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沉默的江流>引子

引子

作品名称:沉默的江流      作者:辛禾      发布时间:2023-12-25 09:31:44      字数:5722

  引子
  1
  除夕之夜,远远近近的,几声炮竹声不绝如缕。人们累了一天,渐渐睡去,留下仍在坚守的孩童,油灯下候岁。又长了一岁,期盼大人的压岁钱。
  凌晨,鞭炮的碎红落了一地,一阵扫帚声,听到母亲起来,打扫着院落。天亮时,邻居可能过来拜年。
  隐约地听到猫咪的声音,母亲并没在意,继续打扫着院子。
  一会儿声音听得更清,或急或徐,引起母亲的警觉。大过年的,声音从哪里来的,颇让人怀疑。母亲沉思着,一声不响,立春未到,哪来猫咪的声音,这猫咪叫春未免太早了吧。难道是邻居家的猫咪逃出来求偶。母亲以为幻觉,半信半疑,没再理会。后来,猫咪的声音渐渐也淡了。
  快扫到一半时,院子又听到急促的猫咪声,比刚才更明显。天还没亮,黑魆魆的,母亲狐疑,望了望屋顶,又望了望树上,并没发现异样。仔细听着,像一阵婴儿的啼哭,高低不一,十分蹊跷,再仔细听听,确确实实。母亲寻声而去,慢慢地打开大门。
  开门一看,母亲吓了一惊,猛地发现门旁斜靠着一个篮子,篮子上盖着一件红色包被,包被里像裹着一个襁褓,还是一个弃婴。
  大年初一,寒冬腊月,很多人家还没开门,母亲思忖着又是谁家的弃婴。这主人能把孩子生下,却没良心地往外面一扔,扔在别人家的屋外,算什么事。母亲正在气头上,这是谁家干的缺德事,偏偏放到自家门口,该是哪家的弃婴呢?
  婴儿似乎听到脚步,听到有人来了,也停止了啼哭。母亲看着襁褓中的婴儿,是一个男孩,发现弃婴还活着,气也消了许多。
  母亲信佛,对小猫小狗都有慈悲之心,她翻看红色包被下面还藏着什么秘密,细心的主人还附了一封信件,特地在信件下面放了几块大洋,是留给孩子的。信笺上写着“打渔郎的孩子”……
  这凛冽的冬天,母亲高兴之余,很快陷入踌躇不安,一筹莫展。
  家人围坐着火炉旁烤火,见母亲进来,起身默不作声。母亲把婴儿抱进屋内,抱到火红的炉边坐下烘着,小心翼翼地抱着,生怕婴儿被冻坏。一会母亲起身忙去找来喂奶的奶瓶,是田伢子小时用过的,她哄着婴儿,嗷嗷嗷嗷的低声喊着,恐怕把婴儿吓着。婴儿真乖,不见哭一声。家里有了孩子,一下有了生气,母亲的田伢子,听到家里婴儿的声音,跟着凑了上来,端详着婴儿小脸蛋看着,小脸蛋渐渐泛红,小眼睛眨巴眨巴的,像从猫肚子里溜出来的猫咪眼睛。这是谁家的孩子,田伢子跟着问道。母亲没搭话,眼睛红红的。母亲低下头,挤出两滴泪珠,只有母亲知道这苦命的孩子是打渔郎丢下的……
  2
  民国初年……
  1916年6月,袁世凯称帝后不久,因尿毒症病死,北洋政府如走马灯一样更迭着,各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社会极度动荡。全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帝国主义列强对我虎视眈眈……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的苦难不知哪里是尽头。当时北洋直奉军阀联合打败了皖系军阀,战火肆意地蔓延,殃及河南、安徽一带,大批难民为躲避战乱,纷纷逃难,流离失所,沿途乞讨。难民潮随着大批的人流漫无目的地逃往南方,逃往遥远的偏僻山村,逃到水路便利的古镇三河镇。这里,可以随时逃往到更远的地方……
  深秋的傍晚,大片的火烧云像烧着了天,一大批难民窝蜂似的涌入江淮水乡——三河镇渡口。然后乘船顺着巢湖、长江,逃往武汉、重庆,甚至到达更远的香港、南洋……
  三河镇的渡口位于三岔口。
  这里因小南河、丰乐河与杭淠河三大水流汇合而得名。
