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军事历史>西辽帝国>西辽帝国第二部——帝国的发展辽德宗下

西辽帝国第二部——帝国的发展辽德宗下

作品名称:西辽帝国      作者:刘子尧      发布时间:2024-08-18 10:46:58      字数:10199

  帝国的制度
  西辽的疆域东至土拉河,东北至谦河,北至伊犁河,南至锡尔河上游,西至怛罗斯,其附庸国有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高昌回鹘和花剌子模,附属部族主要有粘拔恩部(乃蛮部)、康里部和葛逻禄部。耶律大石虽然西迁,但可敦城仍然控制在西辽手里,这无疑是一个庞大的帝国,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自然需要良好的管理才能保证不陷入动乱。
  耶律大石在西辽设置了“七州十八部”,“七州”分别为威武、崇德、会蕃、新、大林、紫河、驼,“十八部”是大黄室韦、敌剌、王纪剌、茶赤剌、也喜、鼻古德、尼剌、达剌乖、达密里、密儿纪、合主、乌古里、阻卜、普速完、唐古、忽母思、奚的、而毕,这些都是早期跟随耶律大石一起发展的人员部众,在可敦城耶律大石宣布大辽复国的时候设立,西辽政权由此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但随着耶律大石的东征西讨,帝国版图不断扩大,行政区划也有所不同。
  作为辽国的延续,耶律大石很清楚之前辽国的制度,虽然对于西辽记载的史料并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西辽多半继承了辽国的政治制度,所以在这里我们通过辽国的制度来推断一下西辽的制度。
  大辽建立后,辽国皇帝为了更好地对于财政进行管理,于是设立了“路”这一单位,早期的辽国是以“京道”为全国地区的划分,分别是上京,中京,南京,西京,东京五道,当年耶律阿保机为了选择一个令众人信服的地方作为首都,于是在草原上骑马射箭,以箭矢落在的地方作为首都,这就是“一箭定上京”;其他四个都是陪都,比如在上京陷落后北辽政权就在南京建国,京是辽国一个道的政治中心。
  但是,辽国的政治制度其实很混乱,因为“路”这个单位为辽国的行政区划带来了很大的争议性。路最开始是辽国为了方便财政收入而设立的机关,辽国依靠道来管理多在《辽史》中有记载,然而这却引起了很大争议。因为五京和五道之间可能没有什么直接联系,五京很有可能作为辽国的直辖地区,类似于天津重庆这样的的直辖市,而五道有可能作为军事单位,五道的长官类似于节度使,五道有可能是战区划分。
  再说说“路”,路再辽国是用来管理财富的,这个财富就非常玄幻了,要想管理好国家的财富,首先要明白这个国家的人口,还要明白每个民众的财富状况,各个地方的物产等等,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路这个单位类似于省一级的行政单位,管理人口,物产,经济。
  由脱脱编纂的《元史》可能认为五京是五道的省会,但是路才是最有可能成为辽国省一级的单位,而且在金国攻打辽国将领张觉时对他说:“辽国的八路已经陷落了七路,你如果识相的话就赶快投降。”这就有力证明了路才是辽国的行政单位。
  历史对西辽的记载并不多,但耶律大石身为辽国皇室,一定会了解辽国的行政区划,但“京”这个单位西辽应该没有,毕竟西辽没有陪都。
  辽国的制度有一个弊端就是,辽国皇帝会把土地赏赐给某个贵族,这就导致了贵族们拥兵自重,在辽穆宗耶律璟时期就经常出现这种情况。当时辽世宗耶律阮在军中遇弑身亡,耶律璟平定叛乱后即位称帝,这让很多契丹贵族觉得耶律璟不是一个合法的皇帝,于是在辽穆宗统治的十八年里,叛乱不断,但最后都被镇压。
  西辽有许多藩属国,如西喀喇汗国,西辽给了附属国高度自治的权力,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军队,只是派遣官员对他们进行监视,并且要求他们定期缴纳贡金,有时候西辽政府会命令他们的军队协同作战或单独作战。
