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寻找与扎根1
作品名称:脱下戎装再冲锋 作者:渭北儒生 发布时间:2025-10-06 18:27:44 字数:6442
李韩英局长的话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张春云心中漾开层层涟漪。没有预想中的工作安排,却给了他们一个看似更缥缈的方向——学习。若是从前,心高气傲的“铁三角”或许会感到一丝失落,但经历了招聘会上的连连挫败,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过去的辉煌履历在社会这所大学里,需要重新考评。
退伍军人技能培训中心设在一栋有些年头的建筑里,墙上的标语褪色却依旧有力:“退伍不褪色,转岗立新功”。教室里坐着的,多是和他们一样面带迷茫却又眼神坚毅的退伍军人,年龄跨度不小,从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到四十多岁的老班长都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气息,有军旅生涯留下的纪律性(每个人都坐得笔直),也有面对未知未来的忐忑。
培训课程包罗万象,从政策解读、面试技巧,到一些基础的职业技能介绍,如电工、叉车操作、甚至还有初级会计电算化。对张春云三人来说,这些课程的知识点本身并不难,难的是放下身段,以一种“学徒”的心态去重新学习社会运行的规则。李小江起初有些坐不住,听着那些简单的操作规范,总觉得是“杀鸡用牛刀”,但在张春云的眼神制止下,也渐渐沉下心来。
转折点发生在一堂特别的“创业分享课”上。走上讲台的,是一位年近六十、皮肤黝黑、手掌粗糙的老兵,名叫王德顺。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改成的夹克,脊梁挺直,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却异常洪亮。“同志们,俺叫王德顺,当了十几年汽车兵,回来那会儿,跟你们一样,抓瞎!”王德顺开门见山,没有客套话,“国家给安排了份工作,在机关看大门,清闲,但俺这浑身力气没处使,心里憋得慌。”
他讲述了自己的经历:看着老家农村大量闲置的拖拉机、农用机械坏了没人会修,要送到县里,费时费钱。他凭着在部队练就的修车技术,心一横,辞了看大门的工作,借了五百块钱,在村头搭了个窝棚,挂了个“顺子农机修理”的牌子。“开始难啊!”王德顺声音提高了八度,仿佛回到了那段艰苦岁月,“工具不凑手,零件买不起,人家不信你这个退伍兵能修好精密机器。第一单生意,给人修一台手扶拖拉机,俺捣鼓了三天三夜,手上全是血口子,才弄明白毛病在哪儿。修好了,人家给钱,俺没要,就说‘管顿饭就行’!”台下鸦雀无声,所有人都被这个朴实老兵的故事吸引了。“为啥不要钱?俺要的是口碑!”王德顺眼睛里闪着光,“后来,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咱当兵出来的,实在,技术过硬,不糊弄人。慢慢地,窝棚变成了砖房,砖房变成了现在的修理厂,不光修,还能改装、搞培训,带了好几个徒弟,都是咱退伍的战友!”
他最后用力拍着讲台,发出沉闷的响声,如同战鼓敲在每个人心上:“俺今天来,不是显摆俺挣了多少钱。俺是想告诉你们这些有文化、有本事的年轻战友:咱们当兵的人,啥苦没吃过?啥难没闯过?不能光等着国家安排,等着别人给饭碗!咱们得自己争气,自己给自己,给更多的战友,打出一片天来!这市场就是新战场,只要有本事、肯吃苦、讲诚信,就没有咱立不住的脚!”“自己打出一片天!”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张春云脑中连日来的迷雾!他猛地坐直了身体,心脏砰砰直跳。王德顺的形象,与他记忆中那些在艰苦环境下自力更生、开拓进取的基层官兵形象重叠在一起。那种在绝境中寻找生机、在匮乏中创造资源的劲儿,不正是他们这支军队的优良传统吗?为什么一定要挤破头去应聘那些不理解他们价值的岗位?为什么不能像王德顺那样,把自身的优势,转化为社会需要的、能够创造价值的服务?培训课一结束,张春云立刻拉住了李小江和李晓梅,眼神灼热:“走,找个地方,有重要的事说!”
