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枞阳,我的寻根之地>第四章 我的家族荣耀

第四章 我的家族荣耀

作品名称:枞阳,我的寻根之地      作者:汪震宇      发布时间:2024-08-08 11:21:14      字数:5283

  在一个阳光格外明媚的日子里,我满怀期待地踏上了那条蜿蜒曲折、宛如绸带般的山路。金色的阳光倾洒而下,透过繁茂如盖的枝叶,投射出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宛如梦幻的拼图,错落有致地铺陈在这古老而充满韵味的道路上。道路两旁,野花野草肆意生长,散发出清新的芬芳,微风轻拂,它们摇曳生姿,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四周的山峦连绵起伏,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树木宛如绿色的海洋,波涛汹涌。鸟儿在枝头欢快地歌唱,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宛如天籁,回荡在山谷之间。花香在微风中轻轻飘散,丝丝缕缕,沁人心脾,仿佛置身于一幅美轮美奂的山水画卷之中。
  就在这如诗如画、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山路上,我偶遇了一位正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老学究。他那古铜色的面庞犹如历经岁月沧桑的木雕,每一道深深的皱纹都仿佛是岁月用刻刀精心雕琢而成,记录着过往的风风雨雨。然而,他的双眸却闪烁着温和与智慧的光芒,犹如夜空中璀璨的星辰,深邃而明亮,让人在瞬间感受到一种亲切与安宁。
  当我怀着满心的好奇与崇敬,向他表明了我对汪华大帝以及本家祠堂的浓厚兴趣时,他停下了手中繁忙的农活。那粗糙且布满老茧的双手,还紧紧握着农具,微微颤抖着,仿佛还沉浸在方才的劳作之中。他抬起头,用略带沙哑却饱含力量的声音说道:“孩子,你家的事儿,我倒是略知一二。要知道,咱们这儿可是古徽州第一伟人汪华大帝的故乡啊!”他的声音在这宁静的山谷中回荡,仿佛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瞬间吸引了我全部的注意力。
  他的话语犹如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瞬间激起了我内心深处的层层涟漪。我瞪大了眼睛,迫不及待地想要倾听更多关于汪华大帝的传奇故事,仿佛一个渴望知识的孩童,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经过一番细致的考证和向家族长辈的多方探寻,我惊喜地发现,这位老学究竟然是我的叔叔辈。尽管他此前并不认识我,但从他那充满善意和温和的眼神中,我却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仿佛我们之间有着与生俱来的血脉联系。
  叔叔微微眯起双眼,露出一抹慈祥的微笑,那笑容如同春日的暖阳,温暖而和煦。他轻轻地点了点头,随后小心翼翼地放下手中的农具,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的尘土,仿佛在整理自己的仪容,以迎接这一场特殊的交流。他迈着沉稳的步伐,领着我朝着那座略显破旧却依然庄严肃穆的祠堂走去。一路上,他的脚步坚定而有力,仿佛每一步都承载着家族的历史与记忆。
  这座祠堂静静地矗立在村落的一隅,宛如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周围环绕着郁郁葱葱的古柏,它们高大挺拔,枝叶交织,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祠堂的墙壁虽然已经斑驳,岁月的侵蚀让砖石的纹理显得愈发清晰,仿佛是岁月留下的深深指纹,诉说着过去的故事。然而,那古朴的建筑风格和庄重的氛围,依然让人能够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与庄严。
  叔叔缓缓地推开那扇沉重的朱红色大门,门轴发出一阵低沉而悠长的“吱呀”声,仿佛在悠悠地诉说着过去的沧桑故事。踏入祠堂,一股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沉淀的独特味道,混合着檀香和古籍的书卷气息。这种气息仿佛有一种魔力,让人瞬间穿越回过去的时光,感受到先辈们的存在和他们的智慧与情感。叔叔走到墙边,指着那些模糊不清的字迹,声音低沉而有力,开始为我讲述家族的兴衰变迁,以及汪华大帝那波澜壮阔、令人荡气回肠的一生。
  汪华,字国辅,小字英发,出生于徽州歙县(今属绩溪县汪村)。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却充满温暖的家庭,然而命运的无常却在他幼年时降临,父母的早逝让他过早地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孤苦无依的他无奈之下只能寄养在歙县的舅舅家中。在舅舅家的日子里,生活的困苦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他稚嫩的肩头,但他却从未有过丝毫的抱怨。每天黎明时分,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穿透夜幕,他便早早地起床,帮助舅舅舅妈料理家务。小小的身影穿梭在昏暗的厨房与田间地头,他辛勤地劳作,用自己稚嫩的双手为家庭贡献着微薄却珍贵的力量。
  稍大一些后,汪华怀着一腔热血应募成为护郡兵丁。那时的他,身材并不高大威猛,但他的眼神中总是闪烁着坚定无比的光芒,仿佛在黑暗中燃烧的熊熊火炬,照亮着他前行的道路。他那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巨大的勇气和决心,让人无法小觑。十四岁时,他有幸拜南山(歙县南乡的覆船山·主峰搁船尖)的罗玄高僧为师。在那清幽宁静的山谷中,他日夜刻苦地练习刀枪弓箭,无论严寒酷暑,从未有过一丝懈怠。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但他的武艺却日益超群。不仅如此,罗玄高僧还秘密授予他玄学《奇门遁甲》。要知道,覆船山地域曾经是伏羲女娲的道场之一,历史上有几代高僧曾按照奇门之术设计了整个地区为一个九宫八卦阵。汪华在这样神秘而充满智慧的环境中,日夜钻研,不仅精通了安邦定国、排兵布阵等帝王之术,还领悟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深刻哲理。