  西辽和辽国一样都设置了南北面官员,在耶律阿保机征战四方的时候,名臣韩延徽向耶律阿保机提出因俗而治的方法,使用汉人的制度去治理汉人,使用契丹族内的制度治理契丹人,于是设置了南北枢密院,于是辽国形成了南面官系和北面官系。北面官负责管理契丹族,北枢密院掌军政,南枢密院掌民政,北宰相府与南宰相府皆掌佐理军国大政,北大王院与南大王院分掌部族军民事务;南面官负责管理汉族,设有三公、三师、三省及六部、台、寺、院、监,并设有诸卫、东宫的各种机构,由于是契丹人建立的王朝,所以北面官的职权要大于南面。在辽世宗时,在贤臣耶律屋质的建议下,辽国的南北枢密院合并。南面北面都出过不少能臣,南面有韩德让等人,北面有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等人。
  西辽的南北面官和辽国有所不同,虽然是继承了辽国的制度,但是耶律大石没有一味的模仿,而是根据国情对于南北面官进行了一定的改动。北面官负责管理游牧民族,因为跟随耶律大石一起作战的大多是游牧民族,比如契丹和突厥,由于游牧民族的流动性非常大,所以耶律大石以部族为单位,派出官员进行管理;南面官主管定居的居民,西辽有不少的城市,许多人在城市定居或者在农村从事种植,将定居的民族按照他们所处地区的州县进行管理,这使得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都能得到发展。
  虽然和辽国的南北面官有一定出入,但这些始终没有脱离辽国的因俗而治,充分尊重了各个部族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耶律大石是一名中国人,他虽然征服了中亚的无数地区,但是却没有对他们进行剥削和杀戮,他是一位善战的征服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治理者,他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华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他把这种思想带到了中亚地区。
  在几百年后的大航海时代,欧洲殖民者们抵达了亚非美地区,他们认为自己身为白人是尊贵无比的,对殖民地的异族进行剥削和杀戮,在现在的印度,尽管政府多次下令废除种姓制度,但收效甚微。因为在很久很久以前的印度,雅利安人征服了这个地区,从此种族之间的贵贱观念就在他们心中刻下,西辽帝国官方使用契丹语、汉语和波斯语,但并没有逼迫这三个语系外的人放弃自己的语言,民间有很多语言,如回鹘文,各个语言之间交流互鉴,大大促进了民族融合。而西方殖民者抵达殖民地后,逼迫当地人民学习自己的语言,比如现在的拉美地区使用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这不仅是语言的消亡,还是文化的消亡,只有中华能够平等对待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文化,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很多民族之间都发生过流血冲突,但最后都变为平等团结的一家,而西辽对民族的管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在当时的欧洲,十字军东征正在进行,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势力围绕着耶路撒冷地区展开血战,而欧洲之所以要发动这场东征是因为耶路撒冷落入了伊斯兰势力,这两个宗教之间的战争使得双方矛盾进一步加剧。而耶律大石给予了国民宗教信仰的自由,虽然耶律大石本人信奉佛教,但他却不排斥其他宗教,西辽境内有大量的宗教,如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景教,道教,萨满教,这些教派之间的教义有很大差异,但在西辽境内彼此之间没有冲突,各种宗教都允许在西辽的境内存在和发展,每一个百姓都有选择自己信仰的权力,这正是千年来中国的传统思想。
  耶律大石把这种思想带到了中亚,在今天的中国,法律保证每一个公民有着自己的信仰的权利,公民有着宗教自由(邪教除外),然而中国上千年的思想却在其他国家很难做到,就连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比如在1980年的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之间爆发了一场惨烈的战争,除了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外还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宗教矛盾。这个矛盾由来已久,是由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之间数百年的冲突,第二个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的种族矛盾。
