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教师世家>第2章 教室闷热,吉老师中暑

第2章 教室闷热,吉老师中暑

作品名称:教师世家      作者:周世鼎      发布时间:2024-12-11 16:43:49      字数:3821

  吉方良在校园外面的槐树林中漫步遐想,等待父亲下课,好向他回报填写升学志愿的事,请他拿个主导意见。他正等得着急,忽然看见吉庄小学的王老师慌慌张张地跑过来,他觉得奇怪,连忙迎上去。王老师气喘吁吁地说:“刚才还看见你在校园里,一眨眼,怎么跑到这里来了?快去看看你爸爸吧,他正好好地给学生上课,忽然晕倒了,不省人事!”
  吉方良顿时吓坏了,他不待王老师说完,撒腿就往学校跑。王老师在后面喊:“小心跌跤,你爸在办公室,班里的学生把他送来的,这会已经醒过来了。”方良也不答话,一直朝办公室跑去。
  吉方良跑进办公室,果然看见父亲已经醒来,他面色苍白,额头不停地流汗。几位老师给他解开了上衣纽扣,露出胸脯,不停地扇风。六年级数学教师杨晓东端来一杯凉开水送到他嘴边说:“吉老师,喝杯凉开水吧。”吉老师接过茶杯,大口喝着。
  方良挤到父亲面前,关切地问:“爸,你怎么了?刚才不还好好的吗,怎么就晕倒了?我背你到医院去看看吧?”说着弯下腰来要背父亲。吉老师摆摆手,勉强笑了笑说:“不用看,我是中暑了。天气太热,教室门窗小,我又多上了几堂课,一时头脑发晕。现在已经好多了。”
  吉老师喝了些凉开水,眯起眼睛休息了一会,渐渐恢复正常。他睁开眼看了看室外,见天色不早了,对杨晓东老师说:“你去把学生放了吧。”杨晓东说:“我想再给他们上一堂算术课。”吉老师摇摇头说:“算了吧。咱们的教室小,通风又差,室内太热,学生受不了。今天中暑的幸亏是我,要是学生,咱们就犯下大错误了!最少也要通报批评!”杨晓东想了想说:“这样吧:我去布置几道家庭作业,叫他们回家去做。”吉老师答应了。
  杨晓东到教室去了。吉老师对其他老师说:“你们都回去吧,洗洗澡,好好休息休息。本地的老师回家还有很多事要干。这段时间生产队的农活太紧张。”吉老师见老师们都走了,六年级的学生也放学回家了,对方良说:“咱们也回家吧,免得你妈妈、奶奶又挂心。”方良搀扶着父亲,走出办公室。他想:今天回不了学校了,父亲的身体如此虚弱,亟须休息,现在实在不忍心向他说填写升学志愿的事。只是想起对班主任和赵玉荣的承诺,觉得有些惭愧。
  吉老师的家在吉庄村的西头,土墙院子,三间座北面南的堂屋,砖墙草顶,由于年代太久,墙基的青砖久经风雨吹打腐蚀,变得坑坑洼洼。房顶成了黑色的,已经看不出苫的是稻草还是麦草。
  这是吉老师家的祖屋,原是瓦房,四二年日寇对淮北地区进行大扫荡,放火烧了全村的房屋,大火过后,这座房子就只剩下四周的墙框。战争年代,兵荒马乱,人心惶惶,无处也无心购买建房所需的砖瓦木料,吉老师只得因陋就简,伐倒仅剩的树木做檩棒,使用本地生产的芦苇、麦秸,把墙框盖成了草房,一家人暂时住了下来。土地改革时,农会见不是什么好房子,加上吉老师是教书先生,不是地主分子,土改工作队又经常找他写写标语口号,便留给了他家。
  堂屋前面有三间低矮的茅草前屋。东西两边的土墙跟下种着丝瓜和茶豆,墙头上爬满茶豆秧和丝瓜秧,绿叶上面开着些黄色或紫色的小花。庭院的西墙下有一棵古槐树,树干高大,枝叶茂盛,虬龙盘枝,荫翳蔽日。树下有一块槌衣用的青石板,光达达滑溜溜的。
