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第二十章
作品名称:沧桑 作者:河杨 发布时间:2013-08-05 10:30:03 字数:6322
二十、处心积虑创办休养院
想出奇迹年前播稻种
崔成云到二十八连来任指导员时,第九营的吕教导员为了他的上任,特别在小瓦屋里召开了一整个下午二十八连的干部会议。在宣布他任二十八连指导员时,曾经说了“崔成云同志工作能力强,工作方法多”的话。这倒不完全是给他捧场、抬举的话。事实上,崔成云比艾德发工作方法不仅多了许多,而且,还能借着形势,做出面子上合乎政治形势和当地民情、实际上给自己办着实事的事情来。他没有完全像艾德发那样,为了家里人的活命,只把食堂里的米往家里偷,而是变着办法把自己的亲人合理合法,还冠冕堂皇地养起来,从根本上解决他的亲人们既能生存,又能生活得顺心的问题。
他见医疗室办起来后很得民心,便借着当前提倡为人民办福利的形势,处心积虑地,要用办“休养院”的方法,来解决他心头的大事。为了创办这个休养院,他很是筹划了一番。在经过了周密仔细考察全二十八连的所有地理条件后,决定把休养院院址建立在雀子园村。他深深的知道,现在的人,因为都到了山穷水尽的环境,对于身旁的事情,虽然无可奈何,却也会有攀比、嫉妒的心理。而雀子园村离东圩村有两华里路,东圩村上人如果不是为了农业,一般不会到那里去。如果将那村子周围的土地也划归休养院所有,那么,就可以做到与东圩村即二十八连人完全隔离,成为安然独立的体系。这样,即使里面的人生活得非常特殊,东圩人也不会看见,也就不会产生不良影响。
雀子园村本来是个不足二十户的村庄,黄姓占了大部分。大并村时全村人家都被并到东圩村上来了,然而,村上的房子都还在。这个村庄姓黄的居民,历史上公着一个老祖宗,历来重视读书育人。族下曾经订有规矩,本宗族有志念书的年轻人,只要能有进益,都由公堂①出具学费。黄忠岳就是享受公堂学费读书的人。解放前,他们族下公有一片土地,是十八亩八分水田,在村北半华里的清塘边上。族下拿钱供孩子们读书,就是靠的这点田租。据称,这块田是他们的老祖宗“洪尼公”时代留下来的,到黄忠岳时,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了。那片土地,现在虽然归了集体,可是老百姓还习惯的叫是“洪尼公”的田。正因为这样,这个村上的人文景观,比别的村庄要好得多,连房子建筑也别致有序,格调高雅,村庄道路平畅干净。村庄四周更有沟渠环绕,绿树掩护。是一块少有的清雅洁净的农家庄园。崔成云选这里做休养院的院址,算是寻到了天生地设的好场所。
这个村庄与壕沟村仅半里之隔,都有深沟通向梅家大潭。深沟边都是沥水的挂傍田。这些挂傍田虽然历来都做着水田,可是种植旱作物也很适宜。于是,崔成云把村边挂傍田划定了十六亩给休养院,让他们生产瓜菜芋头与豆类,以备副食之用。因为,崔成云知道,如种水稻,收获后都得上交,而这个休养院,名义上是为社员谋福利的,是冠冕堂皇的新事物。凡是休养院人员的口粮,营部都会从优供应,无需自己种植。可是,仅仅依靠配的口粮是有限的,有了这些土地,种上旱作物后,无论收入多少,都是院里所有,不用上交,政府也不会调走。这样,副食品便会丰富起来,院里的当家人才能有灵活支配的余地,休养院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休养”之地了。崔成云做好这些准备工作后,便胸有成竹地开始了着手创办。
当“大面积”的任务结束以后,崔成云就宣布创办休养院了。在一次打早饭的时候,他召开一个临时的社员会议。会上,他兴致盎然地说:“现在我们连队里不少社员身体有病,不能参加劳动。这些人本来都是好劳动力,只要身体康复了,都可以为大跃进做贡献。而且,每个人都会有生病的时候,为了使病人身体早日康复,也应该有个休养的场所。这个休养的场所,我们就叫它是‘休养院’。现在,我们二十八连就要着手创办这样的‘休养院’了。这是连部为广大社员谋求的福利,更是为病人造福的好事情。可是,凡是进休养院的人,都是病人,需要有健康的人为他们服务;而我们二十八连的劳动力又十分紧张,不能抽出服务人员来。因此,我只好在别处调用为休养院服务的工作人员。”
