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欢迎您! 用户笔名:密码: 【注册】
江山文学网  
【江山书城】 【有声文学】 【江山游戏】 【充值兑换】 【江山社团】 【我的江山】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长篇频道>人生百态>难忘的岁月>第一章,移风易俗

第一章,移风易俗

作品名称:难忘的岁月      作者:于蓝      发布时间:2023-11-29 11:46:33      字数:3442

  辽河,好像一位多子多孙的母亲,繁衍了很多大枝杈——小河流。辽河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从张庄村的北面一穿而过,张庄村人叫它北小河。北小河让张庄村挨着河套的几百亩土地,赶上雨水大的年头,辽河一发脾气,让北小河泛滥成灾;北小河一涨水,河两岸几百亩地的庄稼就绝收。
  为了达到旱涝保收,稳定粮食产量,张庄村要把离河套近、低洼易涝的旱田地块,改成旱涝保收的水稻田。这样一来,不但利用了小河水灌溉,一旦遇见雨水大的年头,当河水泛滥成灾时,还能变相的为辽河泄洪。
  可这个工程很大,要让这一小嘎达、那一小块的土地,归成上百亩地的大方,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旱田改水田,要架电线,打防旱、抗旱、育秧苗的电井,修灌水渠坝,平整土地等一系列的工程,都要配套往下进行。为了不影响下一年的生产,粮食上场以后,这项工程就要动工。可最大的难题就是,分布在各个地块上的那些坟茔地该怎样处理?
  是何年何月有的张庄村,史上没有记载,村里人又都说不清。但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这是一个年代久远、历史悠久的老村庄,无论生来的,还是故去的人都是很多。几千年的传统思想,留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逝者为大”。
  为了表示对故去者的思念和尊重,凡是有埋死人的地方,谁都不敢去动。无论干什么工程,都要千方百计的把坟堆给绕过去。实在绕不过去的地方,认可停产,也绝不会挪动坟地。
  因那个年代法律上允许自家选择坟茔地,无论在哪埋死人上边没有规定;把死人葬到何处,私不举,官不究,只要不与他人发生纠纷,都不犯法。再加上,家家都有祖坟,村子里有的老户,因年代久远,家族大、分支多,都有好几处坟茔地。
  这样一来,村落大、人口多的张庄村,造成死人在与活人争夺生存空间。不但让张庄村耕地面积越来越紧张,还让五千多亩良田上,大大小小的坟茔地星罗棋布、遍地都有。
  再加上村子与村子之间都有隔离带,在隔离带上不允许种庄稼,这样就成了沈阳市里那些买不起坟地的市民,把死人拉到郊区没有争议的地方来下葬,让村子的一圈成了乱坟岗子。所以,无论从哪个方向进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埋着死人的坟堆。
  再加上,张庄村离沈阳市区很近,沈阳是清王朝建都的地方,还是辽宁省会,曾历任过东北三省的行政首府多年。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沈阳市区有钱有势的人家,到张庄村来买坟茔地的很多。他们买下大块地后,并不是为了耕种,主要就是为了做坟茔地。
  这样的有钱户大都是白银如雪、金如铁的大官商、大官僚。花大笔钱买下的都是村子里的上等好地块,埋完坟后,没用的地方就撂荒,蒿草都有一人多高。但,谁去开荒绝对不行,怕刨破他们家的风水。
  说是解放前的某一年,村里有个小牛官非常勤奋。看到肥得直劲冒油的土地被撂荒,非常心疼,利用放牛的时间,边放牛,边刨一块荒地打算种玉米和大豆,准备在大雪封地的时候,秸棵喂牛,粮食人吃。
  也不知道是谁溜须不要命,嘴那么欠,去主人家通风报信。主人听说了,让家丁过来把小牛官打个半死。这叫杀一儆百,从那以后,谁也不敢来刨荒了。
  没钱的平民百姓到郊区来安葬死人的也不少。这类人花不起钱买墓地,大部分都埋在村子的沟旁、河边,村子与村子之间的隔离带上等不碍事的地方。天长日久,在沟旁河边隔离带上,形成了一片又一片的乱坟岗子;再加上村里人家家都有坟茔地,所以,张庄村虽然土地很多,却被死人占去不少,不但让耕地面积越来越少,还非常不利于现代农业的发展。
  眼前迫在眉睫的是,坟茔地的事不解决,不但要耽误发展农业机械化的进程,旱田改水田的计划就要再次被落空,上下已经计划了好几年的旱改水工程,就没办法实施。
  虽然这是一件明摆着的事,这个理谁还都懂,可政府号召平坟的事,谁也不乐意干,挖谁家祖坟,谁家都不答应。甚至有人大骂:“剜坟掘墓,那是阴损八辈子的人才干的断子绝孙的损事,谁干谁就会遭报应,老天爷早晚会有找他算账的那一天。”
  党员干部已经下去动员好多次了,高书记在大会小会上直劲地做工作,可报名的人还是寥寥无几。除掉几个党员干部以外,普通群众一个没有。这种情况让高书记非常着急,甚至是彻夜难眠。
