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忆“绿水长源”(序)/九月,在农校十八天
作品名称:《绿水长源》 作者:晓鸿影 发布时间:2025-02-05 14:55:06 字数:3607
“绿水长源,我们还会见面的……”当这句话落入心际时,我面临一场别离,彼时,以为是与我的引路人、毕业离校的学长告别,而此时忆起,才知道是在慢慢告别在时光中渐行渐远的青春年华。
我是1990年,初中毕业考的小中专。那是小中专炙手可热的年代,需先经校内初试取得报名资格,再经统考冲过独木桥,方能获得一张宝贵的录取通知书,从此,走出“农门”,也成为几届学生的榜样,那是山乡初中一个很骄傲的存在。而我,是一个喜欢学习的孩子,对于人生中最后的学生时代,自然是特别珍视,也特别难忘的。中专四年,我写了八本日记,经历的点点滴滴,落入笔下,也落入幽深的岁月。
在中专三年级时,我提起笔,以散文体撰写中专生活回忆录,当时定名《梦的拾零》。那是一九九三年四月六日,是一个难得的春季飘雪的日子,或许,每一片雪花都是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文字,在料峭春寒中出发,奔向一个生机勃发的春天。看着外面的飞雪,我翻开了一个硬皮日记本,写下第一行字“春季飘雪的日子(代序)”,于是,这个日记本便有了芳华的温度。
四年中专生活,用六年的时间记述,然后用年复一年来纪念。这部回忆录,共收录散文76篇,约12万字,于一九九九年八月二十六日完稿,重新定名《绿水长源》,因为那句“绿水长源,我们还会见面的”是心中最真的期待。我将手稿拿给一位报纸副刊编辑看,他看后说,这虽然是二十几岁年纪写的校园生活,但已过退休年龄的我,依然觉得可读,只是如果出书需要自费,大约两万元左右。那个费用于我而言是个天文数字,而那个手稿,从此就珍藏在我的书柜中,也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不觉间,手稿在书柜中安然地度过了二十多的时光,而我也从“2”字头的青春年华走到了“5”字头的年纪。回顾来路,我与文字相伴演绎出不同的故事,文学终抵不过职场的现实,在生活中渐行渐远,而公文、新闻而交替成为主角,上演在“5+2”“白+黑”的舞台。在岁月的转角处,当一切归于自然,有了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后,文学的种子萌醒,便想起岁月深处的手稿。
打开书柜,目光在书籍中扫过,却没有发现记忆中那个大大的、包着挂历纸的硬皮日记,整个人都紧张起来,我的手稿呢?深吸一口气,再次翻找,目光定格在一个并不是很大的白色“书脊”上,稍作停顿,伸手取出,心情即转为雀跃,我的手稿还在。这个乌龙,只是因为记忆的误差,承载我手稿的硬皮日记本,原没有记忆中那么大。或许,是因为合起这个散文体回忆录后的经历,远远超过那一笔一划记载的时光,它在我走过二十几年再回望后,慢慢变小了。翻开手稿,纸页已经泛黄,还沉积了岁月特有的味道,仿若它也不再年轻……
“绿水长源,我们还会见面的……”仿佛刻在心底的这句话是对青春时代的自己说的。在2025年春季款款走来的日子,我为《绿水长源》再次作序,才了悟那份“还会见面”的期待中,也包含与自己的年轻时代再次见面。在早已用电脑写作的时代,我需要将它录成电子版,也想找一个平台推送出去,纵使不能代替出书,也算没让它蒙尘。仅以此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和同样怀念青春的你我……
【以上为新作序言,下文开始皆为《绿水长源》手稿原文】
春季飘雪的日子(代序)
已是春天了。
我在铁岭农校度过的第三个春天。
打开这本日记已计划了许久。我想认真地写下我的中专生活,写下已走过的近三年的时光。
今天,是春季中特别的一天,窗外飘着雪,纷纷扬扬的,让人感觉不出春的气氛。说也怪,我很珍视今天——春天很少有飘雪的时候,更何况草已吐绿、花已含苞。我,一个叫严冰的女孩,深爱着春季飘雪的日子。
已是我在农校度过的第三个春天了。
记忆的风筝在飞雪中放飞好远、好远……
飘雪的长空,在我的眼中演驿着日子的滑落与沉淀在岁月中的往事。刹时间,我觉得自己什么也记不起了,眼中,只有窗外的飘雪与已朦胧的远处风景。
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我静静地思索着……
往事悠悠、春雪纷纷、纯情脉脉——
春雪,带给我遥远的记忆。
风筝,遥曳在一九九○(开篇诗)
拉开回忆的屏障
远去的往事渐渐涌来
走过许多日子走过好长的路
我已在春季的风雪中
手握纤纤细绳
牵系九○之梦
记忆的窗口我看见
风筝,摇曳在一九九○
每一个情节都朦胧了
哪怕我千万声呼唤
于是我静下来
写我中专生活初始的歌
情很浓笔很笨
收寻了所有的文字
只找到一句:
风筝,摇曳在一九九○
【01】九月,在农校十八天
入校第一个月的情景,在我记忆中最清晰了,甚至,我可以排出时间表。