开过这个会后,崔成云便堂而皇之地将自己的弟弟崔成鹏“调”来当了休养院的院长,将他的舅兄朱二万“调”来当了会计,又把他六十多岁的父亲崔老二“调”来管理卫生,还“调”来了吕教导员的二哥吕二赖做了休养院的生产技术员。艾德发、程上锦、吴先利的家人、至亲都被“调”了来,有的做了炊事员,有的做了管理员;没有职务的,就在划归的旱田里搞生产。林林总总,连、营部干部的家属、亲人被“调”进了十二个,做了“服务、管理人员”。
这个休养院,由于它的管理人员是由一些特殊人物组成的,因此不受当前政治与社会形势的约束,没有人给他们施加精神压力,有着非常宽松的政治环境。物质条件上,既有营部给予“照顾病人”宽裕的口粮,还有旱地上生产的五花八门的副食品,而且只有“管理人员”才能充分享用;他们在吃饱喝足后,还可以随心所欲地将食品送回家赡养家里人,解决了家里人的口粮太少,不能放心的后顾之忧。于是,休养院成了这些管理人员“世外桃源”,名副其实的休养场所。崔成云创办的休养院,名义上是为了二十八连社员,而在正常运转后,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实际上“休养”的多是这些干部们的家属和亲人。
崔成云这一高明的举动,艾德发当然是望尘莫及。而二十八连的社员们也有自知之明,明明知道休养的都是崔成云他们的亲属,可是,多少也附带着“休养”了一些久病即将死亡的二十八连的社员。崔成云如果不办休养院的话,二十八连的人并不能更有什么好处;而现在办了起来,并没有剥夺大家的任何利益,还总算救活了一些行将死亡的人。因此,仍然对崔成云感激有加。
休养院办起来后,二十八连首批进去“休养”的人,是六男三女九个人。他们都是一些年纪不大,身体浮肿,不能劳动,即将死亡的人。这些人到了休养院里,口粮不受限制,虽然仍然以稀饭为主,然而,不再吃胡萝卜英子了。没有多长日子,他们的身体便渐渐的康复起来。身体好起来的人,被安排在休养院的地里劳动。于是,休养院的土地上,很快就长出了旺盛的副食作物来。人们见了这些就要死亡的人,竟然奇迹般的活得很好,也多少增强了对死亡却步的信心。
崔成云创办了休养院以后,既安顿了让他牵肠挂肚的家里人,又博得了社员们的好评,意气更加高涨。在疯狂了的大跃进形势下,他又产生了一个奇特的想法:要赶在春节前将早稻种撒播下田。如果在这个时候,能够育出秧苗来,那他真的是创造出了“人间奇迹”。
地处皖南长江旁的东圩,虽然是双季稻产区,可是,季节却非常敏感。当地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农谚。因此,撒播早稻必须在清明前后。崔成云这种作为,是在把“敢想、敢说、敢干”的口号,付诸行动了。
崔成云在筹划好休养院以后,就与艾德发商量,开始了早稻播种的准备。由于办起了医疗室和休养院,死人遽然减少,埋人专业队的赵恒生、董成武近于“失业”。腊月十三这天,崔成云把赵恒生叫来,用极其得意的口气对他说:“现在,你和董成武都要改行了。今天,你俩再叫上几个妇女,给我去烧秧田包,我们就要播撒早稻种了。把秧田包烧好,能够提高土壤温度啊!”赵恒生听了大吃一惊:现在还是寒冬腊月,怎么就说要撒播稻种了呢?但是,他知道,现在怪事多得很,不理解的,就不要问;崔成云是上得领导信任,下得社员拥护的干部。他叫你干什么,你就得干什么去,不要罗嗦;罗嗦的不好,准会弄个“老猫洗脸②”!于是,他吃惊之后,又镇定起来,便问道:“崔指导员,那,是烧哪一丘田呢?”崔成云说:“只烧得一亩多田。就选择在村口南边那三丘小秧田吧。那里还避风向阳,容易育出好秧苗来。”赵恒生听了,只好满口答应,随即叫来了董成武,再去叫别的人来。
赵恒生和董成武叫来了八个妇女。他们从牛笼屋里挑来了干牛粪和牛睡觉的碎稻草,堆成小堆,再将秧田里的土圪垃绕牛粪、碎草码成一个个半人高的小堆,在当中点火燃烧。烧得好的,能烧得浓烟滚滚,将土圪垃熏得黑了;许多烧得不好的,竟没有烟冒,他们只好重新搬码土圪垃,点火再烧。这样,十个人码了烧,烧了码,忙碌了近十天,到了腊月二十四了,这三丘老亩七分田,市亩一亩二分的秧田包,才算燃烧结束。
