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沧桑>第四卷第二十五章

第四卷第二十五章

作品名称:沧桑      作者:河杨      发布时间:2013-09-07 19:56:38      字数:6679

  二五、忆苦思甜何说现在苦生活  
黄墓演戏大戏哪及小节目
  这天早上,赵恒顺做活回来吃早饭时,叫董正玉把队委会的干部都通知一下,他要在吃过早饭上工之前,在队屋里开个短会。
  赵恒顺在会上,向六个队委会成员特别说明着超支户的困难。他说:“董成家要不是家里没米,那孩子或者就死不掉。现在这情况,真能难坏人。要是不给他们粮食,像董成余他们,仍然难保不出人命;要是给了他们粮食,进款户进的款又到哪里去进?”大家也都认为很难办。像董成余、董成家他们,再怎么逼他,也不会搞到钱的。可是,不能因为他们的困难,就将口粮无偿地给他们去。于是,队委会授权赵恒顺和董正玉,叫他们“看着情况办”。
  这个短会,只说了这几句话就散了会。于是,赵恒顺与董正玉便商量起来:要想把超支款都收回来,又不出现人命,只好采取“化整为零”,也就是赵恒顺常说的“给鸡食”的办法。这一天,董成家、董成余还有另外两户,在没有交钱的情况下,各称回去了50斤稻谷;同时,叫他们尽快想办法,这存放在队屋里的粮食,要是还没钱的话,就不能再给他们了。
  立夏过后,生产队里除双晚稻种外,所有的种子都下了田。所剩的稻谷,即去年留存的储备粮和明显多余的稻种,又分配了一次。这一次的分配,没分大小人,每人25斤,劳动力也没分整半,每个出勤力分了8斤。不过都作了钱,记在了各户的往来账上,到年终再做结算。超支户的粮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队里、私人都做着努力,在艰难的解决着。
  文化大革命继续深入。1968年春天,中国大地已经一片红了,各地造反派实行革命大联合,成立革命委员会。党的书记都兼了革命委员会主任,党政之权集于一身,叫做“一元化领导”。五月二十边,新镇公社由革命干部、革命群众和造反派“三结合”,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社党委书记洪笑峰当上了革命委员会主任(赵荣春被任命为副主任)。接着韩庄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黄家富在当了党支部书记的情况下,也当上了革命委员会主任,胡海生当上了副主任。原来管理委员会被革命委员会代替了。各个生产队队委会,也被改名为“革命领导小组”。
  革命委员会有组织、有领导地组织社员进行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的运动,由城里、机关里,正式进入了处于“世外桃源”状态的农村里。于是,广大农村,由大体上还算宁静的政治环境,被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滚滚洪流中。城里逃避派性斗争的人,像董正金妻舅黄教授他们,本来以为在“世外桃源”里可以避难,现在也只好回原单位“闹革命”去了。从此,农村的文化大革命也和城里一样,斗争的锋芒杀气腾腾。本来还有一点安宁环境的氛围,也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在滚滚洪流中,毛主席被林彪吹捧成了人类亘古仅有的伟大圣人。凡是汉语中能用来形容奉承的话,都被他用了出来。伟大领袖、伟大导师、伟大统帅、伟大舵手是毛主席的名称;“红太阳”是毛主席的代名词;毛泽东的思想战无不胜;毛主席的话是最高指示,句句是真理,一句顶一万句;毛主席的书是“红宝书”,每一个人都要学,学了就要用,搞好思想革命化。其言辞之激烈,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林彪把毛主席的书断章取义,编辑成《毛主席语录》,用红色塑料封面装帧着,发给解放军战士后,又发给社会上的每一个“革命”的人,竟至人手皆有,逢事必诵。还编制了固定仪式,开会、集会必须做同一模式,向毛主席“最最最”地敬献忠心,用毛泽东思想统帅一切。把毛主席吹捧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同时,林彪的一伙,更把林彪说成是毛主席最亲密的战友,党章里明确写上了他是毛主席的接班人。毛主席万岁和毛主席语录的标语、口号铺天盖地,歌颂毛主席的歌曲填山塞海。毛主席和林彪的画像,代替了所有艺术图画①。这些日子里,真个是天红了,地红了,所有的人都被文化大革命搅得疯狂了,以致所有的公共场合毛主席万岁,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万岁等标语口号铺天盖地!
  老董四见社会气氛激越到了发狂的程度,竟然感慨地说:“我老早就说过嘛,毛主席的江山就是没有完呢。你看他本事多大:都放松得一团糟,没人管事了;现在说收,就收了起来,还收得这么红火!哪一朝人王能做到这样哪?真了不起呢!”于是,人们把前一阶段,政府瘫痪约一年的时期,叫做“无政府主义”时期。尽管都这么疯狂了,东圩人还向往着那个时期。说那时候虽然受着土匪谣风的威胁,却还能过得自由实在!