  从三岔口的渡口到达对岸的三河镇,每天仅有一条小小的木船摆渡过河,每次装载十来人,每天这里聚集着大批的难民将要从这里过河,每次渡过像送去了希望。小船在河中央,摇啊摇,在风浪中颠来荡去。这艘小木船像风雨飘摇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三岔口是通往三河镇唯一的必由之道。
  人们从三岔口一到对岸的古镇,感到无比的欢欣和喜悦。
  天色骤变,暴雨即将来临。黑压压的乌云袭来,大呼小叫着,开始恐慌起来。大家没带雨具,恐怕淋湿身子。有人恐怕几夜没能合眼了,一阵阵惊呼着船来了没有?焦急的心情不言而喻,“船还没过来……船还没过来……”有人嚷嚷着。有人扛着大包小包的,不顾一切地向河岸奔去,有的拖儿带女惊慌失措地立在渡口,有的眼睛睁着瞪圆望着水流……他们等待对岸的船,马上一只船过来,像看到了希望,如果上了船,这才算放心。
  古镇的水码头熙攘嘈杂,赶上兵荒马乱的非常时期,每天大批的士兵在此把守维持着上船秩序,有人亲眼见到一些不听话的年轻人,当场被毙命。一听到那里又有枪声,大家吓得都不做声。这些逃难者乖乖地立着,像一个个小猫小狗,恐怕一不小心被拖出去做了替死鬼。每天看到鬼哭狼嚎的人们,像无头苍蝇不知该逃往何方。从这里上船、坐船,然后逃往远方,逃得越远越好……
  一会,果然下起了暴雨,渡口的草棚挤满了人,有的人不顾淋雨,继续往前涌着,雨水顺着他们瘦削的脸颊,往下直落,满脸写着无奈二字。一见小船摇摇晃晃颠簸着将要靠岸,人们却不顾一切排山倒海一般,向渡口蜂拥而至。有的老人踉踉跄跄,跌倒又爬起,生怕出现人踏事件。一位戴着蓑衣的船老汉赶紧上前扶起老人,喊住他们不要拥挤,人们不听劝阻,互相拉扯着上船。老汉苦口婆心地提醒着老人和抱着孩子的妇女,小心脚下踏空,落入水中。
  大家只管上船,船老汉的喊话根本没有听见,他们也不想听见。
  上船的人却高兴坏了,向岸上的人不停地挥手,像胜利者,像找到生活的出路。岸上的人却一脸沮丧,很不开心,像死路一条。
  老汉撑开了一杆竹篙,碧波荡漾,小船缓缓地开始离岸,渐渐地,小船远了,只见老汉像一位战神立在船头,喊着号子,披风斩浪,他一边摇着橹桨,一边不厌其烦地把渡口等待的人们一趟一趟地送过河,送上岸,仿佛命运在这里摆渡一样。
  这位老汉姓田,小时候患有严重的麻风病,脸上留下深浅不一的凹坑,人们喊他田麻子,田老汉成年累月地靠摆渡为生,他在这里风雨无阻,每天摆渡也有很多年了。
  田老汉是从河北逃难过来的,人们喊他田麻子,老汉也不生气,习以为常。田老汉家住在渡口岸边的几间孤零零的毛棚里,人很善良,乐意助人。
  老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天送着人们渡河,把人送到河对面的三河镇。
  田老汉居住三岔口已很久了,据说他的爷爷父辈就住在这里。人们去往河对岸做生意每天需要摆渡,喊着田麻子,田老汉随声应着,船桨划过来,招呼顾客上船。方圆几十里都认识三岔口摆渡的田麻子,每天来来往往需要渡河,一提到田麻子,没人不知道。只要需要帮助,田老汉随喊随到,不知道田老汉送走多少需要渡河的人。
  3
  冬季的某个傍晚,日落西山。
  田老汉刚吃过晚饭,端来一盆洗脚水正坐在炕沿上洗脚,天冷了,准备晚上早睡。突然听到敲门声,一阵大嚷着“运我们过河,到对面的三河镇”。田老汉应了声,马上过来。田老汉穿上衣服,开门一看,原来是一帮打败仗的逃兵,约十来个人,匪里匪气的,歪戴着帽子,一看不是好人。他们从庐江方向逃过来的,说在湖北安徽交接的前线打了败仗,长官都吓得逃跑了,他们也跟着跑了,天黑迷了路,饿了一天肚皮子,还没能吃上一顿,饿得想要吃人。他们逃到三岔口,恶狠狠地指着田老汉,赶紧送他们过河。嘴里污言秽语:“不老实,老子崩了你!”