在烧秧田包的同时,腊月十八这天,崔成云便叫赵恒生泡稻种了。崔成云说:“老赵,这是冬天,稻种难得来芽,得事先将它催出芽来,才好播到田里去。你就早点动手给我把稻种泡下去吧。”为了防止稻种被人偷着吃了,崔成云和艾德发轮流着亲自监督,并且只叫赵恒生一个人动手。他们从仓库里称出六百斤早稻种子后,又让食堂里烧了一大闷子锅开水。赵恒生将种子倒在三口大水缸里,将开水和冷水调和得适宜温度后,才倒进大缸里将稻种泡了起来。三天以后,赵恒生来将稻种起水时,发现缸里却被冰冻封着。崔成云见了,怕它不来芽,便叫把起过水的稻种放在炊事员们烧锅的灶门口,又用麻袋、棉絮盖得紧紧的,以增加温度。叫赵恒生时常来翻动和淋浇温水,防止烧芽。
稻种起水五天以后,已经是腊月二十八了,赵恒生虽然用心经理,也才来了稀稀落落的种芽。崔成云看着这样的情况,怕在大年前播下大田去来不及。这天晚上,在食堂晚饭打过以后,他特别叫来赵恒生,叫他把大闷子锅里垫上麻包,把这些稻种全部倒了进去,几乎装满了三口大锅。又对他说:“今天晚上,你就在这里值班吧,锅里温度要是太低了,就往锅洞里添点柴火,一定要在天亮前将芽子都催出来。还不能耽误了食堂明天早上烧早饭啊。”赵恒生听了,觉得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要迅速催出稻芽来,怕是很困难的!但是,他只是抿嘴一笑,算是勉强的答应了。
赵恒生却没有想到,已经萌动了的种子,遇到了适当的温度,果然来芽快得很。这天晚上,赵恒生并没有往锅洞里添柴火,到早上四点钟时,炊事员们来烧早饭,他看看稻种,已经全白了头。于是,他将稻种都从闷子锅里扒了出来。早上,崔成云看了已经来了芽的稻种,高兴得很,夸奖赵恒生是很能干的行家里手。
腊月二十二这天上午,崔成云便派了二十多个男女劳动力,到公社里挑了二十多担木炭来,他要用这些木炭给秧田加温。好在现在是公社大集体,不仅圩乡出产的粮食全由公社支配,连山区的山货物资也都由公社任意调动。这寒冬育秧烤火用的木炭,只要去些人挑来就是,不用拿钱去买。
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崔成云调来许多劳动力,将秧田里烧秧田包的土圪垃全部搬得散了开来,还安排人驮来水车,将秧田灌上了水,于是,用牛的人也调来了,做秧田的人也调来了,真是人人动员,唏哩哗啦,到腊月二十八,这一亩二分的秧田都做好了,只等着将稻种播撒进去。
腊月二十九的早饭后,崔成云叫来几个老农,将已经来芽的稻种撒进了秧田里。在这以前的几天里都是好晴天,可是,撒稻种的这一天,天上却是乌云密布,像是要下雨的样子。
崔成云怕因为下雨引起降温,便叫人将秧田都灌上了满满的水,一防雨淋,二要保温。为了慎重起见,他又吩咐艾德发、程上锦,让他把突击队里的积极份子都叫了来,吩咐他们到各家各户将人们夏天睡的竹簟子、晒东西用的晒箕、晒衣服用的竹篙、叉子③都搜集来。用叉子和篙子在田的四周栽起来,用簟子和晒箕造起了“挡风墙”。为了提高温度,又将各家各户用的陶钵、小缸搜了来,在钵和缸里面装上了从粮食加工厂挑来的砻糠和从公社挑来的木炭,窖上了火种后,在秧田沟里密密麻麻地摆了起来。做好了这一切后,崔成云又将突击队里的人编成了两班,日夜轮流,随时向陶钵和小缸里添加燃料,要保证升温的火燃着不熄。崔成云认为,“这样可能差不多了”,而时间也到了1959年春节前的除夕。他便心安理得地回他的家过安心年去了。
1958年年底,第九营的干部们考虑,过春节时没有任何荤腥菜肴。便决定将梅家大潭车干了。总共车上来两万多斤大鱼。社员们看见车上来的鱼,大的有一人长,小的一担也只能挑四五条,都让营部和各连部食堂来人挑走了,还送了一些到公社里;普通社员,除了在潭里用手车车鱼的人尝到了一点腥气外,一般的人连鱼鳞子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想想从前每次梅家大潭车干时,每家总能分到成担的鱼,心里只是莫名的惆怅,可是,谁也没说一句什么话。
除夕的下午,东圩食堂里格外冷清,外村来的干部们都回各自家里过年去了。食堂里只剩了几个炊事员,她们早早地烧好了晚饭,叫人们快点来打饭,打过饭后,她们也要回家。这天晚上,供应的全是干饭,虽然还是凭饭票打饭,但是,份量比平时却多得多。人们见到自己不多的饭票,打到了不少的饭,都很高兴,也都知道这已经是在过年了!