  在西辽立国的五百年后,一群新教教徒因为不满神圣罗马帝国对新教的打压而冲入布拉格城堡,将两名帝国议员从高台中扔出去,这就是“掷出窗外事件”,随后爆发了三十年战争,神圣罗马帝国,瑞典,西班牙,法国纷纷参战,一场残酷无比的战争打响。
  西辽的制度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虽然西辽的历史很多人并不知道,但我们应该知道,有一个叫耶律大石的人,将我们中华开放包容的文化带到了遥远的中亚,为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带来了和平和包容。
  耶律大石为西辽帝国制定了良好的经济制度,西辽继承了中原王朝的经济制度,实行户赋制度,进行按户征税,西辽帝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经济发展是有很大的不平衡的。耶律大石实施了游牧和农耕共同发展的政策,虽然自己是游牧民族契丹族出身,但并没有排斥农耕民族,而且耶律大石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每户在收税时只收取一个第纳尔金币,这是比较低的税率,在这种国策下,西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幸福。
  耶律大石为中亚地区带来了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西辽的冶铁技术高,有着较好的冶铁行业,可以大力打造兵器“铠甲”生活用品等。
  耶律大石自幼饱读诗书,素来仰慕汉文化,将汉人的思想传播到了中亚,并且给中亚地区传播了先进的汉文化,中亚地区的人民十分喜爱中华文化,这是一次文明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互鉴。
  时至今日,中亚地区的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人民都怀念着这位“菊儿汗”耶律大石,虽然他曾经发动了多次战争,在中亚造成了不少的伤亡,但随着历史的长河伴随时间的流逝,没有人记得那些战争带来的伤亡,只会记得曾经的菊儿汗把无数民族聚在一起,把无数的宗教全部整合在一个国家形成一个强盛的帝国。人民在耶律大石的治理下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人民永远是历史的见证者。
  但当然了,这不代表耶律大石时期的西辽没有任何的污点,在与塞尔柱帝国作战结束后,耶律大石派出手下大将额布斯带兵进攻花剌子模,这里简单介绍一下这个国家,以后会出现。
  花剌子模虽然很早的时候就出现了文明,位置接近阿姆河,在几千年前,人们上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完全依靠聚居地的资源生活。由于临近阿姆河,花剌子模的居民形成了渔猎民族,成为不少游牧民族的祖先,但一直作为一个地区存在,花剌子模的意思是“太阳下的土地”,先后被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强大的国家占据。后来在塞尔柱帝国的桑贾尔统治时期要闹独立,桑贾尔把花剌子模收拾一顿之后就去和西辽打仗去了,结果塞尔柱十万大军被辽军在卡特万一战歼灭,于是花剌子模觉得自己行了,结果还没等他们高兴多久,西辽大军就杀了过来。西辽大将额布斯带兵杀入花剌子模,沿途烧杀抢掠,花剌子模被迫投降,成为西辽的附庸,而对西辽的战争中辽军大肆屠杀也成为了极大的污点。