三人再次来到了那家熟悉的小面馆。还是那个位置,但心境已然不同。面馆老伯看到他们,笑着点头示意,似乎已经习惯了这三个退伍军人在这里进行重要的“战略研讨”。“王老兵的话,你们都听到了?”张春云压低声音,但难掩激动。李小江重重点头:“听到了!班长,你的意思是……咱们也自己干?”“可是……我们能干什么呢?”李晓梅相对谨慎,“修拖拉机我们可不会。创业需要资金、项目、经验,我们什么都没有。”“我们有的!”张春云斩钉截铁,“我们有在部队十几年摸爬滚打练就的本事!老王靠的是修车技术,我们靠的是什么?是管理,是组织,是应急处突,是信息对抗!这些能力,难道社会不需要吗?”他越说思路越清晰:“招聘会上那些人不懂,是因为我们没找对展示的方式。我们得像王老兵那样,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我们能做、别人做不好或者做不了的点,扎下去,做出名堂!”“切入点?”李小江皱紧眉头思考。“安保!”张春云和李晓梅几乎异口同声。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亮光。“对,就是安保!”张春云接过话头,“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看门护院。我们做的,应该是高端的、专业的、体系化的安全顾问服务!比如,为企业制定反应急预案,评估物理安全漏洞,培训员工的应急反应能力,甚至包括信息保密体系的搭建。晓梅,你的电子对抗经验,完全可以用在企业的信息安全防护上!”
李晓梅迅速进入了状态:“没错!现代企业面临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复杂,不仅仅是小偷小摸,还有商业间谍、网络攻击、突发事件处理。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有系统性的思维和实战经验,能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李小江也兴奋起来,拳头不自觉握紧:“我带兵搞训练,最在行的就是把人练出快速反应能力!要是给企业做安全培训,保证比市面上那些花架子公司强百倍!”创业的火种,就在这间小小的面馆里,被王德顺的故事点燃,被三人激烈的讨论催生,熊熊燃烧起来。他们仿佛又回到了演习前的指挥所,在地图(现在是餐巾纸和笔记本)上勾画着进攻路线。方向定了,但如何迈出第一步,是横亘在眼前的现实难题。注册公司需要启动资金,他们三个的退伍安置费加起来虽然是一笔钱,但远远不够支撑一家公司的初期运营。业务从哪里来?谁会相信三个刚刚退伍、毫无商业经验的“安全顾问”?“万事开头难。”张春云沉声道,“王老兵也是从窝棚起步的。我们不能好高骛远,先从小处着手。”接下来的日子,“铁三角”的生活节奏完全改变了。白天,他们依然参加培训,但目的性更强,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公司法》、税务知识、市场分析。晚上,他们挤在张春云租住的狭小房间里,讨论创业计划。
他们给自己未来的公司起了个名字,叫“铁三角安全管理咨询”,寓意三人团结如铁,提供的方案稳固可靠。李晓梅负责起草商业计划书,将她缜密的逻辑思维发挥得淋漓尽致,详细分析了市场潜力、竞争对手、自身优势劣势。李小江发挥他人脉广的优势,开始四处打听,有没有企业需要临时的安全评估或培训。张春云则总揽全局,不断修正方向,给大家鼓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李小江联系了几家小企业,对方一听说他们是刚退伍的军人搞的“安全咨询”,要么直接拒绝,要么客气地表示“暂时不需要”。一次,好不容易有一家小型物流仓库的老板同意让他们去看看,结果对方只想找个便宜的夜间巡逻员,对他们提出的什么“安全流程优化”、“应急预案制定”根本不感兴趣。“班长,这样不行啊!”一次碰头会上,李小江有些泄气,“咱们说得天花乱坠,人家根本不买账。觉得咱们是纸上谈兵。”张春云也感到了压力。创业的激情在冰冷的现实面前,开始接受考验。他意识到,光有想法和热情不够,他们需要一次“实战”来证明自己,需要一个成功的案例来打破僵局。就在这时,李晓梅带来了一个消息。她在参加一个退役军人线上论坛时,注意到一个帖子。郊区一家小型化工厂,因为规模小,请不起大型安保公司,厂区安全管理比较混乱,最近发生了一起小小的原料桶倾倒事件,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让老板心有余悸。帖子是厂里一个员工匿名发的,抱怨安全管理不到位。“这家工厂规模不大,问题可能比较具体。也许……我们可以尝试主动上门,免费帮他们做一次安全评估,就当是积累案例和经验?”李晓梅提议道。“免费?”李小江有些犹豫,“那不是白干吗?”“是投资!”张春云眼中精光一闪,“王老兵第一单不也没收钱吗?我们现在最缺的不是钱,是证明自己的机会!就用这家化工厂,当做我们‘铁三角’的第一场实战演练!”