  乡下已经疯狂得透了,城里人还来“火上加油”。他们常常开来几十人的队伍,打着红旗,戴着“红卫兵”袖章,唱着歌颂“红太阳”的歌,徒步在乡间泥土大路上,散发传单。他们自称是毛主席的宣传队,到乡下来为农民同志宣传毛泽东思想。所遇到的人,都能获赠毛主席语录和毛主席像章。
  毛主席像章制作得精致美观,有多种图案。不仅红彤彤的,还闪闪发光。城里虽然多得不得了,而农村社员还得通过各种渠道自己找来。好在寻求毛主席像章是热爱毛主席的表现;而且社会上数量广多,要想拥有,并非难事。因此,所有的年轻人都把毛主席像章佩戴在胸前。要是有人没佩戴像章,反而显得不合时景。
  毛主席发出了“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怎样学习解放军,人们似乎并不介意,却对穿黄军装发生了无以复加的兴趣。青年人甚至把能穿上黄军装当作时髦和向往。于是,商店里卖的,军人们送的,把众多年轻人都装扮成了黄色“解放军”的模样。
  上级革命委员会派来了干部,也叫做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分派到韩庄大队的,是县商业局的副局长老刘。他又从各小队抽调人员,组织大队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被抽调的人,必须是思想红,政治历史清白,紧跟毛主席革命路线的可靠革命派。
  东圩生产队抽调的人员,赵荣雨是其中之一。韩庄大队被抽调做宣传队员的人多数识字不多,有的甚至不识字。宣传队有个任务,是要把各个自然村都营造成毛泽东思想的大课堂。其实,就是把毛主席语录和标语口号,在显眼的地方都宣扬出来。为了做这些宣传,队员们天天都到各个村庄做这件事。不识字的人被分工在墙壁上刷石灰水,赵荣雨则整天跟着胡海生,用红色广告色在刷过石灰水的墙上写毛主席语录。他写的字没有胡海生写得好看;可是,胡海生忙得很,很少执笔,因此,大多数地方的毛主席语录,只有赵荣雨书写。
  宣传队员还到社员家里帮助建筑“宝书台”。他们自己做浆泥,找土墼。在社员堂屋迎面墙处砌成个半圆形的小台,再用石灰水刷白,这就是宝书台了。宝书台迎面处用红广告色书写个“忠”字,表示“永远忠于毛主席。”宝书台建好后,便吩咐主人去请(实际是买)毛主席石膏像和毛主席著作供在上面。有的人家迎面墙处本来就有老式木制的“条台②”,老早是供“香火”用的,现在也派做宝书台了;许多人家嫌大队宣传队做的宝书台不漂亮,自己动手做,也省掉了宣传队许多事。全大队的宝书台都建筑起来后,赵荣雨也能写得出让人看着顺眼的“忠”字来了。上级革命委员会还大量发放毛主席语录。所有的人,包括社员、小学生几乎人手一册,甚至多册。当了干部的,毛主席语录、毛主席著作,在家里成了垛。于是,家家户户的宝书台上都有毛主席的书供着。只是这些书纯粹是“供”着的,从来没有谁阅读过。而且,大家都忙着“革命”,时长日久,尘垢蒙着“宝书”,甚至整个宝书台都被尘染得面目皆非。
  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在五花八门的宣传中,有一项是“忆苦思甜”。目的是“回忆过去的痛苦,体会今天的幸福”。教育“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年轻人,也教育曾在旧社会里生活的人不要忘本。
  东圩村第一次“忆苦思甜”大会,是在队屋里进行的。刘副局长事先在东圩村找了几个在旧社会里有着“苦大仇深”的老年人,做好了他们的思想工作,要他们在生产队的社员大会上做忆苦思甜讲演。这天晚上没有月亮,开会前,刘副局长找了一些小青年,叫他们唱“不忘阶级苦”的歌。这首歌的歌词是:
  天上布满了星,月牙儿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伸:
  不忘那一年,爹爹病在床。地主逼他做长工,累得他吐血浆。瘦得皮包骨,病得脸发黄,地主逼债、地主逼债,就像个活阎王。可怜我的爹爹,把命丧!
  不忘那一年,北风刺骨凉。地主窜进了我的家,狗腿子一大班。说我们欠他的钱,又说我们欠他的粮。地主狠心、地主狠心,抢走了我的娘。可怜我这孤儿。漂流四方!
  不忘那一年,苦难没有头。走投无路入虎口,给地主去放牛。半夜里就起身,回来落日头。地主鞭子、地主鞭子,抽得我鲜血流。可怜我这孤儿,向谁去呼救?
