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李元芳之身世>第二章李淘的人生 1.柳氏逃亡

第二章李淘的人生 1.柳氏逃亡

作品名称:李元芳之身世      作者:蓝色光影      发布时间:2025-03-05 10:35:15      字数:6712

  第二章李淘的人生
  
  1.柳氏逃亡
  几天以后,李密抗旨叛逃的消息传回长安,立刻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闻之大喜!他们知道:精心策划的计划,第一步已经成功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进宫向高祖皇帝进言,请高祖皇帝立刻下旨:捉拿李密及其余孽,为朝廷铲除祸害。朝中绝大多数文武官员也纷纷附和。
  高祖皇帝闻听李密叛唐一事,大为震怒,立即下旨,悬重赏捉拿李密及其同党,派人时刻监视李如珪的府邸;并下旨让远在河西,刚刚平定了甘州、凉州的秦王速速回京复命,交出兵权,将秦王府的五千护卫军队裁减为五百人,裁撤下来的军队分别充实到守卫京城的御林军:东、西羽林卫中。
  一时间长安城里谣言四起,朝中平时和李密关系比较密切的一些文臣武将更是人心惶惶,连忙上表向高祖皇帝表明心迹,揭发李密的种种罪状,和李密彻底划清界限,想以此保全自己,以免受到牵连。
  自从李如珪跟随李密去了河南后,在将军府中的妻子柳氏就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她时时刻刻都在惦记着丈夫的安危,盼望丈夫早日归来。这次听到刘三打探到李密叛唐、李如珪不知所终的消息,她心急如焚,更是挂念着丈夫的安危。叫刘三派人四下去打探消息,一有消息就立即告诉她。
  由于和李如珪关系要好的秦叔宝、尉迟恭、程咬金等原来的瓦岗旧将都不在京城,随秦王征战河西去了,要打探一些重要消息对于刘三来说还真不容易。
  刘三好不容易才避开监视他的人,从一个在宫里当门官的熟识的人那里打听到关于李如珪的一些消息。
  据传回的消息说是:李如珪在与李密等人饮酒时不胜酒力,突发疾病身亡,至于李如珪是否参与了李密叛唐行动现在还不好说。
  柳氏听到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瞬时晕了过去。刘三慌忙叫下人将她救醒,并且请来郎中开了些中草药调理身体。
  柳氏根本就不相信一向忠义的丈夫会背叛大唐,也不相信她的丈夫会竟然因醉酒而死,她坚信她的丈夫一定是被李密一伙奸贼害死的。她真的好想一死了之,去追随九泉之下的丈夫。
  然而,她想到了自己肚子里三个多月的孩子:不!决不能就这么死了,一定要保全丈夫的骨肉,这样才对得起九泉之下的丈夫。
  刘三也觉得此事颇有些蹊跷,凭他常年追随李如珪左右,对李如珪的了解,李如珪的身体一向很好,怎么可能喝点酒就死了呢?况且,李如珪的自制能力比较强,喝酒一向都比较理智,行军打仗时更不会醉酒误事,平常喝醉酒的情形都屈指可数,此事一定另有隐情!