  作为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是由中国人建立的封建王朝,耶律大石在西辽实施的自然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集中了权力,并且吸取了在辽国地方军队叛乱不断的教训,他知道辽国的“宫卫制”存在很大的弊端。这里做一下介绍,所谓的宫卫就是辽国的宫卫骑兵,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辽国每个皇帝各建一宫,设置宫卫,两个皇太后(应天皇太后述律平和承天皇太后萧绰)和一个辽国亲王(耶律隆庆)也设有宫卫,在这些人死后宫卫骑兵就为他们守灵,但这些骑兵的统领都是契丹贵族,而宫卫所在的行宫逐步形成他们的封地,这实际上相当于分封,而叛乱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辽国还有一个制度存在弊端,叫做投下军州制,
  辽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属部族首领中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头下军州,而且他们可以建设牧场等产业。军州的所有者多是辽国贵族,其实是契丹贵族的私城,但也有一些是汉人,他们可以在州内设置官吏。但是大的军州的长官节度使会由朝廷直接任命,而小的基本就是私人的了,这之中小的军州会依附于大的,而小的投下军州的长官成为刺史,他们会由节度使向朝廷举荐,最终由朝廷做出裁决。
  个人认为这其实是周朝的分封制和欧洲封君封臣制结合后归附于中央集权制度,投下军州的独立性很强,可以拥有当地的税收,可以组建私人军队,但是整体上由朝廷进行调动,所以投下军州最终的管理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但是这些地方的自治程度很高,所以很大程度上对皇权构成极大的威胁,所以辽国时常发生叛乱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此。当然,在辽圣宗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军州的力量被皇帝不断削弱,而且很多军州的人口来源于俘虏,在澶渊之盟后,俘虏不断减少,军州的力量被进一步削弱。
  耶律大石是一个契丹皇族,而他的部下也有很多是契丹贵族,所以耶律大石产生了延续宫卫制和投下军州制的想法,但经过仔细权衡后耶律大石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因为之前的投下军州和宫卫的首领基本上是契丹人和汉人,而且长期居住已久,就这样他们还经常叛乱。而西辽帝国则是一个由N个民族和N个宗教组成的国家,如果给耶律大石手下每个人一块具有高度自治权的土地,那西辽帝国就会“百花齐放”。
  其实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投下军州其实和现在的自治区自治县有些类似,所以有人会说为何不能设置这些自治区,但一切问题都要从当时的角度出发,但是结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自治区这种比较民主的东西是无法设置的。其实在古代的社会,尤其是大国家君主制才是最好的选择,希腊城邦之所以由民主制,是因为每一个城邦都很小,所以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必须结合当时的情况进行分析。
  对于在废除宫卫制和投下军州制后怎么办,耶律大石决定集中军权——把军队的控制权掌握在皇帝手里,只有在发动战争的时候才会委派将领进行指挥。其实这是有很大弊端的,因为军队和将领之间没有足够的感情,很容易不服从将领的指挥,但也有好处,就是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那么直接对他们发号施令的就是皇帝本人,这里举几个例子。
  在古代,将领叛乱是经常发生的,虽然士兵们文化水平不是很高,但绝对知道如果造反可是夷三族的重罪。至于为什么会跟着将军造反,因为他们是直接由将军负责,他们和将军之间的距离近还是和远在京城的皇帝距离近?而且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造反,比如朱棣当年起兵的理由是“出兵靖难”,意思是我要帮助朝廷扫清奸佞,所以军队士兵觉得这是在执行任务,就算发现自己在造反也没办法。因为造反这么长时间了肯定是难逃一死,如果跟随将军夺取皇位还能受到封赏。
  而耶律大石直接解决了这一问题,皇帝直接控制军队,军队的将领往往会由皇帝直接任命。但皇帝不能累死,编制肯定是有的。在西辽,个人不能统领超过一百人的部队,而且各级将军也不是没有,也都规定了每一个将领的职责,能带领多少部队,只不过不会让他们直接拥有多少军队,而是在战前按照他们的官职逐一进行分配。但这不代表皇帝就不会在军队委任官员,官员还是有的,只是没有资格调动,通常是干一些后勤保障,军队的纪律性等问题,但他们肯定没有资格带领军队进行各种活动。