  不忘阶级苦哇,牢记血泪仇,世世代代不忘本,永远跟党闹革命!
  唱了这首歌以后,刘副局长拿着《毛主席语录》宣布开会。他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他又教导我们:‘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接着,他说了为什么要进行忆苦思甜,以及如何进行。由于事前做了工作,他说了这些话以后,几个做了准备的人相继发言,鲁小春的母亲兰香,也接在别人后面做起了忆苦思甜的讲话。
  兰香说:“解放前,我在沿河村何维汉家帮工。十一岁那年,服侍何维汉的老娘。那老奶奶脾气坏得很,稍微不如意,不是打人就是骂人。每次烧水给她盥洗,她不是嫌凉了,就是嫌热了。一天晚上,我把水放在脚盆里送给她。她洗屁股时,踏屁股坐进去,就‘哎哟’叫了起来,吓得我魂都掉了,也晓得祸事到了。马上询问怎么了?她不做声不做气,站了起来,一把抓住我的头发,便往脚盆里按。我人小,力气也小,被她按在脚盆里让水呛得好险绝了气,还把脸也烫得通红。她还把我头毛按在脚盆里搓,我的头毛被她搓掉了好几撮。这件事,虽然发生在我小的时候,可是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在他家帮工,夏天喂蚊子,冬天没有被子,只好偎草捆宕③。地主婆子真心狠手毒啊!”说着,她居然哭了起来。
  她本来坐在板凳上,这时,站了起来,伸手摸了摸上身,又拍了拍两腿,泣不成声地说:“我命真苦啊,共产风好险共掉了小命,如今还一天喝三餐淖粥;马上就到冬天了,连一件棉衣都没有,只穿一条稀破④的单裤子……”她还要说什么,刘副局长却赶紧挥了挥手,说道:“行了,行了,你就别要再说了。”老董四听了,却接了话头,一派正气地说道:“你这个老东西真结啬⑤!叫你‘忆苦思甜’,你就只应该讲旧社会的苦才是,怎么也讲起现在的苦来了?你说共产风,喝淖粥,没衣穿,哪就只是你一个人?冬天到了怎么啦,哪就只冻了你一个人?我们的社会主义,你看多伟大,都把全社会搞得红了起来,都红得热火朝天了!你还说共产风,喝淖粥、穿破衣,真不识时务!”一席含蓄滑稽的话,说得大家哄堂大笑。刘副局长听了,尴尬地说:“哎呀,你这老人家……”一副欲说不说的样子,终于没说出话来。
  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表现革命热情,还力争丰富多采,有声有色。于是,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应时而生,而且各处必办。毛主席的语录,许多被谱上了曲子,让人们歌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敬爱的毛主席》、《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等歌曲被翻来覆去的唱着。《学习大寨好榜样》、《贫农下中农一家人》、《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等等革命歌曲,也唱得非常红火。有些人为了表示对毛主席“最、最、最”的忠心,在狂热歌唱的同时,还疯狂地扭着跳着,谓之“跳忠字舞”。年轻人跳着不算,有些上了年纪的人也跳得轻佻至极。本来五花八门的戏剧被禁止了,八本革命样榜戏⑥却演得沸腾起来。《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被许多宣传队反复演出。有的人几乎能把整本样板戏背诵出来。老是这么颠来倒去地演唱,人们竟腻烦起来,然而都不敢吱声。
  社会上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所唱的革命样板戏,演出的革命小节目,已经把政治气氛渲染得炽热了,而东圩生产队却没有这方面的行动。刘副局长为此找到赵恒顺说:“赵队长,你们东圩是全公社最大的生产队,也应该办个宣传队才是啊。”赵恒顺说:“办宣传队要有会唱会跳的人。可是,我东圩的人,从祖宗八代手里,也没有人做过这些事,怎么办得起宣传队来呢?”于是,刘副局长特别来东圩召开领导组会议,指令把宣传队办起来,并且指派赵荣雨经办。可是,赵荣雨不爱文艺,没有唱歌跳舞的天赋。刘副局长却对他说“革命事业都是创新的事业,常常不是先学好了才干,而是在干的当中学习。干革命,不能因为没有干过,就不干啊!这是新形势下的政治任务,你是革命青年,应该边干边学呢!”这样,赵荣雨只好接受了任务。