  隋末,天下大乱,烽火连天,群雄并起,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时的局势动荡不安,硝烟弥漫,割据纷战不断,无辜的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而智勇双全的汪华在郡兵中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郡兵们心中的精神领袖。他目光敏锐,能够洞察局势的细微变化,准确地把握时机。他深知百姓们的痛苦和渴望,心中燃起了一股强烈的使命感。在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策划后,他决定带领郡兵们发动一场变革,推翻腐朽的统治,为百姓们争取一线生机。
  那是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乌云密布,遮住了微弱的月光。汪华带领着为数不多但忠心耿耿的部下,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无声息地朝着州府进发。他们行动迅速敏捷,如同一股势不可挡的旋风席卷而过,让毫无防备的敌人惊慌失措。汪华身先士卒,他身着黑色的战甲,手持锋利的长剑,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他的怒吼声响彻夜空,激励着每一位战士奋勇杀敌。在他的带领下,部下们士气高昂,英勇无畏,以破竹之势迅速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当黎明的第一缕曙光洒在歙州城时,百姓们欢呼雀跃,迎来了新的希望,而汪华的名字从此在人们的心中深深扎根。
  初战告捷后,汪华高举义旗,他的威名如同春雷般迅速传遍四方,吸引了众多志同道合、胸怀壮志的志士仁人纷纷前来投奔。他的队伍不断壮大,士气高昂。在他的英明领导下,大军一路征战,相继攻占了宣、杭、睦、婺、饶六州,麾下拥兵十万,实力日益壮大。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他毅然自称“吴王”,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每一次的战斗,汪华都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骑着那匹雪白的战马,英姿飒爽,威风凛凛。战马嘶鸣,蹄声如雷,仿佛在为他的英勇而欢呼。他手持锋利的长剑,剑指苍穹,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战场上,他的怒吼声如同惊天动地的雷鸣,激励着每一位战士奋勇杀敌,为了保卫家园,为了正义的理想,他们舍生忘死,浴血奋战。
  然而,与其他割据势力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不同的是,汪华所治理的地方却是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他深知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尽痛苦,于是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使民休养生息的仁政。他致力于减轻赋税,让百姓们能够在辛勤劳作后,留下足够的粮食养家糊口。他亲自走访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亲切交流,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他大力鼓励农耕,引进先进的耕种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他还组织民众兴修水利,修建了一条条蜿蜒的水渠,将清澈的河水引入干涸的农田,让庄稼在干旱的季节也能茁壮成长,确保了年年的丰收。在他的精心治理下,这六州之地十年不见兵戈,社会秩序井然,百姓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史称“镇静地方,保境安民”。
  为了让百姓们有足够的土地耕种,汪华亲自带领官员们不辞辛劳地丈量土地,重新公平合理地分配。他规定,每户人家都能按照人口数量获得相应的田地,确保人人都有饭吃,家家都能过上温饱的生活。他还组织修建了许多坚固的水利设施,灌溉农田,让庄稼在干旱的季节也能得到充足的水分滋养。在农闲时节,他鼓励百姓发展副业,养殖家禽家畜,制作精美的手工艺品。他设立了集市,为百姓们提供了交易的场所。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孩子们在街头巷尾欢快地嬉戏玩耍,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汪华不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还非常重视文化教育的发展。他深知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石。他努力调和土著与移民之间的矛盾,促进了两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前,徽州的山越人与南迁的中原衣冠贵族之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冲突,双方互相提防,纠纷不断,械斗时有发生。有的是为了争夺有限的疆界领地,有的则是因为习俗礼仪和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但汪华起义以“捍境保民”为口号,深得人心。在与外来兵燹战乱的抗争中,域内矛盾迅速得到化解,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两种文化的大融洽。