  所以这种制度我们可以理解为皇帝会把所有的部队的控制权留在自己手里,并且保障他们的吃穿,皇帝直接对军队进行管制,只会在战前分配兵力,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但是相较于宋朝对军队的管制,有一点就是西辽并不会过多干涉指挥,宋朝甚至需要按照朝廷的意思排兵布阵,而且契丹人作为骑射起家的民族,对军队的待遇不会太差,耶律大石只是不让武将在平时直接统兵,又没有降低他们的地位。
  当然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将领对军队实际情况不够了解,指挥起来对效率会产生影响,而且在战前分配兵力肯定会需要时间,这样会进一步减少效率,最大的弊端就是效率低,出兵进攻还好,一旦遇到守城,这个制度的弊端就会被放大到最大化。比如说敌国来攻打某个城池,这个时候得从京城委任将领来指挥守城,但这样守城军队会不战自溃,但这么明显的弊端应该能想出来,所以我推测每一个城池都有一个长期委派的官员,他们平时不能调动守备军,如果战争一旦打响他们就会在皇帝委派的专员的监督下履行职权,快速对军队进行有效指挥。
  这个制度最大的一个弊端在于,将领们长期在京城是无法去军队工作的,这样他们的指挥能力可能会有所下降,这就好比是在旱地上培养出来的游泳健将,哪里比得上长时间泡在泳池里的选手。
  但是军队对国家有足够的忠诚度,可以识破将军是在造反,因为直接对他们负责的是皇帝,而且这样反而执行起来很方便,不像宋朝有这么多无用的官僚机构。
  这个制度虽然没有直接调动谁的部队方便,但的确符合西辽国情,这就体现耶律大石的厉害之处了,一切制度都有利有弊,但符合国情的才是最好的。当时的西辽,耶律大石刚刚通过武力征服的方式将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整合在一起,就算是你的政策再好,人民在拥戴你,你能保证就没有一些的民族主义分子会不服你吗?耶律大石总不能把所有军队都设置成契丹人吧,光凭契丹人的力量肯定无法守护这个庞大的帝国,所以肯定得让其他被征服的民族帮助自己守卫大辽。所以部队中有很多民族,契丹人,汉人,回鹘人,葛逻禄人,啥人都有,万一某个民族主义者在军队中稍作宣传,那么军队一定发生大规模骚动。如果有将领领导这支部队很有可能造反,毕竟虽然人民很拥戴耶律大石,但耶律大石刚刚征服他们,他们肯定不会绝对信服,所以这个时候把军队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这种骚动。再看看明朝时期的土司叛乱不断,就能看出这种操作有多么高明了。
  耶律大石虽然把军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但是他没有重文轻武,他对军队那是相当的好,他和军队的普通士兵在征战时同吃同住,军队十分拥戴他。他曾对萧斡里剌说:“你在出征时一定要和士兵同甘共苦,赏罚分明。”这体现了耶律大石对军队的重视。
  
  帝国的经济
  西辽帝国的领土很多在中亚地区,在中亚,农业并不是想象中的不发达,到处鸟不拉屎,没有作物。其实在中亚,农业是很发达的,西辽恰好体现这一点。
  西辽的领土主要在中亚和中国新疆省,这里是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雨量不大,但光照充足。众所周知,我国的新疆棉的质量是相当的好,而西辽帝国的棉花也大量种植,棉纺织业十分发达。不仅如此,西辽帝国的境内河网密布,可以提供水源对农作物进行灌溉,所以西辽百姓在河边种植大量庄稼。
  中亚地区光热充足且光热同期,为鲜花产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在西辽,鲜花种植十分广泛,鲜花多用于装饰房屋。
  同时,上文提到,在西辽帝国的境内生活着许多游牧民族,这说明西辽的畜牧业十分发达,中亚因为其畜牧业出名,有句歌词叫“天山脚下,恰布河旁,是我们美丽的夏牧场,红梅朵朵开,绿水绕毡房,远处是冰封,近处有牛羊。”充分体现了中国新疆和中亚的畜牧业发达。