  吉老师终于回到家里。一进门方良就大声喊:“妈,爸在教室里晕倒了,学生把他送到办公室,老师们给他灌了些凉开水,爸才醒过来。王老师叫我送爸回来休息。你快把屋子里的凉床子搬出来,放在槐树底下,叫爸好好躺一躺,清凉清凉。”
  吉大妈正在厨房里做晚饭,她听见方良的话,大吃一惊,慌忙丢下手里的活计走了出来。她走到丈夫跟前,看见他面色苍白,神情呆滞,连声询问:“好好的给学生上课,怎么就晕倒了?是不是太热、太累了?这会子怎么样?要不要紧?”吉方良着急了,说:“妈,你不要再问了,赶快到堂屋里把凉床子搬出来,让爸好好躺一躺。”吉大妈这才停止追问,急忙到堂屋里搬出凉床来,铺上一张芦席,又拿来一个枕头,和方良一起扶着吉老师在凉床上躺下。又到厨房里打来一盆凉水,蘸湿毛巾给他擦洗手脸;倒了一碗凉开水给他喝。吉老师喝了些凉开水,便躺下来,闭目休息。母亲一番忙碌,安静下来,她看着方良,又追问道:“到医疗室看过没有?先生怎么说?”
  方良觉得母亲好像在埋怨自己,后悔没有送父亲到大队的医疗室请医生检查治疗,然而他又觉得委屈,对母亲说:“我要背他到医疗室看病,爸硬是不肯去,说是中暑了,不要紧。就是让老师扇扇风,用凉水擦了擦身体,又喝了一杯凉开水。”吉大妈心疼地看着丈夫说:“这哪能行?人都晕倒了,肯定有病,不让医生经经眼怎么能放心?”方良受了母亲埋怨,也感到问题严重,说:“要不,我再背爸到医疗室请医生看看?”吉大妈说:“就是该去医院看看。先生看过没事,我们就放心了。”吉老师听了母子俩的话,急忙阻止说:“你们瞎忙活啥!我这是中暑,不是病,因为教室里太热,一时头晕就昏倒了,现在醒过来,就好了。你们瞎说些什么?”
  不一会,吉老师就呼呼入睡了。吉大妈俯下身子看了看,见丈夫睡熟了,终于放心了。她到房间里拿出一条打了补丁的床单,折了折,盖在吉老师肚子上。对方良说:“你洗一洗,也去歇歇吧。”便又回去厨房做饭。
  吉老师家的厨房在前屋的东头一间,靠着东南角墙根下用土坯支着个黑乎乎的大砂锅,没有烟囱,也没有锅台,由于一日三餐烟火熏烤,两边的墙壁也变得乌黑,和土坯、砂锅浑然一色。这就是这个六口之家做饭烧菜的锅灶。这种锅灶在如今的滨淮县农村,屡见不鲜,家家如是。
  你别看今天的吉庄人生活如此艰难,过去的一年中,他们的生活却是极富有红火的。为了紧跟“大跃进”的形势,充分体现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优越性,公社领导要求每个生产队都开办公共食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一日三餐都到食堂吃饭。食堂的锅比杀猪桶还大,一支就是四五口;烟囱像工厂的烟囱一样高大,一排四五个,穿越房顶,高耸天空。每天从早到晚烟焰冲天,火星飞溅,喷云吐雾,好不壮观!食堂的炊事员学着饭馆的样子,把社员的一日三餐写了菜牌子公布出来。各生产队食堂之间还开展竞赛,比谁的饭菜好,花样多。遇到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便杀猪宰羊,成桌成席地做给社员吃。每队食堂的大门上都贴着这么一副对联:“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温暖万人心。”也确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