  自从李密以“莫须有”之名除掉瓦岗军的副头领翟让之后,那时刘三就从心里彻底认清了李密就是一个精于算计、心胸狭窄、利欲熏心的奸诈之徒。
  从那以后,刘三也有些心灰意冷,心生退隐之意。要不是因为李如珪他们一家曾对他有厚恩,他早就想离开李如珪,一走了之,避入山林,找个僻静之所,过那无人间烦恼,无人打扰,逍遥自在神仙般的隐居生活。
  这次李如珪之死,他更觉得此事一定和李密有关,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人世间人心的险恶,官场权力斗争的可怕和凶险。
  李家人对他的恩情,他一直铭记在心,所以,无论有多艰难、多凶险,他都要维护李家、保护李家,只要是为了李家,他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他下定决心:一定要保全李如珪的夫人和李如珪的骨血。
  为防止随时都会降临的危险,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远离政治漩涡,远离官场争斗,远离长安这块是非之地,远避他乡,才是上策。
  于是刘三耐心地劝说李如珪的夫人柳氏:“现在这里已经是整天被朝廷派的人监视着,出入都不自在,去哪儿身后都跟着尾巴。这样待在将军府如同笼中小鸟,任人摆布,不知道危险什么时候会降临。与其待在这里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坐以待毙,不如主动求生,想尽法子逃往他乡,另谋活路,以保全如珪兄弟的骨血。”
  自从自己从秦王府下嫁给李如珪,柳氏对刘三也渐渐熟识,并且对刘三为人忠厚、仗义的性格也比较了解。因此,柳氏对刘三也非常信任,现在听了刘三一番发自肺腑的话,觉得很有道理,并表示一切愿听从刘三的安排。
  于是柳氏悄悄吩咐自己的贴身丫鬟从自己的卧室中拿出全部金银及首饰,然后拿出一部分,让刘三拿去分与将军府中仆人和护卫,让他们继续在这里守护府邸,以此迷惑朝廷的人。然后刘三和柳氏连夜收拾了一些金银细软作为盘缠,再带上一些必要的衣物和其它生活用品,时刻准备偷偷出城。
  第二天一早,刘三出了将军府大门,巧妙甩掉了跟踪、监视他的人,悄悄准备好了两辆外观完全不一样的比较结实的马车,并挑选好了两匹健壮的马来拉车。他避开别人的视线,把一辆马车悄悄藏在距离将军府不远处的另一条街的、一个完全信得过的朋友家里,然后赶着另外一辆马车大摇大摆地回到将军府,故意让门外不远处监视他们的人看到。
  二更时分,刘三让下一个心腹赶着空马车悄悄从后门出了府邸,然后往东门疾驰而去,跑出一段距离后,又赶着马车在长安城里的街道上诡异地行驶着,让人搞不清楚马车到底要驶往哪里,以此引开监视府邸的人,以此掩护刘三带着柳氏出城。果然,在将军府大门附近监视的人一见马车出来就立刻跟了上去......
  刘三估计那个心腹已经将在大门附近监视他们的人引得远远的,就当机立断,带好早已收拾好的行李,只身护送着柳氏,悄悄从将军府的大门溜了出去,穿小巷赶往另一条街的好友家,然后乘坐马车,趁长安城还没实行宵禁,城门还未关闭的时机,在夜色中奔出了长安城,一路向西疾驰而去......
  
  2.落脚凉州
  
  两个月多以后,时间已是大唐武德2年(公元619年)的一月中旬。经过千辛万苦、长途跋涉,刘三带着柳氏终于辗转到达了凉州城(今甘肃武威),他们的马车出现在了凉州城里。刘三长长出了口气:总算安全了!
  他们为何会出现在这偏远的西北凉州?
  原来心思缜密的刘三,他心中早就作好了此行的计划。
  那晚带着柳氏悄悄离开李如珪的将军府后,来到朋友家驾着早已准备妥当的马车,一路顶着凄冷的月光,冒着深秋的寒气,马不停蹄地赶路。
  他们顺利出了长安城的西门,一路向西。到了郊外又调转马头往东疾行了几十里,随后再往北行了一程,最后抄小道走近路又往西直奔渭河而去。