  西辽帝国自己铸造过货币,是中国的风格,比如康国通宝,但这只是西辽的官方货币,但很多其他的货币都流通。这可以理解为在西辽帝国境内,官方货币是政府铸造的钱。但是在各个部族内,耶律大石充分尊重他们的习俗,允许他们自己的货币在自己的族群内流通,但是一旦涉及到政府的赈济和不同民族之间的贸易等跨种族的情况,就使用西辽的官方货币,西辽的官方货币在西辽的经济体制里起宏观调控作用。
  西辽和当时的金国、与南宋有着经济上的往来,西辽将玉器和香料出口到金国和南宋,而金国和南宋将丝绸出口到西辽。但是西辽的贸易有一个重大的污点——奴隶贸易。生活在西辽北方的游牧民族喜欢贩卖奴隶,把族中地位低下的人卖给西亚的阿拉伯国家当马穆鲁克。
  随着帝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大量聚居,于是城镇的规模不断增大,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增长,西辽帝国的城镇规模不断扩大,而且西辽帝国不断建立起新的城镇。
  耶律大石并没有过多损耗当地地主的利益,而是保留了他们原来的土地,因为封建帝国总得需要地主阶级的支持。但是耶律大石轻徭薄赋的政策的确减轻了农民阶级的负担,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原先的地主并没有遭受什么打击,而是该干嘛干嘛。
  
  传奇的落幕
  耶律大石一生征战无数,并且给西辽帝国带来了繁荣,给帝国的子民们带来了安定与和平,然而,他一生的愿望终究没有实现。在1141年的卡特万会战后,耶律大石在卡特万经历了人生最辉煌的时刻,然而这次的辉煌却燃烧了许多耶律大石的生命之火,耶律大石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
  耶律大石知道自己恐怕时日无多了,虽然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到处是写着“辽”字的旗帜,但这终究不是耶律大石心中的大辽国,他心中的大辽是疆域东北到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到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涿州的大辽帝国。但是自己可能回不去辽国故土了,世事无常,正当自己大展宏图的时候,奈何大限将至。
  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自己回不去大辽故土了,难道我大辽真的不能再次在上京临潢府屹立起来吗?难道那群女真野蛮人真的将在我大辽故土上长久统治着吗?天不助我大辽啊!
  太祖爷,我无能啊,身为您的八世孙却不能在您一箭定下的都城上延续您的基业,只能在这偏远的西部继续延续着我大辽。
  纵使无比不甘,但天命难违,耶律大石每日都生活在内疚自责和痛苦中,然而这使他本就恶化的身体变得更糟糕。
  1143年,耶律大石的病情不断加重。一日,耶律大石躺在卧榻之上,突然要求身边的人带他登上虎思斡耳朵的城楼。在皇后萧塔不烟的陪同下,耶律大石被搀扶着登上了虎思斡耳朵的城楼。
  耶律大石向遥远的东方眺望,那里有着辽国五京,之前是大辽的领土;再次眺望远方,只看见远处的高山顶峰有未融化的积雪,现在,这个地方是西辽首都虎思斡耳朵,在这个地方,大辽国的基业得以延续。
  上京,终究回不去了吗?
  大辽……
  耶律大石向之前的故土投向了最后一睹,忽然仰天大笑。
  曾经被女真人俘虏,曾经带着两百个人逃走,曾经面对着国家的迅速破败却无能为力,只能横跨大漠向西部寻找机会。而如今,自己的军队纵横沙场,大辽铁骑所到之处无不闻风丧胆,在中亚,之前耶律阿保机建国时的雄风似乎回来了。从一个称作“大石林牙”的翰林,变成了大辽皇帝、“菊儿汗”;从屈辱无比的俘虏,变成了一个纵横沙场的统帅。
  虽然自己一生的目标终究未能实现,但此生足矣!
  大辽!
  后辽兴大石,西域统龟兹,万里威声震,百年名教垂(作者是耶律楚材)。在中亚,大辽的威名威震八方。
  大辽雄威永不灭!
  随后,耶律大石看向皇后萧塔不烟,对她说了一番话:“我大辽国的基业终究保住了,只是我们的儿子耶律夷列还年轻,没有治国经验,希望你能够在我死后尽心辅佐他,让我大辽得以继续延续。”
  萧塔不烟连忙答应,向耶律大石承诺自己一定会尽心辅佐耶律夷列,耶律大石放心地点点头。
  耶律大石在城楼上用尽全力挥舞着写着“辽”字的旗帜,尽管他已经虚弱无比,但当他挥动的时候,当年征战四方的情形浮现在了眼前:在辽南京击破宋军,击破东西喀拉汗国,卡特万击溃塞尔柱帝国!
  大辽!