  他积极开办学校,邀请有学问的先生授课,培养人才。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一座座学府在这片土地上拔地而起。学校里,书声琅琅,孩子们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学习经典,练习书法,探讨诗词歌赋。汪华经常会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抽出时间来到学校,与学生们亲切交流,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后来,汪华有感于唐朝的强盛和开明的德政,他深知天下统一是大势所趋,是百姓们的共同心愿。为了让六州百姓免受战乱之苦,于公元622年毅然决然地奏表归唐。唐王李渊对他的深明大义、顺应潮流以及保全六州之功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下诏嘉许,并授其使持节、总管六州诸军事、歙州刺史之职,还封他为上柱国、越国公。那是一个庄严而又激动人心的时刻,汪华率领着他的部下,怀着对和平与统一的向往,向着长安的方向,郑重地献上了归降的表章。他的心中,既有对过去奋斗岁月的不舍,更有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他坚信,在唐朝的统治下,这片土地将会迎来更加繁荣昌盛的明天。
  归唐后的汪华,继续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贞观二年,他奉诏进京,被任命为左卫白渠府统领,统掌禁兵,负责拱卫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的安全。太宗征打辽东时,汪华留京,担任“九宫留守”,辅佐朝政,表现出了极高的忠诚和卓越的才能。在京城的日子里,汪华始终保持着谦逊和勤奋的品质。他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日夜守护着都城的安全。他的严谨和负责,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赞誉和敬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汪华因病逝世于长安,结束了他辉煌而壮丽的一生。朝廷对他予以高度评价,追赠谥号“忠烈”。永徽三年(652年),他的灵柩被运回家乡,安葬于歙州歙县(今黄山歙县)东山营的云岚山。那一天,整个徽州都沉浸在悲痛之中。百姓们自发地走上街头,为他们敬爱的领袖送行。泪水洒满了道路,哭声回荡在山谷。汪华的离去,是徽州的巨大损失,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听完叔叔的讲述,我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因为我竟然是汪华大帝不知道多少代的子孙。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仿佛穿越时空,在我的血脉中流淌,依然激励着我前行。
  而这座本家祠堂,作为家族的精神象征,承载着对汪华大帝的敬仰与怀念。然而,遗憾的是,我未曾亲身在这座祠堂中参加过祭祀等活动,只是在电视上看过类似的场景。但即便如此,它在我的心中依然有着无比重要的地位,我深知它见证了家族的繁衍与传承,也见证了无数族人在这里祭祀祖先、传承家风的庄严时刻。
  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画面,虽然隔着屏幕,却依然能够感受到那份庄严肃穆和深深的敬意。人们身着传统的服饰,面容庄重,手中捧着香烛和祭品,一步一步走进祠堂。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虔诚和怀念,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与先人们进行着心灵的对话。那袅袅升起的香烟,那摇曳的烛光,那凝重的氛围,都让我对这座祠堂充满了向往和敬畏。
  未来,我渴望能够亲身参与到祠堂的活动中,去真切地感受那份家族的凝聚力和传承的力量。我想象着自己走进祠堂的那一刻,心跳加速,脚步声在空旷的大厅中回响。我会虔诚地献上祭品,点燃香烛,默默地向祖先们诉说自己的心愿和对家族的祝福。我会聆听长辈们讲述家族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教诲。我相信,那一刻,我会更加深刻地理解家族的意义,更加坚定地传承家族的精神。
  当我离开祠堂时,夕阳的余晖如同一层金色的薄纱,轻轻地洒在古老的建筑上,给它披上了一层绚丽的外衣。那余晖如同时间的画笔,为祠堂勾勒出一幅美丽而温暖的画面。我带着对汪华大帝的崇敬和对本家祠堂的深深眷恋,重新踏上了旅程。那座祠堂和汪华大帝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中,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一份宝贵财富。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决心将汪华大帝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让他的伟大精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弘扬。我会走进学校,走进社区,讲述汪华大帝的英勇事迹和他的治国理念。我会用生动的语言,让人们感受到他的智慧和勇气,让他的精神成为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同时,我也会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努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以不辜负先人的期望和这片土地的养育之恩。
  或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当我回首往事时,会发现自己在追寻汪华大帝精神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会继续前行,带着家族的荣耀和汪华大帝的精神,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拼搏,永不停歇。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怀着对先人的敬仰和对未来的希望,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