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小村风云>第十五章 内心纠结

第十五章 内心纠结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3-08 19:11:09      字数:3127

  王有平在侍卫长的帮助下,搭乘一辆军车,从东河村到了临汾城。他手持阎锡山亲自开的介绍信,找见分管教务的杜任之(共产党员)报到。杜任之处长安排其住在山西民族革命大学为教师租用的一间民房内。
  山西民族革命大学本部设在铁佛寺,由于刚组建不久,一切还未走上正规。没有自己的校舍,没有固定的教师,整个临汾就成了一座民大。除了几名年龄偏大的教授住在校本部,其余师生分散住在校本部四周的大街小巷里。每天早晨学生出操,都是以军号声来召集学生。
  阎锡山虽然兼任“民大”的校长,但其声誉不佳,遂推出李公朴等救国文人、张申府等著名学者作号召。教员也是以中共党员和爱国人士为主,在他们的影响下,学生大部分倾向进步。
  李公朴先生在民大期间,先后为学生作了几次报告,受到热烈欢迎。他还不遗余力地为“民大”介绍了何思敬、陈唯实、施复亮等知名学者任教。当时社会上著名的教授学者侯外庐、徐懋庸、温健公、萧三、萧红、江隆基、周巍峙、胡磊、庄启东、秦丰川、刘肃然和朝鲜的尹澄宇等,也应聘前来担任教授职务,可谓名流荟萃,盛极一时。
  学生中阅读毛泽东论著的人也很多,凡是进步的书籍都能在学校中广为流传。整个学校政治空气很浓,进步思想活跃,堪称革命熔炉。初创时期的山西民族革命大学,确实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在这个革命的大氛围里,王有平既当教师,又当学生,虚心向这些知名学者学习。
  作为一名中国国民党党员,他对国民党政权的腐败极为不满。看到国民党的大小官僚为了升官发财,互相倾轧,渐渐对国民党政府丧失信心。
  他对曾经很尊重的阎锡山也有了一些看法。尽管阎锡山在日本侵略山西之前,在山西境内各要隘及太原城北郊,都作了一些国防工事,但一与敌人交手,这些国防工事如同摆设,没起多大作用。短短两个多月,丢弃山西半壁河山。
  山西是多山地区,易于防守,而且晋绥军对防守也有很好的经验。为什么设防防溃、守城城破?除了军事实力不如别人以外,难道没有其他的因素吗?
  在王有平看来,今天军事上的失败,是过去数十年政治腐败的直接结果。武器装备不如人是次要原因,多年的政治腐败才是导致现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局面的主要原因。
  就拿太原防守战来说吧,敌军进攻的不过区区数万人,而我方拥有庞大的兵力。除了晋绥军,还有西北军、中央军、川军。各路大军云集,但只守了四天即失守。国军除少数坚守外,从司令部到各军各师争相逃命。特别是阎锡山,先是一意孤行坚持固守太原,随后见大势不妙,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把晋绥军主力先期撤往临汾,留下傅作义部孤军守卫太原。傅部主力不过两个旅,虽训练有素,有一定的实战经验,但几个月来的南北转战,伤亡过半。仓卒中扩充了部分新兵,又缺乏训练。在日军强大的攻势面前,驻防城外的军队纷纷溃退,傅部陷于独守孤城之境。
  傅作义下定舍身报国的决心,激励部下英勇杀敌。在傅作义誓死如归的精神鼓舞下,全军将士决心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为国捐躯。他们奋勇抗敌,与突入城内的敌人展开激烈巷战。终因寡不敌众,独力难撑,才率部突围,撤至石楼一带。日军虽侵占了太原,但也死伤惨重,无力继续南犯。
  傅作义将军还征得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的同意,将存放在太原城内的大批枪支弹药、武器装备、战略物资送交坚持抗日的八路军。太原失守后,阎锡山甚至还打算处分傅作义,由于有卫立煌“相机撤退”的手令及蒋介石的反对而作罢。傅作义在太原失宁与共产党合作上与阎锡山产生了严重隔阂。第二年傅作义率领所部脱离晋军,投奔蒋介石。
  当然,第二年发生的这么具体的事,当时的王有平肯定不会知道的。否则,他倒成了能掐会算的神仙了。只能说作者是个急性子,在这里提前告诉各位读者朋友了。
  作为一名致力于历史研究的青年教师,王有平密切注视着战局的发展。
  他关注的重点是战争中各派的表现。抗日战争是在中国连年内战刚刚结束时爆发的,换句话说,是由于中国连年内战,国力衰竭,民不聊生,日本才敢于步步进逼,遂产生亡我野心的。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时候,国民政府才被迫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由于这种特殊情况,在战争中,各派一定会有不同的表现。这种不同的表现,现在已露出端倪。
  王有平作为一个国民党党员,为国军的毫无章法的撤退深感焦虑。因为在国军大踏步撤退的同时,八路军却大踏步地开进沦丧区,组织人民起来抗日。有朝一日,抗日战争胜利了,谁是这些土地上的主人呢?是国民政府?人们要反问:抗战的时候你们在哪里?