说干就干。第二天,三人根据论坛上的零星信息,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找到了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那家小型化工厂。厂区不大,设施略显陈旧,门口只有一个年纪较大的保安。面对突然到访的三位退伍军人,化工厂的刘老板起初十分警惕和怀疑。但当张春云诚恳地说明来意,表示愿意免费为工厂做一次全面的安全“体检”,并出具改进建议时,刘老板将信将疑地同意了。对他来说,这似乎是笔不亏本的买卖。然而,这第一次的“实战”,远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和艰难。他们面对的不再是令行禁止的士兵,而是散漫的工人、陈旧的设备、以及根深蒂固的麻痹思想。他们的“扎根”之旅,才刚刚开始,第一锹土,就挖得异常吃力。但无论如何,种子已经播下,再板结的土壤,也阻挡不了生命寻找阳光的本能力量。
走进那家名为“诚信”的小型化工厂,一股混合着化学品和金属气味的热浪扑面而来。厂区不大,设备露天堆放有些杂乱,工人们穿着沾满污渍的工作服,对这三个穿着虽不昂贵却整洁利落、身姿挺拔的不速之客投来好奇的目光。唯一的保安老孙头,正端着大茶缸在门卫室里听收音机,对进出人员只是随意瞥一眼。
刘老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眉头紧锁,带着生意人特有的谨慎。他打量着张春云三人,语气带着明显的怀疑:“免费?这年头还有免费的好事?你们……真是退伍兵?别是来踩点或者推销什么的吧?”
张春云不卑不亢,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退伍证复印件(应李韩英局长建议,他们制作了一些用于证明身份),并再次诚恳地解释:“刘老板,我们刚退伍,想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做点事。不要钱,只为积累经验,帮您看看厂里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最后给您一份书面报告。如果觉得有用,您再考虑以后合作。”或许是张春云沉稳的气质和清晰的退伍证明起了作用,也可能是“免费”二字确实打动了小本经营的刘老板,他犹豫了一下,挥挥手:“行吧,那你们看吧。不过注意安全,别碰机器,也别影响工人干活。”
得到了默许,三人立刻进入了状态。无需多言,多年的默契让他们自然分工。张春云负责与刘老板和几个车间负责人沟通,了解生产流程、物料特性、以往发生过的小事故;李小江像一头猎犬,开始在厂区内外仔细“侦察”,他那双在野外训练中练就的眼睛,迅速捕捉着不协调的细节:消防通道被原料桶堵塞、电线私拉乱接、部分区域缺少警示标识、物料堆放不符合安全间距;李晓梅则更关注“软”环境,她观察工人的操作习惯,留意监控死角,甚至假装不经意地和几个休息的工人聊天,了解他们的安全培训和应急知识掌握情况。
这第一次“实战”,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在部队,安全条例是铁律,令行禁止。而在这里,安全似乎是一件“麻烦事”。工人们对于他们的询问大多敷衍,觉得他们“多管闲事”。李小江指出一个工人未按规定佩戴防护眼镜时,对方不耐烦地嘟囔:“戴那玩意儿碍事,这么多年都没出事。”
傍晚,三人带着收集到的信息和满身疲惫,再次聚到小面馆。与之前的踌躇满志不同,这次的气氛有些凝重。“难搞,”李小江灌了一大口水,抹了把嘴,“这帮人安全意识太淡薄了!跟他们讲风险,像对牛弹琴。”“关键是缺乏体系,”李晓梅补充,“没有明确的责任人,没有定期检查制度,没有有效的培训。全凭老师傅带和个人经验,不出事是侥幸,出事是必然。”
张春云默默听着,在笔记本上画着厂区的简易平面图,标注出发现的问题点。他抬起头,目光坚定:“正因为难,才显得我们的工作有价值。如果我们能帮这样一个小厂建立起哪怕最基本的安全框架,就是成功。王老兵修第一台拖拉机,不也是从最棘手的毛病开始的吗?”他的话让两人重新振作。接下来的两天,他们泡在化工厂,不再仅仅是“找茬”,而是开始尝试“帮忙”。李小江凭借过人的体力,主动帮工人搬运一些重物,趁机讲解正确搬运姿势的重要性;李晓梅发现办公室一台电脑中毒,顺手帮他们清理了病毒,并简单普及了网络安全常识,让刘老板对她刮目相看;张春云则结合了解到的情况,开始构思评估报告。
第三天晚上,在张春云狭小的出租屋里,三人挑灯夜战。李晓梅将她观察到的管理漏洞和人员意识问题,整理成清晰的文字;李小江将他发现的几十处具体安全隐患,拍了照片,并附上了简单的风险分析和改进建议;张春云则负责统稿,他将散乱的问题点,按照“消防安全”、“生产安全”、“人员管理”、“应急响应”几个大类进行归纳,并尝试提出系统性的改进方案雏形。