  当天晚上,党支部扩大会议开完后,因生产忙、事多,为了工作方便,一直在大队部睡觉的高书记,躺在炕上,很长时间睡不着。支部扩大会议的场景历历在目,让他挥之不去。
  他知道,今天的会议开的并不顺利,除了团支部书记杨凯态度积极,老贫协闫大麻子坚决支持,其他的支部委员,虽然表面上没有发表反对意见,但也看得出来,还是个个都有顾虑。
  就连一向爱提意见、发表看法,积极支持党支部工作的第三生产队队长耿全,今天也没有了以往那种生龙活虎似的积极态度。一直是两眉紧锁,一改以前大队开会时总爱坐在面上的常态,今天却盘腿坐在一处犄角旮旯,低着头一声不吭;并一根接着一根地抽用孩子写完的作业本纸卷的旱烟。当高书记征求他意见时,他闷声闷气地说:“上边的决定我没有意见,对平坟这项工作,我坚决拥护并一定会带头执行。可当我往下传达时,生产队全体社员没有一个支持我的。”
  不光耿全是这样,其他几个生产队长也都表现出十分的无奈。高书记现在才体会到:“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封建迷信思想,是套在农民头上的一道精神枷锁。自从盘古开天地,就跟随人们一路飘香地走来,在各个历史阶段,不断地被人们添金加彩。发展到如今,已经是重金塑身了!说道越来越多,套路越来越复杂,花样不断被翻新,非常根深蒂固。
  有这道紧箍咒套在人们的头上,让人难以接受新鲜事物,甚至已经发展到祸国殃民的程度了!对这道顽固的精神枷锁,不用排山倒海之势狠狠地重撞它一下,不给它砸个稀巴烂,就难以破除,人们就难以轻装上阵,当代人就难以改天换地去干现代机械化的大农业
  对平坟抱着积极态度的杨凯,已经把共青团员组织起来了!他对高书记说:“我早就看这些乱坟岗子不顺眼了,只要党支部一声令下,我就带领全体共青团员和青年积极分子,把那些乱坟岗子里的无主坟先给平喽。”
  这个朝气蓬勃,浑身充满活力的年轻小伙子,是高书记的爱将。他是大队团支部书记兼任民兵连长。每当上边修工程往下派任务时,高书记就让杨凯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在杨凯的带领下,屡战屡胜,成为全区的楷模。修建各种工程大会战期间,杨凯总会与队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生产劳动和生活娱乐一起抓,利用休息时间在工地上演节目,把青年人的生产积极性,与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在修辽河堤坝工程时,张庄村夺得了全区第一名。
  可这个小青年,因有些爱冲动也曾犯过错误。一次,在修九龙河时,工程指挥部已经把各个大队的分段划好了,杨凯带领队员已经干一气活了。有一个大队的领队,嫌自己的分段不如意,非要与杨凯换工程段。杨凯不同意,那个领队的仗着胳膊粗、力气大,对杨凯动了拳脚。杨凯虽然个头比他矮,但身手灵活、筋骨结实,一个脚绊就让那个领队的来个狗呛屎,他鼻子咯到一块石头子上了,弄得满脸是血。
  这是一个得理不饶人的主,躺在地上不依不饶耍起了臭无赖,就说杨凯打他了;还经动了公安局,使杨凯受到了行政处分。
  负责工程的领导,要求高书记换人,是高书记一再地坚持,杨凯才被留下来继续做领队工作。高书记说:“青年人好冲动,犯点错误,属于正常现象,只要改了就好。再说了,这是过失伤人,是对方无礼在先,又是对方先动的手,就是伤人了,也不能让一方负全责。后来经公安部门调节,让杨凯负责医疗费,对方也向杨凯赔礼道歉。
  高书记喜欢杨凯的爱憎分明、敢说敢做的劲头。在高书记看来,青年人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应该有股生龙活虎似的精气神。他从杨凯身上看到了未来和希望。
  高书记心里很明白,我们从搞土地改革到成立互助组、农业合作社,扫盲,除四害、讲卫生,兴修水利工程等等,每项工作都不是上边一号召,下边就顺顺利利的往下进行。而是一步一个坎,无处不存在先进与落后的斗争、对与错的碰撞。很多工作成果的取得,都是来之不易,甚至是通过过五关“斩”六将后,才能取得成功。
  在高书记看来,针对一个个非常艰苦的环境,异常复杂的局面,一个八面见光、四面玲珑,一点斗争精神都没有的老好人很难胜任。有话讲在当面,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带领大家冲锋陷阵的人,这才是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
  高书记不喜欢支部内点头哈腰,你好我好的一团和气。在开会的时候,他喜欢听不同的意见,他喜欢大家都争得面红耳赤。他甚至很喜欢能独立思考问题、有独到见解的人。
  在进行讨论的时候,有啥说啥、爱直来直去的耿全,他总爱点名让他直言。正直的耿全有顶他、否他的时候,他都不生气。高书记总说:“大家都掏心肺腑说心窝子里的话,有争议,有批评,不搞一言堂,不搞一团和气,会议开得才有声有色。”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分享按钮