这天到了傍晚,赵恒发才从矿山上回来。他又带了三斤多米。这大过年的,他所在的矿山上,只放假一天,初二就要上班去。韩妹妮虽然没有放假,在菜园组里也早早地回来了。她看着恒发到了家,便到食堂里打来五角饭票的饭来。这五角的饭,居然有大半饭盆,几乎是平时的两倍多。
赵恒发的孩子们见父母们都在家里,非常高兴。小三牌见饭打来了,还是嚷着:“毛毛要的,毛毛要的!”韩妹妮说:“三牌啊,一年到头,你也没饱过肚子;今天过年了,阿妈随你吃饱吧。过了年,你就五岁了,可要听话呢,不要老是吵着‘毛毛要的,毛毛要的’了。阿妈只要有饭,哪能不给你吃呢?”三牌听了,只是啊啊哇哇地应着,不知道他领会了没有。韩妹妮说着,拿了一只大碗,先给他盛了一大碗饭,接着大家也都盛着吃起来。
虽然是过年,饭桌上只有半碗咸菜。这还是韩妹妮在菜园组里的好处。她每天检点老菜叶腌制后,留了下来,准备着过年吃的。就是这样,也是全二十八连最好的菜肴了。因为,一般的人家连这样的腌菜也没有啊!小三牌那一大碗饭,竟一点菜也没吃,一会儿就吃完了。他看着饭盆里还有饭,又嚷着说:“毛毛要的!”韩妹妮又给他盛了半碗。盛过以后,她便叫将剩下的饭都分到各人的碗里去。她说:“今天三牌吃了不少,不能再让他吃了,不然他会胀坏的呢。”三牌吃这半碗饭时,速度明显地慢了许多,也夹了点咸菜。吃过后,他还舍不得放碗,可是,看看饭盆里已经没有饭了,只好依依不舍地放下碗来。韩妹妮叫他喝点开水,他竟摇头不喝。自顾自的到屋外玩去了。晚上,韩妹妮烧了热水,大家都很舒服地洗漱了一回。这样的情况,也只有今天才有。因此,全家人总算是有了过年的感觉。
晚上,韩妹妮看着全家人身上的衣服没有一件是好的。对赵恒发说:“今年,国家给我们每个人只发了三尺一寸的布票。其实就是能多发点也是空的,哪里能有钱来买?就是这点布票,要想把布买回来,也难得很。就是买了回来,光是热天做裤头子都不够,我不知道该给谁做点什么衣服了。三个孩子,小的穿大的不能穿的衣;大的两三年都没有做一件衣了。你看包包身上现在穿的这件棉袄,还是老家婆给他做的。穿在身上像是猴子头一样,哪有一点暖气?你自己也两年没做衣裳了,这身上的破衣,早就应该换朝④了。可是,不单没有布票,也没钱,真没办法啊。”
赵恒发听了,笑了笑说:“这个年头,不是我一家,天下都一样,只好慢慢过吧。俗话说:‘到了弯腰树,只好弯弯腰。’过了年也就冷不长了,天一暖和,只要有条裤子,就能得过且过了。急,急死了也没用呢。”韩妹妮听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她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只低头求土,不抬头求人,从不向困难低头的红脸汉子;只是因为现在已经到了土也求不成,力也无处施的地步,才说出这样自欺欺人、宽慰自己、瘫孬⑤的话来了!
赵恒发的一家,这天晚上,因为吃了一顿饱饭,孩子们都高高兴兴地上床安睡了。第二天早上,因为食堂的干部们都还没有来,韩妹妮趁着这个机会,将赵恒发带回来的米拿了三分之二出来,放锅里炒熟了,煮了一锅喷香的米饭来,又从食堂里打来三角钱的粥,一家人算是又吃了一餐饱饭。
①公堂:一个姓氏公有的叫“公堂”,如“公堂屋”“公堂田”等。
②老猫洗脸:指受到无趣的批评或者是指责。多指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而遇到的。
③晒衣服的竹篙、杈子:晒衣服用的竹棍子。杈子是栽在地上,上面有丫杈,以利放上竹篙。
④换朝:更换。
⑤瘫孬:瘫,瘫倒,孬,软弱。意思是自己认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