说酒铸就了李白豪情万丈。可是谁又知道那酒里藏着什么。那滴滴琼浆中浸润的是化不开的万古愁。李白的一生跌宕起伏,有说不完的传奇。“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是何等的惊鸿;“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又是何等的失望与激愤。兴致高昂时,他斗酒诗百篇,荡气回肠;情绪低落时,他以酒消愁,派遣忧怀。他不能没有酒,因为只有在酒中,才有他涌动的生命。客中对饮,但见那“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行路艰难,自有“金樽清酒斗十千”相伴,临行饯别,会有“愁来饮酒二千石”开怀。他生在那个吟风弄月,游戏笔墨的年代,他的性格说明他注定孤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然而他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他在朝要力士去靴,玉环磨墨,美人呵笔。在野要放白鹿与青崖之间。那酒里是有李白的豪情,但更多的是李白那人生羁旅的感慨,是心中无法派遣的苦闷化作的热泪。酒中是自己的惆怅,自己的泪花,自己的感慨,伴着那皎洁的月光一饮而尽,大喊一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豪放只是外壳,真正的内核是人生的愤激。时光飞逝,多少红尘往事尘封,曾经的愁苦,大家早已选择遗忘忽视,即使明明有的时候会感觉到隐隐的痛。李白却要以千金裘换酒,与饵同销万古愁。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美酒豪情。酒是男儿泪,它的里面承载着李白所有的诗情。恐怕能读懂李白的,只有那银樽中一潭澄澈,与天边皎洁的孤月了吧!
对于喝酒吟诗好多人说法不同,东汉末年的曹操就曾说过对酒当歌,意思就是喝酒的时候就应该高兴,就应该通过歌唱抒发胸臆。以前诗就是歌,歌唱的的词就是诗。可见文人喝酒写诗是有历史渊源的。同时,酒对人的神经有兴奋作用,喝酒后,人就处于非常兴奋的状态,思维就比较活跃,灵感就容易光顾,因此就更能写出好的诗歌,因为李白是诗仙,喝酒后写的诗流传千古就很自然啦。其实,李白不喝酒也会写诗。只是由于历代文人和电影的渲染,使得大家觉得李白貌似只有喝酒后才能写诗。可是近代也有人评论诗人喝酒的这样的例子还少吗?比如说近代的张绍光博士解释是:“酒肠宽似海,诗胆大如天。”①古往今来,诗人和酒特别有缘。纵观中图文学史,诗和酒常常相提并论,大概没有一个诗人不爱酒的,即使他不善饮,其诗作也未必没有酒。
酒,几乎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一样的悠久。从仰韶文化起,至今已有六千年的历史。
酒,伴随着诗人的欢乐、幸福,也伴随着他们的悲伤、烦恼和孤独。
酒,激发着诗人的情感,点燃他们创作的灵感。杜甫称赞说:“李白一斗诗百篇”,②这是很有道理的。几杯下肚,诗人们精神为之一振,挥笔自如,好诗也如同泉水一样汨汨而出。
酒,是古典诗词的发酵剂。因此,我们不能低估酒在诗歌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酒,相传是夏代国王少康(即杜康)发明的。《说文解字》称:“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所谓的“秫酒”,就是用糯性高梁酿造的酒。后来,人们习惯把酒和杜康的名字连在一起。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请看:
“我姑酌彼金,维以不永怀。”(《周南.卷耳》)这是一位妇女对远行丈夫的表白。她要让金杯斟满酒,消除心中的思恋。
“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小雅.鹿鸣》)这是主人在宴会上的祝辞,他要用美酒赢得贵宾的心。
“为酒为醴,丞畀祖妣。”(《大雅.载芟》)这是贵族在祭祀活动中,用好酒献给自己的祖先,表示虔诚的敬意。
“曰既醉止,威仪,是曰既醉,不知其秩。”(《小雅.宾之初筵》)这是对一群奴隶主贵族在酒醉后暴露出来的丑态进行辛辣的讽刺。
《诗经》中描写饮酒的诗句还有很多。“韩侯出祖,出宿于屠。显父饯之。清酒百壶。”(《大雅.韩奕》)“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王风.黍离》)前者写诸候以酒饯别;后者写周平王东迁洛邑时,贵族们难舍家国之情。
魏晋诗人名士也喜欢喝酒。“竹林七贤”也好,“八达”也好,都以嗜酒为乐。曹操《短歌行》的开头几句,具有代表性: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几句诗道出了当时文人的心境.他们慨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只有酒,才是解除痛苦的灵丹妙药。
然而,魏晋诗人中这种“酒的人生观”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自己“性嗜酒”,“期在必醉”。他的诗几乎有一半与酒有关。
他常常自饮自斟,细细品味:“一觞虽独进,杯尽还自倾”(《饮酒》)。
他还和朋友相邀饮酒,共度好时光:“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杂诗八首》)。
他利用农闲之暇,自己动手酿酒:“舂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二首》)。
他归隐田园,闭门不出,掘绝杂念,用酒来陶醉自己:“白日掩荆扉,对酒绝尘想”(《归田园居五首》)。
他对酒的魅力有独到的体验:“酒中有深味”(《饮酒》)。
尽管如此,他还是怨恨饮酒不足:“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挽歌诗三首》)。
其实,陶渊明的饮酒既是为了排遣内心的忧闷和不满,更是一种无声的抗议。
唐朝的诗人中可称得上“酒中仙”、“醉中客”的为数不少,李白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李白的许多精彩诗篇都是酒后所作。“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月下独酌》),在他看来,酒的功效奇妙无比,能把人引到超凡脱俗的境地。因此,他向世人宣布:“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笑歌行》),他希望“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襄阳歌》),“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江夏赠韦南陵冰》)。他宁愿饮酒常乐而不是空虚的名声:“且倾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行路难》)。他甚至看到洞庭湖的山水胜景,也发生酒的奇想,且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
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在醉眼朦胧中,李白觉得眼前的洞庭湖水仿佛化作了无穷无尽的美酒,连君山的红叶也好象涨红了脸,喝得醉醺醺的。
《客中行》是一首抒发“乡愁”的诗,然而,有了酒,李白笔下的“乡愁”有了新的感受: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诗句说,散发着郁金香味的兰陵美酒,盛在晶莹透亮的玉碗里,闪烁着琥珀一般的光艳。写要主人用酒殷勤款待,客人就会忘记自己身居异乡。
李白的《将进酒》是咏酒的名篇,其中的名句至今仍为酒客们吟诵不已:“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为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贤圣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等,真是气象不凡的神来之笔。
李白对酒的感情深厚之至。当他听到宣州一位善于酿酒的老人去世,他满怀悲痛地写下《哭宣城善酿纪叟》的悼诗:
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
夜台无李白,沽酒与何人?