  “长官,哪敢!老朽乐意为你们效劳。”
  这大年二十九,冰天雪地里。田老汉心里打鼓,又不敢说不送。
  田老汉磨磨蹭蹭跟着这帮兵痞子出来,战战兢兢地走在前面,当兵的大摇大摆地押在后面。
  其实老人什么鬼都遇过。有一年,寒天冷地,乡绅杨财主抢来黄家湾黄老伯的女儿,纳为小妾。小姑娘仍在麻袋里挣扎。杨财主半夜喊着田麻子,撩着嗓门,快送他过河。
  像这帮兵痞蛤喇田老汉没放在眼里。这帮无赖,田老汉见的多了,有时遇到他们不跟他们一般见识。这帮兵痞子走路是横着走,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投店问路,要住宿到三河镇,抢着买家东西,逛着窑子,玩弄女人,无恶不作。
  田老汉很不情愿地送着这帮人过河,这帮兵痞子遇上也无可奈何。
  暮色沉沉,田老汉刚把这帮残兵运到河对岸,正要原路返回,也许他犯了不必要的嘀咕,没收到当兵的一文钱,不小心被一位瘦猴子兵痞给听到了。人们常说,恶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
  “你不就是这三岔口的田麻子吧”
  “你说什么!大声再说一遍!”
  “我没说什么!”田老汉闪烁其词,不再作声。
  “不要命,你要找老子要钱是吧。”
  这边说着,那位瘦猴子立即枪托子举起来。说着:“这子弹不长眼,快我不客气了。”
  对准田老汉的头部猛地扣动了扳机,只听“砰”地一声,老汉应声倒在船上。周围异常寂静,他的家人闻到外面有枪声,不知发生何事,纷纷出来赶快寻找,发现自家田老汉已凄惨死去,一家人哭成一团。发现这帮兵痞子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家人用一块芦席匆匆地把田老汉收敛掩埋。这田老汉死得真够冤枉,这冤枉也无处诉说。
  后来田家儿子为了生计,又干起了摆渡的行当。仍重操旧业。
  可是,他的儿子干了没多久,也没能逃过厄运。
  第二年腊月,田家一家人刚过完冬至,深夜家人早已入睡,远处突然传来一阵犬吠,随后一阵急促的撞门声。田家儿子以为土匪夜间抢劫,裹着衣服躲到厨房水缸的一隅,最终还是被一帮当兵发现,抓去当了一名壮丁。
  当时听说吴佩孚与段祺瑞的军队在安徽湖北一代有一场激战,双方伤亡惨重。同时邻村被抓去的一位逃兵连夜跑了回来,回来通风报信说田家的男人已经战死沙场,永远不能再回来了。一家人听了哭成一团,家里的顶梁柱一下到了,慌乱着不知所措,怎么一个活蹦乱跳的大男人就这样的消失了。这人不见人,尸不见尸,丢下田家孤儿寡母,一个母亲带着一位十五岁的半大少年,还有一位仍没断奶的弟弟,不知道以后该怎么活啊。
  4
  袅袅的炊烟从三岔口的茅棚飘向西边的小树林里。田家的女人望着天空飘忽的云烟一阵发呆,一会她又走向河边洗菜,洗着洗着含泪啜泣,她对着河水流动的游鱼呼唤着,呼唤着自己的男人能够听见,若不是舍不下两个孩子,女人也将跳河随男人去了。女人变得沉默寡言,田家从此没有了欢声笑语。
  田家只剩下孤儿寡母,穷人的孩子总是在苦难中长大。
  夕阳西下,余辉斜落,树林尽头的老鸦仍呱呱地叫个不停。自从田家少年失去自己的父亲以后,生活的重担子一下落在十五岁少年的肩上。
  那年村里人仍喊他田大大,田家少年一直没有正式的名字,田大大带着弟弟放牛放羊,有时跟着母亲一起在渡口靠打渔为生。
  凌晨,田大大早早地起床,腰间系着一个竹鱼篓子,伴着几声犬吠,一早来到三岔口的河边打渔。一听到悠扬的渔歌传来,村里人都知道外号叫打渔郎的田大大又来打渔了。
  田大大打完渔,趁天没亮之前赶往三河镇的送去,换一些碎银贴补接济家用。张财主家的长工丫鬟和小姐都认识他。张财主家有一位小姐名叫翠翠,每次见到瘦弱的打渔郎十分可伶,总是故意多一些银子给他,但打渔郎死活不肯,硬是把竹篓里的所有的鱼都送给了小姐。
  少年打渔郎十分善良,小姐翠翠也很心疼,她暗暗地想去帮助他。
