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人生一、天涯寻梦>五十三、中国十大竹乡行之湖南桃江

五十三、中国十大竹乡行之湖南桃江

作品名称:人生一、天涯寻梦      作者:谷主      发布时间:2024-02-16 20:55:58      字数:3535

  湖南的桃江县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闻名遐迩!
  “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这可是桃江县的名片标语,不简单吧。
  哇塞!这回咱真的是掉进美人窝里了!哈哈哈!不知这回是先看竹子呢?还是先看美人?嘻嘻!贪心点,最好是两者兼得,说不定还能发桃花运呢!哇哈哈!
  刚一走出车站,迎面走过来一位拿着一日游牌子的美女,还真的是美女哟!
  “先生想去游览吗?”美女笑靥如花。
  我问道:“桃江都有那些好玩的景点?”
  美女笑盈盈地回答:“桃花源,先生听说过吗?”
  我一怔,疑惑地问道:“是哪个桃花源?”
  美女又是一笑:“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
  “什么?”我以为听错了,“你是说,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里的桃花源,就在桃江?”
  “正是,先生你知道的真多!”美女笑着点头。
  不可能吧?这桃江县什么时候跟陶渊明同志拉扯上关系了?
  我刚从陶渊明的家乡过来,怎么又走到他笔下的桃花源里来了。在我的印象中,《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情景,只不过是陶渊明笔下所虚构的一番美好景象罢了,难不成老陶同志笔下的桃花源还真的存在吗?而且还在桃江?不可思议!
  我以最快的速度就地找了一家旅馆,来不及休息,马上打开笔记本电脑,输入:陶渊明和桃江县,百度一看,还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原来经专家的多方论证,证明桃江县桃花江水库区域(子良岩),是目前完美符合陶渊明《桃花源记》描述的桃花源原址特征的地方,它与《桃花源记》原文以及所有历史地理背景无一处逻辑矛盾。根据对桃花江水库区域属于武陵地盘边界的历史深入分析,《桃花源记》故事的发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是非常吻合的。
  看来,还真得去见识见识了。
  我还真纳闷,怎么我走来走去都是沿着陶渊明的脚步在走?本来是看竹子来到了桃江,没想到桃江却是个美人窝,看竹子变成了看美人。现在又出来个陶渊明,看美人却又变成了看古人。美人的体香却变成了古人的泥土气息,哈哈哈!都变味了!
  在宾馆一觉睡到了傍晚六点,走出去随便吃了点东西后,回到房间里给乐乐打电话:
  “老婆!你猜我现在走到哪儿了?”
  乐乐笑着说道:“听你的得意劲,是不是掉进美人窝里了?”
  “哇啊!”我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说不出话来,不是吧,连这都知道啊!
  电话里传来了乐乐的笑声:“不是真掉进美人窝了吧?老公!你咋就这么不小心呢,千万别爬不出来啊!”
  “你这什么话,你也不想想你老公是什么人,我用得着爬吗?”
  乐乐又大笑:“给你老婆捡个美人回来好不好?”
  “不好。”我笑着说道,“我才没那么笨,家里一个大美人我都招架不住了,再多一个,你老公以后的日子还咋过呀!”
  乐乐哈哈大笑:“这人倒是让你越做越精了!”
  “那是当然。”我自鸣得意,哈哈哈!
  ……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否真正存在?它的真实位置或者创作原型地点是否真的就在桃江呢?好,就让我来一次真正的桃源寻梦,出发。
  ……
  出桃花江镇南行三十多公里就到了桃花江水库。桃花江水库沿库山坡,桃林片片,想象着每当春暖花开,水映桃红,一湖碧水,满眼春色,因此,人们又称之为桃花湖。
  桃花湖为桃花江源头,是桃花江森林公园一颗璀璨明珠。她源自县境南端山脉,开始一段叫杨柳溪,一溪绿水在两岸依依杨柳的簇拥下飞银溅玉般流到子良岩,被高耸、峻峭的子良岩所阻,形成桃花湖。
  桃花湖四周是青山起伏,山峦叠翠,子良岩巍然屹立于桃花湖畔,给秀美、娴静的桃花湖平添了一层险峻、挺拔的色彩,将山之奇、水之秀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子良岩为一数十丈高的悬崖峭壁,为石灰岩质,亿万年的风雨剥蚀,使其姿态奇异。子良崖中间,从上至下有一道深深的裂缝,那一方险峻的峭壁悬崖,却仍屹立于蓝天之下,碧水之上。而如今,《桃花源记》的论证,为子良岩平添了几分的神秘。
  子良岩下面的山岩空隙原来如刀砍斧劈,十分狭窄,一次仅可容一人通过,又名“盘蛇谷”。这道缝隙入口的宽度和长度都恰如《桃花源记》所描述的桃花源村庄入口。在子良岩岩下缝隙的北面,则是长约一千米,宽约八九十米左右的山门峡谷,恰好符合《桃花源记》中“夹岸数百步”的桃花林所在。根据水库水下海拔高度情况以及水库出口缝隙、峡谷地貌情况,对这里的地貌予以复原,惊人地发现这里和陶渊明所记载的溪流、桃花林、渔夫入口、村庄田园和池塘等等的位置逐一相对应。