  王有平以前对共产党不了解,统一战线建立后,他接触的共产党员渐渐多了起来。共产党员为民族利益不计前嫌的胸怀和一心一意为老百姓的作风,他深感钦佩。在历史的大风暴面前,打乱的是旧秩序,建立的是新世界,谁能把握住这个机遇?他的心里已有了数。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又非常的痛苦,他不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拒绝得出这个结论。作为一个国民党党员,他甚至觉得自己有叛党的嫌疑。无数个夜晚,他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他想,一个执政政府,与人民的距离如果越来越远,即使你现在再强大,总有一天,人民会像扔掉一块用脏的手巾一样抛弃你的。
  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研究中却不能不运用假设的方法。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及其发展过程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因此,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假设研究的方法当然就无可置疑了。通过假设得出合乎逻辑的历史发展的最佳选择,以供后人借鉴。王有平现在有两个假设:假设1931年九·一八事变,迅速举全国之力,势如破竹捣毁日本在东北的所有武装,岂能有今日之山河破碎。然而,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二十万东北军将大好河山拱手让给侵略者。蒋介石更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集结几十万部队、聘请外国军事专家担任参谋,三番五次地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其所作所为,完全是不顾民族利益,把整个国家的武装力量只用来维护个人的独裁统治。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假设国民政府能正确认识中日两国军事上的巨大差距,将敌人引入国土纵深,分散其力量,而后集中优势兵力,分而歼之。用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消耗强大的放人,直至彻底战胜日冠。这种战例古今中外都有经典之作,比如1812年莫斯科抗击拿破仑的侵略,就是实行焦土战术并采取游击战的策略,使拿破仑的军队遭受了严重的疲劳和粮草不济的问题,最终,拿破仑被迫撤退。不可一世的法兰西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最终为自己的狂妄和轻敌付出了代价。这场战争成为拿破仑帝国的转折点,并最终导致帝国的覆灭。
  然而,我们的蒋委员长被迫抗日后,采取了貌似强硬实为拼命的阵地战、消耗战,付出了巨大牺牲却战果寥寥,收效甚微。所以,无论是九·一八事变的不抵抗还是七·七事变的盲目应战,其实质只有一个,即国家利益服从少数人的意志,其结局必定是同样的悲残。
  王有平认为,尽管国民党军事当局在作战指导上有严重失误,但广大官兵英勇顽强,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表现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爱国热情。不过,前方将士浴血奋战、拼死搏杀绝不能掩盖最高指挥者的拙劣与无能。为抗战牺牲的烈士,无论是哪党哪军,其精神必将光耀千秋,永垂青史。
  尤其让王有平愤慨之极的是,在国民政府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普遍存在;升官发财,纳妾建宅的事情层出不穷。如果一个政府的官员为自己大肆兴修私宅,这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远的不说,看看北洋军阀哪个不是拥有豪宅美妾?但这一切,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现在怎么样呢?从蒋介石、阎锡山到他们手下的一个个军长、师长、旅团长,甚至一个个小小的县官,到他们老家看看,便知这个政权的危险性已经到了何种程度。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的《阿房宫赋》,历史上的当政者人人背得滚瓜烂熟,可真正借鉴的又有几个?呜呼!呜呼!只因私心作祟呀……王有平不敢再胡思乱想下去了。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