九月十二日,我第一次离家来到铁岭农校。在这块陌生的土地,我将生活四年,除了这一点之外,我一无所知。我试探性地迈出第一步。
或许是因为初次离家,对环境和人感到陌生,只好用懵懂的眼神看周围的世界,或许,我原本那么孤寂。第二天入学教育时,我结识了两个来自海城的同班的女孩,他们热情、开朗、大方,令我羡慕,其中一个叫YP,显出几分孩子气与任性;另一个叫ZW,对人总是那么热心,象一团火焰。那时,没接触过太多人的我不知道什么叫伪装,也不会去考虑别人是不是戴着伪善的面具。
入学教育中,我知道可以向校园广播站投稿。回到寝室后,便开始构思我的第一篇稿件——《升入铁岭农校前后》。入学教育结束后,我们班开了“师生同乐”晚会。在联欢会开始时我很沉默,可能同样由于陌生,晚会出现了冷场,台上的主持人缴我共同主持。我从编迷语开始,把班级同学的名字编入迷语,全班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我成功地主持了第一次联欢会。
初入中专,我不知该怎样开始,也从未想到我就是自己人生舞台上的主角,第一次成功主持晚会后,我似乎懂得了,只有投入生活,才能找到快乐。
十五日,我的第一篇稿子已经写好,而助已经知道宣传部就在我们班对门,只一条走廊相隔,而感觉中却似距我好远。终于,在一个同学的陪伴下,我走进了宣传部。屋中只有一个大男孩,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并鼓励我多写。最初,我以为他是老师,后来才知道他是一名学生。农八七二班的,叫CR,是广播组组长。这次踏进宣传部的门,便成了我与宣传部结缘的序曲。
三天后,也就是我们新生军训动员会的那天傍晚,寝室很静,校园广播远远地传入耳际。从内容中可以听出是九○级新生写的稿子,却不是我的。看一看表,播音已近结束,我心中有淡淡的失望。在失望刚刚萌生之际,广播中传出了我的名字,失望之情立即被一种喜悦所代替。入校几天来,这一刻,我真正开心。
军训生活开始了。在烈日下,在细雨中,留下了我的汗水。我写了一首题为《教官》的小诗,送给我们的两位教官。尽管我写得不是很好,但他们还是很高兴。
九月二十二日,是星期六,第十一届亚运会下午三时在北京开幕。那个下午我们没有进行军训,而是收看亚运会开幕式。第二天星期日,我们和教官一起游龙首山,并合影留念。晚上与教官一起联欢。联欢会上,我献上了自创的小诗,得到了教官及师生的喝彩,教官在给我的留言中对我的文学水平予以称赞,并给了我许多勉励。
九月二十七日,细雨霏霏,我们与军训生活告别,也与教官告别。我用力地挥手,挥别教官,也挥别那段日子。其实,我对教官并没有太多的留恋,却也有一种伤感,或许这种伤感源于身处异地。教官走后,我写了一篇《送别》并交到了宣传部。
九○年九月二十七日的每一个情节在我的记忆中都非常清晰,这一天,我知道了宣传的门已为我敞开。
下午,在教室中老师和大家一起准备第二天的运动会,老师让我组织啦啦队。我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但对投稿兴趣却很浓,老师却不同意我与负责投稿的同学互换工作。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风吹来,我不禁感到几分寒冷。毕竟“一场秋雨一场凉”。我走到窗前关窗子,却怎么也关不上,就喊我们班个子最高的男生:“大个儿,帮我把窗户关上行吗?”这个“大个儿”有些不高兴了,对我说:“我有名有姓,就算不好听也是父母给的,别‘大个儿’、‘大个儿’地叫。”我看了他一眼说:“对不起,我没记住你的名字。”大个儿接过说:“告诉你,请记住了……”
我开始沉默,把脸转向窗外。又听见“大个儿”喊我,我没有作声,他又喊了一声:“严冰,有人找你。”我转过身来,看见一个陌生的男生,便走了过去问:“你找我吗?”他微笑着问我:“你就是严冰呀?久闻你的大名,想见识见识。”我笑了,反问:“我到这才几天呀,怎能说‘久闻’呢?而且又是‘大名’?”他又强调说:“是久闻大名。我是宣传的,看过了你写的稿件,写得很好。我也是学加工的,有什么事可以找我……”我们谈了几句他就走了,之后,我才发觉,我还不曾问他的名字。后来,从他的同学那打听到,他叫LFX。正是他,为我打开了宣传部的门,也开启了我丰富多彩的中专生活。在认识他半年后,我们结为兄妹,他就是我后来的组长,我的新哥。
二十八日,天放晴了,校运动会拉开了帷幕,我没有组织什么啦啦队,但投了许多稿件。我的名字已被更多的人所知,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开端是喜是忧。
二十九日下午,国庆假期开始了,我踏上了回家的路。
九○年九月份,我只在农校十八天,而这十八天的生活,在我的记忆中是清晰的。这十八天,不仅暗示了我在农校的生活轨迹,也是我人生又一驿站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