  每到一处岔路口,他都等马车走过几百米后,然后徒步返回到路口,再用树枝将马车驶过的痕迹仔细清扫干净。这样的话,即使有追兵追来,也会让追兵一时半会儿搞不清楚马车行驶的真正方向,该往哪个方向追击,为他们安全逃离尽量多争取一些宝贵的时间。
  第二天天色微明,他和柳氏乘坐的马车已经顺利过了渭河,进入了陈仓地界。
  往前再翻过前面的陈仓山,就进入了甘南地区。再往西走,就是金城(今甘肃兰州),从金城再往西几百里就是凉州了。到了凉州,他们就安全了。刘三早就打算好了在凉州落脚。
  他是这样想的:如果在陕西附近,离长安比较近,万一朝廷要缉拿他们,他们是比较容易被发现。而凉州和河西地区就不一样了,那里离长安将近2000里路程,现在才刚刚被大唐收复,刚经历了战乱,逃难的百姓和各地流落到此的流民还比较多,鱼龙混杂,便于混迹其中不易被发现。再者,原先自己熟识的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瓦岗旧将大多都随秦王在那里征战,还未班师回朝,如果遇到紧急难处解决不了时,也可以临时去找他们帮帮忙,以解急难。
  当然,自尊心一向比较强的刘三,在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他是不愿去找任何人寻求帮助的。
  这赶往凉州的一路上,刘三非常谨慎小心,随时留意身后有无追兵追赶上来。为防备沿路官府的巡查,给自己和柳氏带来危险,刘三决定沿路都不去客栈住宿,而是到较偏僻的老百姓家借宿,适当付点费用给老百姓。
  现在已是隆冬时节,西北戈壁滩的寒风呼啸而来,比长安城的寒风凛冽多了。鹅毛般的大雪在寒风中漫天飘舞,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银装素裹的景象,天气出奇地冷,简直是滴水成冰。
  幸亏他们准备周全,出门时带的行李比较齐备,棉衣、毛衣甚至棉被都提前装上马车了,一路上还没怎么受冻。柳氏已怀孕差不多有六月了,肚子已经大得比较明显,不宜再这样长途奔波劳累了,必须要尽快找个僻静安全的落脚点安顿下来静养,否则对柳氏和她肚子里的胎儿都不利。
  刘三把柳氏暂且安置在凉州城中僻静处一家叫“来福”的不起眼的小客栈。一连几天,他骑着马城里城外到处去找比较理想的栖身之所。
  城里的大街小巷都寻遍了,又往南城外和北城外去找寻了一番,都没有找到令他满意的居所。东城外,来的时候,他已经沿路观察过了,也没什么适合的地点。他决定明日到西城郊外去看看,碰碰运气。
  雪停了,天刚亮,刘三骑着马在蒙蒙雾气中出了西门,往西郊去了。
  刘三一路往西探寻,沿途寻找合适的栖身之所,骑着马沿河西走廊不知不觉往前走了三四十里,太阳出来了,雾气渐渐消散。
  他隐约望见道路右边几里外的山岭下,阳光下,茂密的树丛中似乎露出几处房屋的身影,好像是有几户人家,他决定去看看究竟。
  刘三骑着马往山岭方向走了约五里地,路上遇到一白发老丈,便下马来客气地向老丈详细打听这里的情况。
  那老丈见刘三面善,又一脸朴实,便耐心地给刘三介绍:此地离凉州城约40里,确实是一个镇甸,唤作“西林镇”。因这里地处凉州城西面,镇子周围树林茂密,且有一大片野生的柿子树林,故而得名。在每年九月柿子成熟时,树上满是成熟了的柿子,一眼望去,红彤彤的一片,像一片红红的祥云,那才好看!如今这隆冬季节,柿子也被采摘完了,柿子树早已掉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丫,没啥意思。这个镇子是河西走廊上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甸,因为不在官道上,所以不大引人注意。整个镇子比较小,只有两条成十字型的街道,街道比较窄,勉强能容两辆马车并排通过,只有四五十户人家。由于刚经过战乱,镇子里几乎没有什么青壮男子,基本上是一些老弱妇幼。镇子处于山坳之中,东、北、西三面都是山岭,只有南面有一条土路通向官道,离河西走廊上的官道约5里地。