  每天凌晨五更鸡鸣,小姐翠翠一听到打渔郎的歌声,二楼小姐绣楼的天窗就会自然地打开,然后点亮一颗天灯,照亮少年单薄瘦削的身影,无论刮风下雨,小姐翠翠天天如此。打渔郎知道后非常感动,一看到天灯亮的地方,就看到一天的希望。
  一曲曲哀婉凄凉的渔歌在小姐的心田头里荡漾,也激起了小姐翠翠不禁的同情与悲悯。爱情的种子开始慢慢地发芽,渐渐地长大,这对年轻人后来真的相爱了。
  没有不透风的墙。后来小姐意外地怀孕了,穿着的小红棉袄再也掩不住了她的身孕。她剧烈地呕吐不止,家人一旁问她,她却谎称自己得了胃病,过几天就好了。小姐的胃病越来越重,终于瞒不住了。最终还是被狡猾的财主老爷给发现了。见他瞪着眼睛的视线,恶狠狠地嚷着,给我狠狠地打。小姐的母亲一边给老爷下跪哭着,让老爷饶了她吧。
  张财主气得咬牙切齿,几个家丁跑过来把小姐给吊了起来。小姐很倔强,打死也不说。后来老爷实在没办法,把小姐锁在绣楼里不让出来。从此,断绝了小姐翠翠与打渔郎的往来。
  ……
  好久以后,再也听不到打渔郎的歌声,也见不到打渔郎的身影。小姐茶不思,饭不香,也不知道少年打渔郎究竟发生了什么变故。
  打渔郎生病了,得了一种世上最罕见的病,几次昏了过去。家人四处寻医问药,求神拜佛也无济于事。后来打渔郎的病越来越重,身体越来越虚弱。他的母亲泪水快哭干了,眼睛快哭瞎了,都没能感动上天。
  后来,一位从九华山归来的方士来到村子,方士说能治好少年的病,一家人信了,又燃起了新的希望。那位方士指了指天灯亮着的地方。少年哭诉着,明白了,他连夜给小姐写了一封长信,让母亲送去,他想见上小姐最后一面。母亲哭着,深夜把信送到财主家门口,后来杳无音信。
  少年打渔郎可能等不及了,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含恨死去。
  后来得知家丁竟然把信送件给了财主家老爷,老爷恶狠狠地把信给烧了。
  小姐得知少年的不幸,偷偷地连夜赶往打渔郎的家里,哭诉着:“我来晚了!我来晚了!”
  几个月后,小姐生下遗腹子,最终在大年三十除夕夜里难产死了……
  听着听着,幼小的南方失声痛哭,泣不成声。这是一个十分悲催的故事……
  后来,打渔郎的母亲实在养活不起这个孩子,那个冬季又特别寒冷,担心孩子会冻死,连夜偷偷地把他送给了人家。
  田叔叔讲到这里,陷入一阵沉思,眼睛湿润了,半晌没说出话来,他抚摸着南方的头,轻轻地说:“孩子睡吧,明天还上学呢。”
  多少年后,打渔郎的故事一直萦绕于心间。南方大夫一直想把这个心愿写出来,写了这首《三岔口》的歌谣:
  
  每天从三岔囗经过
  村前的槐
  一树的繁花与翠烟
  看不见粗壮的根茎
  却扎的很远很深
  这里的三岔口
  有一个久远的传说
  村前的渡口五更总会飘来凄婉的渔歌
  一个孤伶的少年
  伫立在村前的三岔口
  少年的歌声听了让人泪垂
  谁家的千金掏出花手帕拭着泪眼
  绣楼的天窗总会在凌晨五柱香过后
  一个姑娘托起一盏点亮的天灯
  照亮三岔囗打渔的少年
  三岔口让少女陷入迷恋
  好久没听到这哀怨的歌声
  打渔郎你现在哪里
  是否也迷失在三岔口的道口
  后来打渔郎病了
  得了世上最罕见的病
  一位方士带来一个偏方
  说能救治这位少年
  他指了指亮着天灯的地方
  少年哭了
  写了最后一封长信
  让母亲连夜送到姑娘的身边
  姑娘却迟迟没有回音
  等了三天
  少年却等不及了
  在绝望中闭上双眼
  少年的信
  却被家丁送给了老爷
  少年去世后姑娘才得到准信
  “我来晚了”
  后来姑娘也走了
  人生的岔路口
  总会在白桦林中迷失方向
  有时迷茫中的一束微光
  却能照亮人生
  
  三岔口,一个时代的故事将会像根脉慢慢地流传下去……
  冬至过后,大雪封门,家人闲坐,围着一团火炉,南方看着飞雪漫天舞得起劲儿,突然邮差挎着包送来一封信过来。一位远方陌生的叔叔寄来的信,大人们议论着信封上谁写来的,一位三河镇父亲早年的朋友寄来的。
  ……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