他想象这位老人在九泉之下,也许继续酿造老春酒。可是,李白不在阴间地府,老人酿的酒又卖给谁呢?诗中既流露出自己喝不到好酒的遗憾,又有对纪叟这位酿酒大师的深切哀悼.
封建社会里,不少骚客文人壮志难酬,往往借酒解忧,发泄内心的苦闷。陶渊明、李白如此,宋朝的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等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多次遭到贬谪,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充满乐观的精神,以诗酒为乐。他笔下的自然景物也和酒联系在一起: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少年游.润州作》)面对清风、明月,诗人不禁举杯相邀,共饮美酒。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西江月》)马鞯尚未解开,诗人醉眠于芳草之上。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定风波》)带着几分寒意的春风吹来,诗人顿觉酒意全消,稍稍发冷。这时,云开天晴,迎来了前面山头的夕阳残照。
“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溪阴堂》)酒醒时分,门外已是日上三竿,诗人躺在床上,欣赏着溪南的田园风光。
苏轼还在《洞庭春色》中,形象地把酒喻为“钓诗钩”和“扫愁帚”③,可见酒能启发诗思,对他诗歌创作中产生的巨大影响。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成就的女诗人。早年的优裕生活和晚年的凄惨遭遇,使她和酒结下不解之缘。试看她年青时所作的《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的关键在于“醉”字。词人在溪亭醉后,游兴酣畅,晚归时不认归路,竟闯到荷花深处。在夺路前进之时,划桨声、笑语声以及受惊起飞的鸥鹭的拍翅声响成一片,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李清照的晚年经历了国家沦亡、丈夫早逝的惨痛之变。酒,更成了她解忧、怀恋、怨恨、追求的载体。“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鹧鸪天》)、“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都是词人借酒消愁的自之辞!
和李清照不同,陆游的咏酒诗更有几分豪迈气概。在他看来,酒是军旗,是战鼓;笔是大刀,是长矛。“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醉后所作的草书,如千军万马从天而降,又如天上银河倾泻而下。他还为自己酒醉后画像:“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寥寥数语,写出诗人对现实不满及其愤激若狂的形象。
到了辛弃疾,诗酒文学有了新的拓展。
辛弃疾的词风格多样,或豪壮,或愤激,或委婉,但是,在他的词作中,酒总是不可缺少的。
有时,他举杯独酌,浮想联翩:“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亏诗就,此时风昧。”(《贺新郎》)他猜想陶渊明当年写《停云》诗时的心境大概和自己独坐东窗之下频频举杯的情形相差无几。
有时,他面对景物,发生酒的奇想:“把春波都酿作、一江醇酎。”(《粉蝶儿》)他眼前的一江春水,顷刻间都变为浓酒,让自己喝个痛快!
有时,他借酒指点江山,评论历史:“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人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豪放中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悲凉。
有时,他用酒感慨时光消逝:“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知,儿女古今情。”(《水调歌头》)
有时,他“醉里挑灯看剑”(《破阵子》);有时,他“把酒问剥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太常引》);有时,他“对别酒,怯流年”(《木兰花慢》);有时,他带着朦胧的醉眼,自言自语:“谁共我,醉明月?”(《贺新郎》)……词人胸中块垒,唯有以酒浇之!
以上例举的诗人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有代表性的,这表明诗人和酒的关系十分密切。杜甫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④可以说,离开了酒,唐诗、宋词都将黯然失色;离开了酒文化,中国的文化也就不成完全的文化。
李白、杜甫酒后开辟了一篇诗坛境地真所谓酒后吐真言。
经历过多少历史沉河,多少支离破碎。可是在支离破碎间却成就了无数文人墨客。这时候真的想不由自主的想泄诗一首“今朝是何年,夕落黄昏夜憔悴,人不寐千杯万杯绕今生。夜狂乱,不愤不发,一曲红尘到天明。千曲万曲尽欢乐,与迩通宵共达旦。一捧寒江泪,薮千秋。而是心酸尽逍遥,莫道今日思无日,空悲切,一曲东流折柳曲。菊初黄,信脚悠悠,野性长,千沟万壑天籁声,数峰无语立斜阳。槐树叶落秋香色,尽是思归人,心更切,一首天际梦回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