  听完介绍,刘三觉得这个地方环境不错,比较僻静、安全,正是自己心中所要找的“桃花源”。他决定就在这里落脚,但先要寻得一处比较适合的地方,长期住下来。他下了马,从镇的东头找寻到西头,又从西头找到北头,几乎把整个集镇寻了个遍。
  虽然天气已经放晴,没有照见阳光的地方依然阴冷,人、马哈出的气立马形成一小团雾气。窄窄街道上非常冷清,几乎没有什么行人和商贩。几个老妇人裹着黑乎乎的头巾,背着脏兮兮的有些破旧的背篓,木然地默默从他旁边走过,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仿佛压根儿就没有刘三的人和马的存在。
  该在哪里落脚呢?刘三有些茫然了。
  这时,他隐约记得他刚才进镇子时,在镇子口南边的小溪旁边,有一片柿子林,柿子林旁好像有一家客栈。
  他决定再去那里看看。
  不一会儿,刘三就来到那条小溪边,果然看到了小溪对面的那家客栈。房屋有些破旧,看起来条件非常简陋。客栈的屋顶此刻正冒着淡淡的炊烟,似乎主人在准备午饭。
  一座宽约六尺,长约三丈的小木桥,从小溪这边通向客栈。小木桥的木板已经比较陈旧,有的已开始腐朽,像是已经有好多年了。
  桥两边立着几根茶杯口粗的旧木桩,上面拴着拇指粗的铁链,作为桥的栏杆。铁链已是锈迹斑斑,仿佛在展示自己经历的沧桑岁月。桥那边一扇有点破旧的木栅栏门静静地半开着,似乎在对客人说:请进,欢迎到来。
  刘三牵着马车小心地走过小桥,刚走进木栅栏门,就听见几声急促的狗叫声,但见从屋里快步走出来一位老丈。
  “客官是住店啊?”老丈的声音有些沙哑,表情有些木然,但眼光里透出几分和善和热情。
  刘三点点头,仔细打量着面前的老丈。只见他身上厚厚的棉衣已补了好几处补丁,衣服还算干净。头上是一顶旧毡帽,稀疏的山羊胡子已有些花白,脸上刀刻一般的皱纹似乎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他显得比较苍老,不太好估算年纪,六十岁应该是有的。身材不高,甚至还有些瘦小,但举止还利落,身体还算硬朗。
  “我是这里的老板。这里就我和我老伴,已有好长时间没有客人来住店了。这兵荒马乱的,生意很不好,客官请随我来,我先带你四处看看。”
  那老丈说完,伸出一双皱得像松树皮似的手,帮刘三把马赶到拴牲口的棚子那里拴好,顺手丢了一把草料给马,然后带着刘三四处看看。
  客栈前面是一块一亩大小的平地,客栈主屋是五间由石头和砖砌成的客房;两边分别用木头、木板搭起来的简陋屋子,屋顶用茅草覆盖。
  左边紧挨主屋那间的屋子,屋顶的烟囱还在冒烟,应该是厨房。厨房旁边又是两间用于客人吃饭的茅屋,然后是一个堆放杂物的储物间。紧挨着主屋的另一边,就是拴牲口的一个简易棚子和茅厕。
  屋前平地两边沿房屋到小溪边的栅栏门边,栽种上了一圈骆驼刺,已有一人多高,作为篱笆墙。
  中间那间主屋前的空地上立着一根两丈来高的手臂粗的木杆,上面挂着一块已有些破旧的布招牌,在寒风中孤零零地抖着,上面歪斜地写了“如意客栈”几个字,依稀还能辨识。
  刘三又到屋后看了看。这客栈依山而建,在屋子和山岭之间是一块长二十余丈,宽七八余丈的坡地,栽种了一些沙枣树和柿子树。林间空地还有几株没及时采摘而枯死的蔬菜。林地旁边靠屋的地方还用砖石垒了一处不大的鸡舍,里面养着十来只大大小小的鸡。
  那老丈带着刘三参观客栈。见刘三一脸憨厚相,不像是坏人,就主动跟刘三攀谈,诉说他自己的身世。
  他说他们夫妻二人新婚不久就因战乱逃到这里,在这里居住下来,在镇上好心百姓的帮助下,建起了这些房舍,后来就开了这家客栈,风风雨雨到现在已快40年了。原先有一个儿子和女儿,女儿不到10岁就因患病夭折了;儿子早在15年前去凉州买日用品时就被城里的军队给抓了壮丁,到现在一点音讯都没有,估计早死在了战乱之中。