  赵荣雨接受任务后思量了两三天,却是心里无数,无从下手。董正玉见他苦思冥索的样子,说道:“什么文艺宣传啊?就是要搞得新鲜活泼。历来宣传的东西,都是‘花无正色,热闹为鲜’。你只要搞得演出时不冷了台,热热闹闹的样子,就算成功了。你又不是靠它挣钱吃饭,怕别人不来看你的。这么认真干什么呢?”赵荣雨听了,只好在“热闹为鲜”上下起功夫来。
  为此,赵荣雨到处找着时行的小刊物,在《东海民兵》上找了几首白话诗,套用正在流行的歌曲《麦浪滚滚》和《大寨是我们的好榜样》等曲子,又找来一本《民间文艺》,拣了篇《新迎亲伯》的小剧,用上大家所熟悉的庐剧曲调,套在唱词上。接着就在队里物色人选。好在参加这样的文艺宣传,生产队只得支持,排演时能够像劳动一样记给工分。因此点名要到谁,都不成问题;而被要到的人,也非常高兴。以为排演节目,比在田间劳动轻松,境界也新鲜得多。
  青年们文化都不高,有的还是文盲。为了熟悉词句,赵荣雨不仅自己当老师,还指派识字的人互教互学。可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一帆风顺。这文艺演出,看起来热闹好玩,其实也很艰辛。排演初期,大家只当好玩,兴趣浓厚得很;当排演得似熟非熟,应该见功效的时候,许多矛盾都出来了。主要是互相指责配合不好。一些比较好的演员,怕演出不好自己丢脸,居然要求退却。为此赵荣雨不知做了多少耐心的思想工作。
  经过了一个多月的排演,总算能够“你方唱罢我登场”了,于是,准备试演。第一场试演在董正富门口搭了个大木台,晚上,点亮了两盏大汽油灯,前后几个村庄来了许多人。演员们演得很认真,所有的节目上演完毕,竟用了两个多小时,受到了前来观看的人们称赞。
  试演成功后,也到了春节了,春节以后又演出了几回。正月初四那天,圩首小队宣传队负责人老胡找上门来。原来他们排演了一本《红灯记》的京剧,计划新正月里去南陵县的黄墓渡镇演出,想邀东圩宣传队一起去。老胡说,我们没有小节目,你们没有大型戏,我们合作起来会丰富多彩,来看的人也会多一些。其实,生产队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一般只在本地宣传。这次不仅要出门,还要到临县大镇正式剧院里上演,赵荣雨怕自己的宣传队应付不了这样的场面,过虑重重。老胡却一再鼓励说,他是唱戏的老手,跟他一起去,不会出问题。赵荣雨虽然有顾虑,也只好答应了他的要求。
  正月十二,小雨夹着小雪。两个宣传队的人,冒着雨雪来到了黄墓渡镇上的大剧院里。开始演出的是圩首的《红灯记》。尽管是正规老师排演,演员们也卖力演出,观众却没有几个人;尽管不卖门票,自由出入,观众也多不起来。东圩的演员们见了说,这样精彩的戏剧都没有什么人观看,我们勉强凑合的小节目上演时,肯定要空场了!
  老胡见这场景,将他的《红灯记》减掉了几节,不到一个小时,他们的演出就结束了。接着,是东圩的小节目上场。东圩因为没有正规老师,唱的都是流行歌曲套上的新词,更确切地说,是没有人听过的歌词。演出一开始,观众就陆陆续续地多了起来。等到上演《新迎亲伯》时,又是套用的庐剧腔调。民间庐剧是大家所熟悉而且欢喜的剧种,又好久没曾听到过了。大山扮演的迎亲伯,唱腔总是走调,动作憨态可鞠,常常引得台下一阵阵哄笑。正因为这是“不伦不类”的唱法,观众十分称奇,竟然轰动了整条大街。不大工夫,空落落的剧院里,居然拥挤起来。可惜,东圩的小节目也只精选地演出了个把小时。谢幕时,台下观众还呼唤雀跃,要求再演。
  回家的路上,大家冒着雨雪踏着泥泞。天气虽冷,因为泥泞路滑,人人却汗湿了出来。好在都是年轻人,一路上有说有笑。老胡和赵荣雨说:“今天得亏了你们的小节目,不然还真要丢尽了我们韩庄人的脸!”赵荣雨说:“其实,你们的戏演得真不错。只是现在这样的戏太多了。讲句不中听的话,有的人已经看得烦厌了。我们宣传队里没有人会唱会跳,哪里能搞出好东西来。只是这点东西,不伦不类,大家不曾见过这样的演法,感到新鲜好奇。许多人只是想看新鲜,才哄着来了!”老胡听了,笑了笑;接着又是摇头又是点头。赵荣雨不知道他这种表示是意味着什么。
  
  ①有关文化大革命的文字材料,社会上当时多得很,本书不做赘述了。
  ②条台:六尺多长,一尺来宽的长桌子。
  ③草捆宕:也叫草捆仓。是农家厨房里放草捆的地方。
  ④稀破:非常破烂。
  ⑤结啬:头脑不开通,不灵敏。
  ⑥八本革命样榜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海港》《龙江颂》《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是文化大革命当中只允许演出的戏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