  人人到食堂吃饭,每家的铁锅、锅铲、菜刀都闲置不用了,干部便挨家挨户收缴起来,支援国家的大炼钢铁事业。王集初中的操场上并排筑起两座土高炉来,师生们走出课堂,抬煤伐树,劈柴生火。操场上炉火热烈,烟焰冲天。铁锅、锅铲、菜刀和其他废旧铁器投进土高炉里,很快就熔化成铁水流淌出来,冷却后成为一个个铁砣子,纳入国家的钢铁产量,有力支援了“钢铁元帅”升帐。锅没有了,锅框被运到田里作肥料。厨房不做饭了,打扫干净作了书房。农民也文雅起来,开始读书学习,作诗作画,于是乎农民诗歌和农民绘画应运而生。为了展示“大跃进”的农民风采,公社领导在王集街露天剧场举办了农民赛诗会和农民画廊,滨淮报和滨淮广播站及时做了报道。
  省报省台都认为是新鲜事物,也作了转载转播,一时间炒得沸沸扬扬。其实这不过是干部们请了农村中的几个“秀才”和中小学教师,编了几段顺口溜,画了几张水彩画,再选出几个能说会道的社员拿去参赛参展,遮人耳目。农民一切都入了公,成了无产阶级,他们每天按照干部指挥,劳动、吃饭、休息,生活也过得无忧无虑。但是人民公社不是万能的上帝,生产队食堂红红火火搞了一阵子,年底便断了炊,公社再无粮无钱可调,各家各户又只好分开来吃。没有粮食就吃山芋叶子、胡萝卜缨子,甚至把花生秧子、山芋藤子、玉米芯子都磨碎吃了。农民没有了锅,市面上又买不着,只好把洗脸用的铜盆、熬药炖汤用的砂锅、烧水的茶壶等器物用土坯砖块支起来煮饭。
  在饥饿中苦苦煎熬的农民终于盼到了收麦。小麦刚打下来还没有来得及晒干,生产队长就申请公社给每人分了几斤。吉老师和吉大妈带着小儿子方正、女儿方玉,推动石磨,把小麦磨成糁子煮粥喝,一来人瘦得实在没力气推磨了,二来小麦磨成糁子,连皮带面都在里面,还可以多吃一些,填饱肚子。粮食愈少愈金贵,愈要精打细算计划着吃,吉大妈每天每顿按照五瓢水,半瓢麦糁子,外加一篮子青菜煮粥,煮成的粥不干不稀,全家每人可吃上两碗多,基本上可以吃饱肚子。今天吉大妈见方良从中学回来了,怕稀饭不够吃,又往砂锅里添了一瓢水,多和了一把麦糁子。
  吉大妈看上去比吉老师显得衰老,背微微有些驼。四十多岁的她,中等偏高的身材,长长的脖颈上一张烧饼似的圆脸爬满皱纹。头发略显蓬乱,梳在脑后,挽一个偏圆的髻。只有一双微微凹陷的大眼睛,说明她当年曾经美丽过。
  晚饭终于烧好了。方良把小饭桌搬出来,在院子中间放平稳;吉大妈把满砂锅的麦糁子稀饭端出来,在饭桌上放好,准备盛饭。方正叫醒父亲,又打来一盆凉水给他洗脸。吉老师睡了一觉,觉得精神好多了,他洗了手脸,坐到饭桌旁,一边吸烟,一边看着方良,心中若有所思。这时方玉也从堂屋里扶出奶奶来。吉奶奶双目失明,一只手紧紧地抓住方玉,另一只手拄着拐棍,两只拳头大的小脚艰难地挪动着。又高又瘦弱的身体,满头蓬乱的白发,口中不停地轻声呻吟着。
  方良见奶奶痛苦地呻吟着,就问:“你的胃病又犯了?”奶奶一边呻吟,一边摇着头说:“什么犯不犯,一年到头就这么样,好也不好,死又不死,活受罪!依我这心,还不如一口气不来死了好,我也不用受罪了,你们也不用赔罪了。”说话之间吉大妈已经把饭盛好,热腾腾、香喷喷的新麦菜稀饭诱人食欲。一家六口人团团围住一桌子,只听见“呼噜呼噜”喝稀饭的声音,连奶奶也不呻吟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