  说着说着,老丈的双眼已变得模糊,他用衣袖轻轻擦了擦眼睛,悲哀地叹了叹气。刘三充满同情地安慰了他几句。
  刘三屋里屋外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心里对这里很满意。不错!这里就是他心中理想的栖身之地,一遇到危险可以迅速往后山跑,在山里躲藏起来。
  刘三就先向老丈交了订钱,然后高高兴兴地骑着马回城里的“来福客栈”,把情况详细地给柳氏说了。柳氏听了刘三说的“如意客栈”的情况,心里也觉得比较满意。
  午饭过后,刘三驾着马车装好行李,带着柳氏开开心心地来到了“如意客栈”。
  老丈和他的老伴一脸和善,非常高兴地帮刘三他们安排好房间,主动帮他们把行李拿到房间里。
  刘三对店老板言明要长期在这里租住,先付半年的房钱。老板老两口自然非常乐意,满口答应,他们这里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客人来住宿了。
  那老丈的老伴见柳氏挺着个大肚子,一看便知是怀胎好几个月的。
  在得知柳氏是刘三的弟媳后,那老妇人还主动提出来,她和柳氏住一个房间,便于对柳氏的生活起居进行照顾。
  柳氏、刘三大为感动,觉得遇到了好人,欣然应允,内心对店老板老两口充满了感激。
  为了避免店老板老两口多花时间做饭,尽量让他们少一些麻烦、少一些劳累,同时自己也可以节约些盘缠。于是,柳氏和刘三主动跟他们商量:饭菜可以做简单一些,每顿饭就和他们老两口一起吃,然后把饭菜钱付给店老板老两口。
  老两口很爽快地答应说:“这样也好,大家在一起吃饭还热闹些。至于饭菜钱嘛,适当付点就行了,有个心意就行了,不用那么见外。能到这里来住店,就是看得起我们老两口,大家相见就是一个缘分,今天晚上这顿饭不用给钱,就算是我们请客。我们这个地方穷,也没有好酒好菜招待你们,你们将就点,就不要推辞了!”
  刘三和柳氏见店老板老两口如此热情,也不好拒绝。
  老妇人倒了点平常老两口还舍不得吃的菜籽油炒了几盘素菜和一盘老腊肉,还特意给柳氏蒸了一小碗鸡蛋,给柳氏补充点营养。到了吃晚饭的时候,四个人围坐在一起,不再拘束,一边吃一边闲聊。老两口吃得格外开心,因为他们的客栈都好久没有这样的人气,好久没有这样热闹了!
  刘三坦诚地对老板老两口说:“不瞒老哥和老嫂子,我们是从内地逃到这里来的。因兄弟被歹人所害,为怕牵连到弟媳,只好带着弟媳远避他乡,这才来到这里。幸亏遇到了您们这样的好人,我和弟媳才有了落脚之地!”
  那老丈的老伴笑呵呵地摆摆手,一脸真诚地对刘三和柳氏说:“大兄弟不用这么客气!这里地方穷,也没什么好东西,你们也不要嫌弃,将就吃吧!不瞒你们说,我们也是逃难之人。我和丈夫都姓韩,原本住在离这里往西100多里的韩家庄。后来遇上战乱,突厥人打了过来,冲进了我们的庄子,见男人就杀,见女人就抢,那真是个惨啊!除了我们,只有另外几个人逃出了庄子,流落到了这里落脚。其余人不是被突厥人杀死,就是被掳走了。这个西林镇,有一半是各地流亡到这里,定居下来的。其余一半是本地人,都姓青。唉!这该死的战乱啊!毁了多少人家呀!我们老百姓的日子可真苦啊!这兵荒马乱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说完,哀叹着,情绪有些失控,双手抹着眼泪,一脸愁容。
  她的丈夫听了,也只是一个劲地摇头叹气。不知何时,听到柳氏小声的抽泣声。她的脸上早已淌满泪水。
  刘三知道:她又在思念丈夫李如珪了!
  老丈的老伴见状,慌忙擦干眼泪,连忙起身搀扶柳氏,宽慰道:“好了!好了!不说这些了!我们都是苦命人,不说这些伤心事。大妹子,不要伤心了,免得动了胎气,我们还是回房早些歇息吧。”说完,小心地扶起柳氏往房间里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