  1143年,是耶律大石在位的第二十年,在这一年,西辽的开创者耶律大石病逝,享年五十七岁,庙号德宗。
  其实我真的觉得,以耶律大石的功绩,怎么只能用“宗”来作为他的庙号。自古以来,祖有功,宗有德,被称为“祖”的往往都是开创者,一般是开国皇帝或者是建立了十分伟大的基业。比如说汉光武帝刘秀,带领军队一统天下,结束新朝乱局,建立东汉,延续汉朝基业,励精图治,使汉室得以继续延续,于是庙号为“汉世祖”;再比如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虽然是清朝第四位皇帝,但是大力开拓疆土,平噶尔丹和三藩之乱,击败郑氏台湾,巩固清朝统治基础,扫清南明余部,对于中国的疆土做出重大贡献,“虽为守成,实同开创。”于是被雍正帝上庙号为“圣祖”。
  而耶律大石跟上面两位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和刘秀比,耶律大石延续了辽国的基业,建立西辽,同时采用合理的政策,使不同宗教,不同民族团结在一个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西辽国力蒸蒸日上;跟爱新觉罗玄烨比,耶律大石击败东喀喇汗国和塞尔柱帝国,军事上取得多次胜利,使西辽成为了中亚地区的霸主,巩固了西辽的统治。
  而且耶律大石的创业难度更大,刘秀延续了汉室基业的确厉害,但是他好歹有自己的底子,在开始创业时已经积蓄一定的力量了,而且都是在中国境内,大家都能听懂汉语,而耶律大石开始创业时只带着两百残兵,而且中亚那些地方可大多是突厥语系,语言不通,但耶律大石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卓越的才能使大辽得以继续延续下去;爱新觉罗玄烨发动的战争对象都是实力弱于清朝的,郑氏台湾,只要台湾海峡被控制立刻崩溃,三藩和噶尔丹虽然实力强点,但和清朝实力有很大差距。而耶律大石所面对的实力都很强,东喀喇汗国国力强盛,和西辽国力差距并不大,是一个根深蒂固立国已久的汗国,塞尔柱帝国更不要说了,那可是所向无敌的一个庞大帝国。但耶律大石全部打赢了,所以无论怎么说,耶律大石都不应该只是“德宗”这个庙号,给他一个“世祖”“宣祖”之类的庙号完全没问题,所以我认为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使耶律大石认为自己只是延续了大辽的基业,但大辽故土可都在女真人手里,没能完成振兴大辽的目标,所以耶律大石觉得自配不上己“祖”的称号,所以留下了遗诏要求不能称自己为“祖”。
  第二种可能使耶律大石朝廷里的官员对于这方面没啥概念,第一任皇帝耶律阿保机才能称“祖”。
  是时候对于耶律大石做出评价了。耶律大石文武全才,出身于贵族,但没有贵族的奢靡腐败,他曾遭遇过被俘的情况,但是却不能摧毁他的意志,他始终没有忘记光复大辽的目标。
  耶律大石的一生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看是伟大的,崇高的,他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大大推动了文明互鉴,把中华千年来的优秀的思想传播到了遥远的中亚。他大力推动民族团结,宗教信仰自由,在当时的其他国家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他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虽然他有过战略失误;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虽然他的政策并没有十全十美,但是瑕不掩瑜;他是闪耀在人类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历史长河中一朵美丽的浪花。他值得被后世铭记,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他
  在穆斯林的书籍《卫道者列传》中,称赞耶律大石“是一位公正的君主,因为公正和才干而受到崇敬”。拉施特在《史集》中评价:他是一个有智慧而又有才干的人。他有条不紊地从这些地区将队伍召集在身边,占领了整个突厥斯坦地区。
  得到这样的评价,耶律大石足以含笑九泉。耶律大石在中亚人民心中永远不会被抹去,他是一位令人敬仰的领袖,即便在耶律大石死后,中亚各部族仍然用“大石”来称呼西辽帝国的君主,因为人民永远铭记这位从遥远的东方过来的统治者,他对人民的恩情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1143年,辽德宗耶律大石驾崩,一个世界上的传奇就此落幕,随后耶律夷列继承皇位,萧塔不烟临朝摄政,一个新的局面就此展开。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