  把桃花江子良岩还原为陶渊明记载的渔夫入口处以后,可以推测当年渔夫在桃花江子良岩峡谷看见桃林时,已经是日落时分,周围高山遮挡了桃林山谷阳光和对面阴坡山林阳光,因此显得幽暗;然而直射阳光和从村庄池塘水面反射光照耀到村庄北面的狭窄山口,因而渔夫发现南面山峡小口里面好像还有光线。
  根据以上信息和桃花落花时节规律,加上已知的村庄南面高山高度、坡度以及太阳高度角等数据,可以得出渔夫具体到达桃花源村庄入口的月、日、时等具体时间。同时,也可以通过实地对比观测,发现武陵渔夫到达这里和进入缝隙的具体时间。
  一路领略着湖光山色,湖中散布的小岛,如翡翠般浮在水面上;置身于翠竹异木与流泉飞瀑之中,泛舟于碧水绿波之上,我感受到了大自然在荡涤着我的五脏六腑,那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后宁静中的怦然心跳,升华成了一种对造化的敬畏。
  走出景区,我回望美丽的桃花江,心里想: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所述的“桃花源”原型,究竟在什么地方,学术界还尚有争议。但真正的桃花源,也许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因为,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桃花江竹海距离桃江县城约3公里,它是竹乡桃江一颗闪光发亮的绿宝石,五万多亩翠绿挺拔的楠竹,组成了竹涛滚滚的海洋。山山青竹翠,坡坡涌绿波,是一幅绣在桃江大地上的水彩画。
  屈子祠坐落在翠绿挺拔的竹海中,是后人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建。相传屈原放逐江南,碾转于桃花江畔,屈原曾二次被流放。虽说历代史书都没有关于屈原流放地点与经历的记载,但在桃花江民间却世世代代流传着屈原在这里生活的故事。
  传说中,屈原对当政者彻底失去信心后,于是来到了桃花江,他站在凤凰山绝壁之上,面对脚下滔滔江水,远处隆隆雷声,天地自然、社会政治、人生命运、探索与追求一齐涌上心头,他仰望苍天,一共提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神奇的诗歌《天问》。之后不久,屈原迁居到了离凤凰山仅10里远的花园洞,过上了隐居生活,在这里,他种花、养花、读书并出资修了三闾桥,至今花园洞仍有书房村及三闾桥遗迹。
  看着周围的竹影婆娑,加之群山环绕的别样景致,自也形成了一番独特的小气候,一天之中隐隐有四季变化,成就了这样一种独有的情调。身在其中,极目远眺,茫茫竹海一直延伸到与蓝天相接处,在微风的鼓动下,竹叶儿像层层的麦浪,此起彼伏,一浪胜似一浪,竹影摇曳中时隐时现的野花,色彩缤纷。一时间竹绕水,水环竹,在竹与水的迷宫里,真实地呈现着“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水’”的情景!
  闲暇如你,不如在竹林掩映中,在古朴的古屋下寻找年华悠久的悠然又一天。
  来到这里,最让我留意的自然还是这里的竹子。
  桃花江赏竹,让我自然而然地又想起了郑板桥。郑板桥爱竹,喜画兰竹,常以“可焚其身而不可毁其节”的竹子来抒发情感。从郑板桥的一幅幅画竹图中,可以看出他的重竹情趣和爱竹心情。
  郑板桥为什么这样爱竹?也许,我们可以从苏轼的一首诗中找到答案: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桃花江的竹子显得清奇雅脱,又是那样瘦劲孤高,正如郑板桥所说:
  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
  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
  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
  然而,我们更应该记得郑板桥的这样一首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就是在这样的空山灵雨之中,亲近自然,忘却浮华,如同他描绘的兰、竹、石一样。他的为人有如兰的幽芳、竹的劲节、石的风骨。在我国的文学史上,一提郑板桥,就能使人想起竹;一说起竹,也会使人想起郑板桥,这是少有的。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郑板桥的人格和风貌。
  当我离开桃花江竹海时,不禁又想起了郑板桥的另一首竹石诗: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哈哈哈!这次的竹乡行真变成访古行了!
  但这次的桃江之行,让我更深刻地感悟到了竹文化的内涵,也让我感受了中国古代的文人风骨,更让我圆了《桃花源记》的寻梦之旅,一举三得。至于看美人嘛,嘻嘻!这个不急,咱回到家里再慢慢看,哈哈哈!(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