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小村风云>第十三章 黑洞之谜

第十三章 黑洞之谜

作品名称:小村风云      作者:吉明亮      发布时间:2024-03-07 05:38:16      字数:3072

  听王有平说这个黑洞是明朝初期开挖的,阎锡山拖着长调,再一次打断王有平的话说:“哎——不可能的,李自成从北京败退山西是在明朝末期清朝初期啊。这个洞怎么会是明朝初期的呢?”阎锡山仍然把希望寄托在李自成的身上,他似乎没有听清楚王有平在说什么。
  “是的,没错,您说的没错。李自成是在明朝末期从北京败退山西的。”王有平附和着阎锡山。然后话锋一转轻声说道:“不过,这个黑洞确实与李自成埋藏珍宝没有关系,但它却与明朝有关系。”
  稍微顿了顿,眼睛盯着记事本继续说:“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实行藩王制度。朱元璋把三儿子朱㭎封为晋王,为皇朝戍守地处北陲的军事要地山西。山西被称作表里山河,地势险要,“拊天下之背而扼其吭。”可见朱元璋对朱㭎是非常的器重。朱㭎还多次参与明初军国大事,对明初的朱氏政权的巩固做出过较大贡献。
  “朱㭎为人豪横,性格骄躁,在藩国中多行不法之事。地方不断上报朱㭎恶行,并没有引起朱元璋的特别关注,只是正书斥责,戒其小心,不得妄为。直到地方又上报了一件事,说晋王朱㭎预谋造反,朱元璋这才大怒,想要将其治以重罪。多亏太子朱标从中劝阻,为朱㭎说好话,晋王这一关才算过去。但从此受到朱元璋的疏远。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性情大变的朱㭎因忧怨而死,年仅41岁,在位28年,谥为恭,史称晋恭王。
  “朱㭎死后,嫡长子朱济熺在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袭封为第二代晋王。
  “明惠宗朱允炆继帝位后,与朝臣密谋,欲铲除诸王。燕王朱棣借口“清君侧”,发动“靖难之役”。遂于北平起兵,自诩“靖乱”之师,攻打朱允炆,朱允炆逃而不知所终。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师攻破南京,即皇帝位。“靖难之役,朱济熺没有助力朱棣,反而出兵支持建文帝,进攻燕王。成祖朱棣即位后,对朱济熺很不高兴,曾杀晋王长史以示惩罚。
  “朱㭎庶三子平阳王朱济熿,性格骄横跋扈,为人狠戾狡奸,这时便乘机陷害,多次联合朝中势力,向成祖皇帝诬告诋毁自己的哥哥朱济熺。这样一来二去,成祖相信了他的话。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明成祖就废除了朱济熺的王位,连同晋王世子朱美圭一同废为庶人,改立朱济熿为第三任晋王。
  “朱济熿篡位后,更加骄横暴虐,毒杀嫡母谢氏,逼奸父亲小妾吉祥,还多次奸淫晋恭王府婢女。甚至发展到幽禁朱济熺父子,每日只给粗粮劣食。有时还断绝他们的粮食,想将他们活活饿死。
  “朱济熿的种种恶行引起恭王府的众怒。明成祖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济熿被告事发,受到皇帝的指责,并从此被疏远。朱济熺父子则被释放,明成祖还封世子朱美圭为平阳王,让他奉父别居平阳。
  “在宣德元年(1426年)八月,汉王朱高煦举兵反叛,但是很快就以失败告终。晋府仗义执言的官员揭发朱济熿曾和反判的汉王朱高煦密谋结盟起事。二年(公元1427年)四月,晋王朱济熿步其兄长朱济熺当年的后尘,也被皇帝废为庶人。
  “朱济熺被朱济熿幽禁长达十年,命途多舛,后来被救出。宣德十年(1435年)在平阳抑郁而亡。享寿六十一,谥号定,史称晋定王。
  “由于是废王,丧事不能过于招摇,死后选陵址颇费周折。平阳王朱美圭为使一生多难的父亲死后有一块安静之所,在远离城邑的西山脚下,动土造陵。墓道打好后,又觉得这个地方太遥远,而且陵墓正对着的是一条季节河,也就是东河村旁边的这条岔口河。岔口河只是在夏秋两季有水,且都是洪水。洪水裹泥卷沙,携腐带粪,有利于灌溉。但洪水来势凶猛,浑浊不堪,不能长久,因此谓之季节河。季节河缺水,缺水即缺福。生时多磨难,死后仍缺福,平阳王不忍父亲死后无个好归所,思来想去,还是下决心另寻福地,改址造陵……”