这份用A4纸打印、装订简单的《诚信化工厂安全管理初步评估与建议报告》,虽然比不上专业咨询公司的华丽,但内容详实、问题尖锐、建议具体,甚至手绘了几张示意图说明整改方法。
当他们将这份沉甸甸的报告递给刘老板时,刘老板起初是漫不经心地翻着。但看着看着,他的脸色变了。报告里指出的问题,很多是他平时司空见惯却从未深想的,比如那个堵塞的消防通道,照片触目惊心;报告中提到的工人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的后果,让他后背发凉。更让他惊讶的是,报告不仅指出了问题,还给出了切实可行、成本可控的改进建议,比如重新规划物料堆放区、制作简单的安全标识、定期进行几分钟的班前安全提醒等。“这……这都是你们这几天看出来的?”刘老板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是的,刘老板。”张春平静地说,“可能有些地方说得直接,但都是为了厂子的安全着想。小隐患不除,容易酿成大祸。”
刘老板沉默了良久,然后猛地一拍大腿:“哎呀!三位……三位同志,你们这报告,真是帮了我大忙了!不瞒你们说,上次那个料桶倒了,我几天没睡好觉!你们这等于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啊!”他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热情地要请他们吃饭,并坚持不再“免费”。“这哪能是免费的?这比那些来转一圈就收几千上万的所谓专家强多了!必须给钱!”最后,推辞不过,象征性地收了一千块钱,算是“铁三角”创业以来的第一笔收入。钱不多,但意义重大。更重要的是,刘老板不仅成了他们的第一个“客户”,还主动提出,如果他们后续开展安全培训业务,他第一个报名,并且愿意向同行推荐。
拿着这一千块钱,三人再次坐在面馆里,心情与前几次截然不同。面馆老伯看着他们脸上抑制不住的喜悦,笑呵呵地问:“哟,今天这么高兴,是找到好工作了?”张春云与李小江、李晓梅相视一笑,回答道:“老伯,我们找到路了。”这次小小的成功,像在黑暗中凿开了一道光。它不仅验证了他们的想法可行,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完成了从“求职者”到“价值创造者”的心态转变。他们不再纠结于社会是否需要他们,而是思考他们能为社会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诚信化工厂”的案例,被他们精心整理,隐去厂名后,成了“铁三角安全管理咨询”的第一份“实战案例”。他们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完善了服务内容和话术。李晓梅制作了简洁明了的宣传单页,突出他们的“退役军人背景”和“实战化、体系化”的服务特色。李小江继续发挥“突击队长”的本色,开始有针对性地“扫街”,拜访那些规模不大、可能请不起大公司但同样有安全需求的小企业、仓库、物流点。
过程依然艰辛,被拒绝是家常便饭。但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他们的底气足了很多。面对质疑,他们可以坦然地说:“我们刚为XX化工厂做了安全评估,这是他们的反馈(经刘老板同意)。”实实在在的案例,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说服力。
一个月后,他们接到了第二单生意——一家小型仓储物流公司,因为发生过一起小小的货物滑落砸伤脚面的事故,老板正心有余悸,看到他们的宣传单和案例介绍,主动联系了他们。这次,他们收取了五千元的费用,虽然远低于市场价,但意味着他们真正在市场上立足了。
创业的根,在一次次看似微小却扎实的努力中,开始穿透坚硬的上层土壤,触碰到湿润的、充满养分的希望。张春云、李小江、李晓梅,这三个曾经的军官,正在用最笨拙却也最坚实的方式,完成着从保家卫国的军人,到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创业者的艰难转身。他们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第一步既然已经迈出,并且没有摔倒,那么接下来的路,就有信心一直走下去。面馆窗外,城市的灯火依旧,但这一次,灯光仿佛是为他们点亮的引路灯。扎根的过程虽然痛苦,但破土而出的生命力,谁也阻挡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