  “你是说,这个洞是晋王废弃的陵墓?”阎锡山的头发忽地倒竖了起来。
  看到阎锡山有些恼怒,王有平不知自己还该不该讲下去。
  正在犹豫,只听阎锡山又问:“肯定是晋王废弃的陵墓?”
  “还不敢肯定,仅仅是个推测。”
  王有平以一种纯学术的口气说道:“距此十里地,有个‘坟上’村。那里有一个很大的墓葬,周围七八万平方米有巨大的石人石马,还有各种动物小型石雕和规模宏大的庙宇等,村民都说这是晋王坟。从它的规制来看,应该是明代晋定王朱济熺的坟墓。
  “前几天我们曾去那里考察,坟墓西靠吕梁山脉的龙山,东临汾河西岸的嘉泉。村口用石头砌的涵洞上建有舞榭歌台,雕梁画栋,建筑精妙。涵洞的两旁各有一排威武雄壮的武士石雕,个个两米多高,手执刀矛斧钺等兵器,怒目而视。从涵洞到墓前的庙宇,有一条宽七八十米,长一千余米长的神道。神道两边建有百余间附带小型院落的石头房子,每个院门的两边都安置着相互对称的动物石雕,或牛马猪羊,或鸡狗飞鸟。各类珍禽异兽雕塑精致、形状各异、栩栩如生。石头房里住的人家据说就是当年看坟人的后裔。经过五百年的繁衍生息,血脉相传,如今,村里已有千余口人……”
  “你们考察的很细啊。”阎锡山显出疲倦的样子,不耐烦地说道。
  “我们要完成会长交给的这项重要任务,就要对涉及到洞的任何线索进行细致的考察啊。”王有平小心谨慎地回答。
  “可它们与这个洞有什么关系呀?”阎锡山虽然有点不耐烦,但是他也想知道的更多一点。
  王有平还是不紧不慢地说:“晋定王陵墓最终选在‘坟上’村,从而废弃了原先选在东河村的工程,就是看上东面不远处有一泓泉水。其实,那一泓泉水,只是我们看到的明泉,还有很多看不见的暗泉。据当地人讲,他们掘井造墓时,经常与地下泉水打通。汩汩的泉水从脚下的土地溢流而出,清澈透凉,如绸似缎。
  “古人讲风水,何谓风水,晋代的郭璞在其名著《葬书》中给风水下定义:‘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可见风水之术也即相地之术,即是人们对居住或者埋葬环境进行的选择,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以达到‘天人合一’、趋吉避凶的目的。彼有水此无水,朱美圭为他爹选陵址,肯定要舍弃东河而选择前有泉水的风水宝地‘坟上’村。”
  “哦,‘坟上村’,当时怎么就起个这村名呢?听起来怪怪的。不如叫……叫……墓旁村,哦,这个叫法也不好。叫个什么好呢?”阎锡山自言自语地念叨来念叨去。
  “坟上的‘上’,临汾方言发‘she轻声’音,有‘那里’的意思。‘坟上’的完整意思是:晋王陵墓所在的村子。并不是建在坟上村的意思。”
  阎锡山对临汾的方言来了兴趣,说道:“‘上’发‘she’音,那‘上头’就是‘舌头’了。”
  “也不尽然。上头的‘上’就要发‘shuo四声’音。还有……”
  “罢了,罢了。咱们不研究临汾方言了。”阎锡山盯着王有平问道,“你对这里的方言这么熟悉,如果我没猜错的话,你是当地人吧?
  王有平回答:“老家就是东河对面的土门村,只有一河之隔呀。”
  “哦,怪不得呢!你对这一带的人文地理如此熟悉。这些日子没回去看看父母?”阎锡山关切地问。
  “十几年没见父母了。”
  “哦,父母还健在?”
  “亲生母亲在老家一直伺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去世后,母亲也积劳成疾,前两年也跟着爷爷奶奶走了。”王有平伤感地说道。
  “你爸爸呢?怎么没说你爸爸呢?”阎锡山好奇地问。
  “爸爸叫王章耀,是晋绥军66师的副参谋长。听母亲说,在我三四岁的时候他娶了二房……”
  “王章耀,哦,听说过,听说过。66师是我的卫队师嘛。怎么?娶了二房就不管你们了?”阎锡山打断王有平的话问。
  “这倒没有。他在老家建了大院,每年还给我们生活费。我现在参加工作了,生活独立了。他那里又有一大家子养活,再加上他军务繁忙,我们基本上就没什么来往了。”
  “哦,要来往的,要来往的,还是要来往的嘛。只是他现在驻防外地,不然的话,我可以安排你们见面的。”
  “谢谢会长关心。我们还是说这个坟上村的事吧。”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